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珍藏版)
定价:45.0元
售价:28.4元,便宜16.6元,折扣63
作者:孙瑞雪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27104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是家教作家孙瑞雪继畅销书《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的力作。孙瑞雪在广大家长中有很高的知名度,读者基础牢固,受众美誉度佳,媒体曝光率高。此次出版的双色珍藏版一直是孙瑞雪的忠实读者所期待的。
好书推荐: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捕捉儿童敏感期(珍藏版)
内容提要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继承并发展了《爱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本书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了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目录
作者介绍
孙瑞雪 孙瑞雪教育机构总校长,中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儿童敏感期理论”的创始人。其专著《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成为中国新一代父母养育孩子的必读书。《爱和自由》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活动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奖。
文摘
开篇语
这个8个月大的婴儿,站在学步车里,看着父亲从客厅的屋门进来又出去……他安静地观察了一会儿,一动不动,表情很专注,然后嘴巴不自觉地微微张开,像是深深地走进了自己的内部,像一台计算机在沉静地运行一样。他沉浸在自己内在的世界里……然后他警觉地盯着那扇门。
突然父亲推开了门,婴儿用快的速度,带着他的学步车滑冲过去……父亲完全明白他的动机,因此在进门的瞬间,门已经在身后严严实实地被关住了。
婴儿又退回到原处等待……
当父亲再开门出去时,婴儿再次滑冲过去。但是当他滑到时,门正好又被关住了,父亲被关在了门外。婴儿仿佛知道父亲还会再回来,所以,这样的举动他尝试了很多次,但都没有成功。事实上,婴儿无法出去,因为父亲了解他要出去的愿望,但父亲不想让他出去。
父亲也只是婴儿看到的这世界的一部分,对于婴儿而言,父亲的意义似乎并不比门更多。
非常有趣的是,婴儿在反复尝试之后,放弃了这样的做法。
他开始观察屋门,再次进入自己的内在世界,然后再走出来。他发现门把手上拴着一条白色的布带,于是开始尝试用手抓住这条白色的布带。他努力伸展身体和手臂,抓到了它。然后他用力拉,可是学步车挡住了门,门无法打开。他开始用身体带动学步车向靠近门把手的一边滑动,门被拉开了一条缝。他继续向一旁滑动,门也逐渐被开大、开大,可是手的长度又不够了,手开始抓不住布带了。突然,婴儿松开了手,在松手的空当,学步车旋转着挡在了门和门框之间,然后学步车带着婴儿冲了出去。婴儿仰着头咯咯地大笑起来,父亲在门那边微笑……
屋门依然是原来的屋门,父亲依然是原来的父亲,世界依然是原来的世界,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婴儿已经变了。婴儿的内在世界已经改变,现在的世界和刚才的已经不同了。
婴儿经历了一个创造自我的历程。
儿童总在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着自己,一步步完整着自己。
10个月前,这个婴儿还是一个胚胎,身体还没有完全成形,作为婴儿的他还不存在。婴儿出生时,身体刚刚形成,那时的他还从来没有使用过手和脚。
现如今,他的意识已经不在手脚上了。他的意识穿过了屋门。随后,他把意识转向了屋门——那阻碍他的意识的东西,并将屋门上的布带和屋门的开启与自己即将出现的能力联系了起来。
婴儿和成人根本不同的、也是高于成人的地方,就是婴儿时刻在成人已经没有感觉的事情中创造着自我。
就像成人习惯了光线的明暗,想象不到婴儿看见明暗相间的光线所产生的快乐。
我们相信这样的成长过程,相信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由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存在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的自我。
序言
第二版序
4年前,我着手写《自由中的规则》。在这本书中,关键性的两个词汇是“自由”和“规则”。基于做实际工作的经验,我担心阐述时被读者误解,就不得不从“自由”开始谈起。
20年的职业生涯让我知道,我们成人都是在中长大的。在中长大的人,意味着已经有了一套思维模式,例如“没有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这是一种思维的套路。用已有的模式理解“自由”和“规则”,就会又回到我们已经走过的老路上,“禁锢又产生了” 。我试图想让读者尝试走出固有的模式。
成长的目标是,尽可能地由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未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程度。这是衡量成长状态水平的一个度量计。
我还有一个目的,期望不要停留在文字上,我期望思想可以实施在我们的生活中,以此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它应该呈现在我们作为人类显著的特征上——创造一种生活,由此使你的孩子——我们共同的后代可以以崭新的生命状态活在这个地球上,成为新人类。
自由核心的概念: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做自己感觉的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自己心理的主人,做自己认知的主人,做自己精神的主人,由此由儿童自己创造一个完整的自我。
在阐述自由的过程中,我原本想把这个理论系统放在“自由”这个命题里,但发现文字太多了,它是一个庞大的生命系统,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自我实现者,他的成长过程,重要的是自由。”所以,在阐述一个生命在自由中是如何长大的时候,就先诞生了另一本书《完整的成长》,而且把这一部分内容从《自由中的规则》中完全剥离了出来。
在这本书第二版出版的时候,需要再写一个序。这时候生命有了更深入的成长,关于自我的部分,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思考。一个生命成长的历程,从生到死,是有阶段性的,我们称为“成长”。但是,如果把一个生命体,放在整个人类上下六千年的文明史中来看,我们称为“进化”。我提出这样一个思考的结果,就是在我们此刻的这个时代,此刻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人类开始形成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形成是依靠儿童自己完成的。这是个体意识进化的一个标志。也许,几千年以后回视,这个自我的状态可能是一个较为原始的状态,但今天,自我的进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有了这个台阶,我们才能从一种意识状态中上升到另外一种意识的状态,这是生命的又一次诞生,意味着我们归属于自己,从中走向平等;意味着我们成为自己,从自身的生命中找到真理; 意味着我们可以真正地意识到我们是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迷失在一个整体中。自我的诞生,终于像人类的第二次出生一样,可以在今天被呐喊了出来。它的意义是重大的。期望有更多的人发现这一点。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感谢所有的孩子的陪伴,感谢所有的孩子对我们生命的滋养。
