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音乐收藏者
定价:48.00元
作者: 娜塔莎·所罗门斯,王嘉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086846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温情脉脉的治愈小说。作曲家哈利·福克斯因为深爱的妻子离世,失去了对音乐的感觉,不能作曲,也不愿接受其他的爱好,生活一直萎靡不振。直到一天,他发现年仅四岁、爱惹麻烦的孙子竟然是个钢琴神童。在传授孙子钢琴时,福克斯感到音乐又回到了他的生活中,并且找到了重新生活下去和面对妻子离世的勇气。
n几十年之前,福克斯和他的兄弟们在战争之后回到了哈德格罗夫府,努力挽回这个他们曾居住过的破旧的祖宅。但在1946年的一个晚上,战时的美丽女歌手埃迪·罗斯的降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错综复杂的三角恋,而也导致了一场毁灭性的背叛。在一个热爱收集各地民谣的男人背后,不仅有那些充满激情与怀旧的古老曲调,也有那些束缚他与家人重归于好继续生活的温情又忧伤的故事。
n目录
作者介绍
娜塔莎·所罗门斯
n娜塔莎·所罗门斯(Natasha Solomons) 英国小说家、电影剧本作家,也是国际畅销书《美术馆里消失的丈夫》(The Gallery of Vanished Husbands)和《罗森布拉姆先生的清单》(Mr Rosenblum’s List)的作者。她的小说《提琴里的手稿》(The Novel ithe Viola),曾被英国风靡一时的“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选为推荐书目。《音乐收藏者》是她的第四部作品。她的书被翻译成17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n目前她和丈夫以及两个孩子住在英格兰的多赛特。
nn
译者简介
nn
王嘉琳,宁波人,1991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现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业余爱好翻译,译作有《哥伦布同伴的航海与发现》《白宫里的局外人》(合译)和《凯特的选择》。
n文摘
2000 年,3 月
nn
埃迪的歌声在她自己的葬礼上回荡,也只能是这样。对于埃迪,大多数人都是先闻其声后识其人,初识者往往要过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相信那个声音¬——那个震颤的高音——竟然出自这样一位身形纤弱,有着灰睛,手挎一个大包的女人。她就像花园里的一只画眉鸟,歌喉又如夜莺般曼妙。她有一个绰号——“小夜莺”——这也是我觉得适合她的。然而夜莺本身与我们的想象有所出入。与多数人的认知相反,夜莺并非英国出生、在非洲越冬的鸟儿。她是在英国度夏的非洲鸟,人们在英国夏夜侧耳寻觅的悦耳鸣啭,实际上是源自非洲密林的乐声;她虽常见于伯克郡和多赛特那些青苔遍布、银莲点染的杂树林,几内亚比绍却也是她的故乡。
n有一回埃迪告诉我,她其实并不很能欣赏英国乡村。过去,当埃迪父母在砖巷看摊子时,她那瘦瘦小小的俄罗斯祖母负责照顾她,并会给埃迪讲故事。冬天,她俩就窝在那间破败平房里的电暖炉边上,缩在毛毯下面,一支烟递来递去,埃迪静静地听,老祖母叨叨地说。故事总是关于俄罗斯,关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寒意直渗体内,将你的四肢骨骼统统冻结成冰,若再有狂风助力,更会被击碎成千片万片,飘飘洒洒地落到地上,仿佛融入了天上降下的浩渺雪花。
n夏天,埃迪和祖母会带上苹果,来到那一小片勉强可称作公园的绿地,闲坐在一方铺着油布的草坪上(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伯利亚女人,祖母对于露珠沾湿的草地对身体的害处尤为紧张)。阳光普照的午后,矮小的雏菊花在暖洋洋的空气中招展身姿,小伙子解开衬衫扣子直露到肚脐,姑娘们偷偷地把长袜放下来,这时候祖母仍会讲着漫天飞雪的故事。在灼热又如宝石般耀眼的阳光下,埃迪轻躺下去,想象漫天大雪在狂风的卷挟下飞过碧波起伏的草地,所经之地尽染雪白,刹那间,这些晒日光浴的人身上就覆上了厚厚一层雪,他们才战栗着发出一声尖叫,下一秒便碎成冰块没了声响。
n埃迪鲜少提及她的童年,哪怕只是一星半点。她对此守口如瓶,在我的好奇追问之下害羞起来,局促不安。“我可不像你。我家可不是这样的。”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这座紫藤花垂绕的房子,抑或是湖畔随风拂动的杨柳。我顿觉尴尬,猛地感到一种地道英国式的冲动,即急于为我度过了安逸优越的童年而道歉。照埃迪的看法,即便有丧失之痛或是悲伤之事唐突地闯进这个美好之地,它们的威力也定会大大消减。
