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线路CAD
定价:41.00元
作者:周荣富,曾技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3011828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Protel电路板设计、电路分析与仿真、数字电路EDA、实例篇四大篇,贯穿了Protel DXP、PSpice 9、Max Plus 11的应用。其中篇包括章~第6章,以一个较为简单的实例贯穿各个章节,~是可以让初学者能快速入门,二是解决了许多同类书籍原理图设计内容与PCB板设计内容不衔接的问题,使读者学会设计出符合要求的PCB电路板图。第二篇包括第7章~第8章,使读者学会自己设计电路元件仿真模型,运用PSpice程序进行电路仿真分析。第三篇包括第9章~1章,介绍如何运用硬件描述语言进行电路设计和可编程逻辑器部件基本知识,将读者引入到大规模可编程数字逻辑电路设计中。第四篇包括2章~3章,主要列举实例,前11章内容的知识点在这里得到综合应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书可作为本科院校电子类、电气类、自动控制类、信息类、计算机类等专业和相关培训班的电子线路CAD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电路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电子爱好者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真正开始沉浸其中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电子设计艺术的哲学探讨。作者似乎深谙现代电子设计中“快速迭代”和“高可靠性”之间的微妙平衡之道。书中对设计流程中的“陷阱”分析得极其透彻,比如如何避免常见的布局布线错误,如何进行有效的时序检查等,这些都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鲜少能看到如此深入剖析的部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参数化建模”的那一章,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电路复用和模块化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设计效率。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将一个复杂的滤波器模块进行了重新封装和参数化处理,结果发现整个项目的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一,而且稳定性有了显著提升。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优秀教材的标志,它教会你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简洁又不失深度的设计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能深入浅出讲解理论,又能紧密结合实际操作的教材,而这本书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宝藏”。初翻目录,我就感受到了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运,从最基础的元件模型建立,到复杂的系统级仿真,逻辑链条清晰无比,让人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要深入探索的冲动。特别是它在介绍特定软件工具包时,那种手把手的指导感,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边,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我特别欣赏它在概念引入时的那种严谨性,不放过任何一个容易引起混淆的细节,这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图示和清晰的注释,让那些原本枯燥的公式和流程图瞬间变得生动起来,阅读体验极佳,根本不会让人感到疲惫。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CAD”这个领域的水很深,很多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又流于表面。但这本书,特别是它在讲解特定EDA工具的高级功能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那种空泛的“你应该这样做”的陈述,而是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的公司级项目案例作为支撑。比如,在讲解电磁兼容性(EMC)设计时,它详细拆解了一个实际的高速背板设计案例,从叠层定义到电源分配网络(PDN)的阻抗控制,每一步都有详细的仿真结果对比。这种紧密结合行业前沿实践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在职培训,而不是单纯的课堂学习。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来说,这种实用性的指导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它直接拉近了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鸿沟。
评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我对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深入骨髓的实用主义美学”。它成功地将复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拆解成了一系列清晰、可执行的步骤,同时又没有牺牲理论的严谨性。这本书的习题设计也是一大亮点,它们不是那种简单的计算题,而是需要读者综合运用前面章节知识进行小型设计的挑战。我花费了好一番功夫才啃下其中一个关于高速串行接口仿真的章节,但完成之后,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让你确信自己真正掌握了这项技能,而不是仅仅看懂了书本上的文字。对于那些希望真正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深度应用,而不是停留在拖拽元件层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必备读物,它会成为你工具箱里最可靠的那把“瑞士军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老一辈工程师特有的沉稳和厚重感,但又巧妙地融入了新时代对效率的追求。读起来,你会感觉到作者不仅是技术的权威,更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尤其是在对一些经典电路拓扑进行CAD实现和优化时,作者会穿插一些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介绍,这让冰冷的技术名词瞬间有了“温度”和“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它对“设计意图”的强调,提醒读者在每一步操作背后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不是机械地点击鼠标。这种对“为什么”的深入挖掘,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整个电子设计流程的宏观认知。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希望成为“架构师”而非仅仅是“实现者”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它让你思考的深度,远超出了单纯软件操作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