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世纪的教育
定价:20.0元
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802349179
字数: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果教育依旧是沿着老路仅仅传授知识,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世界则没有希望。只有对人格的科学调研才能拯救我们,使用得当的话,在我们面前将会是孩子完整的心灵,规模巨大的社会协作和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力量。
内容提要
“蒙台梭利教育原著全译本”套完整并呈现蒙台梭利教育原著精髓的译本经过国际机构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授权并严谨审核
--- 教育必须找寻一种基本的路径以释放人性的潜能 ---科学的观察确定了教育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它是人类个体自行实现的自然过程,通过在环境中的体验而不是听教、听训来获得。早的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区建立起来,收容三岁以上的小孩子。来参观的访客对四岁大的孩子能够读写感到十分惊讶,他们会问孩子:“是谁教你写字呢?”孩子抬起头不解地回答道:“教?没人教我!是我自己学的!”要大人理解并尊重孩子依循自然成长的独立性,而不横加干涉是十分困难的。我们既然讲自由、民主,怎么可以在生命刚开始的时候,就让孩子忍受暴虐、服从者呢?真正的民主就应从生命的早期开始培养,而不是在成人阶段。
目录
作者介绍
玛丽亚•蒙台梭利
1870年,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基亚拉瓦莱小镇。她是意大利历史上位女医学博士,她是的科学家、女权主义者,现代教育史上的教育家之一,她是儿童的拥护者。她关于儿童成长与发展方面的发现,以及后来依据这些发现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教育体系极具革命性。即使到今天,距蒙台梭利博士所创建的个儿童之家的成立已经一百多年了,她有关教育方面的理念仍具有独特的价值,鼓励着很多人去关注儿童,积极地为社会改革提供意见、方向和机会。
1952年,玛丽亚•蒙台梭利于荷兰逝世,但是通过其一手创建的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她的事业得以延续。自家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成立,一百多年来,无数孩子的生活得以改善。
翻译主持机构:中国蒙台梭利国际教育培训中心(MTC)
中国蒙台梭利国际教育培训中心(MTC)是中国境内一家获得AMI正式授权的教育培训机构。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由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本人及其子马里奥•蒙台梭利于1929年创办。AMI旨在开展蒙台梭利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得到其应有的福利,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同时,AMI也尽力保障蒙台梭利理念不被歪曲和误解。如今,AMI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本、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等)均设培训中心,每一个中心的设置都严格遵循标准。
郭景皓曾旅居海外,在澳大利亚接触蒙台梭利教育,之后辞职,投身教育事业。历经多年不懈努力,于2007年将AMI的事业引入中国,现任AMI在华机构——中国蒙台梭利国际教育培训中心(MTC)主任,组织AMI 0-3岁、3-6岁、6-12岁等年龄阶段的职业教师国际认证培训。2010年出版“蒙台梭利致家长”系列之《让孩子享有家》,并主持翻译本套“蒙台梭利教育原著全译本”丛书。
文摘
Part 1 导 言
如果教育依旧是沿着老路仅仅传授知识,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世界则没有希望。只有对人格的科学调查才能拯救我们,适用得当的话,在我们面前将会是存在于孩子的完整的心灵、巨大的社会协同潜能、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力量。
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详细论述孩子非凡的智力,有助于教师树立一种全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将使孩子从乏味走向快乐,从压抑走向协同。我们的世界已被撕裂成碎片,需要重建。这里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教育,对它的强调不只是信仰的回归,也是深刻思想的表达。然而,人性还没有为迫切需要的进化与没有战争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好准备。人类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来控制大局,因而成为受害者。崇高的思想、的悲悯情怀常常在言词中出现,可是战争仍没有停止!如果教育依旧是沿着老路仅仅传授知识,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世界则没有希望。只有对人格的科学调查才能拯救我们,使用用得当的话,在我们面前将会是存在于孩子完整的心灵、巨大的社会协同潜能、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力量。若是拯救和帮助来临,那将是从孩子而来的,因为孩子是人的建构者,也是社会的建构者。孩子具有一种能引导我们摆脱无知的内在力量。教育不应再是纯粹传授知识,而必须采取一种基本的路径来找寻人性潜能的释放。这种教育何时开始?我们的回答是人格的大写应始于出生之时,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断言,尽管其中有惊人的秘密。
新生儿的心灵生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科学家与心理学家已对出生三小时起至五天的婴儿进行了观察,得出的结论是生命的初两年为重要。观察证实小孩子生来具有特殊的心理能量,并且指出了导引出这些能量的新方法,也就是真正的教育——顺应天性、因势利导。孩子旺盛又活跃的建构能量是一种精神宝藏的矿脉,但数千年来无人知晓,如同人类的先祖走在地面对深藏地下的巨大财富一无所知一样。长久以来人们都不了解孩子心灵世界的丰富之处,自始都在压抑并践踏这些潜能。如今,次有人察觉到它们的存在,一种比金子更宝贵的未开发的宝藏——这就是人类的心灵。
对生命初两年的观察丰富了对心灵建构法则的认识,它表明幼年时期与成人的心智是全然不同的。这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不再是老师教孩子,而是孩子教老师。
