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密集无线组网

超密集无线组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小峰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组网
  • 超密集组网
  • 5G
  • 6G
  • 无线通信
  • 网络优化
  • 毫米波
  • Massive MIMO
  • 信道资源
  • 移动通信
  • 网络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子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8788
商品编码:29533472385
包装:平塑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读者对象:

     5G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研发人员,移动通信科研工作者。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随着未来移动通信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网络中的信息传输需求随时间和地点呈现出非均匀特性,传统以宏蜂窝为主、以区域覆盖为目的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将难以应对通信业务需求爆炸式增长的挑战,而超密集无线网络被认为是解决此挑战的创新性变革之一。本书将重点介绍基于超密集无线网络的理论与应用技术,结合国际学术界与标准化组织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超密集无线网络的建模、部署场景、容量极限、资源分配、干扰管理等核心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的介绍,同时还将针对5G关键技术的组网进行详细分析,包括D2D组网、有源天线组网、动态TDD组网、融合认知组网等,力求为读者呈现未来移动通信组网的全景。    本书适合5G移动通信工程和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阅读。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基  础  篇

  第1章  Chapter 1  无线网络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1.2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需求

    1.3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组网架构与技术

    1.4  章节安排和内容梗概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Chapter 2  无线网络组网分析

    2.1  聚合网络干扰及容量分析

      2.1.1  泊松点过程

      2.1.2  网络干扰分析

      2.1.3  随机网络容量分析

    2.2  安全容量分析

      2.2.1  安全容量简介

      2.2.2  基于天线选择的安全容量

      2.2.3  多用户系统的安全容量

      2.2.4  随机网络的安全容量

    2.3  参考文献

技  术  篇

  第3章  Chapter 3  无框架网络架构

    3.1  无框架网络架构部署场景及特点

      3.1.1  无框架网络架构的提出

      3.1.2  无框架网络架构的部署场景

      3.1.3  无框架网络架构的组网特点

    3.2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框架网络架构演进

      3.2.1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框架网络架构

      3.2.2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业务分片策略

      3.2.3  基于无框架网络架构的业务分片策略试验验证

    3.3  本章小结

    3.4  参考文献

  第4章  Chapter 4  D2D组网

    4.1  引言

    4.2  D2D通信技术简介

    4.3  D2D通信模型和组网场景

      4.3.1  D2D通信用户位于同一小区

      4.3.2  D2D通信用户位于相邻小区

      4.3.3  基于D2D簇的通信模型及策略

    4.4  D2D组网中的资源分配

      4.4.1  基于标准化进程的D2D资源分配方式

      4.4.2  D2D组网中的功率分配方式

    4.5  D2D通信的探测、建立、维护和释放

    4.6  本章小结

    4.7  参考文献

  第5章  Chapter 5  有源天线组网

    5.1  有源天线原理

      5.1.1  有源天线简介

      5.1.2  有源天线架构

      5.1.3  天线阵子辐射方向图

      5.1.4  单列天线阵列因子

      5.1.5  多列天线阵列因子

    5.2  有源天线组网技术

      5.2.1  上/下行独立优化技术

      5.2.2  小区分裂技术

      5.2.3  用户级波束赋形技术

    5.3  有源天线的主要参数

      5.3.1  电下倾角

      5.3.2  邻道泄漏比

      5.3.3  带内阻塞

    5.4  有源天线组网性能

      5.4.1  上/下行独立优化技术

      5.4.2  小区分裂技术

    5.5  FD-MIMO技术

      5.5.1  FD-MIMO的产生及简介

      5.5.2  FD-MIMO用户分布对吞吐量的影响

      5.5.3  FD-MIMO对有源天线系统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5.7  参考文献

  第6章  Chapter 6  动态TDD组网

    6.1  动态TDD概述

      6.1.1  动态TDD研究背景

      6.1.2  动态TDD技术含义

      6.1.3  动态TDD标准化进程

    6.2  动态TDD组网问题分析

      6.2.1  自动重传请求时序

      6.2.2  子帧交错干扰

    6.3  动态TDD传输机制

      6.3.1  动态TDD信令配置

      6.3.2  动态TDD下行HARQ反馈重传时序

      6.3.3  动态TDD上行HARQ反馈重传时序

    6.4  动态TDD干扰协调

      6.4.1  动态TDD系统干扰协调方案

      6.4.2  基于图论的小区动态分簇方案

    6.5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7章  Chapter 7  融合认知组网

    7.1  概述

    7.2  自适应频谱感知

      7.2.1  系统模型

      7.2.2  传统能量检测协同频谱感知算法

      7.2.3  基于归一化能量检测的协同频谱感知算法

      7.2.4  仿真分析

      7.2.5  小结

    7.3  认知资源的柔性重构

      7.3.1  频谱重构

      7.3.2  小区/覆盖重构

      7.3.3  网元重构

      7.3.4  路由重构

      7.3.5  小结

    7.4  协作接入

