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一个白眼:八大山人传

给世界一个白眼:八大山人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时奋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艺术
  • 绘画
  • 八大山人
  • 中国艺术
  • 文化
  • 历史
  • 人物
  • 岭南画派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45611038
商品编码:29659914278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周时奋 著作 定  价:68 出 版 社:贵州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页  数:377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5611038 《给世界一个白眼——八大山人传》根据时间顺序,从明崇祯帝自缢写起,道尽了八大山人在动荡中的苦闷——“这是一种日夜焦灼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剪不断理还乱的渗入膏肓的苦闷。”家国破碎、妻离子散、救命恩人死于非命……生命中几次大起大落,遁入空门而又疯癫于市井。一代天才的传奇人生渐渐拼凑起来,全书想象大胆、联想丰富,于朱耷的人生轨迹中又得见他绘画思想的发展与成熟。他那些充满禅机而含蓄晦涩的绘画,总给人以画外还有无穷意味的印象。他笔下的鸟儿、怪石、干枯的荷花、直瞪着眼睛的鱼……大都奇怪夸张,却因极简的画法等 序章  迷
  逃亡  1644-1645
第二章  山隐  1645-1649
第三章  灯社  1653-1660
第四章  耕香院  1661-1679
第五章  临川  1679-1680
第六章  北兰寺  1680-1693
第七章  寤歌草堂  1693-1705
尾章  江雪  1707
附:八大山人年表
代后记

