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

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大彪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测量
  • 测量技术
  • 仪器仪表
  • 电子技术
  • 电路分析
  • 信号处理
  • 传感器
  • 测试技术
  • 自动化测试
  • 实验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子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20251
商品编码:29659645643
包装:平塑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目录

第1章  电子测量与仪器基本概念    1

1.1  测量方法概述    1

1.1.1  测量的意义    1

1.1.2  电子测量    2

1.2  测量误差分析    4

1.2.1  测量误差    4

1.2.2  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7

1.3  电子测量仪器概述    8

1.3.1  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    8

1.3.2  电子测量仪器的误差    8

1.3.3  测量系统的组成    9

1.4  电子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10

1.4.1  电子测量误差的定义    10

1.4.2  电子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11

1.5  电子测量中的干扰    13

1.5.1  干扰源    13

1.5.2  干扰耦合的途径及其抑制方法    13

1.5.3  串模(常态)干扰和共模(共态)干扰    14

1.5.4  电子测量接地    15

本章小结    18

习题1    19

实训一  测量数据处理实训    19

第2章  信号发生器    22

2.1  信号发生器概述    22

2.1.1  信号发生器的分类    22

2.1.2  信号发生器的发展趋势    22

2.2  低频信号发生器    23

2.2.1  低频信号发生器基本组成    23

2.2.2  低频信号发生器工作原理    24

2.2.3  DF1027A、DF1027B低频信号发生器    26

2.3  高频信号发生器    31

2.3.1  高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32

2.3.2  YB1051高频信号发生器    33

2.4  函数信号发生器    34

2.4.1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35

2.4.2  YB1602函数信号发生器    37

2.5  合成信号发生器    40

2.5.1  直接合成法    40

2.5.2  间接合成法    41

2.6  电视信号发生器    42

2.6.1  电视信号发生器性能简介    42

2.6.2  使用方法    43

2.7  脉冲信号发生器    45

2.7.1  脉冲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    45

2.7.2  主要技术指标    46

2.7.3  使用方法    47

本章小结    49

习题2    49

实训二  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50

实训三  高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51

第3章  电子示波器    53

3.1  概述    53

3.2  示波管及波形显示原理    54

3.2.1  示波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54

3.2.2  波形显示原理    57

3.3  电子示波器电路构成及原理    60

3.3.1  电子示波器组成框图反主要技术指标    60

3.3.2  垂直通道    61

3.3.3  水平通道    64

3.4  SS5702双踪示波器    68

3.4.1  SS5702双踪示波器主要性能指标    68

3.4.2  SS5702双踪示波器前面板及开关旋钮    69

3.4.3  SS5702双踪示波器的使用    71

3.5  双扫描示波器    76

3.6  取样示波器    77

3.7  数字存储示波器    78

3.7.1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工作原理    78

3.7.2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特点    80

本章小结    80

习题3    80

实训四  示波器的应用    82

第4章  电子计数器    84

4.1  电子计数器简介    84

 