      7.4.1  多信道协作接入

      7.4.2  多网络协作接入

      7.4.3  协作中继接入

      7.4.4  小结

    7.5  参考文献

  第8章  Chapter 8  密集网络的资源管理与优化

    8.1  超密集异构网络架构

    8.2  多层次异构融合网络的资源管理架构

    8.3  无线接入控制

      8.3.1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接入选择

      8.3.2  基于用户导向的接入选择

      8.3.3  基于负载均衡的接入选择

    8.4  无线频谱资源分配

      8.4.1  基于能效和频谱效率联合优化的无线资源分配

      8.4.2  基于混合方式的簇内自主学习资源调配技术

      8.4.3  基于干扰分级动态区簇划分的簇间资源联合调配技术

      8.4.4  基于协作分布式最优化资源分配算法

      8.4.5  基于密集无线网络公平性的频谱资源分配算法

    8.5  干扰管理与功率控制

      8.5.1  基于干扰对齐和空间复用的联合调度技术

      8.5.2  基于博弈的功率控制技术

      8.5.3  基于用户配对的异构网络功率控制博弈

      8.5.4  基于基站休眠和部分频谱复用联合优化的干扰管理技术

    8.6  无线资源管理与优化所涉及的数学理论

    8.7  本章小结

    8.8  参考文献

  第9章  Chapter 9  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

    9.1  异构小区组网功率控制

      9.1.1  异构小区上行功率控制

      9.1.2  异构小区下行功率控制

    9.2  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

      9.2.1  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机制、问题和趋势

      9.2.2  异构融合网络小小区发现

      9.2.3  异构融合网络跨层切换

    9.3  本章小结

    9.4  参考文献

  第10章  Chapter 10  无线接入网络安全

    10.1  引言

    10.2  安全需求与挑战

    10.3  无线接入安全关键技术

      10.3.1  传统无线接入安全技术

      10.3.2  物理层安全技术

    10.4  物理层安全保密通信技术

      10.4.1  基本原理

      10.4.2  关键技术手段

    10.5  本章小结

    10.6  参考文献

实  践  篇

  第11章  Chapter 11  超密集聚合无线网络原型系统设计与评估

    11.1  超密集无线聚合组网的总体架构

    11.2  聚合协作各层分析

      11.2.1  物理层协作

      11.2.2  数据链路层协作

      11.2.3  网络层协作

      11.2.4  传输层协作

    11.3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

      11.3.1  LTE与Femtocell的融合

      11.3.2  LTE与WLAN融合

      11.3.3  IEEE 802.21媒体无关切换

    11.4  异构云处理

      11.4.1  可扩展的新型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方案

      11.4.2  基于云处理的改进方案

    11.5  试验测试

      11.5.1  LTE和WLAN融合验证架构图

      11.5.2  多模终端四路接入测试

    11.6  本章小结

    11.7  参考文献

  第12章  Chapter 12  软件定义的接入网与核心网接口

    12.1  5G核心网、接入网及接口的发展趋势

      12.1.1  5G网络概述

      12.1.2  5G核心网和接入网

      12.1.3  接口需求

    12.2  接入网与核心网接口的技术难点

      12.2.1  LTE-A系统结构及关键接口概述

      12.2.2  隧道转发方式成为性能瓶颈

      12.2.3  网络管理平面间缺乏协同

      12.2.4  网络与终端缺乏配合

      12.2.5  小结

    12.3  软件定义的接入网与核心网接口概念设计——SDN+架构

      12.3.1  SDN+架构设计

      12.3.2  异构接入网的统一控制平面

      12.3.3  接入网设备功能抽象

      12.3.4  基于功能抽象的资源统一调度



璀璨星河,脉动乾坤——《通信网络前沿探索》 一部穿越时空的通信编年史,一次触及未来无限可能的思想远征。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通信始终是驱动社会进步、连接世界、繁荣思想的基石。从烽火狼烟的远古信号,到电报的嗡鸣,再到电话的低语,直至如今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深刻地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通信网络前沿探索》并非仅仅是对既有通信技术演进的简单梳理,它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思想漫游,一场关于信息传递本质与未来图景的深刻对话。本书旨在引领读者跨越技术壁垒,从宏观视角审视通信网络的发展脉络,发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层逻辑,并以前瞻性的目光,描绘未来通信网络可能呈现的壮丽画卷。 第一章:从混沌到有序——通信网络基石的奠基与演进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溯通信网络的源头,追溯人类信息传递的早期尝试。我们将考察古老文明中的信号系统,分析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它们在信息传递效率、可靠性上的局限性。随后,我们将聚焦于电报、电话等划时代的伟大发明,深入剖析它们如何突破时空藩篱,实现信息的远距离实时传输。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商业模式乃至于个体情感交流方式的颠覆。我们将探讨这些早期通信技术的网络化构建如何一步步从点对点连接发展为更复杂的网络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速度的指数级增长。 我们将深入研究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原理,例如信号的编码、调制、传输、解调过程。我们会剖析电磁波的物理特性在通信中的应用,以及早期线路通信(如电话线)的局限性,为理解无线通信的出现做好铺垫。本章的重点在于揭示通信网络从一个相对分散、低效的系统,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逐步走向一个更加有序、高效、互联互通的整体。我们将关注技术突破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得以实现,从而为后续更高级的网络形态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信息洪流的时代——移动通信的崛起与变革 当无线电技术日臻成熟,移动通信的曙光便开始显现。本章将详细阐述第一代(1G)到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历程。