内容简介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他是明朝皇族,却逢王朝易祚,沦落沉浮;
他为僧后又还俗,疯癫桀骜,哭之笑之;
他的画布局奇险简古,常是寥寥几笔,却将荒寒孤绝一境推向很好;
他笔下的鸟兽鱼虫多白眼向天,到底意欲何为?
他的画明明个性十足,但看去却又为何无比宁静?
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经历了什么?
他的绘画是受到过哪些影响?
在他孤寂苦痛的一生中,他是如何寻到解脱?
周时奋著的《给世界一个白眼(八大山人传)》是一部收录了大量八大山人画作的传记小说,作者周时奋经过对八大山人细致严谨的研究,用生动、激情的语言和大胆浪漫却合乎情理的想象还原了八大山人神秘传奇的一生。 周时奋 著作 周时奋(1949-2012),浙江宁波人。作家、画家,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曾读书、种田、教书、当兵,退役后做过曲艺队琴师,展览馆美工、摄影,剧团舞美、灯光、音响师。历任剧团团长、电视台台长、报社总编、地方志主编、文化行政官员。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屋檐听雨》《一半秋山带夕阳》《随风飘散》,小说《半边莲?淡蓝色的小花》,传记文学《用太阳的颜色孤独燃烧:梵高传》《给世界一个白眼:八大山人传》等。     一
    公元1644年,在中国的王朝纪年中这一年被称为明崇祯十七年。
    春天,李白成的“大顺军”攻破了北京城。就在城破的前夕,明朝的第十六个皇帝朱由检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爱妃和心爱的女儿,然后仓皇逃出紫城,吊死在宫城后而的煤山上。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打起“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大开关门放入清兵。“大顺军”被满洲的铁骑驱逐出了京门,但是山河也从此易主。
    明朝的迅速灭亡对老百姓来说,无异于天翻地覆的大事,而对于明王朝的王室,那更无异于一场天崩地裂的灾难。我们这部传记的主人公朱耷,就是这个庞大的王族中的一员。这一年,他才十九岁。
    十九岁的朱耷听等
书籍简介:不朽的旋律:巴赫的生命与音乐世界 书名:不朽的旋律:巴赫的生命与音乐世界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的出版社名] 页数: [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的页数] --- 第一章:图林根的清晨——童年与早慧 本书旨在深度剖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这位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巨匠之一的传奇一生。我们拒绝描摹教科书式的刻板画像,而是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巴赫——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初叶德国,充满激情、严谨自律,同时又饱受生活磨砺的音乐家、教师与虔诚的信徒。 故事始于巴赫的诞生地——图林根地区。巴赫出生于一个拥有悠久音乐传统的家族,这片土地本身就是音乐的沃土。童年的巴赫,在音乐的熏陶中长大,早早展现出惊人的天赋。然而,早年的生活也充满了艰辛。丧亲之痛,使年幼的巴赫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我们细致地考察了这段时期的史料,还原了他如何通过自学,在极其有限的资源下,钻研前辈大师的作品,特别是对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吸收与消化,为其日后融会贯通奠定了基础。他的“板凳生涯”——即在寒冷的夜晚,借着月光或蜡烛微光,抄写乐谱以求学习——不仅是体力上的磨练,更是精神意志的锤炼。 第二章:宫廷的熔炉——早期职业生涯的探索与冲突 巴赫的早期职业生涯,是在魏玛(Weimar)和阿尔施塔特(Arnstadt)等地的宫廷和教堂中度过的。这一阶段,是巴赫音乐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模仿者,而是开始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进行创作。 在魏玛,作为宫廷管风琴师,巴赫拥有了展示其在键盘乐器演奏和即兴创作方面无与伦比技巧的舞台。这一时期的核心是管风琴作品,特别是那些气势恢宏、充满神学深意的托卡塔与赋格。我们不仅分析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 565)等著名作品的结构和表现力,更深入探讨了巴赫如何将路德宗的教义与严密的对位法相结合,使音乐成为了一种“神圣的语言”。 然而,早期巴赫的性格中也显露出不羁与固执的一面。他对音乐纯粹性的追求,常常与宫廷的世俗需求、同事的嫉妒以及教区管理者的保守观念产生冲突。我们详细梳理了他在阿尔施塔特因“与女歌手关系不当”以及在鲁道尔施塔特(Rudolstadt)因坚持其音乐理念而引发的争执,这些经历塑造了他日后在职业选择上的谨慎与坚持。 第三章:柯登的阳光——世俗音乐的巅峰与家庭生活 巴赫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前往科滕(Cöthen)担任宫廷乐长。此时,他暂时摆脱了繁重的教堂祭坛工作,专注于世俗音乐的创作,特别是器乐作品。这是巴赫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阳光时期”。 在安哈尔特-科滕亲王利奥波德(Prince Leopold of Anhalt-Cöthen)的赞助下,巴赫得以接触到当时最优秀的乐团。我们详细探讨了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清晰的织体、精巧的对位以及对小提琴、大提琴、羽管键琴等乐器的极致运用。《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卷》的诞生,标志着巴赫在协奏曲体裁、键盘技法和复调音乐结构上达到了前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些作品不仅是技术上的奇迹,更是对宇宙秩序和数学美感的音乐化表达。 同时,我们也描绘了巴赫的家庭生活。他与第一任妻子玛丽亚·芭芭拉(Maria Barbara Bach)的相濡以沫,以及在他东归探亲时妻子突然离世带来的沉重打击。这一家庭悲剧,深刻地影响了他随后的创作心境,也促成了他再婚,迎来了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莱娜(Anna Magdalena Bach),她不仅是其生活上的伴侣,更是日后诸多作品(如《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的灵感来源和整理者。 第四章:莱比锡的重负——圣汤玛斯总监的使命与晚期巨制 巴赫人生的下半叶,被莱比锡的圣汤玛斯教区合唱团指挥(Thomaskantor)的职位所定义。这是一个充满挑战、责任重大的职位,要求他每周创作布道音乐(Cantata),指导合唱团,并负责多所学校的音乐教育。 在莱比锡的二十七年,是巴赫最为勤奋的时期,也是他音乐思想走向集大成和高度哲思化的阶段。我们集中分析了巴赫创作的近三百首宗教清唱剧(Cantatas),它们不仅是音乐的杰作,更是对路德宗神学论点的深度阐释。我们探讨了《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中,巴赫如何运用戏剧性的宣叙调、深沉的咏叹调和层层叠叠的合唱,构建出震撼人心的宗教史诗。 晚年的巴赫,将目光投向了对音乐逻辑本身的探索。《赋格的艺术》、《哥德堡变奏曲》以及《平均律第二卷》的完成,标志着他将对位法的探索推向了理论和实践的终极。这些作品不再仅仅是为了教堂或宫廷服务,而是为了探索音乐结构本身的可能性,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智慧。 第五章:遗产与回响——失落、复兴与不朽 巴赫逝世后,由于音乐品味转向了更轻盈的洛可可风格(如他的儿子们所代表的),巴赫的音乐一度被视为“老旧的”而被世人遗忘。本书最后一部分,着重讲述了巴赫音乐的“复兴”。 我们详细回顾了十九世纪中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在柏林重新发掘并演出了《马太受难曲》的历史性事件,这一事件被视为巴赫音乐回归主流的里程碑。从那时起,巴赫的地位从一位受人尊敬的工匠,上升为“西方音乐之父”。 《不朽的旋律》试图通过详实的史料、严谨的音乐分析以及对时代背景的深入解读,揭示巴赫音乐中蕴含的数学的精确性、信仰的虔诚性以及人性的温暖。巴赫的音乐,是理性与激情的完美结合体,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至今仍是每一位音乐学习者和聆听者必须面对的艺术高峰。本书旨在邀请读者,走进这位音乐巨匠的内心世界,聆听那穿越时空、永恒不灭的旋律。