4.1.1  电子计数器分类    84

4.1.2  电子计数器主要技术指标    85

4.2  电子计数器工作原理    86

4.2.1  电子计数器基本组成    86

4.2.2  电子计数器测频原理    87

4.2.3  电子计数器测周期原理    88

4.2.4  电子计数器测时间间隔原理    89

4.3  电子计数器的测量误差    90

4.3.1  测量误差的来源    90

4.3.2  测频误差分析    92

4.3.3  测周误差分析    93

4.4  电子计数器的使用    95

4.4.1  自检    95

4.4.2  电子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96

4.4.3  电子计数器测量频率范围的扩大    98

本章小结    99

习题4    99

实训五  电子计数器测量实训    100

第5章  电压测量仪器    102

5.1  电压测量简介    102

5.1.1  电压测量的特点    102

5.1.2  电压测量仪器分类    103

5.2  数字式电压表    104

5.2.1  数字电压表的组成    104

5.2.2  A/D转换器    105

5.2.3  数字式电压表的主要技术指标    109

5.2.4  数字万用表及使用方法    110

5.3  模拟式电子电压表    118

5.3.1  模拟式直流电压表    118

5.3.2  放大-检波式电子电压表    119

5.3.3  检波-放大式电子电压表    121

5.3.4  外差式电子电压表    122

5.3.5  热电偶变换式电子电压表    123

5.3.6  模拟电子电压表的使用    124

5.3.7  电平的测量    125

本章小结    127

习题5    127

实训六  台式数字万用表测量实训    128

实训七  模拟电子电压表测量实训    130

第6章  频域测量仪器    130

6.1  频率特性测试仪    130

6.1.1  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130

6.1.2  频率特性测试仪的组成    132

6.1.3  频率特性测试仪的工作原理    135

6.1.4  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136

6.1.5  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137

6.1.6  测试实例    141

6.2  频谱分析仪    142

6.2.1  频谱分析仪分类    142

6.2.2  基本工作原理    143

6.2.3  主要技术指标    144

本章小结    145

习题6    146

实训八  扫频仪测量实训    146

实训九  频谱仪测量实训    148

第7章  元件参数测量仪器    150

7.1  电阻、电感和电容的测量    150

7.1.1  阻抗的概念    150

7.1.2  电阻的特性与测量    152

7.1.3  电感的特性与测量    154

7.1.4  电容的特性与测量    157

7.2  二极管、三极管与场效应管的测量    160

7.2.1  半导体二极管的测量    160

7.2.2  晶体三极管的测量    162

7.2.3  场效应管的测量    164

7.3  集成电路的测试    165

7.3.1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一般测试    165

7.3.2  集成电路测试仪    169

7.3.3  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JTAG测试    170

本章小结    172

习题7    172

实训十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173

第8章  智能仪器与自动测试系统    174

8.1  智能仪器与自动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    174

8.2  智能仪器与个人仪器    176

8.2.1  智能仪器    176

8.2.2  个人仪器    179

8.3  自动测试系统    180

8.3.1  自动测试系统的组成    180

8.3.2  自动测试系统的总线    181

本章小结    186

习题8    186

第9章  虚拟仪器技术    187

9.1  虚拟仪器技术简介    187

9.1.1  虚拟仪器的一般概念    187

9.1.2  虚拟仪器的组成    188

9.1.3  虚拟仪器的特点    189

9.2  图形化软件编程平台LabVIEW    189

9.2.1  LabVIEW简介    189

9.2.2  LabVIEW编程环境    190

9.2.3  基本VI简介    192

9.3  LabVIEW模板    194

9.3.1  工具模板(Tools Palette)    194

9.3.2  控制模板(Controls Palette)    195

9.3.3  功能模板(Functions Palette)    196

9.4  LabVIEW的数据类型    198

9.5  LabVIEW的程序结构    199

9.5.1  For循环    200

9.5.2  While循环    201

9.5.3  选择结构    202

9.6  LabVIEW的图形显示功能    202

9.6.1  事后记录波形图控件(Waveform Graph)    202

9.6.2  实时趋势图控件(Waveform Chart)    204

9.7  LabVIEW编程入门    205

9.7.1  虚拟正弦波仿真信号发生器功能描述    205

9.7.2  创建一个新的VI    206

9.7.3  设计VI前面板    206

9.7.4  设计框图程序    208

9.7.5  运行和调试VI程序    210

9.7.6  创建VI图标、保存VI    211

9.7.7  编辑VI    212

9.8  数据采集    212

9.8.1  数据采集基础    212

9.8.2  模拟输入    218

9.8.3  模拟输出    220

本章小结    221

习题9    222

实训十一  构建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    223

附录A  习题答案    227

参考文献    244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

原价:28.00元

作者:张大彪 主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1

ISBN:9787121120251

字数:410000

