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圣修持辑要

儒家内圣修持辑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甄隐著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
  • 内圣
  • 修身
  • 修持
  • 传统文化
  • 国学
  • 哲学
  • 伦理
  • 道德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向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00814
商品编码:2966322997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所以黾勉问世,1是意在唤起对儒家内shexg修持之重视——抛此粗成之砖,以引连城之璧;二是为从事内shexg之学研xi者与儒学爱好者,*goxg修xi之粗浅线索与理*素材,以冀羽翼读者之修持。

关联推荐
  “要达到儒家先shexg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就必须靠自我的完善,任何外在的力量者都无济于事。*把追求自我的完善变成人生乐事,变成乐此不疲的终生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便是现实的而非不可企及。每个人都以追求shexg人的境界为了,天下便会安定繁荣。”

&xbsp;
目录
*1章概论 *1节儒学基本知识简介 1、 儒、儒家、儒学简介 (1)儒 1.何谓儒 2.儒的品质 3.儒的类别 4.儒常用辞语简介 (二)儒家 1.何谓儒家 2.儒家主旨 3.儒家修学之“集别” 4.儒学道统 (三)儒学

*1章概论
*1节儒学基本知识简介
1、 儒、儒家、儒学简介
(1)儒
1.何谓儒
2.儒的品质
3.儒的类别
4.儒常用辞语简介
(二)儒家
1.何谓儒家
2.儒家主旨
3.儒家修学之“集别”
4.儒学道统
(三)儒学
1.儒学内涵
2.儒学的发展
二、内shexg外waxg简介
(1)内shexg外waxg概说
(二)内shexg外waxg的渊源及基本涵义
(三)内shexg外waxg的修学*示
(四)传统儒家对内shexg外waxg的希求
1.shexg、shexg人简介
2.shexg人可由积学而到
3.儒家对内shexg外waxg的追求是“天下为公”
*二节内shexg修xi之理简综
1、儒家典籍之摘录
二、儒学大家名著选录
第三节儒家工夫概述——鸟瞰内shexg修炼之发展
1、鸟瞰修炼之理之发展
(1)概说
(二)不同时期学理特点
1.孔孟儒学:不言心之性象
2.宋明理学:始明表心、性、理之本体
3.“新儒学”:强调证悟本体
二、鸟瞰儒家工夫之发展
(1)儒家内shexg工夫方兴时期
1.孔孟重在事修以默识心性(仁)
2.孔子对中上之人传授心性(仁)之学
3.《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奠定shexg修之基
4.对身形之仪容皆有规定
(二)儒家内shexg工夫的多样化——宋明理、气、心学并茂
(三)儒家内shexg修持——明体、明体工夫之整全
1.李二曲内shexg内证工夫之整全
2.太虚*师对waxg阳明shexg修之剖析整全
3.熊十力对shexg修—明体重要意义之整全
4.林继平


*二章儒家内shexg修持理*
*1节理学(又称shexg学)修持之理
1、理学及其学派简述
(1)理学
二、理学学理重点概括介绍
(1)理&xbsp;
(二)性命
1.性命
2.性
3.气质之性
4.命&xbsp;&xbsp;
(三)心
1.心、性、情&xbsp;&xbsp;
2.情、意&xbsp;&xbsp;
3.志、气&xbsp;&xbsp;
(四)仁
1.仁&xbsp;&xbsp;
2.仁、义的关系&xbsp;&xbsp;
3.仁、义、礼、智的关系&xbsp;&xbsp;
(五)诚、忠信、恕
(六)道
(七)太*
三、理学内shexg修持之*理
(1)理学内shexg修学——修持zoxg则
(二)理学修学条目
1.立志
2.存养
3.穷理
4.力行
5.尽性
6.到命
四、理学内shexg修持精义
(1)修持精义功程概要
(二)修持功程条目
1.程颢曰:学者先须识仁
2.静坐
3.允执厥中
4.朱熹“秘传”口诀与晚年自述
五、理学内shexg修持kai悟案例
(1)薛瑄悟案
(二)高攀龙得悟历程
(二)陆世仪悟案
六、对程(颐)朱(熹)理学之“体验”之评述
*二节心学内shexg修学理*
1、心学及其学派概述
(1)心学
1.心学的kai山者——陆象山
2.心学的完成者——waxg阳明
(二)心学的主要学派
二、心学阐述之内shexg修持之理
(1)心学名著
1.《大学问》(见*1章)
2.《心性图说》(见*1章)
(二)基本概念介绍
1.阳明学派
2.甘泉学派
3.悟——各派通用概念
三、心学对内shexg修持历程的阐述
(1)阳明学派
1.zoxg述
2.悟qiax修持
3.对证悟工夫之阐述
4.证悟不同阶段的修持要义
(二)甘泉学派修持所依之理*
1.甘泉学派修持理*特点
2.修持功程
3.白沙修持钩*
第三节气学内shexg修学理*
1、先秦诸贤对气学内shexg修持的论述已相*完备
(1)《管子》书中所述,可谓系统而精辟
1.气学内shexg修持之基本理论——气、心、道
2.修持要义
3.修证内shexg之果
(二)《子华子》对修气的论述
(三)《孟子》对修气之论述
(四)《荀子》对气学修持内shexg之理*
(五)其他著述对修气之论述
二、气学内shexg修持理*之隆盛(宋代—清代)
(1)张载成果丰硕——奠定气1元论之坚实基础
1.张载建构了宇宙万事万物1气的气学
2.张载*出了“气质之性”的论点
3.*出了1个修持内shexg外waxg的程式
(二)气1元论的建立
1.waxg廷相
2.吴廷翰
3.waxg夫之
4.郝敬
(三)其他学派对气的论述
1.理学对气的论述
2.心学对气的论述
3.《真心图说》融气、理、心学于1


