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EGPRS网络演进:EGPRS2与Pool技术
定价:59.00元
作者:赵绍刚,李岳梦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1211516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赵绍刚、李岳梦编著的这本《EGPRS网络演进:EGPRS2与Pool技术》首先介绍了3GPP标准中所规范的GSM和EGPRS自身演进的关键技术,让读者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标准来源有所了解;随后对GSM和EGPRS中无线接入网的重点演进技术及延时降低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上述重点演进技术,结合现网测试结果,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演进技术的性能情况,并与传统的GSM和EGPRS性能进行了对比,让读者对这些新演进技术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本书对GSM和EGPRS核心网的演进技术,即Pool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根据目前的部署情况,详细介绍了相关的技术方案和部署规划原则。
《EGPRS网络演进:EGPRS2与Pool技术》可供电信运营商和制造商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院所的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章 EGPRS规范的演进
本章导读
1.1 引言
1.2 历史
1.3 Phase1
1.4 Phase2
1.5 Phase2
1.5.1 Phase2 ,R96
1.5.2 Phase2 ,R97
1.5.3 Phase2 ,R98
1.5.4 Phase2 ,R99
1.5.5 Phase2 ,R4
1.5.6 Phase2 ,R5
1.5.7 Phase2 ,R6
1.5.8 Phase2 ,R7
1.5.9 Phase2 ,R8
1.5.10 Phase2 ,Rel-9
参考文献
第2章 EGPRS2与下行双载频等技术
本章导读
2.1 引言
2.2 EGPRS2技术
2.2.1 引言
2.2.2 EGPRS2-A技术
2.2.3 EGPRS2-B技术
2.2.4 调制和脉冲成形
2.2.5 编码和凿孔
2.2.6 链路自适应
2.2.7 相关规范
2.3 下行双载频技术
2.3.1 引言
2.3.2 功能介绍
2.3.3 相关规范
2.3.4 实现影响
2.4 移动终端接收机分集
2.4.1 MSRD概念
2.4.2 MSRD无线信道模型和性能要求
2.4.3 MSRD的链路层性能
2.4.4 相关规范
2.4.5 实现影响
2.5 减少延时技术
2.5.1 引言
2.5.2 减少的传输时间间隔技术
2.5.3 快速ACKNACK报告
2.5.4 RLC非持续模式
2.5.5 相关规范
参考文献
第3章 GERAN与LTE的互操作及多载波技术
本章导读
3.1 引言
3.2 GERAN与LTE的互操作
3.2.1 互操作需求和机制
3.2.2 业务连续性
3.2.3 GERAN系统信息中的E-UTRAN信息
3.2.4 GERAN中基于优先级的RAT间小区重选
3.2.5 RAT间测量报告和控制
3.2.6 RAT间PS切换
3.2.7 移动终端与E-UTRA的互操作能力
3.2.8 来自GERAN的CSG移动性
3.3 多载波BTS(MCBTS)技术
3.3.1 简介
3.3.2 功能描述
3.3.3 MCBTS对杂扰信号发射的影响
3.3.4 3GPP TSG GERAN标准化
3.4 语音演进
3.4.1 简介
3.4.2 目标
3.4.3 功能描述
3.4.4 规范方面
3.4.5 实现方面
3.4.6 未来工作
3.5 数据演进
3.5.1 简介
3.5.2 下行链路的宽带脉冲成形
3.6 HeNB增强
3.6.1 空闲模式移动性
3.6.2 连接模式移动性
参考文献
第4章 EGPRS2与下行双载频的性能
本章导读
4.1 引言
4.2 GSM无线系统性能
4.2.1 系统参数
4.3 关键性能指标
4.3.1 链路级分析关键性能指标
4.3.2 系统级分析关键性能指标
4.4 EFL方法
4.4.1 网络性能特征化
4.4.2 网络容量
4.5 GSM数据性能演进简介
4.6 EGPRS2链路性能
4.6.1 测试模型
4.6.2 EGPRS参考链路性能
4.6.3 EGPRS2链路性能
4.6.4 EGPRS2上行链路性能
4.6.5 EGPRS2脉冲成形滤波器
4.6.6 EGPRS2增加冗余
4.6.7 跳频影响
4.6.8 EGPRS与EGPRS2 RLC吞吐量
4.6.9 小结
4.7 EGPRS2系统性能
4.7.1 测试条件
4.7.2 测试结果
4.8 下行双载频性能
4.8.1 包含GERAN DLDC架构的网络测试模型
4.8.2 理想无线条件下的测试结果
4.8.3 规则六边形小区部署的系统级测试结果
4.8.4 小结
4.9 双传输模式DTM性能
4.9.1 分段问题
4.9.2 DTM复用
4.9.3 小区内切换失败
4.9.4 小结
4.10 GSM数据演进性能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重复SACCH和FACCH控制信道技术及其性能
本章导读
5.1 引言
5.1.1 AMR编码简介
5.1.2 伴随控制信道简介
5.2 重复SACCH
5.2.1 引言
5.2.2 重复SACCH过程
5.2.3 重复SACCH概念
5.2.4 场景1:无线链路失败
5.3 重复下行FACCH
5.3.1 引言
5.3.2 重复下行FACCH过程
5.3.3 场景2:切换
参考文献
第6章 应用AMRDARP的正交子信道
本章导读
6.1 引言
6.2 GSM语音技术的演进
6.2.1 语音容量
6.2.2 语音性能KPI和硬件效率
6.3 AMR和SAIC性能
6.3.1 自适应多速率(AMR)
6.3.2 下行高级接收机性能(DARP)
6.3.3 AMR DARP链路性能
6.4 OSC和VAMOS性能
6.4.1 下行原理
6.4.2 上行原理
6.4.3 应用AMR的下行VAMOS链路性能
6.4.4 应用AMR的上行VAMOS链路性能
6.4.5 系统级性能
6.4.6 OSC测量结果
参考文献
第7章 DFCA和其他高级抗干扰技术
本章导读
7.1 引言
7.2 跳频
7.3 基站内干扰管理
7.3.1 静态MAIO管理
7.3.2 动态MAIO管理
7.4 基站间和基站内干扰管理
7.4.1 扩展的静态MAIO管理
7.5 动态频率和信道分配
7.5.1 干扰控制
7.5.2 DFCA信道分配
7.5.3 基于特定业务CI需求的信道分配
7.5.4 强制半速率模式
7.5.5 DFCA性能测试结果
参考文献
第8章 GERAN的容量增强技术
本章导读
8.1 引言
8.2 AMR主动功率控制
8.2.1 简介
8.2.2 PPC对功率的影响
8.2.3 PPC对AMR编解码模式的影响
8.2.4 质量和容量增益
8.3 临时超功率
8.3.1 简介
8.3.2 GERAN网络的掉话
8.3.3 伴随控制信道的性能改善
8.3.4 网络测试模型
8.3.5 测试结果
8.4 切换信令优化
8.5 AMR无线链路超时值
8.6 AMR HR向AMR FR切换的优化
8.7 业务相关信道分配
参考文献
第9章 A接口IP化与MSC Pool技术
本章导读
9.1 A接口协议架构
9.1.1 传统架构:基于TDM的A接口用户面
9.1.2 A接口IP化(码型转换器位于BSS)
9.1.3 A接口IP化(BSS中型转换器)