n尽管哈德格罗夫的花园美不胜收,埃迪却从未真正被打动。她喜欢芜杂生长的紫罗兰,以及纤细动人、颜色深得像学校里用的墨水的春天鸢尾,但她从来都懒于识记花名。我总会让园丁在我们用早餐的露台摆上金色的万寿菊,于是她固执地称它们为“橘子果酱花”。在克拉拉大约五岁时,有一次我看见她正把“橘子果酱花”往吐司上撒,被我阻止后她大惑不解。
n但是每当天空飘雪,埃迪总想要待在外面。她见到雪比孩子们还激动。片雪花初降,她便立马套上三件大衣,头上扎上好几条五颜六色的围巾,看上去就像俄罗斯农妇戴的头巾,然后一下子冲到屋外,凝望着天空,暗自祈祷暴风雪的来临。每当小姑娘们在雪地上滑雪橇玩累了,全身湿乎乎地回来以后,埃迪还会久久地在外面游荡。克拉拉和露西会一下跌坐在我书房的壁炉前,旁边是几条冒着热气的猎犬,对着炉火伸出两双冻得红通通的小脚丫。借着为女儿们放张唱片的机会(《胡桃夹子》,或是一支轻盈旋转、似有肉桂清香的维也纳圆舞曲——我们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口味就像她们嗜之如命的糖果一般甜腻),我会起身望着窗外的埃迪,看着她走回家里,每走几步就停下来,回头凝望银装素裹的群山和杂乱无序的深色树林,那样子就像一个迟迟不愿开口道别的恋爱中人。
n许多人都自认为他们了解她。小夜莺。无瑕的英伦玫瑰。可埃迪在夏日里梦见的并不是玫瑰花,而是在雪地里行走,在冰霜封冻的寒冷早晨留下串脚印。
n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那种处理细节和构建氛围的能力,绝对是顶尖水准。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声音的物质性”有着近乎痴迷的探讨。他不仅仅在谈论音乐的艺术价值,更是在挖掘那些物理媒介——无论是泛黄的卡带、划痕累累的CD,还是厚重的黑胶——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和化学变化。比如,有一章专门描写了磁带老化后产生的“嘶嘶”声,作者将其形容为“时间在介质上留下的、无法抹去的呼吸痕迹”。这种描述角度极其新颖,它把那些通常被视为瑕疵的物理损伤,提升到了美学批判的高度。 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收藏哲学时所展现的那种克制和洞察力。他没有将“收藏”等同于“占有”,而是强调了一种“守护”的责任。他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环境湿度调整唱片柜的位置,如何用特定的溶液擦拭光盘,这些细节看似繁琐,却展现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对待许多珍贵事物的态度,往往在追求数量和速度的时代,我们忘记了如何去慢下来,去维护那些真正值得我们投入精力和时间去珍视的东西。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深度考察,充满了对“慢文化”的隐性推崇。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减压和沉淀。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音乐”的书,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自我考古”。作者巧妙地将音乐收藏者的身份作为透镜,折射出不同时代下,人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认同。他讨论了不同代际对“收藏价值”的定义差异:老一辈看重物理稀缺性,而新一代可能更看重特定的数字版本或某个已逝音乐人的手稿数字副本。这种代际间的对比和冲突,描绘得极其生动且充满同理心。 其中有一段关于“噪音的必要性”的论述,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作者认为,完美的、经过后期处理的数字音乐,缺乏了一种必需的“人性杂音”——那种老式功放的电流声、唱针在槽纹中移动的摩擦声。他认为,正是这些微小的、不和谐的噪音,提醒着我们音乐的来源是物理的、是人为的,从而赋予了它一种可触碰的温度。这种对“不完美之美”的执着赞颂,让我深有感触。这本书的最终价值,不在于它告诉我们应该收藏什么,而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倾听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以及如何珍视那些陪伴我们走过漫长岁月的、无声或有声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古典而现代”来形容。它有着老派文人的那种对词汇的精准把握和对句子的雕琢,但其探讨的主题和切入的角度又是极其当代和后现代的。举个例子,作者在谈论数字音乐时代对“稀缺性”的消解时,他并没有使用任何指责或抱怨的语气,而是用一种冷静的、近乎人类学家的视角去分析这种转变对人类听觉习惯的影响。