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新正版 天线测量实用手册(第2版)
定价:88.00元
作者:王玖珍 薛正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115476265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准确性。理论的结果必须用实验来检验,而天线参数的测量正好可以作为检验天线设计好坏的基础。在新型天线的研制中,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检验理论阶段的手段,又是独立的研究方法。本书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成* 的,书中的测量方法都是由实际天线测量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解决了许多理论上还不够成熟的课题。 2.广泛性。全面介绍天线的测量。从频率上讲,* 低频率从几十兆赫兹,到毫米波(40GHz);从类型来讲,天线的类型包括面天线、线天线等各种形式的天线;从测量方法上讲,既有较原始的测量方法也有目前的计算机控制自动测量。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数已经超过60万个,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我国5亿个手机用户数还将增大,基站天线的市场空间相当广阔,已引起三大运营商的高度重视。本书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测量。 3.实用性。各章节内容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典型测量案例分析,贴近工程实际,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本书内容的学习,参照具体操作方法,完成工程实际任务。 4.先进性。本书介绍的天线测量系统、仪器都是外知名品 牌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可拓展性等代表着天线测量的发展方向。 5.规范性。书中内容撰写规范,涉及的标准、协议、接口等符合国际标准。
内容提要
本书从天线远场测量和近场测量两个方面介绍了天线测量的基本方法、测量仪器设备、系统设计、场地选择等,此外还介绍了天线的主要参数的测量方法、步骤与技巧。各章内容都配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指导相关人员完成工程实际任务。本书可供从事天线研究、企业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同时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天线工程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目 录
* 1章 天线测量入门知识1
1.1 天线测量的意义、任务、内容、发展历史1
1.1.1 意义1
1.1.2 任务1
1.1.3 内容1
1.1.4 发展历史2
1.2 电磁波的特性2
1.2.1 电磁波的频率、波长2
1.2.2 电磁波的辐射、传播和衰减4
1.2.3 电磁波的反射、散射和二次辐射4
1.2.4 对电磁辐射的防护4
1.3 天线的基本概念6
1.3.1 天线的定义、功用和分类6
1.3.2 天线测量的典型配置7
1.3.3 天线测量中的互易性7
1.3.4 近场和远场7
1.3.5 天线辐射特性测量法分类9
1.4 天线的基本电参数10
1.4.1 方向图10
1.4.2 副瓣和半功率波束宽度13
1.4.3 增益14
1.4.4 输入阻抗16
1.4.5 电压驻波比、反射系数、回波损耗(RL)16
1.4.6 天线的有效长度和有效面积18
1.4.7 天线效率19
1.4.8 天线极化19
1.4.9 天线带宽21
1.4.10 天线噪声温度22
* 2章 天线测量仪器设备介绍23
2.1 频谱分析仪23
2.1.1 概述23
2.1.2 组成及工作原理24
2.1.3 参数定义及相互关系24
2.1.4 频谱分析仪的自校准25
2.1.5 使用频谱分析仪应注意的问题26
2.2 信号发生器27
2.2.1 概述27
2.2.2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27
2.2.3 组成及工作原理28
2.2.4 典型产品的操作使用31
2.2.5 主要性能检验33
2.3 网络分析仪35
2.3.1 概述35
2.3.2 基本组成35
2.3.3 基本工作原理40
2.3.4 如何实现传输与反射测量42
2.3.5 优化测量44
2.3.6 如何进行系统校准46
2.4 传输线(馈线)48
2.4.1 矩形波导管传输线49
2.4.2 椭圆波导50
2.4.3 同轴电缆51
2.5 同轴连接器54
2.5.1 同轴连接器分类54
2.5.2 使用注意事项56
2.6 放大器57
2.6.1 功率放大器(PA)57
2.6.2 低噪声放大器(LNA)57
2.7 转台及控制器58
2.7.1 主要性能58
2.7.2 转台的分类58
2.7.3 转台及伺服控制器61
2.7.4 转台精度和误差分析61
第3章 天线电路参数的测量65
3.1 电压驻波比的测量65
3.1.1 经典的测量线(开槽线)测量法65
3.1.2 标量网络分析仪测量法68
3.1.3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法70
3.2 衰减测量72
3.2.1 衰减测量基本原理72
3.2.2 网络分析仪的传输测量法74
3.2.3 网络分析仪的反射测量法76
3.3 天线噪声温度的测量78
3.3.1 测量目的78
3.3.2 天线的噪声温度的估算78
3.3.3 Y因子法测量原理79
3.3.4 测量系统80
3.3.5 测试步骤81
3.3.6 如何提高噪声温度的测量精度81
3.4 无源互调测量81
3.4.1 无源互调概念81
3.4.2 无源互调分析仪介绍83
3.4.3 测试系统安装84
3.4.4 校准85
3.4.5 测试步骤85
3.4.6 测试结果的判别86
第4章 天线测试场的设计、建造和鉴定测试87
4.1 设计要点87
4.1.1 选取* 小测试距离的准则87
4.1.2 地面及环境反射影响的考虑87
4.1.3 干扰的抑制88
4.1.4 选择合适的测试场类型88
4.2 测试场常见类型88
4.2.1 高架测试场88
4.2.2 斜天线测试场90
4.2.3 地面反射测试场91
4.2.4 常规远场的比较和选择92
4.3 微波暗室93
4.3.1 主要参数93
4.3.2 设计、建造94
4.3.3 检验96
4.4 紧缩场101
4.4.1 概念101
