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张涤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
定价:53.00元
作者:魏娴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010139074
字数:
页码:3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涤生,生于1916年,今年98岁,是目前健在的年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美容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被誉为“中国整复外科之父”。 张涤生是中国整形外科的先行者、奠基者之一,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显微外科、颌面外科和淋巴外科三个领域。1965年,他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中国一、通过血管吻接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的文献;次年与陈中伟合作断指再植成功;20世纪70年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阴茎、跖趾关节移植重建颞颌关节等手术;80年代,举办多次显微外科学术交流会议,大力推广显微外科技术;2011年获中华显微外科学会终身成就奖。1976年,开展中国首例颌面外科手术;以后收治大量颅面畸形病人,与国外的颅面外科学界密切交流;1999年出版颅面外科学专著;是国际颅面外科学会荣誉会员、亚太颅面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1964年微波烘疗法治疗肢体象皮肿;80年代,开展动物实验探讨烘绑疗法的机制,并向国际同仁介绍该疗法;目前烘绑疗法是国际淋巴学会认可的两项保守治疗手段之一。《张涤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客观的态度,全面介绍了张涤生的生平,重点在于回顾他在战争年代的求学过程,以及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张涤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稿以公正的心态,从多个角度观照张涤生的学术生涯,重点在于整理成就、总结治学和育人经验、解读学科和社会影响。
目录
序言
序诗岁华吟
章 吴地人家
一、父望殷殷
二、母爱拳拳
三、兄弟情深
四、家人聚居
第二章 故园往事
一、国学启蒙
二、小学时光
三、良师名校
四、同学少年
五、懵懂情怀
六、旧日鸿泥
第三章 爱国学子
一、“误”进中大
二、行动抗日
三、来到华西
四、加入左翼
五、情窦初开
六、朋友音讯
第四章 青年军医
一、去图云关
二、群英荟萃
三、专注外科
四、苦中作乐
五、奔赴印缅
六、战地生死
七、军旅纪事
八、胜利归国
九、怅惘情事
十、书以言志
第五章 学习深造
一、公派赴美
二、业精于勤
三、起居杂忆
四、有见有闻
五、选择回国
六、韦伯斯特
第六章 起步维艰
一、故人云散
二、师友提携
三、结婚成家
四、抗美援朝
五、转入二医
六、趁势建科
七、截手之争
第七章 “”淬炼
一、经历风浪
二、亲人凋零
三、“地下保健”
四、病骨难支
五、艰难求索
六、病例拾贝
第八章 事业东风
一、敢为人先
二、对外交流
三、选派后学
四、外事经验
五、异域花絮
六、造楼揽才
七、媒体造势
八、护心救人
九、当选院士
第九章 壮心未歇
一、难舍“白衣”
二、外交后记
三、痛失爱妻
四、九秩华诞
第十章 晚景余晖
一、心念时事
二、感怀旧事
三、儿孙兴旺
四、养颐有道
五、心宽即福
六、圆满自得
第十一章 学界泰斗
一、学术总评
二、思想撷英
三、桃李芬芳
四、汇聚英才
五、担当道义
张涤生大事年表
张涤生学术著作选录
张涤生学术任职集录
后记
作者介绍
魏娴,1977年生,江苏泰州人,整形外科医生。1994~2001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医学院,2001年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2002~2005年,就读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获外科学博士学位。2005~201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工作。2012年至今,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整形外科从事博士后临床研究。
文摘
《张涤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
素琴表姐的妈妈性格爽朗,自得其乐,平时爱打麻将牌,爱听无锡地方戏——锡剧,张涤生叫她姑妈。姑夫很和善,做豆油生意。素琴是家中老大,下有弟弟、妹妹8人,很得父母宠爱。每次姑妈听锡剧,总是带她和张涤生同去。当时,锡剧剧场离中心城区较远,在火车站的北面。他们总是雇两辆人力车,姑妈单独乘前一辆,表姐弟并乘后一辆。去了之后,他俩一边看戏,一边吃零食,其乐融融!
