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纳西族-摩梭人语言文化心理研究(中国心理学家文库)
:59.90元
售价:40.7元,便宜19.2元,折扣67
作者:张积家 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3001566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是张积家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实验法,对纳西族和摩梭人的语言文化心理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本书是研究成果的精选,涉及颜色认知、空间认知、亲属关系认知、语言认知、分类学关系意识等方面。本书是运用实验法研究民族心理的力作。阅读本书,不仅能够增进对纳西族、摩梭人的语言文化心理的了解,更能够领略采用实验法研究民族心理的魅力。对民族心理的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运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的成功范例。
目录
编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研究
纳西语颜色认知关系研究
3-6岁纳西族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
彝族、白族和纳西族大学生的基本颜色词分类
纳日人颜色词的概念结构DD兼与纳西人颜色词概念结构比较
文化差异影响彝、白、纳西和汉族大学生对黑白的认知
第二编 亲属词与亲属关系研究
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兼与汉族亲属词结构比较
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兼与汉族、纳西族亲属词概念结构比较
摩梭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研究
摩梭人的父母教养方式——兼与汉族人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文化和情境影响亲属词的概念结构
第三编 纳西语言文字认知研究
从认知角度探讨东巴文的性质
纳西象形文字识别中的形、音、义激活
知觉表征和语义表征在语言认知中的作用——以东巴文黑色素字为例
英文词、汉字词、早期文字和图画的认知加工比较
结合东巴文学习汉字对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影响
内隐学习中东巴文促进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研究
结合东巴文学习汉字促进智障儿童的汉字学习
第四编 纳西族的空间认知和摩梭人的分类学关系意识研究
语言和文化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习惯的空间术语对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空间参考框架的影响
Mosuos’Awareness of Taxonomic Relations in Word Associations,Lexicon Decisions and Semantic Categorizations
作者介绍
张积家(1955- ),男,字隽生,山东蓬莱人,博士,心理学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史、教育心理也有很高的造诣。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30余篇,仅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教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就有90篇,在语言认知、语言对认知的影响、双语与双言心理、特殊儿童心理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外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率先采用实验法研究少数民族心理,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文摘
序言
我对《纳西族-摩挲人语言文化心理研究》这部书的初步印象,是它提供了一个从语言、文化到心理的全面视角来解读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摩挲人,这个以其母系社会和“走婚”制度而闻名于世的民族,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我的目光。我常常在思考,在这样一个与主流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下,他们的语言是否演变出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的文化传承机制又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他们的个体和集体心理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这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运用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例如语言学分析、田野调查和心理学测试,来揭示摩挲人语言的奥秘,例如,他们的词汇和语法是否体现了对女性权威的认可,或者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反映其独特的亲属关系。在文化层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摩挲人的社会组织、婚姻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日常习俗,探讨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塑造了摩挲人独特的民族性格。而“心理研究”更是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我渴望了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摩挲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需求、人生追求是否与我们有显著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代表着一次深入了解不同文明的机会,一次对人类多样性深刻的体验。
评分我对《纳西族-摩梭人语言文化心理研究》这部作品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国西南地区丰富文化遗产的向往。摩梭人,这个以其独特的母系社会和“走婚”习俗闻名的民族,总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而当“语言文化心理研究”这样的学术标签被赋予其中,我的兴趣更是被点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民俗介绍,深入到语言结构、文化传承和心理特质的交织之处,为我们揭示摩挲人社会得以延续至今的深层逻辑。我设想,书中会细致地分析摩梭人的语言,例如,他们的词汇中是否保留了与母系社会相关的独特表达,或者其语法结构是否也折射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模式。同时,我非常好奇,他们的语言在文化传承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如何将代代相传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规范传递下去的。更重要的是,我对“心理研究”的部分充满期待。摩挲人的家庭结构、婚姻观念与我们主流社会截然不同,这背后无疑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是如何影响个体身份认同、情感依恋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次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一次对人类多样性深刻的体验。
评分这本《纳西族-摩梭人语言文化心理研究》的书名本身就吸引了我。我对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摩梭人独特的母系社会和走婚习俗,常常在各种纪录片和文章中被提及,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系统、更具学术深度的视角来探索这些奥秘。书名中的“语言文化心理研究”几个字,预示着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到这些社会习俗背后,挖掘语言的演变如何影响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又如何塑造了他们的集体潜意识。对于我这样希望从根本上理解一个民族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研究方向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严谨的田野调查,引用扎实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并用生动而又不失学术性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纳西族和摩梭人独特的生活图景。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关于这些民族的诸多疑问,例如他们的语言中是否蕴含了与母系社会相适应的独特表达方式,他们的心理定势是否与我们主流社会有所差异,又是什么样的文化逻辑支撑了他们延续千年的传统。这本书的出版,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不同文明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人类多样性中最瑰丽的一角。
评分作为一名对人类学和社会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纳西族-摩梭人语言文化心理研究》这个书名感到非常好奇。我对摩梭人“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印象深刻,总觉得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独特的亲属关系和社会结构是如何维系的,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功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语言文化心理研究”的定位,似乎预示着这本书将从更深层次,更系统地剖析这些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运用扎实的学术研究方法,通过对摩梭人语言、习俗、社会组织以及个体心理的深入考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摩梭人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摩梭人独特的亲属称谓和语言结构,是否与他们的母系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影响着他们的家庭观念、性别角色和人生规划。同时,我也对他们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和艺术表达形式如何塑造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个体心理感到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去理解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人类社会的多元性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我希望能从中获得知识的启迪,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在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上的差异,并从中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
评分《纳西族-摩挲人语言文化心理研究》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关于摩梭人母系社会和“走婚”的纪录片和科普文章。我一直对这些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感到好奇,但总觉得它们只是被零散地提及,缺乏一个系统的、深入的解读。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填补了这一空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语言、文化和心理这三个维度,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透彻的摩挲人世界。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详细梳理摩挲人的语言特色,例如,他们的词汇、语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母系社会的特点,又或者是否存在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亲属关系和情感联系。在文化层面,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他们的婚姻习俗、家庭构成、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分析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摩挲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心理研究”更是吸引我的地方,我非常想了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摩挲人的个体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情感模式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旅程,我希望它能带来知识的满足,也能引发我对人类社会多样性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