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l2004EDA技术及应用

protel2004EDA技术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廷才,王崇才 著
图书标签:
  • Protel 2004
  • EDA
  • 电路设计
  • 电子技术
  • 原理图绘制
  • PCB设计
  • SMT
  • 电子工程
  • 软件教程
  • 设计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04180
商品编码:2950039138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protel2004EDA技术及应用

定价:33.00元

作者:王廷才,王崇才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1113041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高职高专“十一五”电子信息类专业规划教材,是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项目(CEAC)培训认证指定用书。
Protel 2004是Altium公司于2004年初推出的板卡级电路设计系统软件,包括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PCB)设计、混合信号电路仿真、布局前后信号完整性分析、规则驱动PCB布局与编辑、改进型拓扑自动布线及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输出和FPGA设计等。目前,Protel 2004是电子线路设计人员*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本书结合实例系统地介绍了应用Protel 2004进行电路原理图设计、电路仿真、印制电路板(PCB)设计和PCB信号完整性分析的方法和操作步骤,特别是对Protel 2004新增功能进行了透彻讲解。全书内容编排由浅入深、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和成人教育学院机电类、电子类、电气类、自动化类、通信类和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EDA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线路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电子爱好者参考。
为方便教学,本书备有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和典型教学案例视频演示等,凡选用本书作为授课教材的学校均可来电索取,咨询电话:010-88379375。

目录


前言
章 Protel 2004基础
1.1 Protel 2004概述
1.1.1 Protel 2004的主要组成
1.1.2 Protel 2004的特性
1.1.3 Protel 2004的系统配置
1.1.4 Protel 2004的安装及文件组成
1.2 Protel 2004的操作界面
1.2.1 Protel 2004的菜单栏
1.2.2 Protel 2004的主页
1.2.3 Protel 2004的工作面板
1.3 Protel 2004项目文件的管理
1.3.1 新项目文件的建立
1.3.2 打开和编辑已有的项目文件
1.3.3 项目文件的组织
1.3.4 关闭文件
1.4 设置项目选项
1.4.1 Error Reporting(错误报告)
1.4.2 Connection Matrix(连接矩阵)
1.4.3 Comparator(比较器)
1.4.4 ECO(工程变化顺序)
1.4.5 Options(选项)
1.4.6 Multi-Channel(多通道)
1.4.7 Default Prints(设置项目打印输出)
1.4.8 Search paths(搜索路径)
1.4.9 编译项目
练习题
上机实践
第2章 绘制单管放大电路原理图
第3章 绘制振荡器与积分器
第4章 绘制单片机小系统原理图
第5章 原理图电气检查及报表
第6章 电路仿真
第7章 集成元器件库的创建与管理
第8章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基础
第9章 PCB单面布线设计
0章 PCB双面布线设计
1章 设计规则及检查
2章 PCB报表与输出
附录 常用元器件图形符号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原理、工具与创新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体系的认知框架,从核心原理到前沿应用,系统性地梳理了EDA在现代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着重探讨了如何 leveraging EDA 工具来提升设计效率、优化电路性能、加速产品上市进程。本书内容涵盖了EDA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不同设计阶段的核心流程、主流EDA工具的功能解析、以及面向未来设计挑战的创新实践。 第一部分:EDA技术基础与发展历程 本部分将从宏观视角出发,为读者构建对EDA技术的基本认知。 EDA的定义与重要性: 详细阐述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含义,即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来辅助电子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过程。深入剖析EDA技术对于应对日益增长的电子产品复杂性、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质量以及实现高度集成化和功能多样化的必然性。我们将通过对比传统手工设计与EDA辅助设计的优劣,来凸显EDA技术的核心价值。 EDA技术的发展简史: 回顾EDA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演进过程。我们将追溯早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电子领域的应用,重点介绍IC设计自动化(IC CAD)的兴起,以及硬件描述语言(HDL)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数字电路设计的方式。