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
定价:38.00元
作者:张辉,曹丽娜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030196866
字数:591000
页码:4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慨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本书的编写遵循通信的理论体系,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反映通信的*技术和发展动态。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通信系统的基本慨念、*过程、信道和信道容量、模拟调制技术、数字基带传输、数字调制技术、信源编码、均衡技术、部分响应技术、同步技术、扩频技术、复用和数宁复接技术、*接收系统、差错控制编码和典型通信系统介绍。每章列举了数量的例题,并附有大量的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通信等专业3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章 绪论
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1.1.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1.2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模型
1.2 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
1.2.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2.2 通信方式
1.3 信息及其度量
1.4 主要性能指标
1.5 通信发展趋势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过程
2.1 过程的基本概念
2.1.1 何谓过程
2.1.2 过程的分布函数
2.1.3 过程的数字特征
2.2 平稳过程
2.2.1 定义
2.2.2 各态历经性
2.2.3 平稳过程的自相关函数
2.2.4 平稳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3 高斯过程
2.3.1 定义
2.3.2 重要性质
2.3.3 高斯变量
2.3.4 高斯白噪声
2.4 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5 窄带过程
2.5.1 ε(t)和ε(t)的统计特性
2.5.2 aε(t)和φ(t)的统计特性
2.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3.1 信道定义与数学模型
3.1.1 信道定义
3.1.2 信道的数学模型
3.2 有线信道
3.2.1 双绞线电缆
3.2.2 同轴电缆
3.2.3 光纤
3.3 无线信道
3.3.1 微波中继信道
3.3.2 卫星中继信道
3.3.3 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
3.3.4 陆地移动信道
3.4 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1 恒参信道特性
3.4.2 随参信道特性
3.5 分集接收技术
3.5.1 分集方式
3.5.2 合并方式
3.6 加性噪声
3.6.1 噪声的分类
3.6.2 起伏噪声及特性
3.7 信道容量的概念
3.7.1 香农公式
3.7.2 香农公式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4.1 幅度调制(线性调制)的原理
4.1.1 调幅(AM)
4.1.2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DSB-SC)
4.1.3 单边带调制(SSB)
4.1.4 残留边带调制
4.1.5 线性调制与解调的一般模型
……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第6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7章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第8章 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第9章 复用和数字复接技术
0章 差错控制编码
1章 同步原理
2章 典型通信系统介绍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准备一个非常深入的专业考试,市面上关于这方面主题的书籍浩如烟海,但很多要么过于侧重历史演变而忽略了最新的技术发展,要么就是为了堆砌公式而牺牲了对底层逻辑的阐述。而这本著作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似乎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回避那些硬核的数学推导,那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写得逻辑链条紧密,环环相扣,读起来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个数学高地被征服之后,作者马上会用一段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将这个抽象的结论拉回到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去。比如它对信道编码的讲解,从信息论的源头讲起,层层递进,直到最新的纠错码技术,每一步都有清晰的动机说明。这使得我不仅知道“怎么做”,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对于一个追求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学习者来说,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评分从一个纯粹技术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最大的功劳在于它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很多教材会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学习者需要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去搭建“桥梁”。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理论模型与实际的硬件限制和噪声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讨论。例如,在讲解功率谱密度和带宽限制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理想化的傅里叶变换上,而是立刻引入了实际系统中会遇到的窗口函数效应和栅栏效应,并给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实用性建议。这使得我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的知识使用者。读完后,当我再去看那些复杂的系统设计文档时,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立刻变得清晰起来,能够更有效地判断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所应该具备的“赋能”作用。
评分我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些年头了,手头积累了不少国内外同类书籍,坦白地说,很多教材在更新速度上总是跟不上行业技术的迭代。然而,这本书展现出了惊人的前瞻性。我惊喜地发现,其中对某些新兴调制技术和多址接入方式的讨论,已经触及到了当前业界正在积极研发和部署的前沿领域。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这些新技术的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解决现有系统瓶颈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潜在挑战。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指导实践的工程师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像是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和行业内的顶尖专家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闭门会议”,很多困扰我已久的技术权衡问题,都在书中得到了富有洞察力的解答。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尤其是纸张的选择,触感温润,阅读时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伏案研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过渡和重要概念引入时的处理方式,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让人在进入下一个知识点之前,心绪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铺垫。书中的插图和图示质量极高,线条清晰,色彩搭配得当,许多抽象的理论通过这些视觉辅助工具变得直观易懂。例如,在讲解一些复杂的信号流程图时,那些精细的标注和层次分明的结构,几乎让人可以不用去看正文,就能大致勾勒出原理的全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社和作者对知识传播质量的重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值得信赖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匆忙付梓的快餐读物。即便是作为参考资料偶尔翻阅,那种精美的工艺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愿意经常去亲近它。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理论学习容易感到枯燥的人,阅读技术类书籍对我来说常常需要强大的毅力支撑。但这次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引导性,仿佛不是在向你灌输知识,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探索之旅。他们的语言充满活力,虽然主题是严肃的,但笔触却非常轻盈。特别是当他们引入一些历史上的经典实验或早期设计者的思路时,那种对前人智慧的致敬和继承,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文色彩。我尤其喜欢他们偶尔穿插的一些“思考题”或“开放性讨论”,这些小小的停顿,强迫你放下书本,真正去消化和反思刚才学到的内容,而不是机械地翻页。这种亦师亦友的交流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学习材料的粘合度,让那些原本冰冷的理论知识仿佛有了温度和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