9.2 用户面
9.3 控制面
9.3.1 控制面基本原理
9.3.2 过程
9.4 MSC Pool技术
9.4.1 MSC Pool的引入
9.4.2 MSC Pool的优势
9.4.3 MSC Pool的组网架构
9.4.4 MSC Pool的基本概念
9.4.5 MSC Pool技术原理
9.5 MSC Pool规划
9.5.1 池区规划原则
9.5.2 NRI规划原则
9.5.3 Default MSC规划原则
9.5.4 Non-broadcast LAI规划原则
参考文献
0章 SGSN Pool技术
本章导读
10.1 SGSN Pool的优点
10.2 SGSN Pool的技术特点
10.2.1 SGSN Pool组网
10.2.2 SGSN Pool与非SGSN Pool间的组网关系
10.2.3 网络资源标识NRI
10.2.4 非接入层节点选择功能(NNSF)
10.2.5 默认SGSN
10.2.6 负荷迁移
10.2.7 SGSN Pool的工作模式
10.3 SGSN Pool的规划原则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一个老旧网络升级的项目做可行性研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和专业,几乎没有多余的废话,直击核心观点。我欣赏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尽管没有直接深入到具体的技术实现细节,但它对每一个技术概念的界定都非常精准和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网络复杂性管理的探讨,那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随着网络层级的增加,如何保持系统的鲁棒性和可维护性才是真正的挑战。我原以为这本书会侧重于某个特定厂商的技术实现,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提供的是一个跨越不同技术栈的、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框架。这本书就像是一份高层级的技术咨询报告,它帮你理清思路,让你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对于建立系统性的技术思维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是一位资深的系统集成工程师,日常工作需要处理大量的网络互联互通问题。我原本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异构网络融合的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比如不同代际网络之间信令兼容性的深度解析。然而,这本书的重点显然放在了更高层次的架构设计和理论基础之上。作者非常擅长使用类比和模型来解释复杂的技术演进路径,比如他用“河流分岔”的比喻来描述技术路线的选择,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这种叙事方式,虽然不像教科书那样提供详细的步骤,却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思考。它引导我们去思考技术背后的哲学和驱动力,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动手解决问题”的工程师来说,是一种难得的“静心”和“反思”的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质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银灰色的文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名刚进入移动通信行业不久的新人,对4G和5G的过渡技术非常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整个移动通信技术演进脉络的宏大叙事,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从2G到3G,再到LTE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是关于频谱效率和用户体验提升的讨论,让我对技术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具体的技术细节,但那种对行业趋势的洞察力,那种对未来移动通信图景的描绘,真的让人热血沸腾。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想要从战略高度理解移动通信发展的管理者和战略规划师,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路线图,读完后,我对未来几年技术可能走向何方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比单纯学习具体的协议规范更有价值。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定价让我有些犹豫,但最终的阅读体验证明了它的价值。我是一位研究数据传输效率的学者,我对各种信道编码和多址接入技术的底层数学模型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介绍非常宏观,它更多地讨论了技术演进带来的整体效益提升,例如对整体网络容量的贡献百分比,而不是深入到香农定理的实际应用层面。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未来用户需求预测”的分析,他基于社会发展趋势,对未来带宽需求的增长曲线进行了严谨的推导,这部分内容极具前瞻性。它没有提供任何代码片段或具体的配置指南,但这正是它的独特之处——它提供的是“远见”。这本书帮助我跳出了日常被具体技术细节困住的境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通信技术如何作为基础设施支撑未来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无可挑剔,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阅读体验极佳。我个人比较偏爱那种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我期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网络架构优化的实战案例,但作者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从宏观层面探讨技术路线图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在特定地理环境下,不同网络制式在成本效益上的权衡问题,那一段论述得极其精辟,它揭示了技术选择背后复杂的商业考量,而非单纯的技术优越性。这种将工程技术与商业决策紧密结合的分析角度,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我感觉作者是一位深谙技术精髓又兼具商业头脑的专家,他没有陷入过多的技术参数泥潭,而是专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告诉我们“如何”做,这使得全书的立意拔高了不少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