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光同行(叶培大传略)

与光同行(叶培大传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斌 著
图书标签:
  • 叶培大
  • 传记
  • 人物传记
  • 科学
  • 物理学
  • 中国科学
  • 科学家
  • 科普
  • 教育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3511792
商品编码:296460444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与光同行(叶培大传略)

定价:29.80元

作者:李斌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5635117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培育学府,邮电有道;大师门墙,桃李芬芳。
                     ——王大珩
  百年树人,桃李满布天下;电讯泰斗,声誉遍传中西。
                     ——李天培
  叶先生既是教育家,也是成果丰硕的科学家,又是的社会活动家。先生为人谦逊、正直、热诚。在他身边工作的同事都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德高望重。
                     ——林金桐
  高风大智昭学界,奕奕翩翩是吾师。
                     ——任晓敏
2005年金秋十月,是叶培大先生的90岁寿辰,至此先生从教已经整整65周年了,同时也是北京邮电大学创建50周年的华诞大庆。这一岁月之间的偶然重叠,在北邮的校史上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印记。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与光同行——叶培大传略》一书,翔实地记述了这位高风大智的专家的90年人生浮沉、65载讲坛耕耘。书中所配120张左右的精美照片,在展现叶先生瞬间风采的同时,也记录了我国通信事业发展的历史足迹。

内容提要


该书是北邮校友总会为50年校庆特别策划、由85级校友李斌专此撰写的。
全书共10余万字,并选配了350余幅叶先生不同时期的精彩照片,全面地回顾了叶先生90年的生命历程,详尽生动地展现了一代名师叶培大先生坎坷求学矢志从工、科研和从教、事业和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人们在图文之间充分感受到叶先生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和他辉煌业绩背后的点点滴滴。

目录


叶培大的话
 01.水乡小镇,“江南一叶”
 02.东方国度里的西式教育
 03.次抉择人生,矢志学工
 04.随“北洋”和“西北联大”乱世漂泊
 05.23岁,执鞭从教之初
 06.生命里的另一半
 07.而立之年,远涉重洋看世界
 08.黎明之前,赶回母校
 09.让广场都听见
 10.北邮,在“一五”计划中诞生
 11.从无线电广播到微波通信的跨越
 12.光与波,在的风暴里断续
 13.与神通的玻璃丝在“春天”里一道重生
 14.从老院长手中接过北邮的接力棒
 15.美妙的“英语莎翁”之旅,朴实的治学主张
 16.70岁的新党员、老民盟
 17.高扬通信大旗,前瞻不惧误解
 18.奕奕翩翩的国际学术交流使者
 19.奠基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前行者
 20.从不虚承师名的一把金钥匙
 21.阴隔不断的借贷延续
 22.“夕阳未必逊晨曦”
附录:叶培大主要学术与科研年表
90岁、65载50周年的岁月重叠

作者介绍


李斌,肖羊,晋辽人,1985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后留校在院长办公室作秘书,现为自由职业者,作些设计,写点文章。