他把数字流媒体比作一个“无限的、没有边界的公共图书馆”,这确实精妙地概括了它的便利与弊端。 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声音的嗅觉化”的尝试。他常常会用嗅觉词汇来形容听觉体验,比如描述某张早期乡村音乐录音时的“干燥的烟草味”和“潮湿泥土的芬芳”,这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感官边界。我发现自己读完后,看世界的角度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留意那些平时忽略的感官输入。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跟上作者的思维漫步,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它不像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需要深度参与的智力探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的叙事结构,它完全打破了传统传记或回忆录的线性叙事。它更像是一幅巨大的、由无数个“声音碎片”拼贴而成的马赛克画。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跳跃到哪个年代、哪个国家,或者哪种完全不搭界的音乐类型。作者在处理这些碎片时,运用了非常大胆的蒙太奇手法,他可以从对某张意大利歌剧唱片的细微刮痕的描绘,瞬间跳接到某次在街头听到的即兴布鲁斯表演。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模拟了我们在整理旧物时,那种思绪天马行空、不受时空限制的体验。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未完成的收藏”时的那种坦然。他坦诚地记录了那些他曾经拥有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放手的唱片,以及那些至今仍未找到的“圣杯”。这种不完美性,反而让整本书的基调更加真实和可信。很多关于收藏的书籍,都喜欢营造一种“完美帝国”的幻象,但这本书敢于展示遗憾和缺失,这才是收藏生命中最真实的部分——总有一些遗憾的空缺,反而构成了我们对美好的永恒追求。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未完成收藏清单”,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互动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要有趣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XH】音乐收藏者,我之前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那种带着年代感的封面吸引住了。说实话,我原本对“音乐收藏”这个主题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总觉得这类书要么过于专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唱片编号,要么就是矫揉造作地抒发一些陈词滥调的情感。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完全不同。它没有急于去炫耀作者拥有多少稀有的黑胶唱片,也没有陷入对某一个音乐流派的过度崇拜之中。相反,作者似乎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了“收藏”这个行为本身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声音的记忆锚点”的那一部分。作者谈到,每一张被精心挑选并保存下来的唱片,都对应着生命中某个特定时刻的背景音。比如,一张磨损严重的爵士乐黑胶,记录的不是音乐的完美演奏,而是那个下着雨的周六下午,自己第一次鼓起勇气给暗恋对象打电话时的紧张心跳声。这种对“物”与“情”之间微妙连接的捕捉,非常细腻动人。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老物件,它们是不是也承载着我生命中那些模糊却重要的片段?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舒缓,像是在一个洒满阳光的旧房间里,慢慢品味一杯陈年的威士忌,那种沉浸感和温暖感是即时消费的娱乐产品所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一本引导你去重塑个人时间线的手册,只是它的媒介是声音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