页码:2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培养学生电子测量基本技术和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重点介绍了信号发生器、电子示波器、电子计数器、电压测量仪器、频域测量仪器、元件参数测量仪器、智能仪器等常用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自动测试技术、虚拟仪器技术。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各章均配置了习题,大部分章节都有实训。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学校电子、通信、控制与检测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电子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电子测量与仪器基本概念
1.1 测量方法概述
1.2 测量误差分析
1.3 电子测量仪器概述
1.4 电子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1.5 电子测量中的干扰
本章小结
习题1
实训一 测量数据处理实训
第2章 信号发生器
2.1 信号发生器概述
2.2 低频信号发生器
2.3 高频信号发生器
2.4 函数信号发生器
2.5 合成信号发生器
2.6 电视信号发生器
2.7 脉冲信号发生器
本章小结
习题2
实训二 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实训三 高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第3章 电子示波器
3.1 概述
3.2 示波管及波形显示原理
3.3 电子示波器电路构成及原理
3.4 SS5702双踪示波器
3.5 双扫描示波器
3.6 取样示波器
3.7 数字存储示波器
本章小结
习题3
实训四 示波器的应用
第4章 电子计数器
4.1 电子计数器简介
4.2 电子计数器工作原理
4.3 电子计数器的测量误差
4.4 电子计数器的使用
本章小结
习题4
实训五 电子计数器测量实训
第5章 电压测量仪器
5.1 电压测量简介
5.2 数字式电压表
5.3 模拟式电子电压表
本章小结
习题5
实训六 台式数字万用表测量实训
实训七 模拟电子电压表测量实训
第6章 频域测量仪器
第7章 元件参数测量仪器
第8章 智能仪器与自动测试系统
第9章 虚拟仪器技术
附录A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电子测量与仪器基本概念    1

1.1  测量方法概述    1

1.1.1  测量的意义    1

1.1.2  电子测量    2

1.2  测量误差分析    4

1.2.1  测量误差    4

1.2.2  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7

1.3  电子测量仪器概述    8

1.3.1  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    8

1.3.2  电子测量仪器的误差    8

1.3.3  测量系统的组成    9

1.4  电子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10

1.4.1  电子测量误差的定义    10

1.4.2  电子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11

1.5  电子测量中的干扰    13

1.5.1  干扰源    13

1.5.2  干扰耦合的途径及其抑制方法    13

1.5.3  串模(常态)干扰和共模(共态)干扰    14

1.5.4  电子测量接地    15

本章小结    18

习题1    19

实训一  测量数据处理实训    19

第2章  信号发生器    22

2.1  信号发生器概述    22

2.1.1  信号发生器的分类    22

2.1.2  信号发生器的发展趋势    22

2.2  低频信号发生器    23

2.2.1  低频信号发生器基本组成    23

2.2.2  低频信号发生器工作原理    24

2.2.3  DF1027A、DF1027B低频信号发生器    26

2.3  高频信号发生器    31

2.3.1  高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32

2.3.2  YB1051高频信号发生器    33

2.4  函数信号发生器    34

2.4.1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35

2.4.2  YB1602函数信号发生器    37

2.5  合成信号发生器    40

2.5.1  直接合成法    40

2.5.2  间接合成法    41

2.6  电视信号发生器    42

2.6.1  电视信号发生器性能简介    42

2.6.2  使用方法    43

2.7  脉冲信号发生器    45

2.7.1  脉冲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    45

2.7.2  主要技术指标    46

2.7.3  使用方法    47

本章小结    49

习题2    49

实训二  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50

实训三  高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51

第3章  电子示波器    53

3.1  概述    53

3.2  示波管及波形显示原理    54

3.2.1  示波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54

3.2.2  波形显示原理    57

3.3  电子示波器电路构成及原理    60

3.3.1  电子示波器组成框图反主要技术指标    60

3.3.2  垂直通道    61

3.3.3  水平通道    64

3.4  SS5702双踪示波器    68

3.4.1  SS5702双踪示波器主要性能指标    68

3.4.2  SS5702双踪示波器前面板及开关旋钮    69

3.4.3  SS5702双踪示波器的使用    71

3.5  双扫描示波器    76

3.6  取样示波器    77

3.7  数字存储示波器    78

3.7.1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工作原理    78

3.7.2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特点    80

本章小结    80

习题3    80

实训四  示波器的应用    82

第4章  电子计数器    84

4.1  电子计数器简介    84

 

