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象:
5G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研发人员,移动通信科研工作者。
内容介绍:
随着未来移动通信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网络中的信息传输需求随时间和地点呈现出非均匀特性,传统以宏蜂窝为主、以区域覆盖为目的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将难以应对通信业务需求爆炸式增长的挑战,而超密集无线网络被认为是解决此挑战的创新性变革之一。本书将重点介绍基于超密集无线网络的理论与应用技术,结合国际学术界与标准化组织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超密集无线网络的建模、部署场景、容量极限、资源分配、干扰管理等核心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的介绍,同时还将针对5G关键技术的组网进行详细分析,包括D2D组网、有源天线组网、动态TDD组网、融合认知组网等,力求为读者呈现未来移动通信组网的全景。 本书适合5G移动通信工程和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阅读。
目 录
Contents
基 础 篇
第1章 Chapter 1 无线网络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1.2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需求
1.3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组网架构与技术
1.4 章节安排和内容梗概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Chapter 2 无线网络组网分析
2.1 聚合网络干扰及容量分析
2.1.1 泊松点过程
2.1.2 网络干扰分析
2.1.3 随机网络容量分析
2.2 安全容量分析
2.2.1 安全容量简介
2.2.2 基于天线选择的安全容量
2.2.3 多用户系统的安全容量
2.2.4 随机网络的安全容量
2.3 参考文献
技 术 篇
第3章 Chapter 3 无框架网络架构
3.1 无框架网络架构部署场景及特点
3.1.1 无框架网络架构的提出
3.1.2 无框架网络架构的部署场景
3.1.3 无框架网络架构的组网特点
3.2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框架网络架构演进
3.2.1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框架网络架构
3.2.2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业务分片策略
3.2.3 基于无框架网络架构的业务分片策略试验验证
3.3 本章小结
3.4 参考文献
第4章 Chapter 4 D2D组网
4.1 引言
4.2 D2D通信技术简介
4.3 D2D通信模型和组网场景
4.3.1 D2D通信用户位于同一小区
4.3.2 D2D通信用户位于相邻小区
4.3.3 基于D2D簇的通信模型及策略
4.4 D2D组网中的资源分配
4.4.1 基于标准化进程的D2D资源分配方式
4.4.2 D2D组网中的功率分配方式
4.5 D2D通信的探测、建立、维护和释放
4.6 本章小结
4.7 参考文献
第5章 Chapter 5 有源天线组网
5.1 有源天线原理
5.1.1 有源天线简介
5.1.2 有源天线架构
5.1.3 天线阵子辐射方向图
5.1.4 单列天线阵列因子
5.1.5 多列天线阵列因子
5.2 有源天线组网技术
5.2.1 上/下行独立优化技术
5.2.2 小区分裂技术
5.2.3 用户级波束赋形技术
5.3 有源天线的主要参数
5.3.1 电下倾角
5.3.2 邻道泄漏比
5.3.3 带内阻塞
5.4 有源天线组网性能
5.4.1 上/下行独立优化技术
5.4.2 小区分裂技术
5.5 FD-MIMO技术
5.5.1 FD-MIMO的产生及简介
5.5.2 FD-MIMO用户分布对吞吐量的影响
5.5.3 FD-MIMO对有源天线系统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5.7 参考文献
第6章 Chapter 6 动态TDD组网
6.1 动态TDD概述
6.1.1 动态TDD研究背景
6.1.2 动态TDD技术含义
6.1.3 动态TDD标准化进程
6.2 动态TDD组网问题分析
6.2.1 自动重传请求时序
6.2.2 子帧交错干扰
6.3 动态TDD传输机制
6.3.1 动态TDD信令配置
6.3.2 动态TDD下行HARQ反馈重传时序
6.3.3 动态TDD上行HARQ反馈重传时序
6.4 动态TDD干扰协调
6.4.1 动态TDD系统干扰协调方案
6.4.2 基于图论的小区动态分簇方案
6.5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7章 Chapter 7 融合认知组网
7.1 概述
7.2 自适应频谱感知
7.2.1 系统模型
7.2.2 传统能量检测协同频谱感知算法
7.2.3 基于归一化能量检测的协同频谱感知算法
7.2.4 仿真分析
7.2.5 小结
7.3 认知资源的柔性重构
7.3.1 频谱重构
7.3.2 小区/覆盖重构
7.3.3 网元重构
7.3.4 路由重构
7.3.5 小结
7.4 协作接入
7.4.1 多信道协作接入
7.4.2 多网络协作接入
7.4.3 协作中继接入
7.4.4 小结
7.5 参考文献
第8章 Chapter 8 密集网络的资源管理与优化
8.1 超密集异构网络架构
8.2 多层次异构融合网络的资源管理架构
8.3 无线接入控制
8.3.1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接入选择
8.3.2 基于用户导向的接入选择
8.3.3 基于负载均衡的接入选择
8.4 无线频谱资源分配
8.4.1 基于能效和频谱效率联合优化的无线资源分配
