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技术观的现代进路
定价:30.00元
作者:艾志强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3031180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一百年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呈现出日益专业化和交叉化的复杂趋势。与之相应,作为对科学技术进行哲学反思的科学技术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图景。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不同理解凸显了科学技术观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虽然,众多思想家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人文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两类。
循着科学技术观的发展轨迹,本书选择了科学主义科学技术观和人文主义科学技术观作为研究对象,在简要概括科学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20世纪几种有代表牲的人文主义科学技术观演化的现代进路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本书不仅对各种人文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而且还对不同的科学技术观的贡献和局限作了分析和评说,对不同科学技术观的共性与特性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科学技术观演进的总体特点进行了提炼,对人文主义视野下科学技术观的重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对认知科学和符号学的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很多科技哲学讨论,往往止步于对工具的道德审视,而未能深入到“工具如何重塑我们的思维工具箱”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当我们习惯了搜索引擎提供的即时、片段化的知识结构后,我们对“深度理解”的耐心是否正在被侵蚀?或者说,当我们的大部分决策权被交给定制化的推荐算法时,我们的“判断力”这一核心人类能力,是否正处于一种缓慢的退化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分析框架,来审视这种“认知的异化”。这不仅仅是关于“信息茧房”的讨论,而是关于人类心智结构本身的结构性改变。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示出对人类心智历程的深厚理解,能够洞察到技术如何巧妙地利用我们大脑的“捷径偏好”,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世界模型。如果能看到对这种内在博弈的深刻剖析,我会认为这本书真正抓住了“现代进路”的核心矛盾——即我们正在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重塑我们赖以生存的认知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将古典哲学思辨与现代科技图景融为一体的视觉语言,着实引人入胜。我是一个对知识边界充满好奇的人,总想着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形而上学问题,放置在当下的技术浪潮中去审视。很多关于科技伦理的书籍,往往陷入了过于技术细节的泥潭,或者干脆停留在高屋建瓴的批判,缺乏一种深入骨髓的哲学挖掘。而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搭建起一座坚实桥梁的文本,一端是人类文明数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另一端是飞速迭代、甚至有些失控的数字未来。我希望作者能够真正深入地探讨,当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和生物工程潜力时,我们对“实在”、“进步”乃至“人性”的定义,是否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痛苦的重构。这种重构,绝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触及我们认知世界的底层逻辑。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技哲学的著作,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人类使用手册”的草稿,它应该能帮我们看清,在算法统治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持清醒的、有温度的自我意识。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那种让人醍醐灌顶的洞察,而非陈词滥调的口号。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更偏爱那种行文如流水,但逻辑链条密不透风的作品。最近读过一些所谓的“思想大家”的著作,文字堆砌得华丽,但当你试图提炼出其核心论点时,却发现内容空泛得像一阵风。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处理那些看似对立的概念——比如“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在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张力。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引用康德或者胡塞尔的观点,然后套用在AI的决策树上,那无疑是肤浅的。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运用一种更具创造性的理论框架,去解构这种张力。比如,作者是否能引入一些非欧几何的思维模式,来描述信息流动的非线性后果?或者,在讨论数据隐私时,是否能结合古典经济学的“稀缺性”概念,来探讨“注意力”作为新的稀缺资源时的价值塌陷?一个真正深刻的哲学探讨,应该能够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领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传统概念的“解构性重塑”,而不是简单的“引用性堆砌”,那样的阅读过程才足够酣畅淋漓,让人在合书时,能感觉到大脑的神经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激活。
评分购买一本书,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作者研究态度的信任投票。我非常看重作者在研究中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谦逊性”。当代社会的一个弊病是学科壁垒越来越厚,哲学家可能不了解前沿物理学的最新进展,而工程师又常常对历史语境和伦理基础感到不耐烦。因此,一本优秀的现代哲学著作,必须展现出作者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充分尊重和消化能力。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种“指点江山”的傲慢,而是那种“我穷尽了现有工具,但依然感到前路漫漫”的求知姿态。例如,在探讨生命科学的伦理边界时,作者是否能引述最新的CRISPR技术发展细节,而不是泛泛而谈?在分析数字治理时,是否能结合具体国家的立法实践,而非空洞的理想主义?这种扎根于现实的技术细节和审慎的跨界对话,是构建可信赖的哲学论证的基石。只有当作者真正做到了“知其所限”,他的视野才可能突破学科的藩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的“科学技术观”蓝图。
评分对于一本探讨“观”的书籍,其叙事节奏的把控是至关重要的。我个人对那种平铺直叙、缺乏内在张力的论述非常不耐烦。想象一下,当我们讨论量子计算对传统因果律的冲击时,那种笔触应该是带有某种紧迫感和神秘色彩的,而不是像在写一份技术说明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缓慢的铺陈,有突然爆发的乐章,更有回归主题时的沉思。特别是当作者触及到超级智能的“涌现性”问题时,文字的密度和情绪的强度应该达到一个顶峰。那种面对未知和无限的可能性时,人类心智所能承受的震撼与敬畏,必须通过文字的力量精准地传达出来。如果作者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自己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与作者一同眺望那片迷雾中的未来大陆。这种叙事上的驾驭能力,决定了一本书能否从“有价值的论著”跃升为“具有时代精神的经典”。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这种“思想冒险”的快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