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光電顯示技術(高等院校信息與通信工程係列教材)
定價:21.00元
作者:李文峰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30221411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光電顯示技術作為普通高等學校光電子技術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被納入到教育部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的課程體係中。本書對光電顯示技術及其典型器件和係統做瞭全麵講述。全書共分8章,內容包括傳統的陰極射綫管顯示器件、液晶顯示器件、發光二極管顯示器件、等離子體顯示器件、激光顯示器件、大屏幕顯示係統等,以及一些新型光電顯示器件,如場緻發射顯示器件、電緻發光顯示器件、電緻變色顯示器件、電泳顯示器件和鐵電陶瓷顯示器件等。
本書可作為信息與通信工程、光電子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光電信息工程等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教材。
目錄
章 緒論
1.1 光電顯示技術概述
1.1.1 研究顯示技術的意義
1.1.2 光電顯示器件分類
1.2 顯示參量與人的因素
1.2.1 光的基本特性
1.2.2 人眼視覺特性
1.2.3 色彩學基礎
1.2.4 顯示器件主要性能指標
習題1
第2章 陰極射綫管顯示技術
2.1 CRT顯示器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
2.1.1 黑白CRT顯示器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
2.1.2 彩色CRT顯示器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
2.1.3 CRT顯示器的主要單元
2.2 CRT顯示器的驅動與控製
2.2.1 CRT顯示器相關技術
2.2.2 CRT顯示器驅控電路
2.3 CRT顯示器的特點、性能指標及發展曆史
2.3.1 CRT顯示器的特點
2.3.2 CRT顯示器的性能指標
2.3.3 CRT顯示技術的發展曆史
習題2
第3章 液晶顯示技術
3.1 液晶概述
3.1.1 液晶的晶相
3.1.2 液晶的物理性質
3.1.3 液晶的電氣光學效應
3.2 液晶顯示器件
3.2.1 液晶顯示器件的構造
3.2.2 液晶顯示器件的顯像原理
3.2.3 液晶顯示器件的分類
3.2.4 液晶顯示器件的驅動
3.3 液晶顯示器的技術參數、特點及發展史
3.3.1 液晶顯示器的技術參數
3.3.2 液晶顯示器的特點
3.3.3 液晶顯示技術的發展史
習題3
第4章 發光二極管顯示技術
4.1 發光二極管基本知識
4.1.1 半導體光源的物理基礎
4.1.2 發光二極管的結構
4.1.3 發光二極管的驅動
4.1.4 發光二極管的特點及應用
4.2 發光二極管顯示器件
4.2.1 LED顯示器件的顯示原理
4.2.2 LED顯示器件的掃描驅動電路
4.2.3 LED顯示器件的技術指標
4.3 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技術
4.3.1 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簡介
4.3.2 有機發光顯示器件的分類及特點
4.3.3 有機發光二極管前沿顯示技術
習題4
第5章 等離子體顯示技術
5.1 等離子體顯示器件工作原理
5.1.1 等離子體基本知識
5.1.2 等離子體顯示器件的顯示原理
5.1.3 等離子體顯示器件的特點
5.1.4 等離子體顯示器件的性能指標
5.2 等離子體顯示器件的驅動與控製
5.2.1 等離子體顯示器件的電路組成
5.2.2 等離子體顯示器件的驅動電路
5.2.3 等離子體顯示器件的産業現狀
習題5
第6章 激光顯示技術
第7章 新型光電顯示技術
第8章 大屏幕顯示技術
附錄A 專業詞語中英文對照索引
附錄B 常用符號、縮寫中英文對照索引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排版和結構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教材體現瞭嚴謹的教學設計理念。章節之間的邏輯過渡自然流暢,每一部分內容的展開都像是在構建一個宏大的知識迷宮,但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路標指引。例如,在介紹色彩空間轉換和量化編碼時,它不會孤立地討論某一個標準,而是係統地迴顧瞭CIE XYZ、sRGB到Rec.2020的演進,並解釋瞭Gamma校正的非綫性本質是如何適應人眼對亮度的感知特性。這種宏觀的曆史脈絡和微觀的技術細節相結閤的敘述方式,使得學習過程不至於枯燥。另外,書中配圖的質量非常高,那些復雜的器件截麵圖、光路圖,都清晰地標注瞭關鍵的幾何尺寸和材料邊界,極大地輔助瞭空間想象。我曾嘗試通過網絡視頻學習某個晦澀的驅動時序概念,但效果遠不如對照這本書中精心繪製的時序圖錶來得直觀和準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分散在無數技術文檔和專利中的核心知識,係統化、模塊化地整閤到瞭一本可供深度研讀的載體中。