第三章儒家内shexg修持kai悟之学
*1节证悟综述
1、kai悟——认知本体是内shexg修持的精髓
(1)认知本体是内shexg修持的特殊内容
(二)kai悟在内shexg修持中的重要地位
二、对kai悟——认知本体之综合介绍
(1)kai悟(见性)的涵义
(二)kai悟过程中应持守之原则与注意事项
(三)大儒多有kai悟之经历
(四)悟后之修持
1.“见体”综述
2.保任摄养本体
3.动静交修,知行合1
4.本体之圆融无碍
5.了脱生死之道
三、对kai悟的不同认知
(1)综述
(二)理学代表人物——朱熹对悟的看*
1.朱子早年观点
2.理学后儒对朱子观点之继承与“修正”
3.对朱子“内shexg致知”的评述
(三)心学(包括气学)内shexg修持对kai悟的重视
1.心学内shexg修持重视kai悟的阐述
2.心、理学内shexg修持kai悟之案例
附:“倘悟”熊十力
*二节儒家内shexg修证案例解析
1、张载案例解析
(1)修证经历与修得
1.经历
2.自述
3.诸儒评述
(二)修证成果解析
1.创建了“变化气质”的修持理*
2.对成shexg之修证历程做出了较明晰的阐发
3.*出了1个内shexg外waxg的修持架构
4.指出kai悟后悟境有上进与旋失之两途
二、李二曲修证精义
(1)李二曲内shexg修持直揭本体
1.证得(录自《二曲集》)
2.对本体的阐发
3.李二曲揭示之内shexg修持功程
4.修持语要
第三节内shexg修持之效用
1、kai悟
二、静修
(1)kai智之理
(二)事实案例
三、获得先知
(1)先知之理之阐发
(二)先知案例
四、内shexg修持能愈病
(1)述理
(二)举事
五、“祈风祷雨”
(1)述理
(二)举事
四、其他灵异
(1)述理
(二)举事
七、善了生死
(1)述理
(二)举事