4.4.2 紧缩场CATR简介102
4.4.3 紧缩场暗室104
4.4.4 典型的紧缩场天线自动测量系统105
第5章 天线远场测量系统的设计、组建107
5.1 系统设计主要考虑的问题107
5.2 系统链路参数的估算107
5.2.1 发射链路的计算108
5.2.2 接收(待测)链路的计算109
5.2.3 系统灵敏度的计算109
5.2.4 系统动态范围的计算111
5.3 测量系统介绍112
5.3.1 采用频谱分析仪测量系统112
5.3.2 采用网络分析仪的天线幅—相测量系统113
5.3.3 用光缆连接的测量系统119
5.3.4 采用无线遥控源端设备的天线测量系统120
5.4 系统软件设计121
5.4.1 主要功能122
5.4.2 测试界面介绍122
第6章 天线辐射参数的远场测量125
6.1 天线方向图的测量125
6.1.1 常规远场法125
6.1.2 卫星信标法135
6.1.3 卫星转发法137
6.1.4 方向图测量误差分析139
6.2 天线增益测量140
6.2.1 比较法141
6.2.2 两相同天线法144
6.2.3 三天线法145
6.2.4 波束宽度法147
6.2.5 方向图积分法148
6.2.6 射电源法149
6.2.7 增益测量误差分析和修正153
6.3 天线相位测量159
6.3.1 天线相位中心的概念159
6.3.2 测量系统配置及基本工作原理159
6.3.3 测量方法160
6.3.4 典型测量案例:喇叭天线相位中心的测量162
6.4 天线极化特性的测量167
6.4.1 线极化天线的极化方向图的测量原理及方法167
6.4.2 圆极化天线轴比的测量169
6.4.3 关于天线极化的判断170
6.4.4 天线极化测量的精度考虑171
第7章 天线近场测量技术173
7.1 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174
7.1.1 天线频域近场测量技术的发展174
7.1.2 天线时域近场测量技术的起源与发展175
7.2 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的特点和技术优势176
7.2.1 天线近场测量的基本概念和类别176
7.2.2 频域近场测量的技术特点178
7.2.3 时域近场测量的技术特点180
7.3 天线近场测量的基本电磁学原理182
7.3.1 惠更斯—基尔霍夫原理182
7.3.2 等效原理182
7.3.3 表面电磁场的截断问题183
7.3.4 天线辐射特性的时域近场表征与测试183
7.4 天线频域与时域近场测量理论188
7.4.1 三维直角坐标系中电磁场分布与平面波谱之间的关系188
7.4.2 探头修正理论195
7.4.3 矩形开口波导探头的辐射场206
7.5 天线近场测量的误差及其修正209
7.5.1 频域近场测量误差210
7.5.2 时域近场测量误差212
7.6 天线近场测量系统215
7.6.1 概述215
7.6.2 硬件分系统217
7.6.3 软件分系统223
7.7 典型近场测量系统介绍230
7.7.1 NSI公司及近场测量系统产品230
7.7.2 ORBIT/FR公司及近场测量系统产品230
7.7.3 SATIMO公司及近场测量系统产品230
第8章 典型天线测量实践237
8.1 手机天线的测量237
8.1.1 手机天线性能指标238
8.1.2 手机天线的有源测量239
8.1.3 手机天线的无源测量245
8.2 微波通信天线的测量246
8.2.1 微波通信天线的主要技术指标246
8.2.2 F/B指标的确定246
8.2.3 测试场地的选择249
8.2.4 测量动态范围的计算249
8.2.5 室外场全自动天线测量系统的设计250
8.2.6 测量案例分析252
8.3 天线罩的测量254
8.3.1 天线罩的主要性能参数255
8.3.2 天线罩测试系统组成原理257
8.3.3 天线罩测试系统原理框图及测试流程259
8.4 相控阵雷达天线的测量260
8.4.1 相控阵雷达天线的主要性能指标260
8.4.2 相控阵天线测试原理及系统组成262
8.4.3 相控阵天线测试流程265
附录A 天线标准摘录267
附录B 微波传输线参考资料299
参考文献309
作者介绍
* 玖珍,中国电子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高 级会员、河北省老科协会员及河北省老教授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微波及天线测量工作,曾担任国家通信导航设备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室主任。在担任我国某工程卫星在轨测试总体负责人期间,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 二)等。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国家标准4部。退休后,创办河北威赛特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到今。其间,带领公司技术团体,设计研制了全自动天线测量系统,并得到广泛应用。申请和获得产品6项。薛正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 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 级会员,担任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和电磁兼容分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天线及天线测试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50余项,获得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校级科技进步奖4项。申请和获得国 防发明7项。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6本。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购买技术书籍通常会抱着“能解决我当前一个核心问题就算值回票价”的心态,但阅读这本《天线测量实用手册》的感受远超预期。它不仅仅解决了我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整个天线测量流程的系统认知框架。以前我可能只关注于“如何把数据拿到手”,现在我开始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拿数据”以及“这个数据在系统层面意味着什么”。书中对不确定度分析的深入探讨,让我对我们实验室出具的测试报告的公信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提升方向。