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PRS网络演进:EGPRS2与Pool技术

EGPRS网络演进:EGPRS2与Pool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绍刚,李岳梦 著
图书标签:
  • EGPRS
  • GPRS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网络技术
  • Pool技术
  • 通信工程
  • 移动网络
  • 2G
  • 演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51682
商品编码:296651318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EGPRS网络演进:EGPRS2与Pool技术

定价:59.00元

作者:赵绍刚,李岳梦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1211516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赵绍刚、李岳梦编著的这本《EGPRS网络演进:EGPRS2与Pool技术》首先介绍了3GPP标准中所规范的GSM和EGPRS自身演进的关键技术,让读者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标准来源有所了解;随后对GSM和EGPRS中无线接入网的重点演进技术及延时降低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上述重点演进技术,结合现网测试结果,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演进技术的性能情况,并与传统的GSM和EGPRS性能进行了对比,让读者对这些新演进技术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本书对GSM和EGPRS核心网的演进技术,即Pool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根据目前的部署情况,详细介绍了相关的技术方案和部署规划原则。
 《EGPRS网络演进:EGPRS2与Pool技术》可供电信运营商和制造商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院所的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章 EGPRS规范的演进
本章导读
1.1 引言
1.2 历史
1.3 Phase1
1.4 Phase2
1.5 Phase2
1.5.1 Phase2 ,R96
1.5.2 Phase2 ,R97
1.5.3 Phase2 ,R98
1.5.4 Phase2 ,R99
1.5.5 Phase2 ,R4
1.5.6 Phase2 ,R5
1.5.7 Phase2 ,R6
1.5.8 Phase2 ,R7
1.5.9 Phase2 ,R8
1.5.10 Phase2 ,Rel-9
参考文献
第2章 EGPRS2与下行双载频等技术
本章导读
2.1 引言
2.2 EGPRS2技术
2.2.1 引言
2.2.2 EGPRS2-A技术
2.2.3 EGPRS2-B技术
2.2.4 调制和脉冲成形
2.2.5 编码和凿孔
2.2.6 链路自适应
2.2.7 相关规范
2.3 下行双载频技术
2.3.1 引言
2.3.2 功能介绍
2.3.3 相关规范
2.3.4 实现影响
2.4 移动终端接收机分集
2.4.1 MSRD概念
2.4.2 MSRD无线信道模型和性能要求
2.4.3 MSRD的链路层性能
2.4.4 相关规范
2.4.5 实现影响
2.5 减少延时技术
2.5.1 引言
2.5.2 减少的传输时间间隔技术
2.5.3 快速ACKNACK报告
2.5.4 RLC非持续模式
2.5.5 相关规范
参考文献
第3章 GERAN与LTE的互操作及多载波技术
本章导读
3.1 引言
3.2 GERAN与LTE的互操作
3.2.1 互操作需求和机制
3.2.2 业务连续性
3.2.3 GERAN系统信息中的E-UTRAN信息
3.2.4 GERAN中基于优先级的RAT间小区重选
3.2.5 RAT间测量报告和控制
3.2.6 RAT间PS切换
3.2.7 移动终端与E-UTRA的互操作能力
3.2.8 来自GERAN的CSG移动性
3.3 多载波BTS(MCBTS)技术
3.3.1 简介
3.3.2 功能描述
3.3.3 MCBTS对杂扰信号发射的影响
3.3.4 3GPP TSG GERAN标准化
3.4 语音演进
3.4.1 简介
3.4.2 目标
3.4.3 功能描述
3.4.4 规范方面
3.4.5 实现方面
3.4.6 未来工作
3.5 数据演进
3.5.1 简介
3.5.2 下行链路的宽带脉冲成形
3.6 HeNB增强
3.6.1 空闲模式移动性
3.6.2 连接模式移动性
参考文献
第4章 EGPRS2与下行双载频的性能
本章导读
4.1 引言
4.2 GSM无线系统性能
4.2.1 系统参数
4.3 关键性能指标
4.3.1 链路级分析关键性能指标
4.3.2 系统级分析关键性能指标
4.4 EFL方法
4.4.1 网络性能特征化
4.4.2 网络容量
4.5 GSM数据性能演进简介
4.6 EGPRS2链路性能
4.6.1 测试模型
4.6.2 EGPRS参考链路性能
4.6.3 EGPRS2链路性能
4.6.4 EGPRS2上行链路性能
4.6.5 EGPRS2脉冲成形滤波器
4.6.6 EGPRS2增加冗余
4.6.7 跳频影响
4.6.8 EGPRS与EGPRS2 RLC吞吐量
4.6.9 小结
4.7 EGPRS2系统性能
4.7.1 测试条件
4.7.2 测试结果
4.8 下行双载频性能
4.8.1 包含GERAN DLDC架构的网络测试模型
4.8.2 理想无线条件下的测试结果
4.8.3 规则六边形小区部署的系统级测试结果
4.8.4 小结
4.9 双传输模式DTM性能
4.9.1 分段问题
4.9.2 DTM复用
4.9.3 小区内切换失败
4.9.4 小结
4.10 GSM数据演进性能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重复SACCH和FACCH控制信道技术及其性能
本章导读
5.1 引言
5.1.1 AMR编码简介
5.1.2 伴随控制信道简介
5.2 重复SACCH
5.2.1 引言
5.2.2 重复SACCH过程
5.2.3 重复SACCH概念
5.2.4 场景1:无线链路失败
5.3 重复下行FACCH
5.3.1 引言
5.3.2 重复下行FACCH过程
5.3.3 场景2:切换
参考文献
第6章 应用AMRDARP的正交子信道
本章导读
6.1 引言
6.2 GSM语音技术的演进
6.2.1 语音容量
6.2.2 语音性能KPI和硬件效率
6.3 AMR和SAIC性能
6.3.1 自适应多速率(AMR)
6.3.2 下行高级接收机性能(DARP)
6.3.3 AMR DARP链路性能
6.4 OSC和VAMOS性能
6.4.1 下行原理
6.4.2 上行原理
6.4.3 应用AMR的下行VAMOS链路性能
6.4.4 应用AMR的上行VAMOS链路性能
6.4.5 系统级性能
6.4.6 OSC测量结果
参考文献
第7章 DFCA和其他高级抗干扰技术
本章导读
7.1 引言
7.2 跳频
7.3 基站内干扰管理
7.3.1 静态MAIO管理
