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天工瑰宝/中华复兴之光 神奇建筑之美 9787565824616

古塔天工瑰宝/中华复兴之光 神奇建筑之美 97875658246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元斌 著
图书标签:
  • 古塔
  • 建筑
  • 中国传统文化
  • 中华复兴
  • 文化遗产
  • 历史
  • 艺术
  • 摄影
  • 建筑史
  • 瑰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汕头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824616
商品编码:296244956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塔天工瑰宝/中华复兴之光 神奇建筑之美

定价:21.00元

售价:15.3元,便宜5.7元,折扣72

作者:胡元斌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5824616

字数:

页码:1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塔天工瑰宝/中华复兴之光 神奇建筑之美》介绍了大雁塔、雷峰塔等古塔的历史故事,主要内容有玄奘奏请唐太宗建大雁塔、七层宝塔与舍利、千年宝塔的地宫之谜、雁塔题名历载文化底蕴、玄奘对佛教的深远影响、吴越国王钱俶兴建黄妃塔、白素贞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雷峰塔被倭寇焚烧后倒塌、千年雷峰塔重现往日辉煌等内容。

目录


大雁塔
玄奘奏请唐太宗建大雁塔
七层宝塔与舍利
千年宝塔的地宫之谜
雁塔题名历载文化底蕴
玄奘对佛教的深远影响

雷峰塔
吴越国王钱傲兴建黄妃塔
白素贞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
雷峰塔被倭寇焚烧后倒塌
千年雷峰塔重现往日辉煌

