青海湖流域土壤水與土壤水庫研究 趙景波,曹軍驥 9787030355638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與土壤水庫研究 趙景波,曹軍驥 978703035563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景波,曹軍驥 著
圖書標籤:
  • 青海湖流域
  • 土壤水
  • 土壤水庫
  • 水文
  • 生態水文
  • 乾旱區
  • 水資源
  • 環境科學
  • 趙景波
  • 曹軍驥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樂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55638
商品編碼:2946850366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2-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青海湖流域土壤水與土壤水庫研究

定價:70.00元

作者:趙景波,曹軍驥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303556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與土壤水庫研究》通過對青海湖流域草原土壤大量鑽孔取樣和對土壤含水量、土壤入滲率、粒度成分和孔隙度的測定與分析,研究瞭該區不同降水年土壤水動態變化、土壤水運移、土壤乾層、水循環、水分平衡、土壤水庫的特點、荒漠化發生原因和適宜發展的植被。揭示瞭研究區土壤含水量的剖麵分布特點和季節變化,認識到瞭該區土壤水分運移規律、滯留性和土壤水庫的蓄水及調控能力,確定瞭土壤乾層發育的等級、分布特點和土壤水分循環特點,揭示瞭土壤乾層恢復過程和恢復的降水條件。根據土壤水和土壤水庫蓄水量特點,提齣瞭青海湖地區的荒漠化防治和牧業發展的建議。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與土壤水庫研究》可供地理、生態、水土保持、農牧業與環境科學研究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趙景波,男,漢族,1953年10月齣生。1982年於西北大學地質係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4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5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師從劉東生院士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8月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陝西師範大學自然地理學博士生導師,兼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災害監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中國第四紀科學學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環境變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任《中國岩溶》、《中國沙漠》、《乾旱區資源與環境》、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和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編委,兼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岩溶地質研究所和寶雞文理學院客座教授。
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土資源部項目和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20餘項。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質學報》、《地理學報》、《土壤學報》、《環境科學學報》、Sciences in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Catena、Soil Science、Environment Geology等國內外刊物發錶論文300餘篇,先後在科學齣版社齣版《澱積理論與黃土高原環境演變》等專著4部。已獲地質礦産部和陝西省科學技術奬二等奬各1項,三等奬2項,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奬三等奬1項。
曹軍驥,男,漢族,1971年11月齣生。2001年於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師從安芷生院士,獲第四紀地質專業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傢傑齣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人選。兼任亞洲氣溶膠學會(AARA)主席、國際氣溶膠學會(IARA)執委、國際空氣與廢棄物管理學會(AWMA)中國學會主席、中國顆粒學會常務理事兼氣溶膠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兼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副院長,SCI期刊Journal of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副主編,SCI期刊Aerosol & Air Quality Research編輯、SCI期刊Particuology編委等。
主持國傢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科學院方嚮性項目等10餘項。參與編寫齣版英文專著2部、中文專著2部,發錶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I論文130餘篇,被SCI引用2200餘次。2011年獲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奬、2010年獲第十屆“中國科學院十大傑齣青年”稱號2010年獲第二屆“SCOPUS尋找青年科學之星”環境科學領域成長奬,2009年獲第三屆亞洲氣溶膠研究青年科學傢奬,2009年獲第二屆中國科學院王寬誠西部學者突齣貢獻奬,2003年獲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四屆青年科學奬,2008年作為主要參加者獲得國傢自然科學奬二等奬1項,1999年和2006年分彆獲得陝西省科學技術奬一等奬各1項。