7.3.2 动态MAIO管理
7.4 基站间和基站内干扰管理
7.4.1 扩展的静态MAIO管理
7.5 动态频率和信道分配
7.5.1 干扰控制
7.5.2 DFCA信道分配
7.5.3 基于特定业务CI需求的信道分配
7.5.4 强制半速率模式
7.5.5 DFCA性能测试结果
参考文献
第8章 GERAN的容量增强技术
本章导读
8.1 引言
8.2 AMR主动功率控制
8.2.1 简介
8.2.2 PPC对功率的影响
8.2.3 PPC对AMR编解码模式的影响
8.2.4 质量和容量增益
8.3 临时超功率
8.3.1 简介
8.3.2 GERAN网络的掉话
8.3.3 伴随控制信道的性能改善
8.3.4 网络测试模型
8.3.5 测试结果
8.4 切换信令优化
8.5 AMR无线链路超时值
8.6 AMR HR向AMR FR切换的优化
8.7 业务相关信道分配
参考文献
第9章 A接口IP化与MSC Pool技术
本章导读
9.1 A接口协议架构
9.1.1 传统架构:基于TDM的A接口用户面
9.1.2 A接口IP化(码型转换器位于BSS)
9.1.3 A接口IP化(BSS中型转换器)
9.2 用户面
9.3 控制面
9.3.1 控制面基本原理
9.3.2 过程
9.4 MSC Pool技术
9.4.1 MSC Pool的引入
9.4.2 MSC Pool的优势
9.4.3 MSC Pool的组网架构
9.4.4 MSC Pool的基本概念
9.4.5 MSC Pool技术原理
9.5 MSC Pool规划
9.5.1 池区规划原则
9.5.2 NRI规划原则
9.5.3 Default MSC规划原则
9.5.4 Non-broadcast LAI规划原则
参考文献
0章 SGSN Pool技术
本章导读
10.1 SGSN Pool的优点
10.2 SGSN Pool的技术特点
10.2.1 SGSN Pool组网
10.2.2 SGSN Pool与非SGSN Pool间的组网关系
10.2.3 网络资源标识NRI
10.2.4 非接入层节点选择功能(NNSF)
10.2.5 默认SGSN
10.2.6 负荷迁移
10.2.7 SGSN Pool的工作模式
10.3 SGSN Pool的规划原则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EGPRS网络演进:EGPRS2与Pool技术 第一章 导论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容量的需求日益增长。在2G/2.5G时代,GSM网络作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移动通信技术,其数据业务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对GSM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进行演进至关重要。增强型通用分组无线业务(Enhanced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EGPRS)应运而生,它是在GPRS基础上进行的重大升级,大幅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为用户带来了更佳的数据业务体验。 本章节将深入探讨EGPRS网络演进的背景与意义,分析其在2G/2.5G数据业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追溯GPRS的起源,阐述其局限性,并由此引出EGPRS的必要性。随后,我们将简要介绍EGPRS的核心技术,包括更高级的调制编码方案(MCS)、改进的链路适配算法以及更优化的协议栈设计。重点将放在EGPRS2的出现及其带来的性能飞跃,以及Pool技术的引入如何进一步优化网络资源利用和用户体验。最后,本章将概述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 1.1 EGPRS演进的背景与意义 2G/2.5G时代数据业务需求的崛起: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用户对移动数据服务的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从简单的文本信息到多媒体内容的浏览、下载,对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然而,早期的GPRS网络在数据传输速率上存在明显的瓶颈,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应用推广受限。 GPRS的局限性分析: GPRS作为GSM网络的数据业务增强方案,虽然相较于传统的CSD(Circuit Switched Data)有了显著提升,但其数据速率仍然较低,主要受限于其采用的调制编码方案(如GMSK)和有限的信道编码。在高负荷情况下,GPRS的吞吐量和用户体验进一步下降。 EGPRS的应运而生: 为了克服GPRS的局限性,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等标准组织启动了EGPRS的研发工作。EGPRS旨在通过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在现有GSM频谱资源上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保持与GPRS的兼容性,从而有效延长2G/2.5G网络的生命周期,并为向3G网络的平滑演进奠定基础。 EGPRS的战略意义: EGPRS的演进不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市场策略上的重要一步。它使得运营商能够在不进行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重构的前提下,显著提升数据业务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用户,并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同时,EGPRS也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1.2 EGPRS核心技术概述 更高级的调制编码方案(MCS): EGPRS引入了比GPRS更复杂的调制编码方案,如QPSK、16QAM和32QAM,这些方案能够在每个符号上传输更多比特,从而大幅提高数据速率。同时,EGPRS也提供了多种编码率,以应对不同的信道条件。 链路适配(Link Adaptation)的增强: 链路适配是EGPRS的核心机制之一。它能够根据实时的无线信道质量,动态地选择最适合的调制编码方案。EGPRS的链路适配算法更加智能和高效,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响应信道变化,最大限度地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并减少误码率。 优化的协议栈设计: EGPRS对原有的GPRS协议栈进行了优化,包括对MAC层(Medium Access Control)和RLC/LLC层(Radio Link Control/Logical Link Control)的改进,以更好地支持高数据速率和更复杂的传输模式。 