同时,也将简要提及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设计工具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推动了EDA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EDA技术体系的构成: 梳理构成EDA技术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 建模与描述: 介绍不同层次的电子系统建模方法,从行为级、寄存器传输级(RTL)到门级、晶体管级,以及相应的硬件描述语言(如Verilog、VHDL)的应用。 逻辑综合(Logic Synthesis): 解释逻辑综合在将高层抽象的设计转化为实际逻辑门电路中的作用,包括其基本原理、优化目标(如面积、时序、功耗)以及常用的综合算法。 物理设计(Physical Design): 深入剖析物理设计流程,涵盖布局(Placement)、布线(Routing)、时钟树综合(Clock Tree Synthesis, CTS)、物理验证(Physical Verification, LVS/DRC)等关键环节,以及它们对电路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 仿真与验证(Simulation & Verification): 强调仿真和验证在EDA流程中的不可或缺性,介绍不同类型的仿真(行为级、RTL、门级、SPICE)以及静态时序分析(STA)、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等高级验证技术,用以确保设计的正确性。 电路仿真与参数提取: 介绍SPICE等电路级仿真器在模拟电路、混合信号电路和射频电路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工艺参数提取(Parasitic Extraction)如何影响仿真的准确性。 版图设计与验证: 详细讲解模拟和混合信号IC设计中版图(Layout)的重要性,以及版图设计规则检查(DRC)和版图与原理图一致性检查(LVS)在确保制造可行性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流EDA工具与应用场景 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市场上主流的EDA工具,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深入解析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数字IC设计EDA工具: 综合工具(Synthesis Tools): 如Synopsys Design Compiler、Cadence Genus等,讲解它们如何将RTL代码转换为门级网表,以及如何进行时序和面积的优化。 物理设计工具(Physical Design Tools): 如Synopsys IC Compiler II、Cadence Innovus等,详细介绍布局、布线、CTS、功耗优化、时序修复等核心功能。 仿真与验证工具(Simulation & Verification Tools): 如Synopsys VCS、Cadence Xcelium、Mentor Graphics QuestaSim等,讲解它们在功能仿真、性能仿真、形式验证方面的应用。 静态时序分析工具(STA Tools): 如Synopsys PrimeTime、Cadence Tempus等,解释如何进行精确的时序分析,发现并修复时序违例。 物理验证工具(Physical Verification Tools): 如Synopsys IC Validator、Cadence Pegasus等,介绍DRC、LVS、ERC(Electrical Rule Checking)等功能,确保设计能够成功流片。 模拟与混合信号IC设计EDA工具: 电路仿真器(Circuit Simulators): 如Cadence Spectre、Synopsys HSPICE/FineSim等,介绍它们在模拟电路、射频电路、电源管理IC等设计中的精确仿真能力。 版图编辑器(Layout Editors): 如Cadence Virtuoso、Synopsys Custom Compiler等,讲解如何绘制和编辑高性能模拟电路的版图,并集成自动化版图生成技术。 版图验证工具(Layout Verification Tools): 如Calibre(Mentor Graphics)等,详细介绍DRC、LVS、ERC等规则检查的重要性。 电磁场(EM)仿真工具: 介绍如Ansys HFSS、Cadence Clarity等工具在处理高频信号传输、寄生效应分析中的应用。 FPGA设计EDA工具: 综合与实现工具(Synthesis & Implementation Tools): 如Xilinx Vivado、Intel Quartus Prime等,讲解如何将HDL代码映射到FPGA的逻辑单元和布线资源上,以及如何进行时序优化和资源分配。 仿真工具(Simulation Tools): 介绍Vivado Simulator、ModelSim等在FPGA设计验证中的应用。 调试工具(Debugging Tools): 介绍ILA(Integrated Logic Analyzer)等硬件调试工具的使用。 PCB设计EDA工具: 原理图绘制工具(Schematic Capture Tools): 如Altium Designer、Cadence Allegro、Mentor Graphics PADS等,讲解如何绘制PCB原理图。 PCB布局布线工具(PCB Layout Tools): 介绍如何将原理图转化为实际的PCB板层布局和走线,包括信号完整性(SI)、电源完整性(PI)分析。 PCB制造准备(Manufacturing Preparation): 介绍CAM(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文件生成等内容。 第三部分:EDA技术在现代电子设计中的深度应用与挑战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EDA技术在应对当前和未来电子设计挑战中的角色,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先进工艺节点设计与EDA: 讲解进入nm级工艺节点后,线宽缩短、漏电流增加、寄生效应显著等带来的设计挑战,以及EDA工具如何支持更高精度的寄生参数提取、更复杂的时序和功耗优化、以及更严格的可靠性分析。 