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出亚健康丛书 我为什么总发愁
定价:14.00元
作者:何金彩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1170649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包括至第八个大问题,主要介绍发愁的表现、原因,以及发愁的危害。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情绪,找出发愁的根源,客观评价自己的心理状态。第二部分包括第九至第十一个大问题,主要介绍如何进行自我平衡和自我调适,以及应付发愁的各种方法,相信读者阅读后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免除你去医院的烦恼,并可得到许多难以从医院里获得到的信息和指导,由此而大受裨益。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二至问题,也是读者关注的内容,主要介绍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帮助您了解发愁与抑郁症的区别,及早识别需要治疗的抑郁症并了解到抑郁症治疗方面知识。
你可能会在书中读到许多案例,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例子是编者职业生涯中的实例,但名字与内容均已经进行了改编。
目录
一、 认识情绪
1.都说人有“七情六欲”,什么是“七情”
2.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3.哪些是积极情绪
4.哪些是消极情绪
5.你的心情好吗--了解你的心境
6.愤怒时你会暴跳如雷吗—你的激情反应
7.冲动时的行为,需要负责吗
8.你怎样面对紧急状况—认识应激状态
9.情绪影响健康吗
10.情绪是如何影响健康的
11.忧能引起病吗
12.笑能克忧吗
13.你能驾驭自己的情绪吗
二、 什么是发愁
1.什么是发愁
2.什么是焦虑
3.中国变富变强了,中国人还发愁吗
4.生活中的烦恼,我们都担心什么
5.你有发愁的经历吗
6.发愁有利有弊吗
7.怎样才算是理智的发愁
8.理智的发愁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9.有害的发愁具体有哪些
10.怎样找出有害发愁的来源
11.如何应对有害的发愁
三、 发愁有哪些表现
1.原本热情的姜老师怎么了
2.为什么容易发脾气
3.为什么我的心里充满了压抑
4.为什么我对自己热爱的工作不感兴趣了
5.为什么我长夜不眠
6.为什么我会噩梦连连
7.为什么我没有了食欲
……
四、 我为什么会发愁
五、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发愁
六、 发愁会引起心理障碍吗
七、 发愁会导致自杀吗
八、 发愁会对健康有影响吗
九、 经常发愁者如何调整心情
十、 战胜发愁,有哪些技巧
十一、 如何应对特定的烦恼
十二、 你了解抑郁症吗
十三、 抑郁症有哪些表现类型
十四、 如果靠自己无法摆脱抑郁,怎么办
十五、如何战胜抑郁症
作者介绍
何金彩,女,1962年4月出生,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神经内科(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主任医师、教授、科副主任,温州医学院心理系主任;2002年访美,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会长、温州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亲切:《走出亚健康丛书:我为什么总发愁》。说实话,名字本身就抓住了我内心深处的那种感觉。我就是那种,好像没什么大事,但就是时不时会被一种莫名的忧虑笼罩的人。不是那种天塌下来的恐慌,也不是那种急需解决的危机,就是那种日积月累,像潮湿的空气一样,粘腻地附着在生活上的“愁”。翻开书,我并没有立刻找到“为什么发愁”的直接答案,但作者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和细腻的观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比如,他提到了“计划过载”,听起来很平常,但当我反思自己的日程表时,发现我总是把很多看似“重要”的事情堆在一起,挤压了休息和放松的空间,这种忙碌带来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更深的疲惫和焦虑。还有关于“信息过载”的讨论,我才意识到,我每天接触到的海量信息,很多都是无用的、甚至是负面的,它们像垃圾一样堆积在我的大脑里,消耗着我的精力,却无助于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这本书没有给我“灵丹妙药”,但它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也开始思考,原来所谓的“发愁”,很多时候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评分我买《走出亚健康丛书:我为什么总发愁》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那个朴实却又直击人心的名字所吸引。我们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挥之不去的愁绪,它们不至于让生活停滞,但却像一层薄雾,让一切都显得不那么明朗。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价值感缺失”的探讨。我一直以为,我发愁是因为事情没做好,或者我能力不够,但作者却提出了,很多时候,我们的愁绪源于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当我们的生活缺乏意义感,或者我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价值时,那种空虚和不安就会转化为“愁”。这一点,真的让我醍醐灌顶。我开始反思,我每天都在忙碌,但忙碌的意义是什么?我追求的目标,是否真的能给我带来内心的满足?书中还提到了“过度的自我关注”,我发现自己常常陷入对自己的评价和担忧中,放大了许多本不该成为问题的小事。这种“陷在自己世界里”的状态,也极大地消耗了我的精力和情绪。这本书没有给我“如何才能不发愁”的直接答案,但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去看清自己内心的迷茫,去认识那些潜藏在“发愁”背后的真正原因。
评分《走出亚健康丛书:我为什么总发愁》,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我了。作为一个常常被各种琐事和思绪缠绕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我理清思绪,走出困境的方法。翻阅这本书,我发现它并没有直接给出“治愈”发愁的药方,而是更侧重于“病因”的分析。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视的一些“隐形杀手”。例如,“被动接受”的生活模式,我一直以为我是在主动生活,但细想之下,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被动地回应外界的期望,或者顺应环境的潮流,缺乏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声音。书中的“关于习惯的重塑”这一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比如拖延,比如过度消费,我知道它们不好,但总觉得难以改变。这本书通过对习惯形成机制的解读,让我明白,改变习惯并非不可能,只是需要更有策略和耐心。它没有给我“一夜之间变成另一个人”的承诺,而是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以及改变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步骤。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觉得,走出“发愁”的状态,或许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市面上关于“如何解决烦恼”的书太多了,很多都显得空洞乏味,或者过于鸡汤。但《走出亚健康丛书:我为什么总发愁》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用非常具象化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我深有体会的场景。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过度的计划性”,我听了之后,感觉就像在说我自己。我总觉得自己需要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甚至细化到每个小时要做什么。但结果呢?一旦有任何一点点超出计划的事情发生,我就会感到焦虑不安,觉得一切都失控了。这种对“控制”的过度追求,反而让我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和轻松。书中还对“情绪的滞留”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一直以为,不开心的事情过去了就算了,但作者指出,很多时候,我们的负面情绪并没有真正被消化,而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潜伏在我们内心深处,时不时地冒出来,让我们感到莫名的沮丧。这种“情绪的滞留”,让我开始审视,我那些挥之不去的“愁”,是不是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这本书,与其说给了我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如说,它给了我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勇气。
评分读了《走出亚健康丛书:我为什么总发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做什么的书,而是引导你“看见”自己。我一直以为,我的愁绪是因为生活不够好,收入不够高,或者面临着未知的风险。然而,这本书却从一个更微观的层面切入,讲述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细节,比如“睡眠不足的连锁反应”,或者“不健康饮食对情绪的影响”。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长期熬夜如何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从而导致情绪低落和注意力不集中。我突然惊觉,我每天晚上都在和手机、和各种电子设备“搏斗”,明明很困,却总是不想睡,第二天醒来更是精神萎靡,接着就是一整天的“发愁”。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别熬夜”,而是通过解释“为什么”和“会怎么样”,让我自己去权衡利弊。他还提到了“人际关系的边界感”,这一点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承担了过多的责任,结果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却又不敢抱怨。这本书让我明白,设定健康的边界,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那些“愁”的源头,很多时候并非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源于我对自己不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