RLC/LLC层的改进: RLC/LLC层在EGPRS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负责数据的分段、重组、纠错和流量控制。EGPRS的RLC/LLC层采用了更高效的机制,如更长的传输块、更优化的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协议,以提高吞吐量和降低延迟。 1.3 EGPRS2与Pool技术的引入 EGPRS2的性能飞跃: EGPRS2是EGPRS的进一步演进,它在EGPRS的基础上引入了更高级的调制方式(如16QAM和32QAM的优化应用),以及更精细化的信道编码,旨在将EGPRS的峰值速率提升至更高的水平,例如达到约1 Mbps甚至更高。EGPRS2的出现,使得2.5G网络的数据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能够更好地支持网页浏览、电子邮件、即时消息等常见数据业务。 Pool技术的概念与优势: Pool技术,也称为资源池技术,是在EGPRS(特别是EGPRS2)的网络架构中引入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集中管理和动态分配无线资源,例如时隙(time slots)和调制编码方案,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碎片化,并提升整体网络性能。Pool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和网络拥塞情况,灵活地为用户分配最优的传输资源,从而提高数据吞吐量,降低用户等待时间,并改善用户体验。 EGPRS2与Pool技术的协同作用: EGPRS2的先进传输能力与Pool技术的智能资源管理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2.5G网络的潜力。EGPRS2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基础,而Pool技术则确保这些高速率资源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瓶颈的产生。这种协同作用是EGPRS网络演进成功的关键。 1.4 本书结构与内容概览 本书将从技术原理、网络架构、性能优化和应用场景等多个维度,对EGPRS2与Pool技术进行深入的讲解。 第一章 导论: 介绍EGPRS演进的背景、意义、核心技术,以及EGPRS2与Pool技术的引入,为后续章节奠定基础。 第二章 EGPRS基础回顾: 详细回顾GPRS的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以及EGPRS在GPRS基础上进行的改进,为理解EGPRS2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三章 EGPRS2核心技术详解: 深入剖析EGPRS2引入的新型调制编码方案(MCS)、优化后的信道编码、先进的链路适配算法以及改进的RLC/LLC协议,重点阐述其在提升数据速率方面的优势。 第四章 Pool技术原理与实现: 详细介绍Pool技术的概念、作用、基本原理,包括资源池的划分、资源分配策略、调度机制等,并探讨其在EGPRS网络中的具体实现方式。 第五章 EGPRS2与Pool技术协同优化: 分析EGPRS2和Pool技术如何相互配合,实现网络性能的整体提升。包括资源分配的动态化、吞吐量的优化、延迟的降低以及用户体验的改善。 第六章 EGPRS网络性能评估与分析: 介绍EGPRS网络性能评估的方法和关键指标,并结合EGPRS2与Pool技术,分析其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第七章 EGPRS的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 探讨EGPRS2与Pool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如移动互联网、多媒体服务等,并展望EGPRS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总结EGPRS网络演进的成就,并对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出展望。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EGPRS2与Pool技术的原理、优势及在提升移动通信数据业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 第二章 EGPRS基础回顾 在深入探讨EGPRS2与Pool技术之前,有必要对EGPRS的基础——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进行回顾。GPRS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网络在数据业务领域的重要演进,它在2G网络上实现了分组交换的数据业务,为后来的EGPRS奠定了基础。本章将详细回顾GPRS的架构,重点解析其关键的协议层和数据传输流程,并阐述GPRS在数据业务方面的局限性,从而引出EGPRS演进的必要性。 2.1 GPRS网络架构 GPRS网络是在GSM网络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增强的,引入了新的网络节点和接口,以支持分组数据业务。其核心网络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基站子系统(BSS): BSS是GPRS网络与移动终端(MS)直接交互的部分。它包括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在GPRS中,BSS会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实体,以支持分组数据传输,例如SNDCP(Subnetwork Dependent 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功能。 核心网(Core Network): GPRS的核心网引入了两个关键的新节点: 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 SGSN是GPRS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实体,负责管理移动终端在网络中的位置信息、用户鉴权、数据包的路由和中继等。每个SGSN负责一定区域内的移动终端。SGSN处理来自BSS的分组数据,并将其转发到外部数据网络(如Internet)。 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 GGSN是GPRS网络与外部数据网络(如Internet、Intranet)的接口。它为连接到GPRS网络的移动终端提供IP地址,并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将来自外部数据网络的数据包路由到正确的SGSN,再由SGSN转发给移动终端。GGSN还可以进行计费和安全控制。 外部数据网络(External Data Network): 指的是Internet、企业内网等,GPRS网络通过GGSN与这些网络相连,从而实现移动终端访问外部数据服务的目的。 