4.1.1  电子计数器分类    84

4.1.2  电子计数器主要技术指标    85

4.2  电子计数器工作原理    86

4.2.1  电子计数器基本组成    86

4.2.2  电子计数器测频原理    87

4.2.3  电子计数器测周期原理    88

4.2.4  电子计数器测时间间隔原理    89

4.3  电子计数器的测量误差    90

4.3.1  测量误差的来源    90

4.3.2  测频误差分析    92

4.3.3  测周误差分析    93

4.4  电子计数器的使用    95

4.4.1  自检    95

4.4.2  电子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96

4.4.3  电子计数器测量频率范围的扩大    98

本章小结    99

习题4    99

实训五  电子计数器测量实训    100

第5章  电压测量仪器    102

5.1  电压测量简介    102

5.1.1  电压测量的特点    102

5.1.2  电压测量仪器分类    103

5.2  数字式电压表    104

5.2.1  数字电压表的组成    104

5.2.2  A/D转换器    105

5.2.3  数字式电压表的主要技术指标    109

5.2.4  数字万用表及使用方法    110

5.3  模拟式电子电压表    118

5.3.1  模拟式直流电压表    118

5.3.2  放大-检波式电子电压表    119

5.3.3  检波-放大式电子电压表    121

5.3.4  外差式电子电压表    122

5.3.5  热电偶变换式电子电压表    123

5.3.6  模拟电子电压表的使用    124

5.3.7  电平的测量    125

本章小结    127

习题5    127

实训六  台式数字万用表测量实训    128

实训七  模拟电子电压表测量实训    130

第6章  频域测量仪器    130

6.1  频率特性测试仪    130

6.1.1  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130

6.1.2  频率特性测试仪的组成    132

6.1.3  频率特性测试仪的工作原理    135

6.1.4  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136

6.1.5  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137

6.1.6  测试实例    141

6.2  频谱分析仪    142

6.2.1  频谱分析仪分类    142

6.2.2  基本工作原理    143

6.2.3  主要技术指标    144

本章小结    145

习题6    146

实训八  扫频仪测量实训    146

实训九  频谱仪测量实训    148

第7章  元件参数测量仪器    150

7.1  电阻、电感和电容的测量    150

7.1.1  阻抗的概念    150

7.1.2  电阻的特性与测量    152

7.1.3  电感的特性与测量    154

7.1.4  电容的特性与测量    157

7.2  二极管、三极管与场效应管的测量    160

7.2.1  半导体二极管的测量    160

7.2.2  晶体三极管的测量    162

7.2.3  场效应管的测量    164

7.3  集成电路的测试    165

7.3.1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一般测试    165

7.3.2  集成电路测试仪    169

7.3.3  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JTAG测试    170

本章小结    172

习题7    172

实训十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173

第8章  智能仪器与自动测试系统    174

8.1  智能仪器与自动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    174

8.2  智能仪器与个人仪器    176

8.2.1  智能仪器    176

8.2.2  个人仪器    179

8.3  自动测试系统    180

8.3.1  自动测试系统的组成    180

8.3.2  自动测试系统的总线    181

本章小结    186

习题8    186

第9章  虚拟仪器技术    187

9.1  虚拟仪器技术简介    187

9.1.1  虚拟仪器的一般概念    187

9.1.2  虚拟仪器的组成    188

9.1.3  虚拟仪器的特点    189

9.2  图形化软件编程平台LabVIEW    189

9.2.1  LabVIEW简介    189

9.2.2  LabVIEW编程环境    190

9.2.3  基本VI简介    192

9.3  LabVIEW模板    194

9.3.1  工具模板(Tools Palette)    194

9.3.2  控制模板(Controls Palette)    195

9.3.3  功能模板(Functions Palette)    196

9.4  LabVIEW的数据类型    198

9.5  LabVIEW的程序结构    199

9.5.1  For循环    200

9.5.2  While循环    201

9.5.3  选择结构    202

9.6  LabVIEW的图形显示功能    202

9.6.1  事后记录波形图控件(Waveform Graph)    202

9.6.2  实时趋势图控件(Waveform Chart)    204

9.7  LabVIEW编程入门    205

9.7.1  虚拟正弦波仿真信号发生器功能描述    205

9.7.2  创建一个新的VI    206

9.7.3  设计VI前面板    206

9.7.4  设计框图程序    208

9.7.5  运行和调试VI程序    210

9.7.6  创建VI图标、保存VI    211

9.7.7  编辑VI    212

9.8  数据采集    212

9.8.1  数据采集基础    212

9.8.2  模拟输入    218

9.8.3  模拟输出    220

本章小结    221

习题9    222

实训十一  构建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    223

附录A  习题答案    227

参考文献    244

 