张涤生上高中期间,每周回家一次。素琴表姐每周日必来串门。张涤生记得,有天下午,他正坐在房门口,埋头看小说,素琴表姐突然来了。她等了一会儿,看涤生弟弟总不抬头,就伸出食指,在他鼻头上轻轻一点,回首嫣然一笑,飞也似的走了。“临去那秋波一转”,瞬间点燃了张涤生的青春之火。不过,爱火没能燎原。后来,张涤生离家多年。再见面时,素琴表姐已经有了丈夫,儿女成群了。
六、旧日鸿泥
民国时代的隆冬,严寒彻骨,比现在冷得多。冬至和春节前后,雪花纷飞。到了农历年底,更是滴水成冰,屋檐下挂满冰凌。人人裹着厚棉服,只想窝在室内,围着炭火盆取暖。
待到腊月初,无锡城里的人家一般会请农村人帮忙,磨米粉、蒸年糕。张晓初喜欢吃甜食,家里每年都要耗上几斗米,做红、白糖年糕。年糕的口感与糯米、粳米的比例有关。糯米越多,糕越绵软,但是放不久;粳米多了,则入口硬涩。依照张晓初的口味,糯米、粳米的佳比例为4:6。
……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对人物传记这种体裁兴趣不大,总觉得会是流水账式的叙述,枯燥乏味。但是,偶然翻开这本院士传记,我立刻被它的叙事张力所吸引住了。它采用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来构建人物形象,没有过度拔高,也没有回避现实中的挣扎与困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穿插人物青年时期求学经历时的那种“电影化”的描写,仿佛能看到那个年代的图书馆里,年轻的学者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追逐知识的火花。这种生动的笔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它不像教科书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将院士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鲜活个体。这种方式不仅让非专业人士能够理解其学术贡献的意义,更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面对困难时应有的坚韧和乐观。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了我对一本人物传记的预期,它提供了一种更接近真实、更富有启发性的生命范本。
评分这套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简直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那些默默奉献的巨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最近在读的这本,虽然我还没读完,但光是序言和目录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人物的学术成就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在阅读传记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那种从文字中渗透出来的严谨和敬意,让人在翻阅时不由得放慢了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科研攻关过程的描述,那种几代人薪火相传的艰辛与辉煌,读来令人热血沸腾。这部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分量感,体现了出版社对“院士”这一身份的尊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份厚重的历史遗产。我非常推荐给所有对科学精神、中国教育史乃至个人奋斗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我一直相信,了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了解他所从事的那个领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高成就和未来走向。这套丛书,尤其是这本,在学术性的呈现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论文题目和奖项,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那些复杂的技术难题和突破的深远影响。虽然我不是该领域的专家,但作者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的逻辑链条,让重要的科学概念变得可以理解。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传记中对“集体智慧”的强调。它清晰地展示了每一项重大的科学成就,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产物,而是需要一个团队、一个时代甚至一个国家作为支撑的系统工程。这种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讴歌,在今天这个强调个人IP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有教育意义。每一次读到关键转折点,我都会忍不住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本书起到了一个极好的“引路人”的作用。
评分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的设计感非常统一且具有纪念意义。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细腻,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上的享受。尤其是内页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黑白的历史影像,仿佛带着尘土和岁月的痕迹,直击人心。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物精神状态的无声诉说。通过这些影像,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苦朴素与对科学事业的纯粹热爱。照片的选取得极其讲究,有些是工作中的严肃瞬间,有些则是家庭生活中的温馨场景,这种动静结合、公私兼顾的呈现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套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良苦,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
评分我通常对官方口吻的传记持有警惕态度,总担心会为了歌颂而牺牲掉真实性。然而,这本关于这位工程院院士的传记,却意外地展现出一种克制的、有节制的赞美。它成功地平衡了对历史功绩的客观陈述和对人物品格的深刻剖析。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从第一手资料,比如大量的书信往来、工作日志甚至同事访谈中去提炼人物的真实性格侧面。这种扎实的史料功底,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它没有回避人物在科研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挫折、误解甚至是自我怀疑的时刻,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才让这位前辈的最终成就显得更加光芒万丈。对于正在进行职业探索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参照:真正的伟大,往往是在无数次的小心翼翼和坚定不移中积累而成的,它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是对初心的坚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