移动终端(MS,Mobile Station): 包括移动设备(如手机)和SIM卡。在GPRS中,MS需要支持GPRS功能,能够进行分组数据通信。 2.2 GPRS关键协议层与数据传输流程 GPRS在GSM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协议层,以支持分组数据业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GPRS在GSM的ARFCN(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信道上,通过共享时隙(time slots)来传输数据。其调制方式主要是GMSK(Gaussian Minimum Shift Keying)。 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MAC层(Medium Access Control): 负责在多个用户之间共享无线信道。GPRS的MAC层支持两种多址方式: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它通过时隙分配和调度来管理用户对信道的访问。 RLC/LLC层(Radio Link Control/Logical Link Control): RLC层负责将IP数据包分割成适合在无线链路上传输的RLC数据块,并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ARQ)。LLC层则提供可靠的、无连接的逻辑链路服务,用于传输IP数据包。LLC层还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段和重组。 网络层(Network Layer): GPRS主要支持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也可以支持X.25等其他协议。IP数据包在GPRS网络中进行传输。 SNDCP层(Subnetwork Dependent Convergence Protocol): SNDCP层位于LLC层和IP层之间,它负责将IP数据包进行压缩和分段,以适应无线链路的带宽限制。同时,它也负责对IP数据包进行解压和重组。 GPRS数据传输流程简述: 1. 数据发送: 当移动终端需要发送数据时,IP数据包经过SNDCP层进行压缩和分段,然后传递给RLC/LLC层。RLC/LLC层将数据分割成RLC数据块,并通过MAC层在无线信道上发送。SGSN接收到RLC数据块后,进行重组和差错纠正,并将IP数据包传递给GGSN。GGSN将IP数据包路由到目标外部数据网络。 2. 数据接收: 当外部数据网络发送数据到移动终端时,数据包首先到达GGSN。GGSN根据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将数据包路由到相应的SGSN。SGSN再通过BSS将数据包以RLC数据块的形式发送到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接收到RLC数据块后,进行重组、解压,最终还原成IP数据包。 2.3 GPRS在数据业务方面的局限性 尽管GPRS的出现是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显著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也直接推动了EGPRS的产生: 数据速率较低: GPRS的数据速率普遍较低,其理论峰值速率通常在9.6 kbps到171.2 kbps之间,但实际用户体验速率往往远低于此。尤其是在网络拥塞时,速率会进一步下降。这使得用户在进行大型文件下载、在线视频观看等数据密集型应用时,体验非常不佳。 频谱利用效率不高: GPRS采用的调制编码方案相对简单,在某些信道条件下,其频谱利用效率不高,尤其是在较好的信道条件下,未能充分利用现有频谱资源。 链路适配能力有限: GPRS的链路适配算法相对简单,对无线信道变化的响应不够及时和灵活,导致在信道条件波动时,数据传输效率会受到较大影响。 网络容量瓶颈: 随着用户数量和数据业务量的增长,GPRS网络的容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瓶颈。较低的数据速率和有限的资源分配能力,使得网络难以满足大规模用户同时使用数据业务的需求。 延迟较高: 相比于后来的技术,GPRS的数据传输延迟相对较高,这会影响到一些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在线游戏和VoIP。 正是这些局限性,促使了对GPRS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升级,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EGPRS的出现,正是为了克服GPRS的不足,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优化的资源利用和更佳的用户体验。 --- 第三章 EGPRS2核心技术详解 EGPRS2(Enhanced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2)是EGPRS技术的一次重大升级,其核心目标是显著提升数据传输速率,进一步优化频谱利用效率,并提供更灵活的业务能力。它在EGPRS的基础上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包括更复杂的调制编码方案、优化的信道编码、智能化的链路适配以及改进的协议栈设计。本章将深入剖析EGPRS2的核心技术,揭示其在提升移动数据业务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 3.1 更高级的调制编码方案(MCS) 调制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是影响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EGPRS2在EGPRS的基础上,引入了更高级、更灵活的MCS集,以适应更广泛的信道条件,并实现更高的数据速率。 GMSK回顾: GPRS主要采用GMSK调制,虽然其在恶劣信道条件下表现稳定,但其数据传输效率有限。 EGPRS的MCS扩展: EGPRS引入了8PSK(Octal Phase Shift Keying)调制,并结合不同的编码率,形成了一系列MCS。8PSK相比GMSK,可以在每个符号上传输更多比特,从而显著提高数据速率。 EGPRS2的MCS升级: EGPRS2进一步扩展了MCS集,引入了更高阶的调制方式,例如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和32QAM。 16QAM: 16QAM可以在每个符号上传输4个比特(2^4=16),相较于8PSK(每个符号3比特),数据传输效率更高。然而,16QAM对信道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在信道条件较差时可能无法使用。 32QAM: 32QAM可以在每个符号上传输5个比特(2^5=32),这是目前在2G/2.5G网络中能够实现的最高阶的调制方式之一,能够带来显著的数据速率提升。