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讀者的前期知識儲備。如果讀者是剛剛接觸顯示領域的新手,可能會覺得某些章節的數學推導略顯艱澀。然而,對於信號處理、光學基礎有一定基礎的工科生或研發人員而言,這種嚴謹的數學模型反而是最寶貴的財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光學模型,例如對比度、可視角度(Viewing Angle)特性時,所采用的矢量分析和傅裏葉光學方法。這些方法在分析復雜的光學補償膜結構或者多層堆疊時的乾涉效應時,提供瞭強大的分析工具。例如,在討論量子點增強膜(QDEF)的光譜純化效果時,書中對光子管理和自吸收效應的量化描述,遠比一般的圖錶展示來得更為精確和令人信服。它迫使你跳齣“黑箱”思維,去探究每一個光學參數背後的物理機製。對於那些需要在實驗室進行光電性能測試和參數優化的工作者來說,這種基於第一性原理的分析方法,是提升工作效率和解決深層次問題的關鍵所在。
評分與市場上常見的偏重於市場趨勢和新興概念的“快速指南”不同,這本教材的學術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印象深刻。我注意到它在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部分的論述上,沒有簡單地停留在發光原理,而是花瞭大量篇幅討論瞭器件的壽命問題、材料的降解機製,以及如何通過改進傳輸層和注入層結構來提高效率和穩定性。這種對“為什麼會齣問題”的深入探討,纔是真正體現教材價值的地方。舉例來說,關於空穴傳輸材料(HTL)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g)和形貌穩定性分析,書中結閤瞭熱力學和動力學的角度進行瞭闡述,這對於理解長期的工作可靠性至關重要。此外,對於MicroLED這種前沿技術,作者也並未空泛地描繪前景,而是聚焦於巨量轉移(Mass Transfer)技術的精度挑戰和良率瓶頸,引用瞭目前主流的幾種轉移方案的優缺點對比,顯得非常客觀和中肯。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結閤一些電子學和材料學的輔助資料,這恰恰說明瞭本書內容承載信息的密度極高,需要讀者投入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和理解。
評分這本《光電顯示技術》的教材,在我初次翻閱時,就給人一種撲麵而來的紮實感。它不像某些入門讀物那樣隻是浮光掠影地介紹概念,而是深入到瞭技術實現的底層邏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液晶顯示(LCD)部分時,那種抽絲剝繭的敘述方式。從液晶分子的物理特性、電光效應,到具體的像素結構、驅動方式,再到色彩管理和背光技術,整個知識體係的構建邏輯嚴密,層次分明。書中對於TFT(薄膜晶體管)陣列與像素電極的設計權衡,分析得極為透徹,涉及到半導體工藝和驅動電路設計中的關鍵瓶頸。我記得有一次在調試一塊新的驅動闆時遇到瞭信號完整性問題,迴去翻閱教材中關於時序控製(T-CON)和源極/柵極驅動波形的章節,立刻找到瞭理論指導——原來是時鍾信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控製不當導緻瞭串擾。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提供瞭一套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思維框架。即便是對於那些已經工作一段時間的工程師來說,重新梳理一遍這些基礎的物理和電學原理,也會有豁然開朗之感,確保我們不會在追求新技術的過程中,忘記瞭最核心的物理基礎。
評分這套教材給我的整體感受是“經世緻用”與“學術深度”的完美平衡。它顯然是為培養下一代能夠獨立設計和優化顯示係統的工程師而編寫的。除瞭硬件層麵的討論,書中對軟件和算法層麵的涉及也令人眼前一亮。比如,在處理圖像質量評價(IQA)時,它不僅提到瞭PSNR和SSIM等傳統指標,還引入瞭針對人眼視覺係統特性的新型感知模型,這在很多純粹的硬件教材中是不常見的。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比如將信息論中的熵編碼概念引入到圖像壓縮和傳輸中,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視野。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教你如何“製造”一個顯示器,更是在教你如何“理解”一個顯示係統從信號輸入到最終視覺呈現的全過程中的所有物理、電學、光學和信息學上的挑戰。它就像是一份高級的技術地圖,指引著讀者在光電顯示的復雜領域中,找到通往精通的路徑,是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學生和一綫研發人員案頭必備的參考資料,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遠超齣瞭普通“教科書”的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