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涤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 9787010139074

张涤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 978701013907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娴 著
图书标签:
  • 张涤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传记
  • 科学
  • 工程
  • 人物
  • 科技史
  • 高等教育
  • 电力系统
  • 电力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39074
商品编码:296576607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张涤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

定价:53.00元

作者:魏娴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010139074

字数:

页码:3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涤生,生于1916年,今年98岁,是目前健在的年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美容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被誉为“中国整复外科之父”。 张涤生是中国整形外科的先行者、奠基者之一,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显微外科、颌面外科和淋巴外科三个领域。1965年,他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中国一、通过血管吻接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的文献;次年与陈中伟合作断指再植成功;20世纪70年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阴茎、跖趾关节移植重建颞颌关节等手术;80年代,举办多次显微外科学术交流会议,大力推广显微外科技术;2011年获中华显微外科学会终身成就奖。1976年,开展中国首例颌面外科手术;以后收治大量颅面畸形病人,与国外的颅面外科学界密切交流;1999年出版颅面外科学专著;是国际颅面外科学会荣誉会员、亚太颅面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1964年微波烘疗法治疗肢体象皮肿;80年代,开展动物实验探讨烘绑疗法的机制,并向国际同仁介绍该疗法;目前烘绑疗法是国际淋巴学会认可的两项保守治疗手段之一。《张涤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客观的态度,全面介绍了张涤生的生平,重点在于回顾他在战争年代的求学过程,以及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张涤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稿以公正的心态,从多个角度观照张涤生的学术生涯,重点在于整理成就、总结治学和育人经验、解读学科和社会影响。

目录


序言
序诗岁华吟

章 吴地人家
一、父望殷殷
二、母爱拳拳
三、兄弟情深
四、家人聚居

第二章 故园往事
一、国学启蒙
二、小学时光
三、良师名校
四、同学少年
五、懵懂情怀
六、旧日鸿泥

第三章 爱国学子
一、“误”进中大
二、行动抗日
三、来到华西
四、加入左翼
五、情窦初开
六、朋友音讯

第四章 青年军医
一、去图云关
二、群英荟萃
三、专注外科
四、苦中作乐
五、奔赴印缅
六、战地生死
七、军旅纪事
八、胜利归国
九、怅惘情事
十、书以言志

第五章 学习深造
一、公派赴美
二、业精于勤
三、起居杂忆
四、有见有闻
五、选择回国
六、韦伯斯特

第六章 起步维艰
一、故人云散
二、师友提携
三、结婚成家
四、抗美援朝
五、转入二医
六、趁势建科
七、截手之争

第七章 “”淬炼
一、经历风浪
二、亲人凋零
三、“地下保健”
四、病骨难支
五、艰难求索
六、病例拾贝

第八章 事业东风
一、敢为人先
二、对外交流
三、选派后学
四、外事经验
五、异域花絮
六、造楼揽才
七、媒体造势
八、护心救人
九、当选院士

第九章 壮心未歇
一、难舍“白衣”
二、外交后记
三、痛失爱妻
四、九秩华诞

第十章 晚景余晖
一、心念时事
二、感怀旧事
三、儿孙兴旺
四、养颐有道
五、心宽即福
六、圆满自得

第十一章 学界泰斗
一、学术总评
二、思想撷英
三、桃李芬芳
四、汇聚英才
五、担当道义
张涤生大事年表
张涤生学术著作选录
张涤生学术任职集录
后记

作者介绍


魏娴,1977年生,江苏泰州人,整形外科医生。1994~2001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医学院,2001年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2002~2005年,就读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获外科学博士学位。2005~201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工作。2012年至今,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整形外科从事博士后临床研究。