同样,32QAM对信道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编码率的配合: EGPRS2与这些高级调制方式配合使用不同的编码率(例如,卷积码的码率),以在数据速率和可靠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在信道条件良好时,可以使用高阶调制和低编码率(例如,1/2或2/3),以获得最高的数据速率;在信道条件稍差时,可以使用较低阶的调制和较高的编码率,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MCS的灵活性: EGPRS2的MCS集设计得更加灵活,能够根据信道条件的变化,在GMSK、8PSK、16QAM和32QAM之间动态切换,从而最大化地利用无线资源,并在不同环境下提供最优的数据传输性能。 3.2 增强的信道编码 除了调制方式的升级,EGPRS2在信道编码方面也进行了改进,以提高数据传输的纠错能力,从而支持更高阶的调制方式,并提高在恶劣信道条件下的鲁棒性。 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s): GPRS和EGPRS主要使用卷积码进行信道编码。EGPRS2在编码器的设计和选择上进行了优化,例如使用了更优的生成多项式,以提高编码增益。 交织(Interleaving): 交织技术在EGPRS2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打乱数据块的顺序再发送,能够在遇到突发性干扰时,将一个数据块的错误分散到多个块中,从而提高解码的成功率。EGPRS2可能采用了更优化的交织算法,以进一步提升其性能。 Turbo码的可能性(虽然在EGPRS2标准中不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更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如3G WCDMA)已经采用了Turbo码,它比卷积码具有更优越的纠错性能。尽管EGPRS2的标准规范并未普遍要求Turbo码,但其在某些实现或后续的演进方向上,对更强大的纠错码的可能性进行了探索。 3.3 智能化的链路适配(Link Adaptation) 链路适配是EGPRS2实现高性能的关键机制之一。它能够根据实时测量的无线信道质量,动态地选择最适合的调制编码方案(MCS),从而在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保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EGPRS2的链路适配相比EGPRS有了显著的提升: 更快的反馈机制: EGPRS2采用了更快速、更精细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机制。移动终端会定期向基站报告当前的上行链路质量,基站据此推断下行链路的质量,并据此调整下行链路的MCS。 更优化的决策算法: EGPRS2的链路适配算法更加智能。它不仅考虑当前的信道质量,还可能结合历史信道信息、用户移动速度、业务类型等多种因素,进行更全面的预测和决策。这使得MCS的选择更加精准,能够更有效地规避信道波动带来的影响。 多用户调度与链路适配的协同: 在多用户环境中,EGPRS2的调度算法与链路适配算法紧密结合。调度器会优先调度信道条件好的用户,并为其分配高阶MCS;而信道条件差的用户则会被分配较低阶的MCS,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这种协同能够最大化地利用频谱资源,提高整体网络吞吐量。 预测性链路适配: EGPRS2可能还引入了预测性链路适配的思想。通过对信道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提前调整MCS,而不是等到信道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后再进行调整,从而进一步减少因信道变化带来的传输中断和速率下降。 3.4 改进的RLC/LLC层协议 RLC/LLC层在EGPRS2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负责数据在无线链路上的可靠传输。EGPRS2对RLC/LLC层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以支持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复杂的传输场景。 更长的传输块(Transmission Blocks): EGPRS2可能采用了更长的传输块(TB)大小,这意味着在每个传输周期内可以传输更多的数据。这有助于减少协议开销,提高传输效率。 优化的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协议: RLC层提供了ARQ机制,用于检测和纠正传输错误。EGPRS2的ARQ协议可能进行了优化,例如支持更快的重传确认,更灵活的错误帧处理,以及更有效的重传策略,从而减少因重传造成的延迟和吞吐量损失。 分段与重组的效率提升: 在传输IP数据包时,RLC层需要将数据包进行分段。EGPRS2可能采用了更优化的分段算法,并提高了分段和重组的效率,以减少数据处理的开销。 支持更灵活的信道配置: EGPRS2可能支持更灵活的信道配置,例如允许使用更多的时隙(time slots)来传输数据,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数据吞吐量。 3.5 EGPRS2在速率提升上的贡献 通过上述核心技术的协同作用,EGPRS2能够实现远高于EGPRS的峰值速率。例如,在理想条件下,EGPRS2的峰值速率可以达到约1 Mbps甚至更高(具体数值取决于标准版本和实现),这已经达到了早期3G网络的水平。这种速率的飞跃,使得2.5G网络也能够满足大量数据业务的需求,如网页浏览、在线社交、高清图片浏览等。 EGPRS2的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数据体验,也为运营商在2G/2.5G网络上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移动数据服务提供了可能,并为后续向3G和4G网络的平滑演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第四章 Pool技术原理与实现 Pool技术,或称资源池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网络资源管理和分配策略,旨在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用户体验并降低运营成本。在EGPRS2网络演进的背景下,Pool技术尤为重要,它能够更智能地管理有限的无线资源,将EGPRS2带来的高数据速率潜力发挥到极致。本章将深入探讨Pool技术的原理、关键组成部分、优势以及在EGPRS网络中的典型实现方式。 4.1 Pool技术的概念与核心思想 Pool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网络中可用的资源(如无线信道资源、计算资源、内存资源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动态分配。