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鑫洋、蒋雯著的《不确定博弈与群体演化》以 不确定环境下的博弈模型与群体行为动态演化为主要 研究对象,探讨博弈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建模和应用 问题,涉及经典的和量子的博弈模型、网络演化博弈 以及演化博弈论三个方面。书中探讨决策主体在多种 类型不确定性下的个体决策机制与群体行为演化过程 ,并将证据理论这一不确定性推理理论与博弈论深入 结合。本书是作者对多源证据融合与演化博弈理论长 期深入思考的精炼,总结了作者在不确定博弈模型、 量子博弈、演化博弈论、信息融合等相关领域的*新 研究成果,对博弈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建模和应用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书可作为信息融合、不确定信息处理、演化动 力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管理科学 与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式识 别与智能系统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书结构框架
第2章 博弈与不确定性推理基础
2.1 博弈论基础
2.1.1 非合作博弈
2.1.2 演化博弈论
2.2 不确定性推理基础
2.2.1 不确定性推理
2.2.2 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确定零和矩阵博弈及基于博弈论的决策框架
3.1 语义环境下的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1.1 经典的零和矩阵博弈
3.1.2 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1.3 案例分析
3.2 随机变量环境下的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2.1 随机变量环境下实数空间信度结构
3.2.2 实数空间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2.3 案例分析
3.3 信度结构表示的连接不确定性零和多矩阵博弈
3.3.1 零和多矩阵博弈
3.3.2 连接不确定性下零和多矩阵博弈的基本模型
3.3.3 案例分析
3.4 多义性环境下的竞争式多准则决策框架
3.4.1 模型框架
3.4.2 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网络演化博弈的群体合作行为研究
4.1 网络演化博弈研究概述
4.2 自适应的WSLS偏好选择机制对合作的促进作用分析
4.2.1 模型与实验设计
4.2.2 模拟结果
4.3 角色分配的不确定性对结构化种群中利他性的影响分析
4.3.1 基本模型与实验设计
4.3.2 独裁者博弈在各类网络上的演化
4.3.3 独裁者博弈在网络上的演化结果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量子博弈模型及与经典博弈在双层网络上的共演化
5.1 经典概率与量子概率
5.2 量子博弈
5.2.1 Eisert-Wilkens-Lewenstein量子博弈机制
5.2.2 Marinatto-Weber量子博弈机制
5.3 量子化的监督博弈
5.3.1 监督博弈
5.3.2 监督博弈的量子化
5.3.3 结果分析
5.4 量子化的观点形成博弈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力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那种硬邦邦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娓娓道来,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包装得通俗易懂。特别是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时,作者总能巧妙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那种从宏观视角切入,再深入到微观机制的叙事方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整本书的逻辑脉络清晰得令人赞叹,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对前后的知识点形成更稳固的连接。书中的图表设计也十分用心,它们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帮助理解抽象概念的视觉向导。读完第一部分,我对如何用更严谨的框架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看似随机的决策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世界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特别是关于复杂系统如何从简单规则中涌现出复杂模式的论述,处理得极为高明。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设置“知识悬念”,总是在你以为快要摸到答案时,抛出一个全新的变量或约束条件,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已有的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历史案例的引用,它们被巧妙地用来印证理论的有效性,使得原本冰冷的数学公式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读这本书,就像在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智力游戏,你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构建提问、如何设计实验来逼近真相。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精读、时常回顾的佳作,它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辨色彩。虽然它披着经济学和数学的外衣,但内核却在探讨人类社会行为的根本逻辑。作者对“理性人”这一经典假设的解构,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在承认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更具人性化解释的路径。书中的语言风格时而如同一位严谨的科学家,精确无误;时而又像一位富有洞察力的哲学家,引人深思。这种文风的切换自然流畅,使得即使在处理高度抽象的概念时,阅读体验也保持了极佳的可读性。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群体行为时,那种宏大叙事下对个体选择的尊重与关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的驱动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是令人敬畏的。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一壶需要时间慢炖的浓茶,初尝或许有些许苦涩,但后劲十足。作者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不得不佩服。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某些核心假设的讨论,篇幅远超我的预期,但正是这些看似“绕圈子”的论证,才使得最终的结论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坚实基础。对于那些希望在相关领域深耕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其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深入的数学推导,提供了无数进一步探索的方向。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向上一个台阶,看到的风景就越发辽阔,但也越发意识到自己所站立位置的相对渺小。这是一次挑战,但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场思想的马拉松。作者的笔触细腻却不失力量,对于那些涉及到“非理性”决策的探讨,更是鞭辟入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批判现有理论框架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既不完全否定前人的成果,又能精准指出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分析体系。读到中间部分,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推演那些关于信息不对称和策略互动的场景。这种需要主动参与思考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有些段落,为了确保完全理解,我甚至会回溯前几页,重新咀嚼作者的措辞,那种文字的密度和信息的饱和度,真的不是一般的学术书籍能够比拟的。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眼光去看待信息流动的过程和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