虎丘塔
夫差在旧塔遗址建立虎丘塔
隋唐时期古塔的修缮和增建
历经沧桑的古塔数度重建
坐拥虎丘九宜的拥翠山庄
千年古塔谜题的初步破解

嵩岳寺塔
由王宫改建成的古老寺塔
嵩岳寺塔仅存的诗文和碑刻

海宝塔
用青砖砌筑的十二角塔
海宝塔寺及海宝塔的传说

北海白塔
建于琼华岛的藏传佛塔
参天古木见证白塔的兴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璀璨文明的脊梁——一座座丰碑凝聚的民族智慧与不朽传奇 中华民族,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更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这些建筑,绝非仅仅是钢筋水泥或砖石木瓦的堆砌,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世代匠人精湛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它们犹如一座座璀璨的丰碑,巍然矗立于神州大地,诉说着古老东方的辉煌与复兴的希望。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曾几何时,又或至今仍旧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建筑杰作。从雄伟壮丽的宫殿庙宇,到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观;从坚固雄厚的城防工事,到充满生活气息的古镇民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展现了中华建筑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宏伟壮丽的皇家气魄与宗教虔诚: 想象一下,气势磅礴的紫禁城,那层层叠叠的金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墙黄瓦勾勒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在这里,每一座宫殿、每一处庭院都经过精心设计,布局严谨,寓意深远。太和殿的宏伟,乾清宫的庄严,御花园的雅致,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尊严与辉煌。它不仅仅是一座宫殿,更是权力、秩序与审美的极致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物理载体。 再将目光转向那些承载着信仰与精神寄托的宗教建筑。布达拉宫,屹立于雪域高原之上,红白相间的宫殿群依山而建,气势恢宏,仿佛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它既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象征。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幅壁画,都凝聚着虔诚的信仰和精湛的工艺,散发着神秘而庄严的气息。 还有那些遍布全国的古老寺庙,例如北京的雍和宫,西安的法门寺,杭州的灵隐寺。它们以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雕刻艺术,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寺庙的建筑设计往往遵循着佛教的教义,讲究对称、和谐与宁静,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与生活智慧: 中国园林,是中华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的瑰宝。它并非简单的花草树木的堆砌,而是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巧妙融合,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苏州园林,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拙政园的曲径通幽,留园的叠石理水,狮子林的奇石嶙峋,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品味的追求。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草树木,仿佛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让人在其中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园林建筑的设计,强调“借景”、“对景”、“漏景”等手法,将自然景观与建筑景观融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同时,园林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休憩、游赏和社交需求,在方寸之间营造出无限的意境。 除了皇家园林,那些散布在乡间的古镇民居,同样蕴含着深厚的建筑智慧。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马头墙的独特造型,天井式的院落布局,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更体现了防火、采光、通风等实用功能。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如诗如画,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生活智慧的活化石,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地域特色。 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与文明脉络: 长城,无疑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奇迹之一。它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国北方。这座集军事防御、民族象征于一身的伟大工程,凝聚了无数代中国人的血汗与智慧。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它抵御外敌、守护家园的辉煌历史。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屏障,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除了长城,中国古代还有大量的城墙、关隘、烽火台等军事建筑,它们共同构成了严密的国防体系,守护着国家的安全。这些建筑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运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的卓越成就。 创新迭出的现代奇迹与复兴之路: 当我们将目光从历史的古韵拉回到当下,中华大地上的建筑也正在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批批现代建筑拔地而起,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宏伟的气势,在世界建筑舞台上大放异彩。 例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以其独特的造型,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广州塔,以其扭转的结构,展现了现代工程学的魅力;港珠澳大桥,更是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连接起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桥梁建设的巅峰之作。这些现代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中国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国家日益强大的生动体现。它们以全新的姿态,诠释着中华民族创新、进取、开放的精神。 从古代的恢弘巨制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从精巧绝伦的园林到气势磅礴的桥梁,中华建筑的演进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奋斗史。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凝聚着一种精神,闪耀着一种光芒。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证明,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最坚实的脊梁。 这些建筑,是无声的史书,它们用独特的语言诉说着民族的记忆;它们是艺术的殿堂,它们用空间与结构展现着美的极致;它们更是精神的象征,它们激励着我们珍视历史,勇攀高峰,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新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传承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的名字《中华复兴之光》给我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感,它暗示着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复兴”这个宏大的主题与具体的建筑实例联系起来的。是否会探讨这些建筑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它们能否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灵感?比如,在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古代建筑是否有一些我们现在可以借鉴的经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建筑的图鉴,更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探讨。它是否会通过这些“神奇的建筑”来展现中国古代人民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甚至是社会结构?例如,不同等级的建筑在规模、装饰上的差异,是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宫殿的布局是否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度挖掘,一种能够让读者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对中华文明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和技术充满好奇的人,这本书的《天工瑰宝》部分让我非常感兴趣。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工匠们拥有着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智慧和技艺,他们的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天工”的奥秘。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失传或者鲜为人知的古代建造技术?例如,关于古代的冶金技术、木工技艺、甚至是特殊的建筑材料是如何制作和使用的?我希望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而是能够通过一些案例,展现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实际建筑中应用的。比如,某座古桥之所以能屹立千年而不倒,是因为采用了何种特殊的结构原理?某座宫殿的屋顶是如何做到如此轻巧而又坚固的?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些技术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例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是如何体现在建筑工艺中的。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种“鬼斧神工”的震撼,并且对中国古代的工匠们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神奇建筑之美》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哇,原来建筑还可以这样!”的惊叹感。我一直认为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但很多时候,我看到的建筑都显得有些程式化,缺乏惊喜。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一些真正让人眼前一亮、颠覆认知的建筑。比如,那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建造出的奇迹,又或者是那些结构设计异常精巧、甚至有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建筑。是否会介绍一些我们不太熟悉但却同样震撼的建筑类型?例如,古代的书院、园林、甚至是一些防御工事,它们在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上是否也有着令人称道的“神奇”之处?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图文并茂的介绍,用清晰的图解来展现建筑的内部结构和精妙之处,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懂。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建筑选址、材料选择、以及建造过程中的一些“黑科技”或者说是“巧思”,这些都能极大地满足我的好奇心。我喜欢那种能够激发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设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的读物。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和文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建筑无疑是承载历史和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之一。这本书的命名,特别是“古塔”二字,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塔是很有神秘感的建筑,它们高耸入云,承载着宗教的信仰、历史的记忆,甚至是一种象征。我好奇书中是否会重点介绍中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古塔?例如,它们最初建造的目的是什么?是作为宗教场所、地标建筑,还是有其他的用途?不同地区的塔在造型、风格上有什么样的差异?例如,南方的塔和北方的塔,在材质、结构上是否有什么显著的区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云游”中国,通过介绍这些古塔,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甚至是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塔的周围是否曾经是繁华的市集,又或者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我还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古塔修复和保护的介绍,这能让我看到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与这些历史的瑰宝对话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古朴的色彩搭配上精美的插画,仿佛一下子就将人带回了那个辉煌的年代。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们不仅仅是砖石木瓦的堆砌,更是凝结了古人的智慧、艺术和对天地自然的理解。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天工瑰宝”和“神奇建筑之美”,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标志性的古代建筑,不仅仅是宏伟的宫殿庙宇,也包括那些隐藏在乡野间的古老民居、桥梁、甚至是水利工程。能否详细讲解其建造的工艺、结构上的巧妙之处?比如,古代工匠是如何做到在没有现代机械的辅助下,建造出如此精巧且坚固的建筑的?榫卯结构到底蕴含了怎样的智慧?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又有什么样的特色和演变?我更希望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传说,甚至是修建时的趣闻轶事,这样才能让冰冷的建筑“活”过来,让读者在欣赏其美学的 G 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文的魅力。这种结合了学术性与趣味性的解读方式,无疑是最能打动我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