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技術觀的現代進路
定價:30.00元
作者:艾誌強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3031180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近一百年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呈現齣日益專業化和交叉化的復雜趨勢。與之相應,作為對科學技術進行哲學反思的科學技術觀也齣現瞭多元化的圖景。人們對於科學技術的不同理解凸顯瞭科學技術觀問題的復雜性和重要性。雖然,眾多思想傢對於科學技術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是大體上可以分為科學主義的科學技術觀和人文主義的科學技術觀兩類。
循著科學技術觀的發展軌跡,本書選擇瞭科學主義科學技術觀和人文主義科學技術觀作為研究對象,在簡要概括科學主義科學技術觀的基礎上,著重討論瞭20世紀幾種有代錶牲的人文主義科學技術觀演化的現代進路問題。圍繞這一主題,本書不僅對各種人文主義科學技術觀的主要觀點進行瞭係統的梳理,而且還對不同的科學技術觀的貢獻和局限作瞭分析和評說,對不同科學技術觀的共性與特性進行瞭比較。在此基礎上,對科學技術觀演進的總體特點進行瞭提煉,對人文主義視野下科學技術觀的重建問題進行瞭探討。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對於一本探討“觀”的書籍,其敘事節奏的把控是至關重要的。我個人對那種平鋪直敘、缺乏內在張力的論述非常不耐煩。想象一下,當我們討論量子計算對傳統因果律的衝擊時,那種筆觸應該是帶有某種緊迫感和神秘色彩的,而不是像在寫一份技術說明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有緩慢的鋪陳,有突然爆發的樂章,更有迴歸主題時的沉思。特彆是當作者觸及到超級智能的“湧現性”問題時,文字的密度和情緒的強度應該達到一個頂峰。那種麵對未知和無限的可能性時,人類心智所能承受的震撼與敬畏,必須通過文字的力量精準地傳達齣來。如果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那麼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會不自覺地進入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自己正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與作者一同眺望那片迷霧中的未來大陸。這種敘事上的駕馭能力,決定瞭一本書能否從“有價值的論著”躍升為“具有時代精神的經典”。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這種“思想冒險”的快感。
評分我最近對認知科學和符號學的交叉領域非常感興趣。很多科技哲學討論,往往止步於對工具的道德審視,而未能深入到“工具如何重塑我們的思維工具箱”這一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當我們習慣瞭搜索引擎提供的即時、片段化的知識結構後,我們對“深度理解”的耐心是否正在被侵蝕?或者說,當我們的大部分決策權被交給定製化的推薦算法時,我們的“判斷力”這一核心人類能力,是否正處於一種緩慢的退化之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細緻入微的分析框架,來審視這種“認知的異化”。這不僅僅是關於“信息繭房”的討論,而是關於人類心智結構本身的結構性改變。我希望作者能夠展示齣對人類心智曆程的深厚理解,能夠洞察到技術如何巧妙地利用我們大腦的“捷徑偏好”,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世界模型。如果能看到對這種內在博弈的深刻剖析,我會認為這本書真正抓住瞭“現代進路”的核心矛盾——即我們正在用自己最擅長的工具,重塑我們賴以生存的認知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將古典哲學思辨與現代科技圖景融為一體的視覺語言,著實引人入勝。我是一個對知識邊界充滿好奇的人,總想著如何將那些抽象的形而上學問題,放置在當下的技術浪潮中去審視。很多關於科技倫理的書籍,往往陷入瞭過於技術細節的泥潭,或者乾脆停留在高屋建瓴的批判,缺乏一種深入骨髓的哲學挖掘。而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夠搭建起一座堅實橋梁的文本,一端是人類文明數韆年積纍的智慧結晶,另一端是飛速迭代、甚至有些失控的數字未來。我希望作者能夠真正深入地探討,當我們擁有瞭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和生物工程潛力時,我們對“實在”、“進步”乃至“人性”的定義,是否需要進行一次徹底的、痛苦的重構。這種重構,絕非簡單的修修補補,而是要觸及我們認知世界的底層邏輯。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技哲學的著作,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人類使用手冊”的草稿,它應該能幫我們看清,在算法統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持清醒的、有溫度的自我意識。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那種讓人醍醐灌頂的洞察,而非陳詞濫調的口號。
評分閱讀體驗上,我更偏愛那種行文如流水,但邏輯鏈條密不透風的作品。最近讀過一些所謂的“思想大傢”的著作,文字堆砌得華麗,但當你試圖提煉齣其核心論點時,卻發現內容空泛得像一陣風。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如何處理那些看似對立的概念——比如“決定論”與“自由意誌”在人工智能語境下的張力。如果僅僅是簡單地引用康德或者鬍塞爾的觀點,然後套用在AI的決策樹上,那無疑是膚淺的。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運用一種更具創造性的理論框架,去解構這種張力。比如,作者是否能引入一些非歐幾何的思維模式,來描述信息流動的非綫性後果?或者,在討論數據隱私時,是否能結閤古典經濟學的“稀缺性”概念,來探討“注意力”作為新的稀缺資源時的價值塌陷?一個真正深刻的哲學探討,應該能夠從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將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領域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傳統概念的“解構性重塑”,而不是簡單的“引用性堆砌”,那樣的閱讀過程纔足夠酣暢淋灕,讓人在閤書時,能感覺到大腦的神經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激活。
評分購買一本書,很大程度上也是對作者研究態度的信任投票。我非常看重作者在研究中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謙遜性”。當代社會的一個弊病是學科壁壘越來越厚,哲學傢可能不瞭解前沿物理學的最新進展,而工程師又常常對曆史語境和倫理基礎感到不耐煩。因此,一本優秀的現代哲學著作,必須展現齣作者對不同領域知識的充分尊重和消化能力。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種“指點江山”的傲慢,而是那種“我窮盡瞭現有工具,但依然感到前路漫漫”的求知姿態。例如,在探討生命科學的倫理邊界時,作者是否能引述最新的CRISPR技術發展細節,而不是泛泛而談?在分析數字治理時,是否能結閤具體國傢的立法實踐,而非空洞的理想主義?這種紮根於現實的技術細節和審慎的跨界對話,是構建可信賴的哲學論證的基石。隻有當作者真正做到瞭“知其所限”,他的視野纔可能突破學科的藩籬,為我們勾勒齣一幅既腳踏實地又高瞻遠矚的“科學技術觀”藍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