8.4.2 基于混合方式的簇内自主学习资源调配技术
8.4.3 基于干扰分级动态区簇划分的簇间资源联合调配技术
8.4.4 基于协作分布式最优化资源分配算法
8.4.5 基于密集无线网络公平性的频谱资源分配算法
8.5 干扰管理与功率控制
8.5.1 基于干扰对齐和空间复用的联合调度技术
8.5.2 基于博弈的功率控制技术
8.5.3 基于用户配对的异构网络功率控制博弈
8.5.4 基于基站休眠和部分频谱复用联合优化的干扰管理技术
8.6 无线资源管理与优化所涉及的数学理论
8.7 本章小结
8.8 参考文献
第9章 Chapter 9 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
9.1 异构小区组网功率控制
9.1.1 异构小区上行功率控制
9.1.2 异构小区下行功率控制
9.2 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
9.2.1 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机制、问题和趋势
9.2.2 异构融合网络小小区发现
9.2.3 异构融合网络跨层切换
9.3 本章小结
9.4 参考文献
第10章 Chapter 10 无线接入网络安全
10.1 引言
10.2 安全需求与挑战
10.3 无线接入安全关键技术
10.3.1 传统无线接入安全技术
10.3.2 物理层安全技术
10.4 物理层安全保密通信技术
10.4.1 基本原理
10.4.2 关键技术手段
10.5 本章小结
10.6 参考文献
实 践 篇
第11章 Chapter 11 超密集聚合无线网络原型系统设计与评估
11.1 超密集无线聚合组网的总体架构
11.2 聚合协作各层分析
11.2.1 物理层协作
11.2.2 数据链路层协作
11.2.3 网络层协作
11.2.4 传输层协作
11.3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
11.3.1 LTE与Femtocell的融合
11.3.2 LTE与WLAN融合
11.3.3 IEEE 802.21媒体无关切换
11.4 异构云处理
11.4.1 可扩展的新型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方案
11.4.2 基于云处理的改进方案
11.5 试验测试
11.5.1 LTE和WLAN融合验证架构图
11.5.2 多模终端四路接入测试
11.6 本章小结
11.7 参考文献
第12章 Chapter 12 软件定义的接入网与核心网接口
12.1 5G核心网、接入网及接口的发展趋势
12.1.1 5G网络概述
12.1.2 5G核心网和接入网
12.1.3 接口需求
12.2 接入网与核心网接口的技术难点
12.2.1 LTE-A系统结构及关键接口概述
12.2.2 隧道转发方式成为性能瓶颈
12.2.3 网络管理平面间缺乏协同
12.2.4 网络与终端缺乏配合
12.2.5 小结
12.3 软件定义的接入网与核心网接口概念设计——SDN+架构
12.3.1 SDN+架构设计
12.3.2 异构接入网的统一控制平面
12.3.3 接入网设备功能抽象
12.3.4 基于功能抽象的资源统一调度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科技感十足的蓝色和线条,让我觉得里面肯定藏着不少惊艳的未来技术。我一直对通信领域很感兴趣,特别是那种能够颠覆现有模式的新技术。这本书的题目“超密集无线组网”,听起来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设备无缝连接、信息传输如丝般顺滑的场景。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我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化了。这本书所探讨的“超密集”不仅仅是数量的堆叠,而是一种精妙的系统设计和优化。它深入分析了现有无线网络在用户密度增加时面临的挑战,比如频谱拥挤、干扰剧烈,然后提出了各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其中关于“多层异构网络”的部分,我印象特别深刻,它讲解了如何通过整合不同覆盖范围和容量的基站(例如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甚至飞基站),来构建一个更加灵活、高效的网络体系。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仿真结果和理论推导,来论证这种密集组网的优势,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可行性。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推动通信技术发展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拥有的深厚功底。只是,书中涉及到的一些数学模型和算法分析,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门槛,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其精髓。
评分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我个人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到好奇。我平时关注一些科技新闻,经常会听到各种关于5G、6G,以及未来通信网络的消息,所以就想找一本系统性地介绍一下相关技术的书。《超密集无线组网》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前瞻性,让我觉得能够了解到一些目前还不太为人所知,但却可能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的技术。我翻看了一下目录,发现里面涉及到了非常广泛的领域,包括天线技术、信号处理、网络架构等等,这正是我想要的。