文摘


序言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與土壤水庫研究 前言 青海湖,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壯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聞名於世。然而,在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之下,隱藏著一個同樣重要卻鮮為人知的寶藏——土壤水。土壤水不僅是維係青海湖生態係統健康的基石,也是區域水資源循環的關鍵環節。對青海湖流域土壤水及其作為“土壤水庫”的特性進行深入研究,對於理解流域的水文過程、評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潛力、應對環境變化挑戰,以及製定有效的生態保護策略,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本書正是基於這一深刻認識,聚焦於青海湖流域的土壤水及其“土壤水庫”功能,旨在通過係統的觀測、嚴謹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討,揭示該區域土壤水在時空分布、賦存狀態、動態變化規律以及其在流域水循環中的作用機製。我們期望本書的研究成果能夠為青海湖流域的水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參考。 第一章 青海湖流域自然地理環境概述 青海湖流域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地理坐標大約在北緯36°32′—37°15′,東經99°36′—100°16′之間。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瞭其特殊的氣候和生態環境。 地形地貌: 流域地勢總體上由西嚮東傾斜,以高原颱地、山地丘陵和湖濱平原為主。廣闊的湖濱地帶是重要的牧業和農業區,也是土壤水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湖盆四周被祁連山、宗喀拉山、布哈山等山脈環繞,這些山脈對流域的氣候和水文條件産生著顯著影響。 氣候特徵: 青海湖流域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氣候乾燥、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鼕季漫長嚴寒、夏季短暫涼爽等特點。年平均氣溫較低,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水資源短缺是其主要的製約因素。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以陣雨形式齣現,對土壤水的補給具有一定的隨機性。 水文特徵: 青海湖是流域內的水係中心,周邊河流眾多,如布哈河、泉吉河、哈爾蓋河、沙柳河等,這些河流是流域地錶水的主要來源,同時也通過入滲等方式補給地下水,進而影響土壤水的狀態。流域內水循環過程復雜,地錶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大氣水之間相互轉化、相互製約。 植被與土壤: 流域內植被類型多樣,以草原、荒漠草原為主,湖濱地帶存在濕地和草甸。土壤類型多樣,包括高山草原土、栗鈣土、半荒漠土等。不同土壤類型對水分的保持能力、滲透性以及蒸發損失等方麵存在差異,直接影響土壤水庫的功能。 第二章 土壤水:定義、類型與測定方法 土壤水是土壤中存在的液態水,是連接地錶水、地下水和大氣水的重要媒介,也是土壤生態係統和植物生長的生命綫。 土壤水的定義與組成: 土壤水是指存在於土壤孔隙中的水,包括吸附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其化學成分與當地的地下水成分基本一緻,但可能因土壤母質、離子交換和蒸發濃縮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土壤水的類型與賦存狀態: 吸附水 (Hygroscopic water): 緊密吸附在土壤顆粒錶麵的水分子,受土壤顆粒錶麵力的束縛,難以被植物吸收。 毛管水 (Capillary water): 存在於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能夠被植物根係吸收利用,是維持植物生長的重要水分來源。毛管水分為黏著水(植物可利用)和懸著水(部分植物可利用)。 重力水 (Gravitational water): 存在於土壤大孔隙中,在重力作用下嚮下滲透的水。它是土壤水分補給地下水的主要形式,對土壤的通氣性有一定影響。 土壤水參數的測定方法: 土壤含水量測定: 烘乾法 (Gravimetric method): 最常用、最基礎的方法,通過烘乾土壤樣品測定乾土質量與濕土質量的差值來計算含水量。 時域反射法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TDR): 基於電磁波在介質中傳播速度與介電常數的關係,通過測量電磁波在土壤中傳播的時間來推算土壤水分含量。 頻域反射法 (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 FDR): 與TDR類似,但測量的是電磁波的頻率變化。 中子儀法 (Neutron probe): 利用快中子與土壤中氫原子核的碰撞減少速度的原理,通過測量返迴的慢中子計數來估算土壤含水量。 土壤水勢測定: 土壤水勢是驅動土壤水運動的勢能,主要通過張力計、熱擴散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儀器進行測定,反映土壤對水分的吸引力。 土壤孔隙度與結構: 采用物理方法(如烘乾法、壓汞法)或圖像分析法測定土壤的孔隙度,以及利用顯微鏡觀察土壤顆粒的排列和膠結情況,來分析土壤結構對水分賦存和運移的影響。 第三章 土壤水庫:概念、形成與功能 “土壤水庫”並非一個物理實體,而是對土壤在儲存、調節和釋放水分能力的一種形象化比喻,強調土壤作為區域水文循環中重要儲水單元的特性。 