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家庭胜过好学校
定价:26.00元
作者: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08485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但是家庭是重中之重,《好家庭胜过好学校》这本书就能够帮助父母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意义,并指导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把经营好家庭看成一种事业去认真对待,使孩子在家庭中获得成长所需的养分,健康、快乐地成长。
内容提要
要培养一个而成功的孩子,就要从父母着手,从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人手,这样才能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没有长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家庭才是孩子好的学校,好的老师。本书指导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把经营好家庭看成一种事业去认真对待,使孩子在家庭中获得成长所需的养分,健康、快乐地成长。
目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片土壤——好家庭都是一样的
家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
经营亲密家庭关系的非凡意义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好家庭洋溢着民主的空气
平凡的家庭,非凡的教育
良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
用理性的头脑规划孩子的一生
扮好父母角色,做有智慧的家长——好父母造就好孩子
做有智慧的父母
自己带孩子,做称职父母
知心父母,从“会听”开始
先变成孩子,再表达爱意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动什么别动孩子的隐私
学开“家长会”
培养品格,让孩子拥有一生的财富——好家庭铸造好品格
品格教育从家庭做起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在孩子心中种粒宽容的种子
开启孩子的感恩之心
给孩子贴上勇敢的“标签”
谦虚,一种永不过时的品格
学会欣赏,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好家庭夸出好孩子
孩子需要激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以赞赏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信心
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
教会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换个角度看孩子,缺点可能就是优点
源于求知,学习也要有方法——好家庭教出好成绩
用欲望推动孩子学习的脚步
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独立思考,让孩子学习更主动
合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学习
学习目标,孩子努力的方向
启迪智慧,激话孩子钓大脑潜能——好家庭练就高智商
用观察激活孩子的大脑潜能
从“问题孩子”到“发明家”
兴趣决定孩子的智慧
让孩子越玩越聪明
用赞美的眼光看孩子
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赢在社交,演绎精彩人生——好家庭塑造社交型孩子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交平台
别让孩子和社交恐惧较劲
正确引导孩子交朋友
让孩子感悟合作的力量
好社交,从好口才入手
谁拿走了孩子的礼仪教育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理财教育,让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好家庭练就高财商
告诉孩子钱为何物
用“身教”影响孩子的理财观
这样培养孩子的赚钱意识
造就高财商孩子,从零花钱开始
从小培养孩子的储蓄意识
别让孩子进入消费误区
附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谈那些宏大的教育理论,也不纠结于应试技巧,而是把焦点牢牢锁定在“家”这个最基础的场域上。读着读着,我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坐在你对面,端着一杯热茶,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家庭氛围、亲子沟通的“真家伙”。比如,书中关于“冲突解决”的那几章,讲得尤其到位。它没有提供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万能公式,而是强调理解冲突背后的深层需求,那种“看见”孩子情绪的努力,远比简单地压制行为更有力量。我立刻想起了我儿子上小学时,因为玩具被同学拿走而大哭的那次,当时我急着让他“大度点”,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时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框架,让我意识到,我们成年人急于塑造孩子,往往忽略了先要安顿好我们自己的内心秩序。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在构建“好家庭”过程中那些不经意的疏忽和错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应对孩子问题的家长,而是开始主动设计家庭生活的建筑师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其力量并非来自于华丽的辞藻,而是源于对人性,特别是对儿童心理的深刻洞察。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链:一个和谐、有边界感的家庭,自然会孕育出具有内在驱动力的个体。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榜样力量”时,并没有局限于那些宏大叙事,比如成功企业家的故事,而是聚焦于父母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职业伦理”和“情绪管理”。比如,书中提到,孩子观察父母如何处理工作中的失误,比听一千次关于“诚实”的说教都更有教育意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家中的一举一动。它迫使我停止对外在环境(学校、社会风气)的抱怨,转而关注自己能完全掌控的领域——也就是我们家内部的生态系统。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家庭投资观”,它让我明白,对家庭的投入,是对孩子未来最可靠、最持久的保单。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与主流教育话语体系有效“对话”的工具。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家长们很容易被“别人家的孩子”牵着鼻子走,盲目跟风各种课程和辅导班。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向内看的强大定力。它反复强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里的“适合”,指的不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而是指家庭的文化特质和父母的性格底色。作者对“焦虑的代际传递”的分析尤其犀利,他没有指责家长制造焦虑,而是剖析了这种焦虑的结构性根源——我们常常把自己的未竟之梦投射到孩子身上。书中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建立家庭的“挫折教育缓冲区”,即在孩子遭遇外界的失败和否定时,家能提供一个怎样的“无条件接纳”的港湾。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意味着,家不是考评的延伸,而是心灵修复的基地。这种“安全基地”的构建,远比任何名校的录取通知书都来得珍贵。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种“家庭教育”类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就是贩卖焦虑。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务实”和“去神圣化”。它没有把父母塑造成无所不能的圣人,反而大胆地探讨了“父母的局限性”和“家庭中的不完美”。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仪式感”的重新定义。很多家长追求的是那种精心策划、耗费巨大的人造仪式,比如盛大的生日派对,但这书里强调的,更多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可重复的连接瞬间——比如睡前五分钟的真心话时间,或者餐桌上固定的一小时“无手机”讨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作者却将其提升到了构建家庭文化的高度。这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一直努力工作,总觉得只有物质上的丰裕才能给孩子最好的,这本书却提醒我,孩子真正需要的“营养”,往往储存在那些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时间碎片里。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对待“时间”的态度,认识到真正的富养,是高质量的陪伴,而非昂贵的投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但信息的密度却相当高。它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学校是唯一的教育场”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很多章节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历史的对比和社会的观察,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个体价值观形成的主导作用。比如,它探讨了“责任感”的培养路径,没有像传统教育那样,把责任寄托于完成作业或家务清单,而是将其与“家庭成员间的互相依存”紧密联系起来。我读到关于“家庭决策权”的部分时,深有启发。书中提出,让孩子参与到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务决策中(比如周末去哪里,或者买什么新家具),这不仅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植入“我是这个集体中重要一员”的归属感。这与我过去那种“听话就是乖孩子”的期待截然不同。它教会我如何从“管理”孩子,转向“赋能”孩子,让他们在有安全感的边界内,自行摸索和承担后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