我们将分析每一代技术在技术指标(如数据传输速率、网络容量、时延)、应用场景以及用户体验上的显著进步。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从语音通信到多媒体通信的飞跃,移动通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深入探讨蜂窝网络的基本原理,解释频率复用、小区分裂等关键技术如何实现大规模用户接入。此外,本章还将关注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演变,从最初的简单拓扑到如今复杂的、多层次的网络结构。我们将剖析各个组成部分(如基站、核心网、终端设备)的功能与协作,以及这些组件如何共同支撑起支撑全球数十亿用户通信的庞大体系。本章还将探讨移动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包括其如何催生新的产业、促进信息普惠,以及改变商业模式和消费习惯。 第三章:连接万物的脉络——宽带与融合通信的浪潮 进入21世纪,对更高带宽、更低时延的需求成为通信网络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章将聚焦于固定宽带网络的飞速发展,从DSL、光纤到千兆甚至万兆网络,它们如何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坚实骨架。我们将深入剖析光通信技术的原理,包括光纤的传输机制、光模块的工作方式,以及波分复用(WDM)等技术如何大幅提升通信容量。 同时,本章将重点探讨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之间的融合趋势。VoIP(网络电话)、IPTV(网络电视)等应用的普及,标志着语音、视频、数据等不同业务在同一网络上传输成为可能。我们将分析融合通信给用户带来的便利,以及它如何打破传统通信业务的壁垒。此外,本章还将展望下一代通信网络(如5G)在技术标准、网络架构以及服务能力上的巨大变革,包括其在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万物互联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章:智能化的未来——人工智能与通信网络的深度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信网络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智能化革命。本章将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部署、运营和维护等各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如何应用于网络流量预测、故障诊断、资源优化、安全防护等方面,从而提升网络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 例如,AI可以用于预测网络拥塞,提前进行资源调度,保障通信质量;AI可以用于智能识别和拦截恶意流量,增强网络安全;AI还可以用于个性化服务推荐,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通信体验。本章还将深入讨论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它们如何为AI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使得网络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可编程性和自动化能力。我们还将展望AI与通信网络融合的未来,探讨其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新兴领域的巨大潜力。 第五章:无形的疆域——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展望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将更加令人激动。本章将描绘未来通信网络的宏伟蓝图,探讨其可能呈现的颠覆性变革。我们将讨论通信网络向更广阔空间延伸的可能性,例如卫星通信、高空平台通信(HAPS)以及深海通信等,它们将如何打破地理限制,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探讨通信网络向更深层次演进的趋势。我们将关注物理层、网络层、应用层等各个层面可能出现的技术突破,包括但不限于太赫兹通信、量子通信、以及更先进的编码和调制技术。同时,本章也将审视未来通信网络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例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能源效率、以及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通信生态系统。我们将呼吁跨学科的合作与持续的创新,以应对这些挑战,并最终实现一个更加智能、高效、普惠、安全的通信未来。 《通信网络前沿探索》是一部集历史回顾、技术解析、前瞻性预测于一体的鸿篇巨著。它不仅是通信领域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更是每一位关心科技发展、渴望了解信息时代脉搏的读者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通过本书,您将不仅能深入理解通信网络的过去与现在,更能激发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想象,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共同开启通信技术新纪元的壮丽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科技感十足的蓝色和线条,让我觉得里面肯定藏着不少惊艳的未来技术。我一直对通信领域很感兴趣,特别是那种能够颠覆现有模式的新技术。这本书的题目“超密集无线组网”,听起来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设备无缝连接、信息传输如丝般顺滑的场景。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我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化了。这本书所探讨的“超密集”不仅仅是数量的堆叠,而是一种精妙的系统设计和优化。它深入分析了现有无线网络在用户密度增加时面临的挑战,比如频谱拥挤、干扰剧烈,然后提出了各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其中关于“多层异构网络”的部分,我印象特别深刻,它讲解了如何通过整合不同覆盖范围和容量的基站(例如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甚至飞基站),来构建一个更加灵活、高效的网络体系。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仿真结果和理论推导,来论证这种密集组网的优势,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可行性。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推动通信技术发展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拥有的深厚功底。只是,书中涉及到的一些数学模型和算法分析,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门槛,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其精髓。