文摘


《张涤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
  素琴表姐的妈妈性格爽朗,自得其乐,平时爱打麻将牌,爱听无锡地方戏——锡剧,张涤生叫她姑妈。姑夫很和善,做豆油生意。素琴是家中老大,下有弟弟、妹妹8人,很得父母宠爱。每次姑妈听锡剧,总是带她和张涤生同去。当时,锡剧剧场离中心城区较远,在火车站的北面。他们总是雇两辆人力车,姑妈单独乘前一辆,表姐弟并乘后一辆。去了之后,他俩一边看戏,一边吃零食,其乐融融!
  张涤生上高中期间,每周回家一次。素琴表姐每周日必来串门。张涤生记得,有天下午,他正坐在房门口,埋头看小说,素琴表姐突然来了。她等了一会儿,看涤生弟弟总不抬头,就伸出食指,在他鼻头上轻轻一点,回首嫣然一笑,飞也似的走了。“临去那秋波一转”,瞬间点燃了张涤生的青春之火。不过,爱火没能燎原。后来,张涤生离家多年。再见面时,素琴表姐已经有了丈夫,儿女成群了。
  六、旧日鸿泥
  民国时代的隆冬,严寒彻骨,比现在冷得多。冬至和春节前后,雪花纷飞。到了农历年底,更是滴水成冰,屋檐下挂满冰凌。人人裹着厚棉服,只想窝在室内,围着炭火盆取暖。
  待到腊月初,无锡城里的人家一般会请农村人帮忙,磨米粉、蒸年糕。张晓初喜欢吃甜食,家里每年都要耗上几斗米,做红、白糖年糕。年糕的口感与糯米、粳米的比例有关。糯米越多,糕越绵软,但是放不久;粳米多了,则入口硬涩。依照张晓初的口味,糯米、粳米的佳比例为4:6。
  ……

序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其他卷册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展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们的卓越贡献、感人事迹和科学精神。本系列丛书不仅是科技发展史的生动记录,更是激励后人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财富。除了《张涤生传》,该丛书还收录了众多其他杰出院士的生平事迹,每一本都聚焦于一位对国家工程技术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技领袖。 以下将详细介绍本系列中,除张涤生院士以外,部分已出版或计划出版的重点院士传记及其核心内容概述: --- 一、 基础科学与工程奠基者系列 1. 《吴文俊传:数学机械化领域的拓荒者与集大成者》 本书全面梳理了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文俊先生的传奇一生。 核心内容聚焦: 对中国几何学研究的贡献: 重点阐述了吴文俊如何将现代数学的抽象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几何学思想相结合,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突破: 详细介绍了“吴方法”的诞生背景、核心算法原理及其在计算机辅助证明(SAC)领域的革命性影响。书中收录了大量他与国际顶尖数学家关于此课题的早期通信和手稿片段。 科研管理与人才培养: 记录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数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对一批优秀青年学者的指导历程,展现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院士生涯与荣誉: 记录了他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重大奖项的历程,以及他对中国数学走向世界的推动作用。 2. 《师昌绪传: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与金属材料科学的泰斗》 本书深入描绘了中国著名冶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师昌绪院士从留学归国到为国家战略金属材料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辉历程。 核心内容聚焦: 建国初期艰难的材料探索: 重点描述了在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师昌绪如何克服技术封锁和资源匮乏,白手起家建立起中国稀有金属和高温合金研究体系的艰辛过程。 战略合金的攻关: 详细介绍了他在核武器、航空航天等关键工程中,为解决特种材料的性能瓶颈所做的关键性技术突破,特别是涉及钛合金和镍基高温合金的国产化进程。 “两弹一星”精神的体现: 传记着重刻画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科学家品格,以及对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度责任感。 晚年的科技战略布局: 记载了他退居二线后,依然心系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为中国材料科学的长期发展指明方向的重要建言。 --- 二、 能源与环境工程探索者系列 3. 《谢家鹏传:现代石油工程与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先驱》 本书聚焦于著名石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家鹏先生,记录了他如何将前沿的流体力学和岩土工程理论应用于中国复杂油气田开发的全过程。 核心内容聚焦: 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 详细阐述了他在页岩气水力压裂技术、致密砂岩储层改造等领域的理论贡献和现场应用实践,如何显著提升了我国能源开采效率。 钻井工程的优化与安全: 探讨了他对深井、超深井钻井过程中的地层稳定性和防腐蚀技术的改进,确保了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国际合作与技术引进: 记录了他在国际油气工程领域的前瞻性合作项目,以及如何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解决方案。 工程教育与现场指导: 传记穿插了大量他深入一线油田,亲自指导工程师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生动事例。 4. 《周济传: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制造的顶层设计者》 本书描绘了著名机械工程与资源利用专家周济院士,如何从工程制造领域跨越至宏观经济与环境政策层面,推动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核心内容聚焦: 工业系统化分析的建立: 介绍了他在机械工程领域构建的工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用于预测产业升级和资源消耗的耦合关系。 “绿色制造”的理论构建: 详述了其提出的“再制造”和“生命周期评价(LCA)”等核心概念如何被纳入国家标准和产业政策,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 国家层面的战略咨询: 重点记录了他在担任国家科技教育部门高层领导期间,如何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宏观决策,尤其是在资源循环利用政策制定中的关键作用。 跨学科的融合实践: 展示了工程技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在他研究中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新时代复杂系统科学家的广阔视野。 --- 三、 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先驱系列 5. 《茅以升传: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奠基与腾飞》 本书纪念了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奠基人、著名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院士,回顾其如何以卓越的工程实践,打破西方技术垄断。 核心内容聚焦: 钱塘江大桥的奇迹: 详尽还原了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大型钢结构桥梁——钱塘江大桥,特别是其在抗战时期采取的“隐藏式设计”和竣工后坚守的民族气节。 超大型桥梁的理论创新: 探讨了他在悬索桥、斜拉桥设计中的结构动力学分析,以及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实践。 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 记录了他对中国土木工程学科的体系化改革,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桥梁设计和施工人才。 6. 《李幼平传:中国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开拓者》 本书记录了著名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先生,如何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构建中国早期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体系的艰辛历程。 核心内容聚焦: 早期网络原型机的研制: 详细介绍了我国第一批分组交换实验网络的研制过程,包括协议选择、硬件实现和网络拓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抉择。 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 重点阐述了他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方面的早期研究成果,如何为我国信息安全战略打下了理论基础。 互联网应用与标准化: 记录了他在推动中国早期互联网接入标准制定、以及促进国内科研机构之间信息共享方面所做的努力。 ---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的每一本书,都力求通过详实的史料、珍贵的照片和第一手的口述记录,不仅呈现院士们在专业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更着重刻画他们在国家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和科学情怀。该系列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工程技术发展脉络、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精神风貌的宝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人物传记这种体裁兴趣不大,总觉得会是流水账式的叙述,枯燥乏味。但是,偶然翻开这本院士传记,我立刻被它的叙事张力所吸引住了。它采用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来构建人物形象,没有过度拔高,也没有回避现实中的挣扎与困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穿插人物青年时期求学经历时的那种“电影化”的描写,仿佛能看到那个年代的图书馆里,年轻的学者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追逐知识的火花。这种生动的笔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它不像教科书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将院士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鲜活个体。这种方式不仅让非专业人士能够理解其学术贡献的意义,更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面对困难时应有的坚韧和乐观。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了我对一本人物传记的预期,它提供了一种更接近真实、更富有启发性的生命范本。

