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源流精解字典 9787107278556

汉字源流精解字典 978710727855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
  • 字源
  • 字典
  • 语言学
  • 汉字文化
  • 文字学
  • 工具书
  • 教育
  • 参考书
  • 汉字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278556
商品编码:2962550886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字源流精解字典

:168.00元

售价:122.6元,便宜45.4元,折扣72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07278556

字数

页码:184500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为现代汉语用字教学而编写的具有解析特色的新型字典,是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项目。字典共收录了11700多个单字,其中正体字8100多个,繁体字、异体字3600多个,完全涵括了《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全部字形,既满足了现代汉语常用字的教学需求,也满足了古籍与专业领域用字的查检需求,在教学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字典的特色体现在它除了解释每个字的读音、主要意义,提供必要的例词之外,还为每个字头设置了“解析”专栏,全面精要讲解汉字形音义的源流发展。分析字形一般追溯到小篆,有的还溯及甲骨文、金文、籀文等。从字形分析入手,说明形义之间的联系,有些字也兼及形音之间的联系;从本义出发,说明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以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作例证,说明古今意义的传承脉络和用法的重要变化。同义、近义词语组列在一起,详加辨析;有特殊用法的字,另以“注意”提示;将文献中常见的繁体、异体字制成“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于书后,便于学习。字典为现代汉字教学提供了科学理论、翔实资料与结论。

字典由语言文字学家、辞书学家曹先擢、苏培成先生担任主编,多位从事汉字教学与研究的专家编写,多位语言学、辞书学专家审定。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史的著作的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汉字源流精解字典》。 --- 书名: 《思辨的群星: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与重构》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 ISBN: (虚构ISBN) 字数: 约1500字 --- 图书简介 《思辨的群星: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与重构》 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脉络的权威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朝代更迭叙事,致力于挖掘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核心精神的深层观念、辩论模式以及知识体系的生成与变迁。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文本分析能力,勾勒出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魏晋玄学,再到宋明理学发展的完整思想图景。 第一部分:思想的黎明——从神话到哲学 本书开篇追溯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并非止步于对早期宗教和巫术的简单描述,而是着重探讨了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如何应对“礼崩乐坏”的时代危机。 “天命”的重塑与世俗化: 早期“天命”观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统治合法性基础,但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这一概念经历了关键性的世俗化过程。本书细致辨析了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家们如何将“天命”转化为一种可以被个体道德或政治实践所把握的“天道”或“自然之理”。这为后来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诸子百家的冲突与对话: 本卷重点考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流派的核心论点。作者不仅阐释了孔子“仁”学与子贡“恕”道之间的细微差别,还深入分析了老庄的“无为”思想如何与墨家的“兼爱非攻”形成张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法家思想的再评价,将其视为一种对国家治理效率的纯粹理性化探索,而非简单诉诸暴力或权术。这些思想体系之间的交锋,构成了中国哲学史上最为活跃的创造期。 第二部分:玄学的兴起与生命的追问 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虽然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却也带来了思想的相对沉寂。然而,这种沉寂并非意味着停滞,而是在汉代“独尊儒术”的单一框架下,思想资源被重新汇聚和内化。本书认为,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正是对僵化的经学解释体系的激烈反叛。 “贵无论”的辩证法: 玄学思潮的核心在于“名教与自然”的矛盾。本书详细剖析了竹林七贤和“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如何通过老庄的阐释,对汉代儒家所构建的社会伦理体系进行解构。他们关注的焦点从外部的社会秩序转向了内在的生命本体。这种对个体生命经验和超越性的追求,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维度,为后世的审美和精神生活设定了新的范式。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佛教的东来是中古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事件。本书并非简单叙述佛教教义,而是聚焦于其如何与本土思想进行深度融合。特别是道安和鸠摩罗什等高僧,他们运用了大量玄学概念(如“本无”“缘起”)来翻译和解释深奥的佛理。这种“格义”过程,标志着中国哲学史上一次重大的知识重组。 第三部分:理性的回归与宇宙的构建 唐宋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展,思想界再次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觉醒,即宋明理学的兴起。 “天理”的形而上学重构: 理学是对玄学过度关注个体精神自由的反拨,它试图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新构建一个宏大、和谐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宇宙论和人性论体系。本书详细考察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如何引入了宇宙生成论的框架,以及程颢、程颐兄弟如何将“天理”系统化为道德的绝对标准。 心学的革命与实践哲学: 朱熹的“格物致知”与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构成了宋明理学内部的两大高峰。作者强调,阳明心学并非简单地回归了玄学的个人主义,而是将“心即理”发展为一种高度实践性的伦理学。它主张“知行合一”,将道德的实践内化为个体对世界的直接认知,极大地激发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活力和士人的主体意识。本书尤其关注心学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致良知”说,对明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永恒的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这些古代思想资源如何在近现代中国思想的转型中被重新发掘和使用。作者认为,理解这些古代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是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基因的关键。全书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是哲学史研究者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理想读本。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书法艺术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收录字例时,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字体风格把握得相当到位。它收录的古文字样本并非只是僵硬的摹写,而是能够体现出那个时代书写载体和工具特性所带来的笔触韵味。例如,在描述战国文字时,它不仅展示了不同地域的异体字现象,还通过对线条粗细、转折方圆的处理,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百家争鸣”的字体生态。这种对历史原貌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呈现,对于我们临摹和理解古代碑帖的结体规律,提供了极其可靠的参照系。与一些侧重于现代汉语规范的字典相比,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汉字发展史的缩影,它的价值远超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本高级的书法理论辅助读物。

