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高级认知研究:认知结构、语言理解与类似性:cognitive architecture, language prehension and similar | 作者 | 王亚同,刘亚丽著 |
| 定价 | 42.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46462 | 出版日期 | 2009-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00Kg |
| 内容简介 | |
| 人类的心理是一个很大的模块,这个大模块由许多小模块构成,其中不仅包括低水平的知觉模块与动作模块,也包括高水平的认知加工模块。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高级认知过程中的认知结构、语言理解和类似性方面的有关问题,并介绍了外有关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本书对增强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研究、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具有指导和帮助意义。 本书适合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生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者参阅,也可作为认知科学爱好者的科普读物。 |
| 作者简介 | |
| 王亚同博士,河南大学心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级认知。曾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3年,加拿大留学1年。著有《类比推理》、《课文理解》两本专著,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华心理学刊》、《教育心理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
| 目录 | |
| 前言 章 认知结构 1.1 EPIC 1.2 ACT-R 1.3 SOAR 1.4 4CAPS 第2章 认知发展 2.1 认知发展 2.2 产生式系统 2.3 联想系统 2.4 联想理论与发展 第3章 语言理解 3.1 句子理解 3.2 竞争整合模型 3.3 句子歧义消除 3.4 阅读的眼动控制 3.5 眼动控制模型 第4章 关系推理 4.1 心理表征 4.2 心理表征的扩展 4.3 关系推理 4.4 抽象原理 4.5 比喻的理论 4.6 归纳推理 4.7 基于规则的心理模型 第5章 类概念形成 5.1 概念内与概念间的类似性 5.2 双层概念表征 5.3 整体的与部分的类似性 5.4 类概念形成 第6章 类比推理 6.1 类比理论概述 6.2 生物符号系统 第7章 类比理论模拟 7.1 类比系统性效应 7.2 类比类概念形成 7.3 概念比较过程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由认知结构、语言理解和类似性三大部分构成,基本上可以反映高级认知的一部分重要知识。章的“认知结构”说明什么是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框架是认知的总体观点,一种框架可以被细化为不同的理论,理论进一步形成一些预测,还要增加一些相关的假设来解释这种理论即一个模型,一种理论解释认知的一个方面便构成一个模型,一个模型可以用一个或者几个实验来测试。本章介绍了四种认知结构框架,包括EPIC、ACT-R、SOAR和4CAPS。第2章的“认知发展”以两种计算模型,即产生式系统与联想系统为基础探讨认知发展机制的来龙去脉。认知发展领域的基本问题涉及儿童知识的结构与内容以及儿童知识增长状态的发展特点。第3章讨论心理语言学的句子理解与课文理解。句子理解重点介绍了暂时歧义消除的竞争整合模型;课文理解介绍的主要模型是课文理解策略模型,这个模型是目前被广泛用于课文理解研究的建构观点。第4~6章论述类似性在类概念形成与类比推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第7章作者介绍了自己的实验研究成果。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一名正在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宽我研究视野的文献。《高级认知研究:认知结构、语言理解与类似性》这本书,在我导师的推荐书单里赫然在列,并且被特别强调其在认知科学领域内的前沿性和独特性。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将认知结构、语言理解这两个核心的认知科学研究领域,通过“类似性”这一介质进行整合。这一点尤其让我感到兴奋,因为我之前在研究中发现,很多认知过程,尤其是概念形成和推理,都与识别和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息息相关。而语言,作为人类表达和处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其理解过程是否也大量依赖于这种“类似性”的机制?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个整合性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语言的习得、生成以及理解是如何与更底层的认知结构以及“类似性”原则相互作用的?我非常期待它在“类似性”的数学或计算模型方面能有所阐述,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关于类比推理的实证研究将是极大的理论支撑。此外,书中对“认知结构”的探讨,是否会涉及不同认知模型(如符号主义、联结主义)的比较,或者提出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的框架?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验设计充满了好奇,希望能从中汲取灵感,推动我自己的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