这看起来荒谬,但确是事实,因为孩子有一种特殊心智可以自己吸收知识,自己教自己,它很容易从孩子的语言习得中获得证实,是一种了不起的心智成就。尽管没人教他,但是两岁大的孩子却能说其父母的语言。所有研究此现象的专家都认为,在生命的特定时期,孩子开始使用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联的词汇,不久便熟悉了各种不规则的形态与句法结构,而这些对学习非母语语言的成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心理学家声称,孩子的内在自我都有一个忠于时间表施教的严格认真的“老师”,这位“老师”能用三年时间使孩子掌握成人需近六十年努力学习的内容。
科学的观察确定了教育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它是人类个体自行实现的自然过程,通过在环境中的体验而不是听听话来获得。教师的工作是准备一系列能引发孩子学习动机的文化活动,它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并且避免外界的干预。教师只是帮助孩子完成重要的事情,能够见证人类心灵的完全展现,并看到一个全新的人出现。这个全新的人不再是教育的受害者,他拥有清晰的远见来指引构建人类社会的未来。
序言
手边摊着一本关于19世纪中欧小镇社会风俗变迁的社会学研究专著,这本书的冷门程度大概能吓跑90%的读者,但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名叫“圣米歇尔”的小镇,从1850年到1910年这六十年的变迁。作者通过挖掘极其细碎的档案——比如面包店的营业日志、裁缝铺的赊账单、以及镇议会关于修建路灯的冗长辩论记录——来重建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最引人入胜的是他对“礼仪的衰亡”这一主题的探讨。书中详细记录了人们如何从严格遵守餐桌礼仪、互相行屈膝礼,逐渐演变成更随意的问候方式,以及这种变化背后所反映的阶层流动和个体意识的觉醒。那种细微到尘埃里的观察,让我看到了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舞台,而是无数普通人日常行为的累积。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戴上了一副高倍显微镜,观察着时间是如何温柔而坚定地磨平一切棱角的。
评分那本《新世纪的教育》啊,听人说挺有意思的,但我最近手头这几本书,那真是各有各的滋味,让人读得心里头直打鼓。比如,我最近啃完的那本关于“失落的文明密码”的考古报告集,简直是把我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隧道。作者对于那些沉睡在撒哈拉腹地或者亚马逊雨林深处的古代遗址的发掘过程,描述得那叫一个细致入微,简直能让你闻到泥土和千年腐朽的气息。他不像那种只会抛出宏大理论的历史学家,而是像一个拿着小刷子的匠人,小心翼翼地拂去每一片陶片上的尘土,试图还原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图景。特别是他对于一种从未被记录的象形文字的破译过程,那种如同侦探解谜般的紧张感和逻辑推演,让人拍案叫绝。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现场照片和手绘地图,很多图像清晰到能看到石壁上的指纹痕迹,这哪里是读书,分明是身临其境地参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读完之后,你不再会觉得历史是教科书上那些冷冰冰的年代线,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未解之谜的鲜活现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去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脆弱与辉煌,那种震撼感,久久不能平息。
评分我正在看一本关于现代艺术鉴赏的入门指南,书名暂且不提,但它对抽象表现主义的解析简直是醍醐灌顶。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色彩和线条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敏感度,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院派术语来堆砌篇幅,而是用一种极其个人化、近乎诗歌的语言,去“翻译”画家的内心世界。比如,他描述一幅罗斯科(Rothko)的色块画时,不是说“这是一种深红与黑色的交叠”,而是说:“那是日落时分,大地最后一口呼吸的余温,被冰冷的夜幕无情地压制,沉重到让人喘不过气。”这种描述的感染力,瞬间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创作时的环境因素,比如马瑟韦尔在聆听爵士乐时笔触的跃动感,或是波洛克在创作时的身体律动,让观画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而是一种对创作能量的重新体验。对我这个之前总觉得抽象艺术“看不懂”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情绪和能量的无形之门。
评分我最近在追更一部关于极端气候下的生物适应性进化的科普读物。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大胆和直接,它不回避科学研究中的血腥和残酷。作者带领读者深入到地球上最恶劣的环境中去观察生命是如何挣扎求存的。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生活在深海热液喷口附近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依赖硫化物而非阳光生存,其DNA修复机制简直如同神话中的不死之身。更令人震撼的是,作者对“趋同进化”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在完全不同的地理隔离条件下,生命体如何独立演化出惊人的相似功能——比如沙漠中的哺乳动物和有袋类动物如何殊途同归地发展出浓缩尿液的能力。全书充满了对生命韧性的赞叹,语言极具画面感,让你仿佛能感受到南极冰盖下冰冷的海水,或者赤道雨林中闷热潮湿的空气。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稳定”的理解,教会我,变化才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部硬核的科幻小说,叫《星际漂流者的悖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绝不是那种简单的太空歌剧或激光对射。它的核心在于对“意识上传与数字永生”的哲学拷问,写得极其深刻且不留情面。作者构建了一个未来社会,在那里,肉体不过是可抛弃的载体,真正的自我被编码成数据流,在广袤的网络星系中遨游。但问题是,当“你”被复制、被备份、被修改了数万次之后,那个最初的“你”是否还存在?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被称为“001号观察者”的数字灵魂,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真实性,他目睹着无数“自己”的诞生与消亡,那种形而上的孤独感,简直能穿透纸张,直击读者的灵魂深处。书中的科学设定极其严谨,涉及量子纠缠和信息熵的讨论,虽然初读时有些烧脑,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场关于“我是谁”的终极辩论。我读完后,甚至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都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疏离感,这种对现实边界的挑战,是许多流于表面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