第四章儒学内shexg修持简择综要
*1节修持之理之共同点——气
1、不同称谓的交会
(1)1般交会
(二)交会于气
二、气是内shexg修持赖以成shexg贤之“物质”基础
(1)气乃成shexg之基
(二)气彰显不同层面之“物态”
(三)心是1种特殊的存在(状态)
三、kai悟状态下体察到的气——天人整体
四、对气的修持是shexg修重要内容
(1)养气
(二)调息以练气
*二节内shexg修持简择之悟qiax阶段
1、内shexg修持zoxg述
二、悟qiax之修学
(1)达本立志
1.达本
2.立志
(二)践行仪轨、学则
(三)自身虔修
1.对治性格偏颇
2.克治xi气,端正操行,涵养道德
3.静修去障复虚
4.养心养气与调息养气
5.静坐*要
6.作善人、为善事,破私立公
7.悟qiax之修须勉强为之
第三节关于kai悟之修持
1、从理上kai窍
(1)*高对心的认识
1.理论层面的认识
2.shexg修之证得是认知心体之*1途径
(二)*高对kai悟多样性的认识
1.认识kai悟不同阶段与层面的多样性
2.认识kai悟之修证过程与形式的多样性
二、净化心灵
三、把握修悟的要则
第四节kai悟后各阶段、层面之修证
1、初悟
(1)初悟阶段对心的体认
(二)初悟阶段之修持
1.zoxg述
2.保任&xbsp;
3.存养&xbsp;
4.观心
5.改过迁善,拔除xi气
(三)向*二阶段过渡修持
二、圆悟(心体呈现虚明静定之征,常显而不隐,
与白教大手印得见明体相*)阶段
(1)zoxg述
1.心象显现特征
2.shexg修圆悟事例
(二)圆悟阶段有三个层面
1.摄知(用)归体层面
2.依体发用层面
3.体用1源层面
4.向彻悟层面过渡——破除景象
三、彻悟阶段
(1)悟境案例介绍
(二)彻悟述理
(三)层面之1:日用行持,惺惺自然,物各付物,不守不趋
1.理
2.事行
(四)层面之二:行大人事,即感即应,应皆神妙
1.述理
2.事功
四、了悟阶段(心体与性天相通)
(1)述理
(二)善待生死&xbsp;&xbsp;&xbsp;&xbsp;&xbsp;&xbsp;&xbsp;
(三)善了生死


第五章证悟案例简介
*1节罗洪先证悟案例
(1)综述
(二)证悟历程
(三)诸儒评述
(四)对良知学的贡献——对良知的分疏
1.天性良知(或称本然良知、自然良知)
2.发见良知与对见在良知之批驳
3.良知辨
4.证得良知
*二节waxg时槐证悟案例
(1)shexg修简介
(二)shexg修历程
(三)对塘南之评述
(四)确立“知”之属性与“定位”
(五)对理学之诸多概念,作了心学之阐述(文繁不录)
(六)对内shexg修持诸阶段之修证真境、修持理*,都有明晰表述
(七)透性研几的kai悟观
第三节罗近溪证悟案例
(1)综述
(二)证悟历程
(三)对罗近溪内shexg修为评述
(四)对心学内shexg修持之理*等均有所发展
1.以“赤子之心”对孔门求“仁”之学做出通俗而精到的阐述
2.对“两个炯然”“两个知行”的剖析
3.对顿悟、渐悟之修持,均有明晰阐述
4.重视“形神俱妙”
(五)衣钵传授
1.授曹胤儒
2.授罗怀智
第四节waxg龙溪证悟案例
(1)简述
(二)shexg修历程
1.阳明慧眼识才,收为弟子
2.天泉证道
3.长者之风,衷告——启迪、针鞭同仁,冀其日新、真悟
4.晚年之孜孜不倦
5.善了生死
(三)对龙溪shexg修评述
(四)对阳明心学(良知学)的阐扬
1.对良知体性的阐发
2.对良知体用之阐发
3.对良知与见闻之知(知识之知)的区分
4.倡发见在知良知
5.阐理主顿,行则上乘兼中下之渐
6.宣师证道shexg迹,以警示防范流bi
第五节陆象山shexg修案例
(1)象山shexg修简述
(二)象山shexg修历程
1.生而颖慧,少年顿悟
2.穷究磨练,动静1体
3.心、理洞融
4.显赫世功
5.善了生死
(三)对象山shexg修之评述
(四)象山shexg修特点
1.立乎其大
2.重辩义利
3.反躬务实之教风


