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定价:23.00元
售价:15.6元,便宜7.4元,折扣67
作者:吴淡如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807036968
字数: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如果爱情曾经伤害过我们,何尝不是我们先点头同意。苦与乐,都是爱情的面相——如果没有得到什么,那一定要学到些什么啊。
对于爱情,我也曾一派任性和傻气,于是自尝苦果,于是开始质疑。尔后学会疗伤,学会为自己敷药。学会尽快找到伤口,而不是忽视伤处;学会珍惜,知道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该给我的;也明白记恨无益,留不得时,强留更是无聊。
学会改变一下顽固:学会在该坚持时坚持,该把持时把持。也学会了更改设定码:“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凡是陪过我们一段的人,必有他出现的因由,与他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价值。也许不愿想起,但也不需抹煞,不必言恨。
《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就是旅程中的那本书,放在我随身的背包里;在录像的空档也一样,它总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不管在什么样的日子里,只要有一本书,再寒冷的天气,也像在口袋里放了一个暖炉。有时,它还真的能够发挥无穷作用。如果爱情曾经伤害过我们,何尝不是我们先点头同意。苦与乐,都是爱情的面相——如果没有得到什么,那一定要学到些什么啊。
对于爱情,我也曾一派任性和傻气,于是自尝苦果,于是开始质疑。尔后学会疗伤,学会为自己敷药。学会尽快找到伤口,而不是忽视伤处;学会珍惜,知道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该给我的;也明白记恨无益,留不得时,强留更是无聊。
学会改变一下顽固:学会在该坚持时坚持,该把持时把持。也学会了更改设定码:“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凡是陪过我们一段的人,必有他出现的因由,与他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价值。也许不愿想起,但也不需抹煞,不必言恨。
吴淡如,台湾大学法律系学士、中文研究所硕士。畅销书作家和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自1995年至今都是台湾省畅销排行榜上女性作家名,并二度获得金钟奖佳教育节目主持人及佳谈话性节目主持人提名。
她说自己天生反骨,十岁就立志当作家,尽管有人劝她写作会饿死,但她就是义无反顾。
她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改变,只想发掘短暂人生的种种可能。
她在主持节目时阅读别人的故事,在旅行中品尝生活的意外滋味,在写作中领悟人生的美妙。
她说:你一定要选择自己要过的人生,因为你不想做的事,一定做不好;尽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才能活得让自己和别人都觉得赏心悦目!
《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垃圾女郎
从暗恋到初恋要走多远的距离?对她来说,别人一步可以跨过的路途,总比万里长城还长……
如果没有他,她的人生会像一个空塑料袋一样,里头什么东西也没有吧。在半睡半醒之间,这个念头浮现在李晓燕的脑海里,从墙壁另一头传来的冲水声,把她从湿黏阴郁的梦境里拉出来。
李晓燕睁开了眼睛。
她听见隔壁开门的声音,催自己起床了,他出门了。
她也听见塑料袋里头的空可乐罐头撞击门框,发出轻微的声响。
他出门的声音,是她每天早上的闹钟。
李晓燕其实不需要闹钟,她不是上班族,她靠网拍维生,小小的套房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白色和黑色帽子。加上她自己的东西和原料,小小的套房像个密闭的垃圾场。
她的维生方式全靠网络:在网络上跟帽子批发商订购一模一样的白帽子,然后依照自己的喜好,用奇异笔和亚克力原料,把帽子画成各式各样的图案。然后,上网把它们卖掉。这是她所能想到的维生方法。以前,她工作到三更半夜,中午才起床。
……
自序 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辑1:有情无情,暧昧不明
搞暧昧
我爱你,一切搞定
宁可失身,不可嫁人
外遇的她竟然那么快乐
男人在床上,该讲不该讲
请爱 我,但别睡我
性爱新趋势
抱108支香发毒誓
旅途之中我爱你
离婚与被离婚
爱的故事1:垃圾女郎
没人要娶林黛玉
激情不过一年半
痴情女未必是男人福气
女人回头实在难
眉头深锁的她,都说没事
不要钱的贵
威力十足的老实男
妮可为爱向前冲
女人越来越好色
男人也有不想上床的时候
爱的故事2:在暗巷尽头相逢
辑2:痴情未必是福气
该寄喜贴给前女友吗?