评分

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我个人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到好奇。我平时关注一些科技新闻,经常会听到各种关于5G、6G,以及未来通信网络的消息,所以就想找一本系统性地介绍一下相关技术的书。《超密集无线组网》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前瞻性,让我觉得能够了解到一些目前还不太为人所知,但却可能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的技术。我翻看了一下目录,发现里面涉及到了非常广泛的领域,包括天线技术、信号处理、网络架构等等,这正是我想要的。虽然书中的内容写得非常深入,而且有大量的公式和图表,这对我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些挑战,但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努力地用一种相对清晰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频谱共享”和“协同多点传输”的讨论,这让我对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研究报告的普及版,它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去“组网”,而是带你一起去探索“为什么”和“如何做到”的更深层次的原理。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给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优化现有无线网络的具体指导,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路由器,如何摆放天线,或者是一些关于网络安全的小贴士。毕竟,“组网”这两个字,总是让人联想到实际的操作和配置。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干货”,能够直接应用到我日常的网络使用中。但是,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它并没有停留在我们熟悉的2G、3G、4G、5G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下一代甚至更远的无线通信技术。书中提到的“认知无线电”、“软件定义网络”等概念,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也很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在讲“组网”本身,更是在探讨如何让无线网络变得更加智能化、自主化,能够根据环境和需求动态地调整其工作模式。尤其是在“资源管理”和“波束赋形”这些章节,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无线通信原理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虽然有些理论性的推导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吃力,但我依然能从中窥见未来无线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它将如何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我本来是冲着“组网”这两个字来的,想着能学点实操的技巧,比如怎么搭建一个局域网,怎么优化Wi-Fi信号,给家里那些总是掉线的智能设备找点“治”。结果翻开第一页,我就有点懵了。各种字母缩写像潮水一样涌来,什么OFDMA、MIMO、MU-MIMO,还有什么毫米波、太赫兹,看得我头晕眼花。我以为是那种一步一步教你操作的教程,结果发现它更多的是在讲理论、讲原理,而且是那种非常前沿、非常高深的理论。它没有告诉我怎么拧螺丝,而是告诉我为什么螺丝要拧紧,以及拧得多紧才最合适。书中大量篇幅都在探讨如何让无线设备在极小的空间内,同时与更多的基站建立连接,从而提高整体的网络吞吐量和效率。我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超密集”的概念,就像在大城市里,密密麻麻的建筑楼宇,但书中对于如何实现这种“密集”的物理布局、频谱分配、干扰协调,讲得实在是太深入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门外汉,看着一群科学家在讨论宇宙的奥秘,虽然惊叹,但实在是没有能力参与进去。我脑子里想的还是怎么让我的手机在厨房里也能流畅看视频,而这本书似乎在跟我说,我们正在设想一个未来,每个原子都可以成为一个通信节点,每个人都能瞬间传输整个宇宙的知识,这……有点过于遥远了,至少对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其实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Wi-Fi信号,或者手机信号,是如何在越来越拥挤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和快速的。我平时工作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对网络的稳定性要求很高,所以就想从这本书里找找灵感,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自己的网络环境变得更好。结果,这本书从一开始就跳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它讨论的“超密集”并不是指家庭或者办公室里的几个路由器,而是指在非常大的区域内,比如整个城市,部署数量极其庞大的无线接入点,而且这些接入点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书中详细讲解了这种“密集”带来的频谱效率提升,以及如何在如此复杂的无线环境中,依然能够保证每个用户的服务质量。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小区内干扰协调”,作者通过图示和公式,解释了不同的调度算法如何影响用户体验,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控制来最小化干扰。我虽然看不懂所有的公式,但通过作者的阐述,我能感受到这个领域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以及为了实现“超密集”所做的各种巧妙设计。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无线网络,背后有着如此精妙的科学和工程学原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