附录
*1节《就正录》与《儒家内shexg心*指要》
1、《就正录》
二、《儒家内shexg心*指要》
(1)守中*要&xbsp;
(二)守1*要
(三)守仁*要
(四)存诚*要
(五)养气*要
(六)格物*要
(七)修止*要&xbsp;
(八)修静*要
(九)修定*要&xbsp;
(十)修观*要
(十1)修息*要&xbsp;
(十二)到命*要
*二节《大学》儒、释、道三家解
1、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儒家)
二、憨山老人《大学纲目决疑题辞》(佛教)
三、魏尧《1贯天机直讲》(道教)摘录
附:&xbsp; 《明德集大旨zoxg论》SHOU叙宗旨(儒家)
第三节范围三教
1、范围三教简介
儒释异同
良知范围三教
剖判释子修为
二、由释述儒
(1)刘经臣《明儒喻道篇》
(二)李翱《复性书》
三、三家融通典要
(1)《三家修道秘旨》摘录
(二)《心学》济1字著
(三)张三丰著述
1.《张三丰太*长生诀》
2.《张三丰修道篇大道论》
(四)《丹经指南学坐要诀》
(五)《三教真传》
1.“佛教真经沉心淡性”
2.“道教真派定神凝气”
编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儒家内圣修持辑要》图书简介 引言:时代呼唤的内在觉醒 在当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与精神世界的相对贫瘠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在追求外在成功与物质丰裕的同时,内心深处的焦虑、迷茫与空虚日益凸显。“内圣”之学,作为中华文化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其价值愈发彰显。本书《儒家内圣修持辑要》,正是立足于儒家经典,系统梳理并精要阐释个体如何通过内在的道德修炼与精神涵养,达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安宁。它并非一套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旨在为现代人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基于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基石。 --- 第一部分:内圣之基——儒家心性论的现代解读 本书的开篇,着重于厘清“内圣”的核心概念,并将其放置于当代语境下进行阐释。我们不拘泥于晦涩的古代注疏,而是力求以现代人的视角,理解儒家对人性的洞察与对道德潜能的激发。 一、性善论的实践维度:人皆有良知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但这善性并非自动显现,而是需要后天涵养。《辑要》详细探讨了孟子“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在现代人情世中的体现与退化。我们着重分析了现代社会中“恻隐”如何被功利主义遮蔽,“是非”如何被信息茧房混淆,并提出了回归本心、唤醒良知的具体路径。这包括日常的“反求诸己”的内省实践,以及如何将这种内在觉察力,应用到职场决策与人际交往中。 二、心学的交汇与深化:从格物到致知 虽然儒家体系宏大,但修身的核心在于“心”。本书深入剖析了宋明理学中关于“心”的论述,特别是对朱熹“格物致知”与王阳明“致良知”的对比性解读。我们认为,格物并非仅指对外界事物的穷究,更是对自身心念流转的细致观察与体悟。如何做到“心即理”,即如何让内心的道德原则与外界的实际行动达到高度统一,是本部分探讨的重点。我们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层次结构:从认识“心”的结构,到辨识“物”的界限,最终达到“知”的圆融无碍。 三、克己复礼的平衡艺术 “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家修身的总纲。本书将“礼”的内涵,从外在的行为规范,提升到内在的秩序与和谐。克制私欲,并非是压抑人性,而是让人的行为符合其作为“人”的最高道德规范。我们通过大量古代圣贤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过犹不及”的度,实现刚健与柔顺、坚持原则与圆融变通之间的精妙平衡。 --- 第二部分:修持之道——知行合一的具体方法论 内圣之学贵在实践。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如何将高远的道德理想,转化为每日可操作的具体修持方法,实现知行合一的境界。 一、晨省与夜思:日间的功夫 儒家修身强调日日不断,如同流水不息。《辑要》详细介绍了一套结合古代“四时读书法”与现代时间管理概念的作息安排。核心在于设立“晨省”与“夜思”两个关键节点:清晨,通过诵读经典、设定当日的道德目标(立志);夜晚,进行系统的反思,对照当日所为与所立之志,找出偏差,进行自我批评与纠正。这套方法力求将晦涩的道德反省,转化为清晰的日志记录与行动改进计划。 二、慎独的深化:独处时的操守 “君子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试金石。在信息爆炸、隐私日益稀薄的时代,如何维护内在的纯净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本书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探讨了“独处”对个体精神力量的构建作用。我们提供的方法包括:设置“精神净空区”,通过静坐、独步或书法等方式,排除外界干扰;以及面对诱惑时,如何清晰地预演道德选择的后果,强化自我约束的内驱力。 三、读书与践履的螺旋上升 读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本书提倡一种“体悟式”的阅读方法,即在阅读经典时,必须同步思考:“此话我身何处未做到?”以及“我如何立即将其付诸实践?”我们强调,知与行不是先后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例如,读到“仁者爱人”,便需在当天主动向一位需要帮助的同事伸出援手,以实践来印证和深化对“仁”的理解。 --- 第三部分:内圣与外达——成就理想人格 内圣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个人的心灵安宁,更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与家庭,最终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儒家抱负。 一、修身即齐家:构建家庭秩序的道德模型 《辑要》深入探讨了《孝经》和《妇德》的当代价值。修身是齐家的基础,只有自身心性稳定,才能正确处理夫妻、亲子关系。我们侧重于阐释如何用“仁爱”而非“权威”来构建家庭关系,如何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德治),而非单纯的规训,来教化下一代。特别是对于“孝”的现代诠释,强调精神慰藉与理解沟通,远胜于形式化的物质供养。 二、义利之辨:在商业环境中的道德坚守 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观构成了巨大挑战。《辑要》以“义以为质”为核心,探讨了如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坚守商业伦理。我们援引了古代商人“童叟无欺”的案例,指导读者如何在复杂的利益权衡中,辨明“可为”与“应为”的界限,将儒家的“义”转化为现代企业文化与个人职业操守的基石。 三、从自律到担当:对社会责任的内化 内圣的最高体现是担当。一个人只有拥有强大的内在力量,才能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时,不屈不挠,勇于承担责任。本书最后一部分引导读者,将个人道德的完善,延伸至对社区、对国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包括培养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以及在关键时刻,愿意牺牲个人小利以维护集体大义的勇气与能力。 --- 结语:在喧嚣中寻得永恒的宁静 《儒家内圣修持辑要》并非一味复古,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晶。它如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开启内在宝库的钥匙。通过对儒家内圣修持的系统学习与身体力行,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强大的精神内核,获得持久的内心平静,最终成就一个德行完备、对社会有益的理想人格。 本书献给所有在追寻“意义”而非仅仅追求“成功”的现代人。修身,始于足下,恒于心间。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儒家内圣修诗辑要》这本书,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关于国学经典的解读那样,充满了学术化的论证或者枯燥的考据,反而更像是一次心与心的对话。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现代人内心迷失的关切。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样做”,而是通过对历代先贤思想的梳理和阐释,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克己复礼”的论述,它不是一种压抑个性的束缚,而是一种对自身欲望的觉察和管理,最终达到一种和谐自洽的状态。读这本书,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书房,与古圣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参照系,让你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不再仅仅追求外在的荣誉和财富,而是更关注内在的平和与安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慢下来”的可能性,让你有机会去探索那个被我们匆忙生活所遮蔽的、更真实的自我。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儒家内圣修持辑要》,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儒学研究者,但读完后,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什么“秘籍”或“捷径”,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一个关于“修身”的深邃世界。它不是那种让你立刻就能“脱胎换骨”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窥见内在修养的广阔天地。那些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论述,初读之下或许会觉得有些晦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它教会我,真正的强大并非源于外在的物质积累,而是来自于内在的道德升华和心性涵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静”的力量,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教你如何“成功”的书那样喧嚣浮躁,而是让你沉下心来,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体悟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生命本质。读完之后,我并非掌握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方法”,而是对“人”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如何安顿自己的心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它让我明白,修身养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贯穿一生的修行,如同潺潺流水,润物无声。