洗澡与外遇的关系
床上不该说错的话
不翻旧帐何其难
打老虎与打蟑螂
会讲过去恋情的男人未必老实
虚拟的恐惧会爱情
爱与恨是孪生兄弟
冷漠式分手
玫瑰花与葱花
爱的故事3:次
辑3:爱与恨是孪生兄弟
辑4:爱情品味翻来覆去
爱情的严酷考验
翻来覆去的爱情品味
妾不如偷
离婚前先刷瀑卡
靠裙带关系找工作
失业男的危险特征
职场女性变成狐狸精大宗
影响爱情观
母子连心勿连手
老娘请你别插手
爱的故事4:他或她的外遇
这本书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对“结束一段关系”这件事的态度。很多书都把分手的处理描绘成一场需要努力“走出来”的艰难跋涉,充满了哀伤和失落。但在这本书里,作者将“结束”定义为最高级的“学到”。它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对自身需求和极限的一次最清晰的确认。这种叙事角度,极大地释放了读者的情感压力。它暗示着,只要你在关系中付出了真实的自我,并且从中获得了对自身的洞察,那么无论这段关系持续了多久,它都不是浪费。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因为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而耿耿于怀了好几年,读完这本书后,我突然觉得,那段经历与其说是“失去”,不如说是为我未来识别健康关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照系。整本书读完,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不是因为找到了万能药方,而是因为清晰地看到了迷雾散去后,那条需要自己一步步走下去的路,而且,心里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而不是恐惧。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并不低,不是因为词汇多么晦涩,而是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自我反思能力。它像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做了特殊处理的、能放大内心深处恐惧的镜子。书中关于“依恋模式”的分析极其深刻,它没有采用教科书式的分类,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示了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是如何在看似和谐的互动中埋下定时炸弹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并不在意“如何治愈”这些模式,而是着重强调“如何认识”它们。这种“先认清现实,再谈改变”的逻辑,显得异常务实。它剥去了爱情中所有浪漫滤镜,展示了关系背后那些深植于童年和过往经历的无意识驱动力。读到后面,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优秀的人格心理学读物,只是它的所有理论都围绕着“爱”这个核心命题展开,而且论证过程充满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哲学家的穿透力。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感受,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由无数面棱镜构成的房间,每一个角度反射出来的光线都带着不同的色彩和形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关系中的权力动态”这一点上的细腻笔触。很多关于爱情的书籍,要么将一方塑造成施予者,另一方塑造成接受者,要么就是陷入无休止的指责循环。但这本书完全避开了这种二元对立的陷阱。它探讨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我们在这种互动模式中分别学到了什么”。有一段关于“期望落差”的论述,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绘我们如何在脑海中为伴侣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模板,而现实的每一次摩擦,都是这个模板崩塌的过程。它没有美化痛苦,而是直视了那种幻灭感,但随后又巧妙地引向了“重建”——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旧有的认知结构被彻底打破之后。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跳跃,时而像散文诗那样充满感性,时而又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在做田野调查,这种交替的语调,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绝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威士忌,后劲十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线性叙事主线,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的思想碎片,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点切入,都能找到对话的入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边界感”的探讨,这在很多情感读物中常常被一笔带过,被视为不浪漫的“现代病”。然而,作者却将其提升到了关系健康度的核心指标。它不是在倡导疏远,而是在论证:清晰的边界不是为了推开彼此,而是为了确保我们献出的爱是真实的、自愿的,而不是出于义务感或恐惧感。我曾以为,在爱情里,最好的状态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读完这部分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模糊不清、甚至有些“窒息”的关系模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口语化,偶尔还会出现一些非常接地气的表达,这大大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严肃的理论,而是在听一位智者在茶余饭后分享他多年来观察到的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有意思,那种带着一点点复古的油画质感,让人联想到那些经典的爱情故事,但又隐约透着一丝现代的疏离感。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被书名吸引了——“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哲学的思辨,不像那些直白的“脱单指南”或者“完美伴侣手册”。我原本以为里面会是一本充满理论分析的社会学著作,毕竟“学到”这个词听起来太理性了。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发现它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邀请我们一起走进那些关于爱与失去的迷宫。文字的节奏很舒缓,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听一个经历丰富的朋友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它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共情。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对照生活中的某些片段,那些曾经以为已经翻篇的遗憾,又被轻轻地揭开了伤疤,但奇怪的是,这次的触碰并没有带来剧痛,反而有一种被理解的释然。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把爱情这个宏大而又私密的主题,拆解成了无数个可以被感知和咀嚼的小瞬间,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