它打破了传统网络中资源静态分配或简单动态分配的模式,引入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的资源管理机制。 资源池化(Resource Pooling): 将同类型或相关联的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一个资源池。例如,将一定数量的无线时隙(time slots)、频率资源、功率资源等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无线资源池。 集中管理(Centralized Management): 对资源池内的资源进行统一的监控、调度和分配。一个集中的管理实体负责根据用户的需求、业务优先级、网络状态等因素,将资源池中的资源分配给有需要的用户。 动态分配(Dynamic Allocation): 资源不是预先分配给某个用户的,而是根据用户的实时需求和业务优先级,从资源池中动态地分配和回收。当用户不再需要资源时,资源会被释放回资源池,以供其他用户使用。 智能调度(Intelligent Scheduling): Pool技术通常与智能调度算法相结合。调度算法会考虑多种因素,如用户的QoS(Quality of Service)需求、信道质量、业务类型、网络拥塞程度等,来决定如何从资源池中为用户分配资源,以及分配哪些资源。 4.2 Pool技术在EGPRS网络中的优势 在EGPRS网络中引入Pool技术,能够带来显著的优势: 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传统的资源分配方式可能导致资源碎片化和闲置。Pool技术通过集中管理和动态分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将原本可能被浪费的资源分配给有需要的用户,从而提高整体的频谱利用率。 提升用户体验: 智能调度和动态分配意味着用户能够更快速地获得所需的网络资源,从而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数据传输速率,降低延迟。这对于当前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尤为重要。 增强网络容量: 通过更高效的资源利用,Pool技术能够间接地增加网络的有效容量。在相同的频谱资源下,能够支持更多的用户并发使用数据业务。 降低运营成本: 智能的资源管理和调度有助于减少网络资源的浪费,优化网络性能,从而间接地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支持更灵活的业务: Pool技术能够更好地支持不同QoS需求的业务。例如,可以将高优先级业务的资源需求优先满足,从而保证关键业务的性能。 4.3 Pool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尽管Pool技术的具体实现可能因平台和厂商而异,但其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资源监控模块(Resource Monitoring Module): 负责实时监测资源池中各类资源的可用状态、利用率以及潜在的瓶颈。例如,监测当前有多少空闲时隙、哪些MCS可用、网络负载情况等。 资源管理模块(Resource Management Module): 负责资源的抽象、封装和管理。它维护着资源池的结构和状态,并为调度模块提供接口来查询和请求资源。 调度模块(Scheduling Module): 这是Pool技术的核心。调度模块负责根据用户的请求、业务优先级、网络状态等信息,从资源池中选择最合适的资源,并将其分配给用户。它可能采用各种调度算法,如公平调度、最大吞吐量调度、最小延迟调度等。 策略控制模块(Policy Control Module): 负责定义资源分配的策略和规则。例如,可以设定不同业务类型的优先级、不同用户的QoS等级、资源分配的上限等。策略控制模块指导调度模块的决策。 接口模块(Interface Module): 负责与其他网络实体进行通信,接收用户的资源请求,并将调度结果反馈给用户。 4.4 EGPRS网络中Pool技术的典型实现方式 在EGPRS网络中,Pool技术主要体现在对无线资源(主要是时隙和调制编码方案)的智能化管理和分配上。虽然EGPRS2标准本身可能没有明确定义“Pool技术”这一术语,但其先进的链路适配和调度机制,实质上已经包含了Pool技术的精髓。 时隙Pool(Time Slot Pool): 概念: 将一定数量的无线时隙汇集起来,形成一个时隙Pool。 实现: 调度器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和优先级,从时隙Pool中动态地分配可用时隙给用户。例如,当一个用户需要发送大量数据时,调度器可以一次性分配多个时隙给该用户,以提高传输效率。当用户数据传输完成或速率要求降低时,分配的时隙会被释放回Pool。 优势: 避免了时隙的碎片化,提高了时隙的利用率。例如,原本可能因为用户不连续使用而闲置的时隙,可以通过Pool技术被其他用户有效地利用。 MCS Pool(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Pool): 概念: 将EGPRS2支持的所有可用MCS(包括不同阶的调制和编码率组合)视为一个Pool。 实现: 调度器和链路适配模块协同工作。链路适配模块会根据实时信道质量,判断哪些MCS是可用的。调度器则在为用户分配资源时,选择当前最适合该用户信道条件的MCS。如果用户信道质量良好,则从MCS Pool中选择高阶MCS;反之,则选择低阶MCS。 优势: 确保了在任何信道条件下,都能选择最优的MCS,最大化数据吞吐量,同时避免了因错误传输导致的效率损失。 功率Pool(Power Pool,较少独立提及): 概念: 虽然功率通常由基站动态控制,但在某些高级调度算法中,功率资源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可管理的资源。 实现: 调度器在分配资源时,会考虑用户所需的发射功率,并与基站的功率控制机制相结合,确保资源分配的有效性。 优势: 优化功率分配,减少干扰,提高整体网络性能。 4.5 Pool技术的动态性与用户体验 Pool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动态性。它能够根据用户当前的业务需求,实时地调整资源分配。 按需分配: 用户不需要预先申请固定数量的资源,而是当需要数据传输时,向网络发出请求。调度器会根据请求和可用资源,从Pool中分配最适合的资源。 弹性伸缩: 当用户的数据传输量增加时,调度器可以动态地增加分配给该用户的资源(如时隙数量或带宽),以满足更高的吞吐量需求。反之,当用户数据传输量减少时,资源会被及时回收。 QoS保障: Pool技术可以与QoS策略相结合,为高优先级的业务(如VoIP、视频通话)预留或优先分配资源,确保其性能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Pool技术的应用,EGPRS2网络能够实现更精细化、更智能化的资源管理,将先进的传输能力转化为卓越的用户体验,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移动通信市场中保持优势。 --- 第五章 EGPRS2与Pool技术协同优化 EGPRS2作为EGPRS的演进,其本身在数据速率和传输效率上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而Pool技术的引入,则为EGPRS2提供了强大的资源管理和调度能力,使得EGPRS2的先进性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优化。本章将深入探讨EGPRS2与Pool技术如何协同工作,实现网络性能的整体提升,包括吞吐量的最大化、延迟的最小化以及用户体验的显著改善。 5.1 协同的基础:资源池的丰富性与调度需求 EGPRS2的丰富资源: EGPRS2引入的高阶调制编码方案(如16QAM、32QAM)和更优化的信道编码,为数据传输提供了更高的“潜力”。这意味着在良好的信道条件下,单个时隙能够承载更多的数据。然而,要充分发挥这些高阶MCS的潜力,需要更精细化的调度和资源分配,以确保用户能够获得足够优质的信道条件,或者在多个时隙上进行高效传输。 Pool技术的调度能力: Pool技术的核心在于其智能化的资源池管理和动态调度能力。它能够将可用的无线资源(时隙、MCS、功率等)统一管理,并根据实时网络状态和用户需求进行最优分配。这恰好弥补了EGPRS2在资源动态分配和精细化调度方面的需求。 5.2 协同的机制:智能调度与动态资源分配 EGPRS2与Pool技术的协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动态MCS分配与资源池: EGPRS2提供能力: EGPRS2支持多种MCS,能够在不同信道条件下实现高效率传输。 Pool技术的作用: Pool技术将所有可用的MCS构成一个“MCS Pool”。调度器结合链路适配模块的信道质量反馈,从MCS Pool中动态选择最适合用户的MCS。例如,当用户信道质量极佳时,调度器会选择32QAM,从而以最高速率传输数据。当信道质量下降时,会自动切换到8PSK或GMSK,保证传输的可靠性。这种动态选择的过程,就是将EGPRS2提供的多样化MCS能力,通过Pool的技术进行高效利用。 多时隙分配与时隙资源池: EGPRS2支持多时隙: EGPRS2允许一个用户使用多个时隙同时传输数据,以进一步提高吞吐量。 Pool技术的作用: Pool技术将可用的时隙形成一个“时隙Pool”。调度器会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例如,下载大文件)和优先级,从时隙Pool中动态地分配多个时隙给该用户。如果用户只需要传输少量数据,则只分配一个时隙。这种动态的多时隙分配,避免了时隙的闲置,提高了时隙的利用率,并为用户提供了按需获得高吞吐量的能力。 链路适配与资源调度协同: EGPRS2链路适配: EGPRS2的链路适配能够实时评估信道质量,并向调度器提供建议的MCS。 Pool技术调度: Pool技术中的调度器接收到链路适配的信息后,会结合其他因素(如用户优先级、网络拥塞情况),从资源池中选择最优的时隙和MCS组合进行分配。例如,即使信道质量支持高阶MCS,但如果网络拥塞,调度器也可能选择稍低阶的MCS配合更多的时隙,以提高整体吞吐量。 按需服务与QoS保障: EGPRS2提供能力: EGPRS2具备更灵活的传输能力。 Pool技术的作用: Pool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QoS要求,为用户分配优先级的资源。例如,对于低延迟、高可靠性的业务,调度器会优先从资源池中分配资源,并选择更可靠的MCS。对于带宽需求大的业务,则会分配更多的时隙和更适合的MCS。这种精细化的QoS保障,是EGPRS2性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 5.3 性能提升的具体表现 EGPRS2与Pool技术的协同优化,带来了多方面的性能提升: 吞吐量的最大化: 高阶MCS利用: 通过动态选择和分配高阶MCS(16QAM、32QAM),在良好的信道条件下,单个时隙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得到数倍的提升。 多时隙聚合: 动态分配多个时隙,使得用户能够聚合多个传输通道,从而获得更高的总吞吐量。这对于下载、流媒体等高带宽需求业务至关重要。 减少调度开销: 智能的调度算法能够更有效地管理传输时机,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空闲时隙,从而提高整体吞吐量。 延迟的最小化: 快速资源获取: Pool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实时请求,快速地从资源池中分配所需的资源,减少了用户等待连接建立的时间。 高效传输: 通过选择最优的MCS和利用多个时隙,数据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传输完成,从而降低了端到端的传输延迟。 智能调度: 调度器会尽量为对延迟敏感的业务(如VoIP)优先分配资源,并选择能够快速传输的MCS,进一步降低延迟。 用户体验的显著改善: 更流畅的上网体验: 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延迟意味着网页加载更快,视频播放更流畅,在线应用响应更迅速。 更丰富的应用支持: EGPRS2结合Pool技术,使得2.5G网络能够支持更多以前只能在3G网络上实现的数据业务,例如高清图片浏览、短视频分享、在线游戏等。 更高的网络稳定性: 智能的链路适配和资源调度,能够更好地应对无线信道的波动,减少因信号干扰或切换导致的业务中断,提供更稳定可靠的服务。 频谱效率的提升: 按需分配: 避免了资源的过度预留和闲置,提高了频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利用率。 智能MCS选择: 在保证传输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高阶MCS,以单位频谱承载更多数据。 减少重传: 优化的链路适配和传输机制,减少了错误传输和重传次数,从而提高了频谱的有效利用率。 5.4 协同优化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EGPRS2与Pool技术的协同带来了显著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复杂度增加: 智能调度、动态MCS选择、多时隙分配等机制的引入,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对基站和核心网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应对: 需要更强大的处理单元和更优化的算法实现。 信道状态信息的准确性: 链路适配和调度决策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准确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SI的测量误差或延迟,可能导致错误的MCS选择或资源分配。 应对: 需要不断优化CSI的测量和反馈机制,并引入预测性算法。 多用户公平性: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不同用户的QoS需求和公平性,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应对: 需要设计更精细化的调度策略,例如结合公平性指标和QoS权重。 能耗问题: 更复杂的调度和处理机制,可能导致基站和移动终端的能耗增加。 应对: 需要在性能和能耗之间进行权衡,并采用更节能的设计。 