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与财政政策工具研究
定价:12.00元
售价:8.2元,便宜3.8元,折扣68
作者:胡卫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5874855
字数:
页码:1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00kg
本书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国家创新体系、技术赶超和跨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作为通过财政政策介入技术创新活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依据。本书还进一步分析了税收激励、资助、风险投资、技术采购四种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方法、运作规律、政策效果。后,本书结合我国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后,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特征构建了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主要使用的技术创新财政政策工具,提出了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和政策调整的建议。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与财政政策工具研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国家创新体系、技术赶超和跨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作为通过财政政策介入技术创新活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依据。20世纪中叶以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成为各国制定政策的关键。我国也确立了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自主创新是实现这一战略的核心。财政政策工具是各国常用的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之一,更是对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能够产生直接效果的政策工具。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与财政政策工具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税收激励、资助、风险投资、技术采购四种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方法、运作规律、政策效果。后,《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与财政政策工具研究》结合我国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后,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特征构建了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主要使用的技术创新财政政策工具,提出了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和政策调整的建议。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与财政政策工具研究》在理论阐述部分应用大量实证数据作为佐证;在政策工具分析部分,重视政策工具的操作实务,并通过各种案例分析政策工具的操作方法,特别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与财政政策工具研究》结合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际设计了一套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财政政策工具体系。
章 自主创新的微观层面分析与政策含义
纵观次技术革命以来的技术发展史,我们总可以看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干预、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作用愈加明显,国与国之间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上升到了科技计划和技术创新政策层次的竞争。在学术界,各个学派也纷纷从自身的理论出发,为创新政策的制定寻找理论依据,以促进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各种理论的讨论都无法脱离对技术创新概念一般定义的研究。
节 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
一、技术创新
国际上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提出的创新理论,他于1912年提出“创新”(innovation)概念。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他认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者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性;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它主要体现为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供应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即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
熊彼特之后,技术创新理论不断地深化发展,特别是由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十分迅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参与到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中来,使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有了多个视角。表1—1就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虽然学术界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同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的定义,本书也采用了该定义。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OECD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规范各类科技活动的定义,以实现对科技活动的科学统计。为了对技术创新进行科学统计,OECD又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技术创新的统计规范,成为各国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重要参考之一。大多数OECD和欧盟成员国及一部分拉美国家都采用OECD的定义对本国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丝疑虑的,毕竟“理论基础”这四个字在很多研究中常常意味着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和难以理解的术语堆砌。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富有逻辑性,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思想演变脉络,将那些深奥的理论“人性化”了。我感觉作者像是耐心地在跟我聊天,一步步引导我理解为什么会出现A理论,而B理论又是如何对其进行修正和发展的。特别是在探讨“知识溢出效应”那几章,作者引用的不同国家和行业的对比数据,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清晰地展示了理论模型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折射出不同的光芒的。这种叙述上的张力——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具备如此高的可读性——是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它真正做到了将前沿的学术思想普及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象牙塔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沉稳而坚定的力量感,作者的表达极其审慎,每一个论断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献时非常注重学派间的对话与批判,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例如,在讨论政府职能边界时,作者清晰地梳理了新古典主义与熊彼特学派在干预程度上的分歧,并且最终给出了一个基于本土化环境的折衷性建议。这种开放的、包容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结论更加信赖。它没有给人一种“我说的就是真理”的傲慢,而是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的分析框架,鼓励读者在这个框架内继续探索和辩论。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政策研究的读者来说,这种平衡的论述方式,远比那种极端化的观点更有价值,它让人感到这本书是开放的、鲜活的研究成果,而非僵化的教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那种将所有内容一股脑儿塞给读者的书,而是采取了一种层层递进的策略。开篇建立了扎实的理论基石,然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对具体政策工具的分析。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风险资本激励机制”那一节,作者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创新所应匹配的财政工具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论证,这种精准度让我感到非常信服。很多政策研究往往停留在“应该多投入”的口号层面,但这本书深入到了“如何投入最有效率”的微观层面,甚至提到了资源配置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财政政策实施中的体现。读到这部分时,我甚至拿出笔在旁边做起了笔记,试图将这些工具与我过去接触过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交叉对比。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工具,更是在教读者如何像一名政策制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这种启发性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简洁的字体搭配在一起,立刻就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学术氛围。我本来对这个领域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翻开扉页后,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厚重感,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到眼光。特别是看到目录部分,对各个理论流派的梳理,简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把我从以往碎片化的认知中一下子拉入了一个宏大而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言中提出的那个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观点,那种跨学科的融合视角,不是简单地罗列经济学模型,而是将社会学、管理学的一些元素巧妙地编织进去,使得整个理论的根基显得异常扎实,也更有现实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概念的定义,感觉自己仿佛正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逐步深入一片充满挑战但也无比迷人的思想海洋。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相当出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深度学术著作来说,无疑是加分项。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研究兴趣点。对我而言,最吸引我的是其在方法论层面的创新。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定性分析,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计量经济学中处理内生性问题的思路来检验某些政策的长期效果,尽管书中并没有展示复杂的回归方程,但其背后的逻辑链条是清晰可见的。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了一种“硬核”的科学感。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篇关于创新的论文,更像是在学习一套如何进行高质量、高水平政策研究的方法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新闻中报道的“创新扶持计划”的评价标准都提高了,不再仅仅关注投入规模,而是会下意识地去追问其机制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道德风险等等。这本书无疑为我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参考,是一次非常充实的智力投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