低功耗设计(Low Power Design)的EDA策略: 探讨在移动设备、物联网(IoT)等对功耗极其敏感的领域,EDA工具如何支持多电压域设计、时钟门控(Clock Gating)、电源门控(Power Gating)、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等低功耗技术的设计与验证。 高可靠性设计(High Reliability Design)的EDA支持: 介绍EDA技术在抗辐射设计、抗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设计、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防护设计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的EDA工具和验证方法。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在EDA中的赋能: 探讨AI/ML如何革新EDA的各个环节,例如: 设计优化: AI/ML在加速逻辑综合、物理设计布局布线中的应用,以寻求更优的设计结果。 故障预测与诊断: 利用AI/ML分析仿真和测量数据,提前预测设计中的潜在问题。 自动化设计: 探索AI/ML驱动的自动化设计流程,减少人工干预。 模型生成与训练: AI/ML在辅助生成电路模型、材料模型等方面的潜力。 软硬件协同设计与EDA: 讨论在SoC(System on Chip)设计中,软件和硬件开发如何通过EDA工具进行协同,以及虚拟原型(Virtual Prototyping)等技术如何加速软硬件集成和验证。 面向新兴领域的EDA应用: 高性能计算(HPC)与AI芯片: EDA如何支持大规模并行计算芯片、AI加速器等复杂架构的设计。 5G/6G通信: EDA在射频前端、基带处理器、毫米波芯片等设计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自动驾驶与智能汽车: EDA如何支持车载计算平台、传感器处理芯片、安全关键芯片的设计。 生物电子与医疗设备: EDA在微流控芯片、植入式传感器、低功耗医疗SoC设计中的应用。 EDA工具链的集成与协同: 强调不同EDA工具之间数据格式、流程的协同配合,以及开放EDA平台(如OpenROAD、OpenROAD-flow)的发展趋势,旨在降低EDA工具的成本和壁垒。 EDA人才培养与未来展望: 讨论当前EDA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未来EDA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更高级别的抽象、更智能的设计方法、以及更广泛的跨学科融合。 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的实例分析,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EDA技术完整的认识体系,掌握主流EDA工具的应用方法,并深刻理解EDA技术如何驱动现代电子工业的创新与发展。本书适合电子工程、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从事IC设计、FPGA开发、PCB设计等工作的工程师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关于嵌入式系统设计方面的资料,偶然间在书店里看到了它。这本书的体量相当可观,厚厚的一叠,让人感觉内容肯定很扎实。我特意翻看了几页,发现书中对嵌入式系统的硬件选型、软件开发流程以及一些常见的外设接口(如UART、SPI、I2C)的驱动编写,都有详细的介绍。书中的图示和流程图也画得相当清晰,对于理解复杂的系统架构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书中在讲述某个功能实现时,都会给出相应的伪代码或者C语言示例,这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比较强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实用的。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还会穿插一些实际项目的开发经验和技巧。比如,在讲解功耗优化时,作者会分享一些在实际产品开发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软件和硬件协同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分享他的宝贵经验。虽然书中也有一些部分内容,比如关于FPGA的深入讲解,对我来说稍微有些超纲,需要慢慢消化,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价值,能够帮助我构建起扎实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很精美,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让人在第一时间就产生了想要翻阅的冲动。拿到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是相当愉悦的。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里面涉及的主题实在是过于宏大和广泛,涵盖了从基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概念到各种高级应用场景。虽然作者在序言中提到,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野,但我总觉得,要在短短的一本书中将所有内容都讲透彻,难度不小。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某些核心概念的阐述,例如EDA工具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流程,内容略显笼统,似乎更侧重于介绍“是什么”,而对于“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细节挖掘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新手读者来说,可能会在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时感到吃力,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进行补充。