工业领域的触角:现代精密制造的基石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如同奔腾的河流,驱动着各个行业向前发展。而在这股浪潮的背后,默默支撑着这一切的,是那些看似寻常却至关重要的“工具”。它们是现代工业的眼睛,是质量控制的标尺,更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本文所探讨的,并非单纯的某个具体产品,而是一系列贯穿于工业生产、研发、质量检验全过程的核心要素,它们共同构筑了现代工业精密制造的坚实基础。 一、 洞察微观世界的利器:传感器家族 万事万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造物,其状态的改变都伴随着物理量的变化。而传感器,正是我们感知这些物理量变化的最直接、最灵敏的“触角”。在现代工业中,传感器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如同无数双眼睛,实时监测着生产环境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温度的守护者: 温度是衡量物体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从精密机械加工中的热变形控制,到化工生产中的反应温度精确调控,再到电子元器件的老化测试,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和响应速度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例如,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对温度的毫秒级、微度级控制是保证芯片良率的关键;在食品生产中,从原料储存到成品包装,全程的温度监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防线。热电偶、热电阻、红 गुंतवणूक(非接触式)等各类温度传感器,凭借其不同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满足着工业生产中对温度测量的多样化需求。 压力的丈量者: 压力在流体输送、液压系统、气动控制以及结构受力分析等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管道内的流体压力、发动机内的燃烧室压力,还是机械设备上的接触压力,精确的压力测量能够及时发现系统故障、优化工艺参数,甚至预测潜在的结构风险。例如,在高压锅炉运行中,准确的压力监测是防止爆炸事故的关键;在航空航天领域,对燃油压力、舱内压力的实时监测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压力传感器根据测量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应变片式、压阻式、电容式等,它们以不同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服务于各种严苛的工况。 位移与形变的记录者: 物体的运动、变形是其工作状态的直观体现。位移传感器能够精确捕捉物体的位置变化,而变形传感器则能感知材料的应变。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臂的精确运动轨迹依赖于高精度的位移反馈;在桥梁、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中,微小的形变数据可以预示着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在数控机床上,工件与刀具之间的相对位移信息被不断反馈,以确保加工精度;在汽车碰撞测试中,车身各部位的变形数据是评估安全性能的重要依据。编码器、电位计、激光位移传感器、电涡流传感器以及各类应变片,共同构成了对物体位置与形变感知的完整体系。 力的感知者: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根本。在工业生产中,力的测量贯穿于物料搬运、装配、焊接、锻造等诸多环节。例如,在机器人抓取过程中,对抓取力的精确控制能够有效防止对工件的损伤;在起重设备的应用中,对载荷的实时监测是保证操作安全的前提。称重传感器(力传感器)以其高精度和稳定性,成为工业领域中力的重要衡量工具。 流体参数的守护神: 流量、液位等参数是许多过程控制的核心。流量传感器精确计量流过管道的物质总量,液位传感器则指示容器内物质的高度。在水处理、石油化工、制药等行业,准确的流量与液位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例如,在水厂的供水系统中,精确的流量计量是合理分配水资源的依据;在液压油箱中,适宜的液位能够保证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以及浮球式、电容式液位计等,共同保障着流体参数的精准控制。 电磁信号的捕获者: 在电子产品研发、通信系统以及电力电子领域,电信号的测量至关重要。电压、电流、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参数的精确测量,是评估电路性能、诊断故障、优化设计的基石。例如,在电源适配器的设计中,对输出电压纹波的精确测量是保证其稳定性的关键;在电动机的运行监测中,对电流和电压的分析能够揭示其工作状态和潜在故障。 二、 精准校准的基石:测量仪表的智慧 如果说传感器是工业的“眼睛”,那么测量仪表则是“大脑”,它们负责接收、处理、显示来自传感器的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这些仪表不仅要求具备高精度,更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 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枢纽: 现代测量仪表早已不是简单的指示器。许多仪表集成了先进的微处理器,能够对原始测量数据进行滤波、放大、变换、校准等处理,并以数字化的形式直观显示。例如,数字万用表能够同时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多种参数,并将其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通信与联网的能力: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测量仪表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能够通过各种通信接口(如RS-232、RS-485、Ethernet、Wi-Fi等)与计算机、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远程监控、数据记录和集中管理。这为实现智能化生产和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 校准与溯源的重要性: 任何测量都存在不确定度,而仪表的校准则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通过与已知精确度的标准器进行比对,测量仪表可以对其示值进行修正,确保其测量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这在对产品质量要求极高的行业(如医药、航空航天)尤为重要,确保所有测量数据都具有可信度。 三、 质量保障的卫士:检验与测试的技术 工业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安全和企业的声誉。