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大師的國學課:21:中國繪畫史 | 作者 | 陳師曾,諸宗元 |
| 定價 | 23.80元 | 齣版社 | 江西教育齣版社 |
| ISBN | 9787539272979 | 齣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大師的國學課21·瞭如指掌·國學館:中國繪畫史》以陳師曾先生的《中國繪畫史》為底本,同時編入瞭諸宗元先生的《中國畫學淺說》。《大師的國學課21·瞭如指掌·國學館:中國繪畫史》雖以陳先生的授課講義編撰而成。但它卻是近代齣版的中國繪畫史的開山之作。全書約4萬字,梳理曆代畫史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傢等,內容提綱挈領,文字簡明扼要。是一本極好的美術史普及讀物。諸宗元先生的《中國畫學淺說》同樣是一本的國畫入門指導書。諸先生認為繪畫是中國人素來看重的藝術,而曆代作者論畫或總論,或專論,或偏於鑒賞,難於為後學提供藉鑒。故他起意以淺近文字編寫這本《中國畫學淺說》“意在便於實習”,而他本人又精於書畫,將其研習心得融入其中。 |
| 作者簡介 | |
| 陳師曾(1876—1923),江西義寜人。陳寅恪之兄。曾留學日本,攻讀博物學。歸國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曆任北京各大學教授。善詩文、書法,尤長於繪畫、篆刻。,是吳晶碩之後革新文人畫的重要代錶。 諸宗元(1875—1932),民國藏書傢、書畫傢。浙江紹興人。入民國後,與黃節、鄧實等人在上海創辦“國學保存會”,創辦《國粹學報》。能書,商務印書館齣版涵芬樓珍本題署,齣其手筆。 |
| 目錄 | |
| 代序 中國畫的欣賞與創作 代序 中國畫的特點 《中國繪畫史》陳師曾 古史 中古史 近世史 附錄文人畫之價值 《中國畫學淺說》諸宗元 例言 緒論 畫體之分彆上 迴體之分彆中 畫體之分彆下 畫法通論 畫之用筆 畫之用墨 字之結體及運用(三) 學書之次 學書之次 中國曆代製字之概述 中國曆代書傢與論書之概述 學書之宜忌 餘論 畫之設色 畫之程序 論章法 論皴法及點苔 論寫生及寫意 畫之落款及題識 畫之品目 畫與書學之關係 餘論 《中國書學淺說》諸宗元 例言 緒論 書體之分析 筆法之研究 字之結體及運用一 字之結體及運用二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繪畫史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結構清晰度是值得稱贊的。它不是將所有內容雜糅在一起,而是非常巧妙地劃分瞭若乾個核心主題闆塊,每一個闆塊都像是一個獨立的知識模塊,卻又嚴絲閤縫地嵌入到整體的時間綫索中。例如,它有一個章節專門探討瞭中國繪畫中的“人物畫”和“花鳥畫”的獨立發展與相互滲透,這往往是其他通史類書籍容易忽略的側麵。通過這樣的結構,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選擇性地深入研究某一特定領域,而不會感到信息超載。我個人就特彆喜歡它對“鑒藏印”和“題跋”文化的研究,這部分內容讓我明白瞭中國繪畫的傳播和價值認定過程,瞭解瞭收藏傢和文人是如何參與到作品的“二次創作”和“意義構建”中的。這種多維度的切入視角,讓整個繪畫史的圖景變得立體而豐富,遠遠超齣瞭傳統意義上僅關注“誰畫瞭什麼”的範疇,而是深入到瞭“藝術如何被理解和傳承”的更深層次的議題中。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復古的質感和柔和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就被它紙張的觸感所吸引,那種溫潤而不失厚重的感覺,讀起來特彆有儀式感。內頁的排版也做得相當講究,字號大小適中,行距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而且,很多關鍵概念或者引用的古代文獻旁,都有非常精美的插圖穿插其中,這些插圖的質量極高,有些甚至是高清復製的古代名作局部特寫,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良苦。我記得其中一章專門講瞭山水畫的演變,那些配圖不僅是裝飾,更是直觀的教學工具,讓我能夠立刻將書本上的理論與視覺形象聯係起來,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理解深度。從書籍本身的物理體驗來說,它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讓我在翻開它的時候,就對即將開啓的知識旅程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尤其對中國藝術史的宏大敘事感到既著迷又有些敬畏。市麵上關於這個領域的入門讀物很多,但大多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滿瞭晦澀難懂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過於淺白,蜻蜓點水般地介紹幾個朝代就草草收場。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作者的筆觸極其老練,他並沒有直接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具故事性和情境化的方式來展開論述。比如,他會從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或哲學思潮切入,然後自然而然地引齣當時繪畫的核心精神和代錶流派。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意境”這個抽象概念的拆解與闡釋,他沒有停留在概念的描述上,而是通過對比不同畫傢在處理同一題材時技法與心性的微妙差異,讓我這個外行人也能依稀觸碰到中國古典美學的內核。這種由錶及裏、層層遞進的講解結構,讓原本復雜深奧的藝術史變得清晰且富有邏輯性,閱讀過程如同跟隨一位博學的長者在曆史長河中漫步,收獲良多。
評分這次閱讀經曆讓我對傳統繪畫的認知有瞭一次全麵的刷新。過去,我對“中國畫”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工筆的細膩或者水墨的寫意這種比較片麵的二元對立上。這本書則展示瞭一個遠比我想象中要廣闊和多元的世界。它不僅詳細梳理瞭從魏晉風骨到宋元山水,再到明清文人畫和院體畫之間的脈絡傳承與相互影響,更重要的是,它探討瞭技術層麵的革新如何服務於精神層麵的錶達。例如,書中對“筆墨”理論的深入剖析,我過去總覺得那隻是技巧層麵的東西,但作者通過追溯曆代大傢對“用筆”和“墨分五色”的實踐與思考,揭示瞭筆墨實則是一種高度凝練的哲學語言。讀到關於“潑墨”技法在晚明被推嚮極緻的段落時,我甚至有些激動,那不再是簡單的水墨暈染,而是一種主動與宣紙進行對話、與偶然性共舞的創作狀態。這本書成功地將藝術史變成瞭一部充滿創造力和哲思的探索史。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是有點擔心這類書籍會因為題材的專業性而顯得過於沉悶,畢竟曆史的厚重感有時會壓垮讀者的熱情。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非常懂得如何“喚醒”讀者。他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活,偶爾還會夾雜著一些幽默又不失分寸的點評,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比如在介紹某位名傢時,他不會僅僅羅列其成就,而是會描繪齣那位畫傢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睏境與掙紮,仿佛讓這些曆史人物重新站立起來,鮮活可感。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敘事,極大地拉近瞭古代藝術與當代讀者的距離。它讓我意識到,那些流傳韆古的作品,並非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作”,而是特定時代、特定心境下,畫傢們以血肉之軀與時代碰撞後留下的精神印記。這讓我在欣賞作品時,不再隻關注技法上的“完美”,而開始更深層次地去探尋作品背後那份未被磨滅的人性光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