尽管如此,书中关于不同EDA软件的介绍,例如其基本功能和界面布局,还是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入门引导。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虽然篇幅有限,但也能让读者窥见EDA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方向,对于拓宽思路有一定的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导览,适合那些对EDA技术有一个大概了解,或者想快速浏览其全貌的读者。如果读者希望深入掌握某个特定EDA工具的使用技巧,或者对某个应用领域有深入的研究需求,那么可能需要寻找更专业、更具深度的书籍来辅助学习。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我是一位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的爱好者,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介绍了各种令人惊叹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很多概念都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书中对人工智能在EDA中的应用,如利用机器学习进行芯片布局布线优化,或者通过深度学习加速逻辑综合,都进行了相当大胆的设想和初步的探索。虽然很多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但作者的视角非常前瞻,让我看到了未来电子设计的发展方向。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EDA设计中的应用前景的讨论,比如如何利用VR技术进行三维芯片结构的沉浸式可视化,或者通过AR技术辅助现场的电路板维修和调试。这些内容虽然有些科幻色彩,但也确实激发了我对未来工作方式的想象。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手把手的操作指南,而在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对未来技术的展望。它更像是一本“思想的启迪者”,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鼓励他们去关注和探索那些正在兴起的新技术。对于那些希望站在技术前沿,对未来的EDA发展趋势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广而不精”。我是在寻找有关特定EDA软件功能实现细节时偶然发现了它。这本书的篇幅很大,涵盖了从原理图绘制、PCB布局布线到信号完整性分析、电源完整性分析等一系列EDA设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书中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介绍,并且给出了不少的图例和截图,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对整个设计流程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例如,在PCB布局布线的部分,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布线技巧,如差分对布线、蛇形线处理等,以及不同元件摆放位置的考量。在信号完整性分析方面,书中也对反射、串扰等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然而,在深入到具体的实现层面时,例如某个复杂的算法如何在软件中实现,或者某个高级分析功能的具体参数设置及其影响,书中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很多时候,作者只是提到了“可以通过XXX功能来实现”,但并没有深入讲解“如何实现”或者“实现后效果如何”。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的目录,列出了所有可以做的事情,但对于如何精通这些事情,或者如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的信息不够深入。如果读者只是想了解EDA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常用功能,这本书可以作为参考;但如果需要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或者想在某个特定领域进行深度钻研,则需要寻找更专业的书籍。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有些失望的书。我购买它的初衷是想深入了解一些先进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论。封面设计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但内容却未能达到我的预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某些关键的设计概念,例如时序分析、低功耗设计策略,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很多地方的论述显得比较浅显,缺乏足够的深度和细节。我期望能够看到更深入的数学模型、更详尽的算法解释,以及更具体的工程实践指导,但这些在书中都相对欠缺。例如,在讨论版图设计规则检查(DRC)时,书中仅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规则,但对于如何有效设置和优化这些规则,以及它们对芯片性能的影响,并没有深入的探讨。同样,在功耗优化的章节,一些先进的技术,比如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的实现细节,也只是草草带过。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对某个领域的一个概览,而不是一本能够提供实质性帮助的深度技术指南。对于那些希望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它更适合作为对该领域进行初步了解的入门读物,或者作为一本快速参考手册,但不适合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