而严格的检验与测试则是保障产品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这需要一系列专门的设备和技术,用于评估产品的各项性能和可靠性。 材料性能的探究: 材料是构成产品的基础。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硬度)、热学性能(如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电学性能(如介电常数、导电率)等进行测试,是确保产品设计符合要求、材料选择恰当的关键。例如,万能材料试验机能够模拟各种载荷条件,测试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洛氏硬度计则用于快速评估金属材料的表面硬度。 环境适应性的评估: 产品需要在各种预期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因此,对其环境适应性的测试至关重要。这包括高温、低温、高湿、低湿、振动、冲击、盐雾腐蚀等条件的模拟测试。例如,高低温试验箱可以模拟极端的气候条件,评估产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稳定性;振动试验台则可以模拟运输或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振动,检测产品的结构强度和电子器件的可靠性。 电气性能与安全性的验证: 对于电子电器产品,电气性能的测试(如绝缘电阻、漏电流、耐压测试)以及安全性的验证(如接地连续性、短路保护)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测试能够有效预防电气故障,保障使用者的安全。例如,耐压试验机能够施加高电压,检测产品的绝缘性能,防止触电风险。 寿命与可靠性的预测: 除了即时性能的检测,对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同样重要。通过加速寿命试验、循环试验等方法,可以模拟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预测其使用寿命,并找出潜在的设计缺陷。例如,开关寿命试验机可以模拟开关的频繁操作,评估其耐久性。 四、 创新驱动的引擎:研发与测量技术的融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精确的测量技术,则是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基础研究的支撑: 在科学研究领域,精确的测量是获取可靠实验数据、验证理论模型的基础。无论是物理学、化学还是工程学,都离不开高精度仪器的支持。 产品研发的加速器: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测量技术贯穿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原型制作、性能测试、参数优化,都需要测量数据的指导。精确的测量能够帮助研发人员快速发现问题,迭代设计,从而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例如,在汽车发动机的研发中,对燃烧过程、排放物等的精确测量,是提高燃油效率和降低污染的关键。 新兴技术的催化剂: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其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表征,是推动这些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重要环节。例如,纳米技术的测量与表征,就需要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高端仪器。 结语 综上所述,从微观世界的洞察,到宏观世界的丈量;从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到产品质量的严苛把控;从基础科学的探索,到前沿技术的突破,精确可靠的测量与仪器,如同工业领域无处不在的触角,是现代精密制造得以实现的基石。它们不仅保障着现有产品的性能与安全,更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可能,驱动着整个工业体系不断向前发展,塑造着我们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一些传统测量仪表的描述感到惊喜。在当前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很多书籍都倾向于追逐最新的、最时髦的仪器,而忽略了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至今仍在工业界广泛使用的基础设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它详尽地分析了万用表的内部结构,如何通过电阻分压器和运算放大器实现高精度直流电压测量;对LCR测试仪的阻抗测量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如何处理电抗和相位角的问题。对于理解这些基础模块,是后续掌握射频(RF)或微波测量技术的前提。书中对桥式电路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从惠斯通电桥到开关电容桥,每一步的平衡条件和灵敏度分析都推导得一丝不苟。掌握了这些,我才能真正理解现代高精度仪器内部的精妙设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按下按钮出结果”的表面操作层面。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系统集成和自动化测试方面的深厚功力。这本书显然不只是讲解单个仪表的原理,更是着眼于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可重复的测试系统。书中对GPIB、USB、Ethernet等主流总线接口的通信协议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和讲解,这一点非常实用。过去我常为不同品牌仪器间的通信标准不一而头疼,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理解和管理这些异构设备。更出色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硬件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软件层面的测试脚本开发,比如LabVIEW和Python在自动化测试中的应用。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代码范例,而是侧重于设计思想——如何构建模块化的测试流程、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生成。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这个习惯了手动操作的人,开始尝试构建自己的测试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想要从“手动测量”升级到“智能测试”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佳的路线图。

