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研究
定价:58.00元
作者:陈燕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21190728
字数:
页码:1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研究》主要介绍有关噪声相关性及其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作者在这一领域的新研究和探索。首先对相邻时隙噪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时域中利用噪声相关性来抑制噪声的编码方法,并将该方法与扩频通信相结合,设计了反相对称一扩频通信系统,对其抗噪声能力与传统扩频通信系统的抗噪声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后以FPGA/VHDL仿真软件ISE为设计平台,采用VHDL语言对PIC-SSC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了编程,实现了各模块的功能。
《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研究》重点讲述作者在噪声相关性及其应用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注重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结构清晰、逻辑性强,适合从事通信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扩频通信的研究进展
1.2.2 反相对称法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理论基础
2.1 基于噪声相关性的反相对称法原理
2.1.1 噪声基本概念
2.1.2 噪声相关性理论基础
2.1.3 基于噪声相关性的反相对称法基本思想
2.1.4 相邻信道噪声相关性研究
2.2 扩频通信系统原理
2.2.1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2.2.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基本原理
2.2.3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数学模型
2.2.4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2.2.5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域反相对称法抗噪声性能分析
3.1 时域反相对称法
3.1.1 相邻时隙噪声相关性测试
3.1.2 时域反相对称法实现方法
3.1.3 时域反相对称法可行性研究
3.2 时域反相对称法抗噪声性能理论分析
3.3 时域反相对称法抗噪声性能仿真分析
3.3.1 噪声信号主要类型及仿真模型
3.3.2 抗窄带噪声的性能仿真与分析
3.3.3 抗梳状噪声的性能仿真与分析
3.3.4 抗宽带噪声的性能仿真与分析
3.3.5 抗不同噪声的性能比较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力分析
4.1 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结构设计
4.2 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4.2.1 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仿真模型
4.2.2 常用扩频码序列性能及生成方法
4.2.3 扩频系统常用调制方式
4.2.4 扩频码速率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
4.3 高斯白噪声信道中不同噪声下系统性能分析
4.3.1 抗窄带性能仿真及分析
4.3.2 抗梳状噪声性能仿真及分析
……
第5章 反相对称-扩频通信基带系统设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作为一名对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信息传输的奥秘总是深深着迷。最近,我偶然看到一本名为《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研究》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书名本身,就足以激发起我无限的遐想。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充满挑战的场景:在信号微弱、干扰杂乱的恶劣环境中,如何让信息如同坚韧的种子,顽强地穿透重重“噪音”的阻碍,最终准确抵达目的地。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就是在探索这样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通过某种巧妙的“反相对称”设计,让原本容易被干扰淹没的信号,反而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自然界中许多看似脆弱却能适应极端环境的生物,它们或许也遵循着某种“反相对称”的生存法则。这本书的书名给我带来了一种“黑科技”的感觉,仿佛在揭示一种尚未被广泛认知,却蕴含着巨大潜力的通信技术。我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这种“反相对称”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体现在扩频通信系统中的,又有哪些具体的实现方式,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带来哪些令人惊喜的突破。
评分我对前沿的电子信息技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研究。这本书的书名《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研究》直击我关注的核心——通信系统的抗噪声能力,这在现代无线通信、军事通信以及深空探测等领域都至关重要。我设想,书中所探讨的“反相对称”很可能是一种新型的信号处理或编码技术,它能够有效地对抗各种类型的噪声,例如热噪声、闪烁噪声、多径衰落以及人为干扰等。扩频通信本身就是一种抗干扰能力较强的通信体制,而“反相对称”的引入,是否意味着在原有扩频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性能提升?我推测,作者陈燕可能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反相对称”的设计理念,包括其数学模型、算法实现以及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比如误码率、信噪比、频谱效率等方面。我特别好奇的是,这种“反相对称”是否具有普适性,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扩频技术,比如直接序列扩频(DSSS)或者跳频扩频(FHSS)?这本书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优化通信系统的鲁棒性,让信息传输在复杂环境中更加可靠和安全。
评分作为一个对数字信号处理领域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这本书名《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研究》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噪声始终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难题,如何有效地抑制噪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是研究的重点。扩频通信因其独特的扩频序列,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而“反相对称”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信号的相位、幅度或者时域/频域的某种对称特性。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研究一种新型的信号处理技术,它利用信号本身的“反相对称”性质,来对抗叠加在信号上的噪声。或许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编码或解码算法,使得信号在经过噪声污染后,其“反相对称”的特性依然能够被识别和利用,从而有效地恢复出原始信息。我很有兴趣了解“反相对称”的具体数学定义是什么,它在扩频序列的设计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它对扩频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抗干扰能力、甚至是通信速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很可能为我们提供更先进的抗噪声解决方案。
评分当我看到《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研究》这本书时,我第一反应是好奇其“反相对称”这一概念的独特性。在传统的通信理论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信号的能量、带宽以及调制方式,而“反相对称”似乎指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信号特性或者系统设计哲学。我猜测,这可能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信号增强或者抗干扰滤波的思路,而是通过信号本身的某种“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巧妙运用,来达到抵御噪声的目的。例如,在信号生成或解调过程中,是否引入了某种镜像或者反转的变换,使得噪声的影响能够被相互抵消?或者,是否通过对信号进行一种非对称的处理,使其在特定噪声环境下表现出更好的鲁棒性?这本书的副标题“扩频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研究”表明,它将聚焦于一个已经成熟但仍有提升空间的领域。我设想,作者可能通过大量的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来验证“反相对称”在提升扩频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方面的有效性,并可能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突破常规思维,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技术研究非常感兴趣。《反相对称-扩频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研究》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出其不意”的感觉。“反相对称”这个概念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想,它不像常见的“增强”、“优化”、“抑制”等词语那样直接,而是带有一种哲学上的思辨意味。我猜测,书中探讨的“反相对称”可能并非字面上的简单对称或反转,而是一种更抽象、更高级的信号或系统设计原理。它或许是通过牺牲信号的某些显性特征,来换取在特定干扰下的隐蔽性或鲁棒性。在扩频通信领域,提高抗噪声性能是永恒的追求,而“反相对称”的引入,很可能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是利用信号的某种“非对称”的规律来抵御噪声,还是通过引入一种“反向”的机制来消除噪声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陈燕,一定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这种“反相对称”的具体理论模型、实现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可能带来的突破性进展,它是否能够为我们应对日益复杂的通信环境提供一种颠覆性的技术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