评分作为一名对人类思维奥秘着迷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解释我们大脑运作方式的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深度的读物。《高级认知研究:认知结构、语言理解与类似性》这本书,凭借其引人入胜的书名,立即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总觉得,我们之所以能够进行如此复杂的思考和交流,离不开大脑内部某种精妙的“结构”,而语言则是我们表达和传递思想的强大工具。这本书提到的“类似性”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我看来,我们学习新知识、理解新事物,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已知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关联和整合的。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用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解释“类似性”是如何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它是否会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概念我们能轻易掌握,而另一些则需要反复琢磨?对于“语言理解”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揭示一些语言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让我们明白,我们是如何在听到一句话时,大脑就能迅速地将其转化为意义的。这本书听起来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通往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深刻联系的大门,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给我一场关于思维的奇妙旅程。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爱好者,我一直对人类的认知机制如何影响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感到着迷。很多时候,我们设计出的人工智能模型,在模仿人类的语言能力时,总会遇到瓶颈,这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对人类大脑本身的认知过程理解得还不够深入。这本书的标题——《高级认知研究:认知结构、语言理解与类似性》——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认知结构》暗示了对大脑组织和信息处理方式的探讨,而《语言理解》则直接触及了AI领域的核心挑战。《类似性》这个词,更是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NLP中,我们经常使用词向量、句子嵌入等方式来捕捉词语和句子之间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是否仅仅是统计上的关联,还是背后存在更深层的认知机制?这本书是否会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角度,为我们理解“类似性”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视角?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人类是如何通过“类似性”来学习新词、理解复杂句式、甚至进行幽默和讽刺的。如果这本书能够为AI研究者提供一些关于人类认知“黑箱”的线索,指出我们当前模型可能忽略的关键因素,那么它对于AI的未来发展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是否会提供一种超越当前统计模型的新思路?
评分我最近参加了一个关于认知心理学的线上研讨会,会议上频繁提到了“认知结构”和“语言理解”这两个关键术语,这让我对相关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寻找进一步的学习资料时,《高级认知研究:认知结构、语言理解与类似性》这本书映入眼帘。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研究视角,将这三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串联起来。我一直觉得,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流畅地运用语言,并非仅仅是机械地遵循语法规则,而是背后存在着一套复杂的“认知结构”,它支撑着我们对信息的编码、存储、提取以及生成。而“类似性”的概念,更是让我感到好奇。在我们日常交流中,识别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推理,似乎是理解新概念、解释复杂现象的重要途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人类是如何在大脑中构建和运用“类似性”原则来理解和生成语言的?例如,当我们在学习一个新词时,是否会将其与已有的词汇进行比较,寻找其“相似之处”来推断其含义?在理解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时,“类似性”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对书中是否会介绍相关的实验研究、理论模型,以及这些模型在解释人类语言能力上的有效性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借此机会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奥秘。
评分刚拿到这本《高级认知研究:认知结构、语言理解与类似性》,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看目录和简介,就已经能感受到它在学术界的分量了。作为一个对人类思维运作方式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帮助我理解“我们是如何思考的”的书籍。这本书涉及的“认知结构”、“语言理解”以及“类似性”这些概念,听起来就非常宏大且深刻。我总觉得,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出如此复杂的文明,离不开我们大脑中精妙的认知机制,而语言又是我们交流、传承知识、甚至塑造思想的核心工具。这本书似乎就直指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我特别期待它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比如“类似性”这个概念,来阐释认知和语言之间的联系。很多时候,我们理解新事物,都是通过与已知事物的类比来实现的,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往往是学习和创造的起点。不知道这本书会在这方面给出怎样的理论框架,是否会有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佐证?我对书中关于“认知结构”的探讨也充满期待,它是否会提供一种可视化的模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思维过程?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谨、前沿,并且极具启发性,它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认识人类智慧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