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自组织(SON)技术-未来无线通信网络
定价:69.00元
作者:彭木根,李勇,梁栋,顾昕钰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63536153
字数:612千字
页码:45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彭木根、李勇、梁栋、顾昕钰编著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自组织
内容提要
彭木根、李勇、梁栋、顾昕钰编著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自组织
目录
章 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技术
1.1 LTE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1.1 LTE协议架构
1.1.2 TD—LTE技术特征
1.2 IMT—Advanced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2.1 LTE—A系统和技术概述
1.2.2 IEEE 802.16m标准化和技术概述
1.3 **无线通信技术
1.3.1 无线认知网络技术
1.3.2 分层异构无线网络技术
1.3.3 无线协同网络编码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网络自组织技术
第3章 无线网络自组织架构和流程
第4章 物理小区标识和邻区关系自配置
第5章 覆盖和容量自优化
第6章 无线干扰自优化
第7章 切换和负载均衡自优化
第8章 能量节省自优化
第9章 多目标联合自优化
**0章 中断检测和自补偿
**1章 分层异构无线网络自组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套书的感受,更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探险,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技术手册的预期。我本以为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冷冰冰的算法描述,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叙述复杂原理时,融入了大量生动的工程案例和对比分析,使得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理论白皮书中的概念,瞬间鲜活了起来。尤其是在探讨网络优化决策的逻辑层次时,作者没有采用单一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从能效、用户体验、运营成本等多个维度来权衡不同SON方案的优劣。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通信网络的设计绝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门复杂的平衡的艺术。书中对不同厂商实践的隐晦提及,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背景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去评估技术的实际可行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而不沉闷,专业且富有启发性”。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速跟进热点、内容浮于表面的书籍,而是致力于解决通信网络从“能用”到“好用、高效”转变过程中的核心痛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网络韧性的讨论,在当前全球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面前,一个具备快速自我修复和适应能力的网络系统显得尤为关键。作者对容错机制、冗余设计以及快速收敛算法的深入剖析,为构建下一代高可靠性移动通信网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于任何希望在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或维护领域深耕下去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案头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非零散地介绍各个技术点,而是像建造一座精密的仪器,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从网络拓扑的自配置、自优化,到更深层次的自愈合能力,作者构建了一条清晰的技术升级路径。我特别喜欢它对“学习”这个核心概念的拆解,它不仅讲解了如何利用历史数据进行优化,更对未来基于AI和深度学习在网络控制中的潜力进行了审慎的预测,那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令人印象深刻。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起新的关联,发现之前未曾注意到的逻辑上的闭环,这对于试图系统性掌握复杂系统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阅读体验。它迫使你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评分这本厚重的专著,一翻开就散发出专业且深邃的气息,它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工程师在与你进行一场高屋建瓴的技术对话。我之所以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正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移动通信领域最为前沿和棘手的难题——网络复杂性与管理效率之间的矛盾。从前几章的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整个无线通信演进脉络的清晰洞察,那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盼交织在一起,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到对未来网络形态的思考之中。我特别欣赏它在基础理论阐述上的严谨,没有为了追求新颖而牺牲掉必要的深度,那些关于信道建模、资源分配的数学推导,虽然初看起来有些费脑筋,但却是理解后续自组织机制的基石。对于我这样长期在网络维护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种“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的写作风格,无疑是最具价值的。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名词,更是在构建一个系统的、可落地的思维框架,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拨云见雾后的豁然开朗。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储备,更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敏感度。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它的价值得以凸显。我注意到,作者在讨论某些前沿议题时,引用的文献极其广泛且新颖,这表明作者对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态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确保了书本内容的“保鲜期”。书中对于“智能”在无线网络中具体体现的层次划分,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将过于宏大的概念具化为可操作的模块,比如如何界定一个“自组织”决策的边界,何时应当由人工干预,何时应完全放手交给系统本身。这种对“度”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作者在理论构建上的成熟与审慎,避免了将技术神化,而是将其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