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走齣亞健康叢書 我為什麼總發愁
定價:14.00元
作者:何金彩
齣版社:人民衛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11706493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部分包括至第八個大問題,主要介紹發愁的錶現、原因,以及發愁的危害。幫助讀者瞭解自己的情緒,找齣發愁的根源,客觀評價自己的心理狀態。第二部分包括第九至第十一個大問題,主要介紹如何進行自我平衡和自我調適,以及應付發愁的各種方法,相信讀者閱讀後可以找到適閤自己的應對方法,免除你去醫院的煩惱,並可得到許多難以從醫院裏獲得到的信息和指導,由此而大受裨益。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二至問題,也是讀者關注的內容,主要介紹抑鬱癥的相關知識,幫助您瞭解發愁與抑鬱癥的區彆,及早識彆需要治療的抑鬱癥並瞭解到抑鬱癥治療方麵知識。
你可能會在書中讀到許多案例,需要指齣的是,這些例子是編者職業生涯中的實例,但名字與內容均已經進行瞭改編。
目錄
一、 認識情緒
1.都說人有“七情六欲”,什麼是“七情”
2.情緒是如何産生的
3.哪些是積極情緒
4.哪些是消極情緒
5.你的心情好嗎--瞭解你的心境
6.憤怒時你會暴跳如雷嗎—你的激情反應
7.衝動時的行為,需要負責嗎
8.你怎樣麵對緊急狀況—認識應激狀態
9.情緒影響健康嗎
10.情緒是如何影響健康的
11.憂能引起病嗎
12.笑能剋憂嗎
13.你能駕馭自己的情緒嗎
二、 什麼是發愁
1.什麼是發愁
2.什麼是焦慮
3.中國變富變強瞭,中國人還發愁嗎
4.生活中的煩惱,我們都擔心什麼
5.你有發愁的經曆嗎
6.發愁有利有弊嗎
7.怎樣纔算是理智的發愁
8.理智的發愁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9.有害的發愁具體有哪些
10.怎樣找齣有害發愁的來源
11.如何應對有害的發愁
三、 發愁有哪些錶現
1.原本熱情的薑老師怎麼瞭
2.為什麼容易發脾氣
3.為什麼我的心裏充滿瞭壓抑
4.為什麼我對自己熱愛的工作不感興趣瞭
5.為什麼我長夜不眠
6.為什麼我會噩夢連連
7.為什麼我沒有瞭食欲
……
四、 我為什麼會發愁
五、 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發愁
六、 發愁會引起心理障礙嗎
七、 發愁會導緻自殺嗎
八、 發愁會對健康有影響嗎
九、 經常發愁者如何調整心情
十、 戰勝發愁,有哪些技巧
十一、 如何應對特定的煩惱
十二、 你瞭解抑鬱癥嗎
十三、 抑鬱癥有哪些錶現類型
十四、 如果靠自己無法擺脫抑鬱,怎麼辦
十五、如何戰勝抑鬱癥
作者介紹
何金彩,女,1962年4月齣生,溫州醫學院附屬一院神經內科(浙江省醫學重點學科)主任醫師、教授、科副主任,溫州醫學院心理係主任;2002年訪美,在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從事研究工作。 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心理學組委員、浙江省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副會長、溫州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名字,我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親切:《走齣亞健康叢書:我為什麼總發愁》。說實話,名字本身就抓住瞭我內心深處的那種感覺。我就是那種,好像沒什麼大事,但就是時不時會被一種莫名的憂慮籠罩的人。不是那種天塌下來的恐慌,也不是那種急需解決的危機,就是那種日積月纍,像潮濕的空氣一樣,粘膩地附著在生活上的“愁”。翻開書,我並沒有立刻找到“為什麼發愁”的直接答案,但作者通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場景和細膩的觀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比如,他提到瞭“計劃過載”,聽起來很平常,但當我反思自己的日程錶時,發現我總是把很多看似“重要”的事情堆在一起,擠壓瞭休息和放鬆的空間,這種忙碌帶來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更深的疲憊和焦慮。還有關於“信息過載”的討論,我纔意識到,我每天接觸到的海量信息,很多都是無用的、甚至是負麵的,它們像垃圾一樣堆積在我的大腦裏,消耗著我的精力,卻無助於解決任何實際問題。這本書沒有給我“靈丹妙藥”,但它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也開始思考,原來所謂的“發愁”,很多時候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評分《走齣亞健康叢書:我為什麼總發愁》,這本書的題目就足夠吸引我瞭。作為一個常常被各種瑣事和思緒纏繞的人,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幫我理清思緒,走齣睏境的方法。翻閱這本書,我發現它並沒有直接給齣“治愈”發愁的藥方,而是更側重於“病因”的分析。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充滿洞察力的筆觸,描繪瞭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忽視的一些“隱形殺手”。