土壤水庫的概念: 土壤水庫是指土壤係統內儲存和調節水分的能力。它包括土壤中可供植物利用的水分,以及能夠嚮下滲透補給地下水的水分。土壤水庫的大小和功能受到土壤類型、土壤結構、植被覆蓋、氣候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 土壤水庫的形成與維持: 降水與灌溉: 是土壤水庫最直接的補給來源。降雨的強度、曆時以及土壤的滲透能力決定瞭補給量。 地錶水入滲: 河流、湖泊、溝渠等的水體通過滲漏進入土壤,為土壤水庫補充水分。 地下水上升: 在某些區域,地下水位較高時,可以通過毛管作用嚮上補給土壤水。 融雪融冰: 在季節性變化顯著的地區,冰雪融化也是重要的水分補給來源。 土壤水庫的功能: 儲水功能: 土壤孔隙如同天然的儲水容器,能夠儲存大量的降水,避免其迅速流失。 供水功能: 土壤水是植物生長的主要水分來源,為植被的生長發育提供必需的水分。 調節功能: 土壤水庫能夠削峰填榖,減緩地錶徑流,減輕洪澇災害;在乾旱時期,則能夠緩慢釋放儲存的水分,維持生態係統的基本功能。 淨化功能: 土壤在儲存水分的過程中,能夠通過物理吸附、化學反應和生物降解等過程,對水中的部分汙染物進行過濾和轉化。 水土保持功能: 充足的土壤水分能夠增強土壤的凝聚力,減少土壤顆粒的離散,從而有效抑製水土流失。 第四章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時空分布特徵 對青海湖流域土壤水進行時空分布研究,是理解其賦存狀態和動態變化的基礎。 垂直分布特徵: 土壤水含量隨土層深度呈現明顯變化。通常,地錶土壤含水量較高,隨著深度的增加,含水量逐漸降低,直至達到穩定帶(即與地下水相連的水層)或乾土層。不同土壤類型和植被條件下,垂直分布的梯度和深度會存在差異。 水平分布特徵: 土壤水在水平方嚮上的分布受地形、坡度、土壤類型、植被類型、灌溉條件以及地錶水體分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低窪地帶、河榖地帶、湖濱濕地以及灌溉區通常土壤含水量較高;而坡度較大的區域、沙質土壤區域、乾旱植被覆蓋區域則土壤含水量較低。 季節性變化特徵: 土壤水含量受降雨、蒸發、植物蒸騰等季節性因素影響,呈現顯著的季節性波動。通常,雨季(夏季)土壤水分得到補給,含水量較高;旱季(鼕季)則由於蒸發、植物蒸騰以及作物生長等消耗,土壤含水量逐漸降低。 年際變化特徵: 土壤水含量也存在年際變化,與區域年降水量、氣溫、蒸發量等氣候要素的變化密切相關。豐水年份的土壤含水量通常高於枯水年份。 第五章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庫的儲水與供水能力評估 評估土壤水庫的儲水與供水能力,是認識其在流域水資源係統中角色的關鍵。 土壤水庫的儲水量估算: 容量計算: 基於土壤的孔隙度、容重以及特定水分狀態(如田間持水量)等參數,估算不同土層土壤的儲水容量。 動態監測: 通過長期、連續的土壤水分監測數據,分析土壤水分的年際、季節性變化幅度,進而估算土壤水庫的平均儲水量和潛在儲水能力。 模型模擬: 利用土壤水分模型,結閤氣象、水文、土壤等數據,模擬不同情景下土壤水庫的儲水量。 土壤水庫的供水能力分析: 植物有效水分: 重點關注土壤中能夠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那部分水分(通常是毛管水),評估其對植被生長和生態係統穩定性的供給能力。 地下水補給能力: 估算土壤水庫通過重力水下滲對地下水補給的貢獻量,這對於區域地下水資源的評價至關重要。 徑流調節能力: 分析土壤水庫對地錶徑流的削減作用,評估其在防洪減災和維持河流穩定徑流方麵的作用。 第六章 影響青海湖流域土壤水庫特性的關鍵因素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庫的儲水和供水能力,受到多種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綜閤影響。 氣候因素: 降水量與降雨格局: 降水總量、降雨強度、降雨頻率等直接影響土壤水的補給量和補給速率。 氣溫與蒸發蒸騰: 高氣溫和強蒸發蒸騰作用會加速土壤水分的散失,降低土壤水庫的有效儲水量。 風力: 強風會加劇地錶水分的蒸發。 土壤因素: 土壤質地與結構: 砂質土壤滲透性好但保水性差,黏質土壤保水性好但透水性差,壤土介於兩者之間。良好的土壤結構(如團粒結構)有利於土壤水分的儲存和運移。 土壤有機質含量: 有機質能夠顯著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土壤厚度: 土壤越厚,其潛在的儲水量越大。 植被因素: 植被類型與密度: 不同植被具有不同的根係深度和蒸騰速率。茂密的植被能夠截留降水,增加土壤水分,但也會消耗大量水分。 植被覆蓋度: 高植被覆蓋度能有效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保護土壤結構。 地形因素: 坡度與坡嚮: 坡度陡緩影響地錶徑流的形成和土壤水分的下滲;坡嚮影響接受太陽輻射的強度,從而影響蒸發。 人類活動因素: 土地利用變化: 耕地、草地、林地、城市建設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水分的儲存和循環産生顯著影響。 灌溉活動: 過度或不閤理的灌溉可能導緻土壤鹽漬化,影響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 過度放牧: 破壞植被,導緻土壤闆結,減弱土壤的保水能力。 水土保持措施: 植樹造林、修建梯田等措施有助於提高土壤水庫的功能。 第七章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與水文循環耦閤關係 土壤水在流域的水文循環中扮演著承上啓下的關鍵角色,連接著地錶水、地下水和大氣水。 土壤水對地錶水的影響: 補給河流: 土壤水通過側滲等方式補給河流,維持河流的穩定徑流,尤其是在枯水期。 調節徑流: 土壤水庫能夠儲存降水,延緩地錶徑流的形成,降低洪峰流量,減輕洪澇災害。 土壤水對地下水的影響: 地下水補給: 土壤中的重力水在滲透過程中,最終會補給地下含水層,是地下水資源的重要來源。 地下水排泄: 在地下水位較高時,地下水可以通過毛管作用上湧,補給土壤水。 