评分

我关注到该书在处理一些罕用字或异体字时,所展现出的那份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很多我们几乎在现代文本中绝迹的字头,它不仅给出了确凿的早期出土文献或传世文献的佐证,还细致地考证了其在不同朝代间的流变和被替代的原因。这背后一定倾注了编纂团队多年来在古籍文献中“大海捞针”的心血。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每一个细微差异的捕捉能力,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参考书中脱颖而出。它不仅仅是在“解释”文字,更是在“保护”和“传承”一种濒临失落的文化记忆。每次翻到这样的条目,我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对先贤治学态度的敬佩之情,它让人深切体会到,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承载着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不懈的探索。

评分

这本字典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配色,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料也非常讲究,触感细腻光滑,印刷的油墨浓淡适中,字体的排版布局更是透露出编纂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每一个汉字的字形、笔画都清晰锐利,即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会感到眼花缭乱。尤其是一些形近字的对比区,设计得极其巧妙,通过细微的排版调整,将它们的差异点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翻阅起来,指尖与书页的每一次接触,都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这种对实体书质感的尊重,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物,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升华,让人愿意花费时间沉浸其中,慢慢品味每一个方块字的结构美学。

评分

坦白说,最初我对这样一本大部头的工具书抱持着一种敬畏和一丝畏难的情绪,担心内容过于学术化和晦涩,难以被日常读者接受。然而,实际阅读后,我惊喜地发现其编写风格极为贴合现代读者的认知习惯。它的释义部分,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大量运用了生动的例句和现代汉语的解释进行对照,消弭了古代语境和现代理解之间的鸿沟。对于一些多音字或兼具多重含义的古字,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人性化,将复杂的语义分支清晰地用条理化的列表或图示进行梳理,避免了信息过载导致的阅读疲劳。这种“学术的深度”与“阅读的易得性”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化养分。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尝试深度学习古代文献的文字演变,市面上很多工具书都停留在对现代汉字释义的罗列,缺乏对“源流”那种历史纵深感的挖掘。但这本书在处理“演变”这个核心概念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的写法,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字形转变背后的语音、语义乃至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时,我常常会因为一个字从象形到符号化的过程中所蕴含的古代先民的智慧而感到震撼。比如,它对某些复杂偏旁的拆解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字学知识,用一种近乎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让人感觉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汉字生命力的勃发与定型。这种由表及里、由形溯源的讲解模式,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