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集成电路应用系统分析
定价:29.00元
作者:赵志杰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083525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简明系统地介绍了各类常用的集成电路,从集成电路的基本功能、引脚特性等方面说明了集成电路的应用特性及典型应用。简要介绍了单片机原理及微处理器外围接口电路,并介绍了LCD、USB、DSP等常用专用集成电路及典型应用。同时,本书给出了集成电路应用系统的常用分析方法,并以实用的例子,说明如何进行集成电路应用系统分析。在附录里,本书介绍了常用的外TTL、CMOS数字集成电路及模拟运算放大器,以及在分析时可能遇到的文字符号缩写。
本书可供计算机、电子与自动化等科技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电子爱好者、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评价五 我是一名专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工程师,平时的工作主要围绕着微控制器(MCU)和各种外围接口的驱动开发。在接触《集成电路应用系统分析》这本书之前,我对于MCU之外的其他集成电路,比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片上系统(SoC)等,虽然有所耳闻,但了解甚少。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系统和全面的方式,为我描绘了一幅集成电路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的全景图。书中不仅仅是对各种类型集成电路的功能介绍,更侧重于分析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型依据”以及“集成策略”。例如,在分析一款智能家居控制器的设计时,书中详细阐述了为何需要选择具有特定功耗、性能和成本特点的MCU,以及为何需要搭配专用的传感器接口芯片、无线通信模块(Wi-Fi、蓝牙等)以及电源管理IC。书中对各种集成电路之间“协同工作”的分析,以及对“系统总线”、“接口协议”等关键技术点的讲解,对我启发很大。我过去常常孤立地看待MCU,而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集成电路协同工作,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性能。书中关于“IP核复用”和“SOC设计方法学”的探讨,也让我对当前集成电路设计的主流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我的嵌入式开发工作,尤其是需要考虑整体系统性能和功耗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集成电路的世界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广阔和精彩。
评分评价一 最近终于拜读了《集成电路应用系统分析》这本书,虽然我本身是一名对电子工程并非十分精通的软件开发者,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惊艳。它并没有直接教我如何去设计一颗芯片,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深入剖析了集成电路如何在现代各种应用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书中的分析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最初的概念引入,到对各类集成电路在不同领域(比如通信、计算、医疗、汽车电子等)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详尽解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单个器件功能的介绍,而是着重强调了“系统”的概念。比如,在分析一款智能手机的射频前端时,书中不仅仅列举了PA、LNA、滤波器等元器件,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如何克服信号干扰、提高传输效率,最终实现无缝通信的。这种对系统层面功耗、性能、成本之间权衡的讨论,让我这个软件开发者也受益匪浅,更加理解了硬件设计对于软件体验的深远影响。同时,书中也触及了一些前沿的集成电路技术,如AI芯片、边缘计算的硬件加速器等,虽然我无法深入理解其内部原理,但至少让我对这些新兴技术背后的硬件支撑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我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整体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集成电路的操作系统手册”,让我能够从“应用”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也激发了我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思考。
评分评价三 我是一名有着多年硬件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在接触《集成电路应用系统分析》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硬件设计,比如电源管理单元或者通信接口。而这本书则以一种“纵观全局”的视角,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它并没有陷入某个具体芯片设计的细节泥潭,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集成电路在整个应用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书中对不同类型集成电路的性能指标、功耗特性、成本考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的系统级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在一章讨论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时,作者并非只介绍ECU内部的微控制器,而是深入分析了ECU如何与传感器、执行器以及车身网络(CAN总线等)进行高效、可靠的通信,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功能的集成电路(如ADC、DAC、MCU、ASIC等)如何扮演各自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满足汽车安全和性能的需求。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单一器件的性能提升,不一定能带来整体系统性能的飞跃,系统的瓶颈可能存在于其他环节,或者在于不同器件之间的协同效率。书中对“可制造性设计”(DFM)和“可测试性设计”(DFT)的讨论,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这些都是在实际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书中对此的论述,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思考方向。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工作,更加注重系统层面的优化和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协同效应。
评分评价四 对于我这样一名对集成电路设计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爱好者来说,《集成电路应用系统分析》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科普启蒙”的佳作。它没有使用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集成电路这一看似高深的技术领域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插图和图示非常精美且富有信息量,让我能够轻松理解复杂的概念。例如,在介绍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时,书中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其比作一块“万能积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搭建出各种不同的电路功能。这种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FPGA的核心优势。而且,书中并没有局限于介绍现有的技术,还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比如对人工智能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对未来新型存储器技术以及对量子计算对集成电路的影响等都进行了探讨。这些前瞻性的内容,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集成电路未来发展的兴趣,让我意识到这个领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摩尔定律”的讨论,以及对未来“后摩尔定律时代”的思考,这让我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演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所有技术细节,但我相信,这本书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集成电路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改变世界的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
评分评价二 作为一名初入集成电路行业的学生,我带着忐忑的心情翻开了《集成电路应用系统分析》。起初,我担心书的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竟然如此亲切,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循循善诱。作者非常注重基础概念的讲解,从最基本的逻辑门电路、半导体物理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让我欣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比如在一章讲解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指令集,而是通过一个音频信号处理的实例,详细展示了DSP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实现降噪、回声消除等功能。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在介绍CMOS技术和制程工艺时,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将微观世界的复杂工艺流程变得易于理解。虽然我仍然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完全掌握其中的细节,但这本书已经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不再对集成电路设计感到遥不可及。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低功耗设计”的章节,这在如今移动设备和物联网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书中提出的各种优化策略,如时钟门控、动态电压调整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认识到集成电路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是对资源效率的极致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