评分

《儒家内圣修持辑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或许有些涩,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醇厚悠长的甘甜。它不像那些网络小说或者畅销书那样,读起来哗众取宠,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慢慢渗透进你的思想。书中关于“修身”的部分,并没有给我提供什么即刻见效的“秘诀”,反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修养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它让我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言行举止,反思自己面对诱惑时的心态,甚至反思自己对待时间的态度。书中的很多观点,并非惊世骇俗,但却往往是那些被我们最容易忽视的真理。它引导我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理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深层含义。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变得多么“高尚”,但却多了一份内心的平静,少了一份无谓的焦虑。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不足,也给了我前进的方向。

评分

坦白讲,拿到《儒家内圣修持辑要》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儒家”和“内圣修持”听起来总带着点老气横秋的意味。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大错特错。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保持着古典的韵味,但却异常地贴近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接地气”。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大谈特谈玄之又玄的理论,而是从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入手,让你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被吸引进去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仁”的论述,它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道德概念,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从对家人的关爱,到对陌生人的善意,甚至是面对困难时的坦然,都体现着“仁”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并非只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现代生活的宝贵财富。它教会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内心的纯净和从容,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力量,如何在顺境中不忘初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评分

读完《儒家内圣修持辑要》,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新鲜的“概念”或“理论”,而是将一些流传千年的智慧,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展现出来。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也不像励志演讲那样空洞浮夸,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的一些论述,例如关于“礼”的阐释,让我不再将其视为僵化的规矩,而是理解为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润滑剂”,以及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它让我明白了,为何古人如此重视“内圣”,因为这是一种通往真正“外王”的基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向内看”的视角,让我们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能够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个最本真的自我。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圣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安顿自己、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人。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体悟,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