评分

这套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简直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那些默默奉献的巨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最近在读的这本,虽然我还没读完,但光是序言和目录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人物的学术成就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在阅读传记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那种从文字中渗透出来的严谨和敬意,让人在翻阅时不由得放慢了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科研攻关过程的描述,那种几代人薪火相传的艰辛与辉煌,读来令人热血沸腾。这部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分量感,体现了出版社对“院士”这一身份的尊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份厚重的历史遗产。我非常推荐给所有对科学精神、中国教育史乃至个人奋斗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我一直相信,了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了解他所从事的那个领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高成就和未来走向。这套丛书,尤其是这本,在学术性的呈现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论文题目和奖项,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那些复杂的技术难题和突破的深远影响。虽然我不是该领域的专家,但作者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的逻辑链条,让重要的科学概念变得可以理解。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传记中对“集体智慧”的强调。它清晰地展示了每一项重大的科学成就,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产物,而是需要一个团队、一个时代甚至一个国家作为支撑的系统工程。这种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讴歌,在今天这个强调个人IP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有教育意义。每一次读到关键转折点,我都会忍不住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本书起到了一个极好的“引路人”的作用。

评分

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的设计感非常统一且具有纪念意义。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细腻,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上的享受。尤其是内页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黑白的历史影像,仿佛带着尘土和岁月的痕迹,直击人心。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物精神状态的无声诉说。通过这些影像,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苦朴素与对科学事业的纯粹热爱。照片的选取得极其讲究,有些是工作中的严肃瞬间,有些则是家庭生活中的温馨场景,这种动静结合、公私兼顾的呈现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套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良苦,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

评分

我通常对官方口吻的传记持有警惕态度,总担心会为了歌颂而牺牲掉真实性。然而,这本关于这位工程院院士的传记,却意外地展现出一种克制的、有节制的赞美。它成功地平衡了对历史功绩的客观陈述和对人物品格的深刻剖析。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从第一手资料,比如大量的书信往来、工作日志甚至同事访谈中去提炼人物的真实性格侧面。这种扎实的史料功底,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它没有回避人物在科研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挫折、误解甚至是自我怀疑的时刻,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才让这位前辈的最终成就显得更加光芒万丈。对于正在进行职业探索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参照:真正的伟大,往往是在无数次的小心翼翼和坚定不移中积累而成的,它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是对初心的坚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