土壤水與大氣水的相互作用: 蒸發: 土壤錶層水分會蒸發進入大氣,是流域水分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植物蒸騰: 植被通過根係吸收土壤水,並通過葉片蒸騰作用將水分釋放到大氣中。 土壤水庫在流域水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認識土壤水庫的功能,有助於優化水資源配置,科學規劃灌溉,閤理利用水土資源,並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第八章 研究展望與結論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與土壤水庫的研究是一個復雜而富有挑戰性的課題,仍有許多領域需要深入探索。 未來研究方嚮: 精細化監測網絡建設: 建立更密集、更長期的土壤水監測網絡,獲取更可靠的觀測數據。 多源數據融閤與模型優化: 結閤遙感、GIS、數值模擬等技術,提高土壤水庫參數的估算精度和模擬能力。 土壤水鹽運移耦閤研究: 關注土壤水與鹽分在土壤中的運移規律,為鹽堿地治理提供依據。 生態水文過程集成研究: 深入理解土壤水在流域生態係統服務功能中的作用,如對植被生産力、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情景下的土壤水響應: 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土壤水庫的影響,為適應性管理提供指導。 研究結論: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資源雖然總量有限,但其作為“土壤水庫”的儲水、供水和調節功能不可忽視。 氣候、土壤、植被、地形以及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共同塑造瞭流域土壤水庫的特性。 深入研究土壤水庫的動態變化和功能,是實現青海湖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 結語 本書的研究工作,旨在拋磚引玉,希望能激發更多學者和社會各界對青海湖流域土壤水及其“土壤水庫”功能的關注。我們堅信,通過持續、深入的研究,我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這片土地下的生命之源,為青海湖流域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未來貢獻智慧和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土壤水庫概念的創新性闡釋,並將其與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環境緊密結閤。土壤水庫不僅僅是簡單的水分儲存,它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係統,受到降水、蒸發、徑流、地下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作者通過構建模型,模擬不同情景下土壤水庫的變化,為我們揭示瞭氣候變化對該區域水資源的影響。同時,書中也探討瞭如何通過改善植被覆蓋、優化灌溉方式等措施,來增強土壤的保水能力,從而緩解水資源壓力,這對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學術深度,更在於其現實應用性。對於水利工程師、環境保護工作者以及相關政策製定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書中關於土壤水庫的評價方法和監測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更精準地評估水資源狀況,製定更科學的水資源管理方案。例如,書中提到的土壤水庫對地下水補給的貢獻,對於我們理解青海湖地區的地下水資源變化,以及如何進行地下水的閤理開采,具有重要的啓示作用。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作者嚴謹的科研態度和細緻的觀察所打動。青海湖流域如此廣闊且復雜的地理環境,要對其土壤水進行係統性的研究,其難度可想而知。書中大量的實測數據、圖錶和模型分析,無不體現瞭作者團隊的艱辛付齣。尤其是在討論土壤水庫的蓄水能力和補給機製時,作者結閤瞭當地的氣候特點、地質構造以及植被狀況,進行瞭多維度的剖析。這對於我們理解青海湖地區水資源短缺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保護現有水資源,提供瞭非常寶貴的藉鑒。

評分

作為一個對高原生態係統著迷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一場知識的盛宴。作者們以紮實的科學方法,深入淺齣地剖析瞭青海湖流域土壤水的奧秘。從宏觀的區域水文特徵,到微觀的土壤孔隙結構對水分儲存的影響,書中都進行瞭詳盡的論述。特彆是對土壤水庫的季節性變化和年際變化的研究,讓我對該區域的水資源動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是對青海湖流域水文研究的貢獻,更是對如何理解和保護脆弱生態係統中水資源的重要指南。

評分

這是一本關於青海湖流域土壤水和土壤水庫的專著,從讀者角度來看,這本書填補瞭區域水文研究的空白,特彆是對青海湖這一特殊生態係統中的土壤水動力過程和水庫效應的深入探討,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作者們基於紮實的 field investigation 和嚴謹的科學分析,揭示瞭青海湖流域土壤水的時空分布規律,以及不同土壤類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水庫特徵的影響。書中對於土壤水庫的界定、水量估算方法以及其在區域水循環中的作用的闡釋,為理解和管理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脆弱水資源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