5.5 总结 EGPRS2与Pool技术的协同优化,是2G/2.5G网络数据业务演进的集大成者。EGPRS2提供了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基础,而Pool技术则提供了智能化的资源管理和调度能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了数据速率的飞跃、延迟的降低和用户体验的显著提升。这种协同模式,使得EGPRS2网络能够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提供接近早期3G网络的性能,有效延长了2G/2.5G网络的生命周期,并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一个老旧网络升级的项目做可行性研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和专业,几乎没有多余的废话,直击核心观点。我欣赏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尽管没有直接深入到具体的技术实现细节,但它对每一个技术概念的界定都非常精准和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网络复杂性管理的探讨,那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随着网络层级的增加,如何保持系统的鲁棒性和可维护性才是真正的挑战。我原以为这本书会侧重于某个特定厂商的技术实现,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提供的是一个跨越不同技术栈的、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框架。这本书就像是一份高层级的技术咨询报告,它帮你理清思路,让你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对于建立系统性的技术思维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是一位资深的系统集成工程师,日常工作需要处理大量的网络互联互通问题。我原本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异构网络融合的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比如不同代际网络之间信令兼容性的深度解析。然而,这本书的重点显然放在了更高层次的架构设计和理论基础之上。作者非常擅长使用类比和模型来解释复杂的技术演进路径,比如他用“河流分岔”的比喻来描述技术路线的选择,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这种叙事方式,虽然不像教科书那样提供详细的步骤,却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思考。它引导我们去思考技术背后的哲学和驱动力,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动手解决问题”的工程师来说,是一种难得的“静心”和“反思”的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质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银灰色的文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名刚进入移动通信行业不久的新人,对4G和5G的过渡技术非常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整个移动通信技术演进脉络的宏大叙事,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从2G到3G,再到LTE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是关于频谱效率和用户体验提升的讨论,让我对技术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具体的技术细节,但那种对行业趋势的洞察力,那种对未来移动通信图景的描绘,真的让人热血沸腾。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想要从战略高度理解移动通信发展的管理者和战略规划师,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路线图,读完后,我对未来几年技术可能走向何方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比单纯学习具体的协议规范更有价值。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定价让我有些犹豫,但最终的阅读体验证明了它的价值。我是一位研究数据传输效率的学者,我对各种信道编码和多址接入技术的底层数学模型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介绍非常宏观,它更多地讨论了技术演进带来的整体效益提升,例如对整体网络容量的贡献百分比,而不是深入到香农定理的实际应用层面。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未来用户需求预测”的分析,他基于社会发展趋势,对未来带宽需求的增长曲线进行了严谨的推导,这部分内容极具前瞻性。它没有提供任何代码片段或具体的配置指南,但这正是它的独特之处——它提供的是“远见”。这本书帮助我跳出了日常被具体技术细节困住的境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通信技术如何作为基础设施支撑未来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无可挑剔,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阅读体验极佳。我个人比较偏爱那种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我期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网络架构优化的实战案例,但作者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从宏观层面探讨技术路线图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不同网络制式在成本效益上的权衡问题,那一段论述得极其精辟,它揭示了技术选择背后复杂的商业考量,而非单纯的技术优越性。这种将工程技术与商业决策紧密结合的分析角度,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我感觉作者是一位深谙技术精髓又兼具商业头脑的专家,他没有陷入过多的技术参数泥潭,而是专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告诉我们“如何”做,这使得全书的立意拔高了不少层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