例如,“被動接受”的生活模式,我一直以為我是在主動生活,但細想之下,很多時候我隻是在被動地迴應外界的期望,或者順應環境的潮流,缺乏真正屬於自己的選擇和聲音。書中的“關於習慣的重塑”這一部分,也讓我受益匪淺。我有很多不良的習慣,比如拖延,比如過度消費,我知道它們不好,但總覺得難以改變。這本書通過對習慣形成機製的解讀,讓我明白,改變習慣並非不可能,隻是需要更有策略和耐心。它沒有給我“一夜之間變成另一個人”的承諾,而是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以及改變過程中可以采取的具體步驟。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我覺得,走齣“發愁”的狀態,或許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難。
評分我買《走齣亞健康叢書:我為什麼總發愁》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那個樸實卻又直擊人心的名字所吸引。我們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揮之不去的愁緒,它們不至於讓生活停滯,但卻像一層薄霧,讓一切都顯得不那麼明朗。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價值感缺失”的探討。我一直以為,我發愁是因為事情沒做好,或者我能力不夠,但作者卻提齣瞭,很多時候,我們的愁緒源於對自身價值的懷疑。當我們的生活缺乏意義感,或者我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價值時,那種空虛和不安就會轉化為“愁”。這一點,真的讓我醍醐灌頂。我開始反思,我每天都在忙碌,但忙碌的意義是什麼?我追求的目標,是否真的能給我帶來內心的滿足?書中還提到瞭“過度的自我關注”,我發現自己常常陷入對自己的評價和擔憂中,放大瞭許多本不該成為問題的小事。這種“陷在自己世界裏”的狀態,也極大地消耗瞭我的精力和情緒。這本書沒有給我“如何纔能不發愁”的直接答案,但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去看清自己內心的迷茫,去認識那些潛藏在“發愁”背後的真正原因。
評分讀瞭《走齣亞健康叢書:我為什麼總發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告訴你“應該”做什麼的書,而是引導你“看見”自己。我一直以為,我的愁緒是因為生活不夠好,收入不夠高,或者麵臨著未知的風險。然而,這本書卻從一個更微觀的層麵切入,講述瞭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細節,比如“睡眠不足的連鎖反應”,或者“不健康飲食對情緒的影響”。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詳細描述瞭長期熬夜如何影響大腦的神經遞質,從而導緻情緒低落和注意力不集中。我突然驚覺,我每天晚上都在和手機、和各種電子設備“搏鬥”,明明很睏,卻總是不想睡,第二天醒來更是精神萎靡,接著就是一整天的“發愁”。作者並沒有直接說“彆熬夜”,而是通過解釋“為什麼”和“會怎麼樣”,讓我自己去權衡利弊。他還提到瞭“人際關係的邊界感”,這一點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彆人,承擔瞭過多的責任,結果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卻又不敢抱怨。這本書讓我明白,設定健康的邊界,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它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那些“愁”的源頭,很多時候並非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是源於我對自己不夠“好”。
評分老實說,我買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市麵上關於“如何解決煩惱”的書太多瞭,很多都顯得空洞乏味,或者過於雞湯。但《走齣亞健康叢書:我為什麼總發愁》給瞭我很大的驚喜。它沒有泛泛而談,而是用非常具象化的語言,描述瞭許多我深有體會的場景。比如,作者在書中提到“過度的計劃性”,我聽瞭之後,感覺就像在說我自己。我總覺得自己需要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當當,甚至細化到每個小時要做什麼。但結果呢?一旦有任何一點點超齣計劃的事情發生,我就會感到焦慮不安,覺得一切都失控瞭。這種對“控製”的過度追求,反而讓我失去瞭真正的自由和輕鬆。書中還對“情緒的滯留”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一直以為,不開心的事情過去瞭就算瞭,但作者指齣,很多時候,我們的負麵情緒並沒有真正被消化,而是以一種隱秘的方式潛伏在我們內心深處,時不時地冒齣來,讓我們感到莫名的沮喪。這種“情緒的滯留”,讓我開始審視,我那些揮之不去的“愁”,是不是就是這樣積纍起來的?這本書,與其說給瞭我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如說,它給瞭我理解和接納自己的勇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