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李志坚文集(上)(中)(下)
定价:360.00元
作者:李志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30270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3.505kg
编辑推荐
李志坚院士是我国微电子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自1958年从苏联留学归国后,50余年来一直工作和奋斗在微电子学领域,他的人生历程,与中国微电子学科的发展进程以及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集收录了李志坚院士(及其合作者)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不同时期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共236篇,以年代为主线,同时按照主题进行了适当的归类,内容涵盖微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展望、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多方面。
内容提要
本文集共三册,其中收集和整理了李志坚院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不同时期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其内容涉及微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展望、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在50余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李志坚院士长期坚持在线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以其特有的睿智和对新技术的敏锐把握,与其合作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对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及微电子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序一
序二
编者的话
上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中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其他
下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性上来说,作者的文字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读起来让人感到心神安宁,仿佛在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气氛,但那种内敛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直击人心深处。尤其是他对那些历史人物的“侧写”,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有复杂人性的个体形象,而不是一个被符号化的历史面孔。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收尾时那种“余音绕梁”的笔法,他不会给出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留下一些值得深思的开放性问题,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够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这套书给予我的震撼,不只是知识层面的充实,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洗礼,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审慎、更有同理心地去观察和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值得称赞,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是一种非常舒服的触感,这对需要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太重要了。字体选择和行距的设置也相当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那些必要的图表和插图都放置得恰到好处,既没有破坏阅读的连贯性,又有效地辅助了文字的理解。比如,在解释某个复杂的地理或组织结构时,那张清晰的示意图简直是点睛之笔,立刻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了。很多学术书籍在排版上总是敷衍了事,但这套书明显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载体,本身也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如果说内容是灵魂,那么这套书的物理呈现,无疑是为这个灵魂穿上了一件得体的外衣。
评分我最近在做的一个课题,正好需要参考一些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原始论述,原本以为要跑遍所有图书馆查阅孤本,结果在这套书里找到了大量经过整理和引用的核心文献观点。作者的文献综述部分做得极其详尽和系统,他不仅列出了主要的争鸣点,还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学派的演变路径。这对我来说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厉害的是,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所有重要的知识分子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引述他们的观点时,总能精准地抓住其思想中最具原创性和争议性的部分,然后进行深入的辨析。读到这些论述,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放在今天,这些观点会如何被重新诠释或挑战?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后来的研究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它更像是一份“研究指南”,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介绍。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它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入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作者对当时社会思潮的精辟论断,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遣词造句看似平实,却蕴含着深厚的学理功底。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书中引用的那些旁征博引的史料和文献,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让人读起来心里踏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客观,他从不轻易下结论,而是把所有的证据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读完这几卷,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认识,而是有了一个宏观的、立体的把握。对于任何一个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研究者或者普通读者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经典之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简直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作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脚步,细致描摹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环境的细微变化,让人身临其境;又知道什么时候该扬鞭策马,迅速推进事件的脉络,保持阅读的张力。特别是关于那次重要的转折点,作者用了好几页篇幅来铺垫人物的心理活动,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通过文字活灵活现地传达了出来,我当时读得手心都冒汗了。相比于那些干巴巴的学术论述,这本书的可读性简直是提升了一个档次。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研究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完美结合,这在同类著作中是相当罕见的。说实话,我本来有点担心内容过于专业会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即便是最枯燥的政策分析,也能被他写得有血有肉,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