用户评价

评分

全书的文笔老辣而富有韵味,夹杂着一种近乎古朴的典雅,读起来让人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在引用大量史料和艺术评论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细致描摹。比方说,书中对明末清初江南士人阶层的日常生活、审美趣味,乃至他们私下交流的言谈举止,都有着极其考究的还原。这使得读者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参与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那种克制而精准的语言运用,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每一个词汇都像是经过精挑细选,恰到好处地烘托出特定场景下的情绪氛围。这种叙述功力,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叙事变得鲜活且引人入胜。

评分

坦白说,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文学感染力。作者在处理那些涉及隐私和争议的部分时,展现出了极高的职业操守和同理心,既不回避事实,也不做道德审判,而是将评判权交给了读者。例如,书中对八大山人晚年与周边人物关系的描述,那种微妙的距离感和疏离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充满了人性的张力。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深沉而又略带古怪的智者进行了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对话,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生命无常时的从容与超脱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艺术”与“政治”之间复杂张力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将八大山人的书画视为反清复明的象征,而是更进一步,探讨了当一个人将所有的政治抱负和对故国的忠诚都内化、升华为纯粹的笔墨语言时,这种艺术的极致形式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通过对几件关键作品的深入解读,揭示了那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是如何从极端的生命体验中淬炼而成的。这种将个体生命轨迹与艺术语言的演变紧密捆绑的分析角度,对于艺术史研究者和普通爱好者来说,都提供了全新的、充满思辨性的切入点。

评分

这本传记的叙事角度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试图将八大山人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完美形象,而是深入挖掘了他性格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从他早年的儒家教育背景,到国破家亡后的出家与“痴狂”,那种深刻的时代烙印和他个人命运的交织,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笔下那几笔看似随意却又极富张力的线条背后,隐藏着的巨大悲怆与不甘。特别是在描述他晚年那种近乎癫狂的创作状态时,文字的节奏感也跟着变得跳跃而富有冲击力,将一个时代的落寞文人的精神世界,剖析得入木三分。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使得“八大山人”这个名字不再只是一个历史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挣扎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

评分

从结构上讲,这部作品的章节安排极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严格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幅层层叠叠的山水画,时而拉近聚焦于某一件艺术品或某一段隐秘的交往,时而又将视野拉远,置于整个清初政权更迭的大背景之下。这种“散点透视”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也更符合理解八大山人那种跳跃性的思维方式。每当感觉对某个阶段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作者总会适时地引入新的侧面信息进行补充和校正,形成一种多维度的立体认知。这种叙事上的灵活性,避免了传统人物传记容易陷入的平铺直叙的窠臼,保持了阅读全程的高度新鲜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