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部门间信息共享模式与决策方法
定价:52.00元
作者:杨兴凯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0303943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著作提出了组织间信息共享的直接信任和推荐信任模型,为组织间信息共享提供决策支持,并给出了组织间信息共享能力的测度方法。首先,提出了组织间信息共享的直接信任评估模型,对一次共享交互的满意度即信任度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松散型组织间的直接信任及更新模型,解决了组织间信息直接共享的决策问题。其次,提出了组织间信息共享的信任传递模型,构建了推荐信任的传递路径并给出了推荐信任的计算模型,解决了松散组织间信息共享的决策问题。后,提出了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组织间信息共享能力测度方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能力测度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解决了组织间信息共享的能力测度问题。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部门问信息共享的背景
1.2本书解决的问题
1.3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2章部门间信息共享信任研究概述
2.1信息与信任的相关概念
2.2部门问信息共享研究的领域和状况
2.3信任理论研究综述
2.4部门间信任研究的领域和状况
2.5部门间信任的评估方法
本章小结
第3章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直接信任评估模型研究
3.1部门问信任的相关概念
3.2部门间的各类信任关系的影响指标选择
3.3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度量部门问信息共享满意度.
3.4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直接信任模型
3.5 同级部门间直接信任评价实例
本章小结
第4章部门间信息共享的信任传递模型研究
4.1信任路径的构建
4.2推荐信任的计算
4.3直接信任与推荐信任的合成
4.4仿真实验研究与分析
本章小结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我一直在为我们部门的知识沉淀和复用头疼。很多优秀的经验和数据,只存在于特定小组的内部文档里,其他部门需要用到时,要么重复劳动,要么干脆不知道该找谁要。这本书的“信息共享模式”无疑戳中了我的痛点。我更偏向于寻求一种文化层面的引导,而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技术可以搭平台,但如果部门间的信任度不够,或者存在“信息权力”的博弈,任何平台都形同虚设。因此,我希望作者能够花笔墨探讨一下如何在组织文化中植入“共享即价值”的理念。比如,如何设计激励机制,让员工更愿意主动贡献和开放自己的信息资源?这种软性的管理艺术,往往比硬性的技术规范更难实现,也更考验作者的洞察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完整的、涵盖技术、流程和文化变革的综合性治理方案,那它就远不止是一本技术手册那么简单了,而是一部组织变革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和严肃性预示着它可能涉及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设计。虽然我的直接工作不一定需要我亲自去实现那些复杂的优化算法,但我需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推导过程,以便能与技术团队进行有效的技术-业务桥接对话。例如,在探讨“信息共享的成本效益分析”时,模型是如何权衡隐私保护的成本与信息开放带来的收益的?我特别关注那些涉及到博弈论或多目标优化在信息资源分配中的应用。如果这本书能用清晰的数学表达方式,阐述不同共享策略下的均衡点在哪里,这将极大地提升我对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解。我希望它能帮助我从一个纯粹的业务视角,上升到对整个信息系统优化路径的宏观把握,真正做到用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而不是凭经验摸索,那样效率太低了。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正在研究如何优化我们公司内部跨部门的数据流通效率,碰到了一堆关于信息孤岛和协调机制的难题。这本书的题目《9787030394323 部门间信息共享模式与决策方法》一出来,我就觉得有戏。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理论的书,而是实实在在地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共享框架,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既能保证数据安全又能提高共享效率的中间件,或者在不同业务流程中,信息共享的最佳实践案例。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量化的评估指标来衡量共享的成效,那就太棒了。毕竟,在实际工作中,光有好的想法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看能不能带来实际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指导我如何从目前的混乱状态过渡到一个高度协同的现代信息管理体系。我迫不及待想看看杨兴凯老师是如何把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被理解和执行的模块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偏“管理科学”的书籍一向抱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作者总喜欢把简单的概念包装得过于复杂,让人读完一头雾水,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本晦涩的学术论文集。但这本书的名字和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给我带来了一丝希望,科学出版社出的书通常在严谨性和逻辑性上更有保障。我更关注的是,它在“决策方法”这块能挖掘多深。信息共享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辅助更优的决策,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实时数据反馈如何影响战略转向的案例分析,或者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一个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如何能迅速聚合资源并做出反应。如果能结合一些最新的技术趋势,比如大数据分析在决策支持中的应用,那就更具前瞻性了。我最怕的就是它停留在十年前的IT架构讨论上,那样对于我们现在面对的数字化转型挑战就帮助有限了。这本书需要展现出足够的深度和前沿性,才能真正打动像我这样,每天都在和信息壁垒搏斗的实践者。
评分我从前些年参与一些大型项目合作的经验来看,不同职能部门对“信息准确性”的理解千差万别。财务部门认为的“准确”,和工程部门认为的“准确”,标准可能完全不同。这种语义上的差异是信息共享中最大的隐患之一,它能瞬间摧毁信任链。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详细论述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术语表”或“数据字典”体系,作为跨部门协作的基石。如果能深入讲解如何处理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映射和转换逻辑,那将是无价之宝。这不是简单的ETL(抽取、转换、加载)问题,而是涉及到业务流程定义的深层哲学。杨兴凯老师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流程再造来强制统一信息口径的案例和方法论?我需要看到的是如何通过结构化的方法,让所有人都站在同一套事实基础上来进行后续的讨论和决策,而不是在沟通中不断耗费精力去核对数据来源和定义的合法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