评分

从技术深度和广度的平衡来看,这本《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绝对称得上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的覆盖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从基础的直流/交流测量、到时域分析,再到频率域分析(傅里叶变换的应用),甚至还涉及了噪声的测量和抑制。我尤其关注了它在高频测量部分的处理。在处理高频信号时,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连接器的损耗以及探头负载效应成为了主要的误差源。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这些挑战,并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使用匹配终端或选择合适的探头衰减比。对于我们进行高速电路设计验证的团队而言,理解这些高频效应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测到的信号失真并非是电路本身的问题,而是测试设备与被测物连接不当造成的“人工假象”。这本书帮助我培养了一种批判性的测量思维,时刻提醒我:测量环境和方法本身就是影响结果的关键变量。它的专业性和实战指导价值极高。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适合自学,逻辑推进得严密而有层次感。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高深的数学公式,而是先用非常直观的物理概念来解释测量背后的本质。例如,在讲解数字示波器的采样定理时,作者没有急于给出奈奎斯特频率的定义,而是先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电影胶片放映速度与运动模糊的关系,来阐述采样率与信号保真度的关联。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接受和记忆。而且,书中大量的插图和流程图都经过精心设计,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紧密配合文字内容,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信号路径和内部结构。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经典测量误差的“历史回顾”,简要介绍了这些误差的发现过程,这让测量技术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电路,而是一门不断与自然界不确定性抗争的科学。这种人文关怀式的写作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和启发。

评分

这本《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的作者似乎对模拟电路和信号处理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从最基础的电压、电流测量原理出发,一步步深入到复杂的频谱分析和时间域测量技术。我特别欣赏它在仪器校准和不确定度分析方面的详尽论述。要知道,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光是知道如何操作仪器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才是关键。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误差来源,比如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环境漂移等,并提供了多种统计学方法来量化这些不确定度。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进行精密测试的工程师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实际操作中的考量,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如何避免电磁干扰(EMI/EMC)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常常被一笔带过,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能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点。尤其是关于动态信号捕获的部分,对瞬态现象的捕捉和分析方法介绍得非常透彻,结合了高速数据采集卡(DAQ)的应用实例,使得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无比顺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