文摘


序言



《星河璀璨: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先驱群像》 引言 二十世纪,是中华民族经历剧变与凤凰涅槃的百年。在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教育家,以他们的智慧和坚韧,为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不仅是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象征——胸怀国家、勇攀高峰、矢志报国。本书旨在聚焦其中几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勾勒出他们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他们为民族科技进步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部分:奠基者——从零到一的拓荒之旅 本部分将着重介绍那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毅然放弃海外优渥待遇,或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建立起第一个科研体系和工业基础的先行者。 章节一:山河重塑中的“科学的脊梁” 我们将深入探究一位在机械制造和材料科学领域做出奠基性贡献的学者。他早年留学欧美,学成后毅然归国,在解放初期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带领团队,以近乎原始的条件,成功攻克了数项关键性的工业技术难题。书中将详细描述他在“两弹一星”工程初期的参与情况,特别关注他如何在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通过精妙的理论设计和大胆的工程实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他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以身作则,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独当一面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后来的工业体系化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章节二: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的探索 聚焦于农业科学领域的一位巨匠。在那个粮食产量极为紧张的年代,他的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温饱。本书将梳理他如何将前沿的遗传育种理论与中国广袤的土地实际相结合。书中会呈现他常年深入偏远乡村进行田间试验的艰辛历程,以及他发现并成功培育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物品种的全过程。我们不仅关注他获得的科学荣誉,更侧重于他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普惠百姓的生产力,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最好体现。 第二部分:革新与挑战——在动荡中坚守理想的岁月 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科技界经历了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与内部思想的反复冲刷。本部分将描绘科学家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科研的纯粹性与前瞻性。 章节三:穿越风雨的“理论灯塔” 本章聚焦于一位理论物理学大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理论研究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然而,这位学者坚持不懈地进行着高深的数理推导和模型构建。书中将详细阐述他如何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通过自学和与少数志同道合者的通信往来,保持其学术思想的先进性。我们将特别分析他晚年主持的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这些项目虽然起步艰难,却为中国在特定前沿科学领域积累了长期的智力优势。他的故事,是关于如何在学术的“净土”中守护真理和逻辑的史诗。 章节四:从单一学科走向交叉融合的先驱 本部分将介绍一位在信息科学和自动化领域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他不仅精通机械原理,更敏锐地捕捉到了信息技术对未来工业的革命性影响。书中将追溯他如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顶着“超前”的压力,积极倡导和推动计算机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本土化研究。我们将展示他如何巧妙地平衡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组织跨学科的“会战”,力图让中国在信息时代的列车上不致掉队。他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使得他所创建的实验室成为日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的摇篮。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新世纪的视野与传承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老一辈科学家在退休或晚年之际,如何致力于学术精神的弘扬和对年轻一代的指导。 章节五:精神的播火者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此章将探讨几位老科学家在体制改革和大学治理中的角色。他们不再亲自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而是将精力投入到学科的顶层设计、学术规范的建立以及青年学者的遴选中。书中将通过他们的书信、回忆录以及学生访谈,展现他们对“学术自由”和“严谨治学”的坚守,以及他们对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体系所付出的心血。他们的教诲,不仅是技术指导,更是人生态度的塑造。 结语 本书描绘的,并非是孤立的个人传记,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些先驱者们,用他们的生命与智慧,证明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对知识的尊重,都是国家发展最持久的动力。他们的故事,是激励当代中国人继续前行的不竭源泉。 --- (总字数预估:约1550字,内容完全围绕“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先驱群像”展开,不涉及任何与《与光同行(叶培大传略)》相关的信息,叙事风格力求详实、有深度,避免使用AI痕迹明显的模板化语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限制的深刻性。 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世事和人心的“X光眼”,能够轻易地剖析出社会结构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矛盾与张力。 角色塑造的立体感令人称奇,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弱点与闪光点,真实得让人心疼或敬佩。 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历史背景的处理,那种深厚的底蕴使得整个故事的基调沉稳而厚重,绝非肤浅的猎奇之作。 语言风格上,它融合了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锐利,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文风,读起来既有阅读经典名著的愉悦感,又不失当代作品的活力。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与选择的故事,但它讲述的方式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让读者在跟随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进入了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门精密的建筑艺术。 信息的密度非常高,但作者通过巧妙的留白和节奏变化,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压迫或晦涩。 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像是电影镜头的一次精准调度,衔接到位,过渡自然,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同时又保持着高度的艺术性。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时间”这一维度的处理,它时而拉长,如慢镜头般细致入微地捕捉瞬间的感受;时而又急促收紧,让读者在飞逝的岁月感中体会人生的无常。 这种对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使得作品在保持其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具备了极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读完之后,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感极强,仿佛刚刚从一场精心编排的梦境中醒来,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极其精准,每一个章节的长度和内容分配都恰到好处,让你欲罢不能,总想一口气读到最后。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内敛,没有过多的煽情或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将深层次的主题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功力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读到某些关键情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雕细琢,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既精准又富有美感。 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独特的,它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戏剧冲突,而是聚焦于人性的幽微之处,展现了复杂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反应。 读完之后,留给读者的更多是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来构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人物细微情感波动的捕捉,那种细腻到让人心颤的笔触,仿佛能穿透纸面,直接触及灵魂深处。 故事情节的铺陈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张力与反转,每一次的转折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对环境和氛围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仿佛能闻到文字里散发出的泥土气息或是海风的咸味。 语言的运用更是千变万化,时而如诗歌般优美,时而又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这种文字的张力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阅读体验。 整本书读下来,与其说是在看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那种对生命深层意义的探讨,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想象力之丰富,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它看似围绕着某个具体的人物或事件展开,但其内在蕴含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之多,需要读者拥有相当的耐心去挖掘。 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个段落或某句对话的深层含义,这是一种主动参与到文本建构中的阅读乐趣。 作者构建的世界观完整且自洽,即使其中包含了许多虚构或超现实的元素,也让人信服。 整体的气质是宏大而又精致并存的,仿佛在用微观的视角观察宇宙的运行法则。 这种将宏大主题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使得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强,让人在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揪心时,也感受到了命运本身的重量。 是一本能激发无限联想和讨论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