我发现,很多被我们认为是“环境噪声”的东西,其实可以通过更精细的场地校准和信号处理技术被有效剥离或量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操作指南,更是一本提升测量方法论层级的教材。我甚至建议我们团队的所有初级工程师,在接触任何实际测试项目之前,都应该先完整地研读一遍这本书,它能为他们打下一个极其坚实且务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我之所以会购买这本关于天线测量的书籍,主要是因为我正在负责一个涉及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便携式天线系统集成项目,现有的知识储备在应对一些非常规的近场测量和校准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阅读了前几章后,我发现作者在阐述一些高级测量技术,比如多探头同步测量和动态场景下的参数提取时,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只讲结论的写法,而是非常耐心地将背后的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层层剥开。这种“手把手”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特别是关于测量误差的系统性分类和量化处理那一节,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站在一线工程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提供了很多在标准流程文档中找不到的“经验之谈”。说实话,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推导而缺乏工程实践指导,要么就是过于注重操作流程而忽略了背后的物理机制,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它让我意识到,很多困扰我许久的测量结果异常,可能源于我对某些基础假设的误解,而不是设备本身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理工科书籍特有的严谨感和现代感结合得恰到好处。拿到手里分量十足,感觉内容肯定扎实。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很多关键公式和图表都做了加粗或者用不同的颜色突出显示,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频繁查阅细节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前看一些老旧的教材,密密麻麻的文字看得人头晕眼花,很多重要的理论点都淹没在冗长的叙述里,但这本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而且纸张的质量也很好,即使用马克笔做标记也不会轻易洇墨,这对经常需要与书本“搏斗”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细节。从目录上看,对天线测量领域的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覆盖都非常全面,似乎不像那种只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的教材,更像是能在实际工作中随时拿出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书。我尤其期待它在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部分的内容,因为这往往是理论到实践转化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逻辑性,它似乎是按照一个标准的射频工程师的成长路径来设计的。从最基本的各项同性、方向图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测试环境下的干扰抑制和电波暗室的优化。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将所有内容平均用力,而是对那些最容易出错、最耗费精力的实验环节进行了特别的详述和标注。例如,在讨论阵列天线远场测试时,它详细分析了不同扫描角度下栅瓣对测量结果的污染程度,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算法的伪代码,这对于习惯于 MATLAB 或 Python 进行数据后处理的同行来说,简直是金矿。我立刻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我们测试系统的采样率和数据平滑参数,结果发现原本波动剧烈的方向图曲线得到了显著改善。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才是检验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硬道理。它不是一本用来陈列在书架上“展示学识”的书,而是必须被翻得卷边、被荧光笔涂得花花绿绿的实用工具。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雷达系统调试的研发人员,我对“标准”和“规范”的要求非常高。这本手册在引用相关行业标准,比如IEEE或者国家军用标准时,态度非常严谨,而且很多引用的标准号后边都有简短的注释,说明了该标准在当前测试场景下的适用性或局限性。这比那种只是简单罗列标准号的著作要高明得多。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于一些新型测量技术,比如基于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的天线参数重建方法也进行了介绍,虽然这部分内容相对前沿和理论化,但作者清晰地指出了当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的计算复杂度和鲁棒性问题,避免了过度鼓吹新技术的不切实际。这种实事求是、兼顾理论深度与工程可行性的写作风格,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信任感。这本书显然不是赶工出来的应景之作,而是凝聚了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精度和可靠性的不懈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