虽然书中的内容写得非常深入,而且有大量的公式和图表,这对我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些挑战,但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努力地用一种相对清晰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频谱共享”和“协同多点传输”的讨论,这让我对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研究报告的普及版,它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去“组网”,而是带你一起去探索“为什么”和“如何做到”的更深层次的原理。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给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优化现有无线网络的具体指导,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路由器,如何摆放天线,或者是一些关于网络安全的小贴士。毕竟,“组网”这两个字,总是让人联想到实际的操作和配置。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干货”,能够直接应用到我日常的网络使用中。但是,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它并没有停留在我们熟悉的2G、3G、4G、5G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下一代甚至更远的无线通信技术。书中提到的“认知无线电”、“软件定义网络”等概念,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也很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在讲“组网”本身,更是在探讨如何让无线网络变得更加智能化、自主化,能够根据环境和需求动态地调整其工作模式。尤其是在“资源管理”和“波束赋形”这些章节,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无线通信原理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虽然有些理论性的推导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吃力,但我依然能从中窥见未来无线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它将如何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我本来是冲着“组网”这两个字来的,想着能学点实操的技巧,比如怎么搭建一个局域网,怎么优化Wi-Fi信号,给家里那些总是掉线的智能设备找点“治”。结果翻开第一页,我就有点懵了。各种字母缩写像潮水一样涌来,什么OFDMA、MIMO、MU-MIMO,还有什么毫米波、太赫兹,看得我头晕眼花。我以为是那种一步一步教你操作的教程,结果发现它更多的是在讲理论、讲原理,而且是那种非常前沿、非常高深的理论。它没有告诉我怎么拧螺丝,而是告诉我为什么螺丝要拧紧,以及拧得多紧才最合适。书中大量篇幅都在探讨如何让无线设备在极小的空间内,同时与更多的基站建立连接,从而提高整体的网络吞吐量和效率。我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超密集”的概念,就像在大城市里,密密麻麻的建筑楼宇,但书中对于如何实现这种“密集”的物理布局、频谱分配、干扰协调,讲得实在是太深入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门外汉,看着一群科学家在讨论宇宙的奥秘,虽然惊叹,但实在是没有能力参与进去。我脑子里想的还是怎么让我的手机在厨房里也能流畅看视频,而这本书似乎在跟我说,我们正在设想一个未来,每个原子都可以成为一个通信节点,每个人都能瞬间传输整个宇宙的知识,这……有点过于遥远了,至少对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其实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Wi-Fi信号,或者手机信号,是如何在越来越拥挤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和快速的。我平时工作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对网络的稳定性要求很高,所以就想从这本书里找找灵感,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自己的网络环境变得更好。结果,这本书从一开始就跳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它讨论的“超密集”并不是指家庭或者办公室里的几个路由器,而是指在非常大的区域内,比如整个城市,部署数量极其庞大的无线接入点,而且这些接入点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书中详细讲解了这种“密集”带来的频谱效率提升,以及如何在如此复杂的无线环境中,依然能够保证每个用户的服务质量。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小区内干扰协调”,作者通过图示和公式,解释了不同的调度算法如何影响用户体验,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控制来最小化干扰。我虽然看不懂所有的公式,但通过作者的阐述,我能感受到这个领域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以及为了实现“超密集”所做的各种巧妙设计。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无线网络,背后有着如此精妙的科学和工程学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