感谢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一起从事“爱和自由”的教育。她们都是“爱和自由”教育精神的实施者。正是她们的努力工作,这个教育才得以实施。
感谢杨利霞,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她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和我一起度过了一段又一段的精神时光。
感谢王晓燕,她总是在这本书的精神和情境里面,能和我达成精神的共振。
感谢杨丽宁,她总是能提供自己孩子详实而连续性的材料,并且和我一起探讨。而且也让我有幸去和孩子交谈,并且观察孩子。
感谢叶万红,她总是和我热情洋溢地谈论孩子的状态,我一直为她作为一个母亲为孩子所做的事情而感动。
感谢薛梅,和我在教育精神上讨论。
感谢安长喜、段武宽、李燕,他们总是和我在一起探讨并提供小学孩子真实的生活情境和资料。
翻开内页,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这不是一本教条主义的育儿手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心怀慈悲的长者,坐在你身边,分享他对于人类生命历程的深刻洞察。书中的语言,虽然偶尔会引用一些哲学思辨,但处理得非常巧妙,总是能立刻回归到儿童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去。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内心所经历的复杂情绪波动,作者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描绘那种“挣扎的美感”。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直观地感受到孩子们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把孩子的“失败”看得太重,而忽略了他们在失败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那种独自爬起来的力量。这本书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视为一场完整的、有尊严的探索,而不是一个需要被修正的错误集合。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加充满敬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无意识的行为,因为我知道,那些看似随机的举动,背后可能都潜藏着他们自我构建的逻辑。
评分从文风来看,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教育史和心理学有着非常扎实的研究背景,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成功地避免了将学术理论堆砌成一本晦涩难懂的教科书。相反,他有一种非常诗意的表达能力。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轻轻地把书合上,去户外走一走,试图将书中的理念与现实世界的阳光、风声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关于“界限”的讨论,它没有用“必须遵守规则”这种生硬的语言,而是将其描述为“保护个体完整性的呼吸空间”。这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温柔而坚定地与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的边界感。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将严肃议题人性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让我感受到,真正的教育智慧,是根植于对人性深刻理解之上的,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控制,而是更深远的洞察力。读完后,我不是觉得自己掌握了一套工具箱,而是觉得自己拥有了一副更清晰、更富有同理心的眼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耐人寻味。它不像很多育儿书那样严格地按照年龄划分,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生命主题展开,比如“自主性”、“联结”、“意义的追寻”等等。这种主题式的探讨,使得无论我处于孩子成长的哪个阶段,都能从任何一章找到与之呼应的启发。我特别喜欢它对“游戏”的重新定义。在很多大众认知里,游戏是放松、是消遣,是学习的辅助品。但这本书却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认为游戏是儿童进行社会排练、测试自身能力边界以及理解世界运作规则的最纯粹的实验室。我开始鼓励孩子玩那些看似“没有目的”的、重复性的游戏,并观察其中的细节。我发现,当我不去干预、不给指导时,孩子的专注度和创造力反而会呈指数级增长。这颠覆了我过去认为“有效学习必须伴随成人引导”的固有观念。这种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多层次的,每读一遍,都会因为自己生命经验的更新而获得新的理解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细读的重量感。我拿到它的时候,是正好在为孩子未来的教育方向感到迷茫的时候。市面上关于儿童成长的书汗牛充栋,很多都充满了各种“秘籍”和“捷径”,读起来让人心浮躁。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沉静的。它没有过多花哨的图表或鲜艳的色彩,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文字的深度和哲理的探讨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对于“自我创造”这一概念的阐释,它不同于我们传统理解的“塑造”或“培养”,而更像是一种尊重生命内在涌动的力量。那种感觉,就像是看着一颗种子,你提供的只是土壤、阳光和水,而它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却是它自身的选择和努力。这种视角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家长想要全盘掌控一切的焦虑。我感觉这本书是在告诉我,最好的教育,或许就是最好的观察与等待。它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期望的投射,将焦点从“我希望他成为谁”转移到“他正在成为谁”,这种思维的转变,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第一步。
评分总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归。它不像那些流行读物那样,提供快速的、表层的“问题解决”方案,它解决的是“认知根基”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放手”的艺术——不是不负责任的放任,而是基于信任的赋权。书中反复强调的“内在驱动力”和“生命力的自主流淌”,这些概念对我这个习惯于规划一切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空前的解脱感。我不再将孩子的每一步成长视为一场必须按计划完成的考试,而是视为一场他正在独立导演、编剧和主演的史诗。这种转变,让亲子关系从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悄然过渡到“同行者与见证者”的关系。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味的“慢阅读”之作,其价值在于改变你看待世界和看待孩子的方式,而非提供一套即时生效的秘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