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
| 作者/主编: | 黄惇 |
| 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34391552 |
| 出版年份: | 2009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550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6.30元 |
| 实际重量: | 78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国书法史:清代卷》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黄悖,别署风斋,斋号风来堂。祖籍江苏扬州,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汉族。1982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导师为陈大羽教授。研究生期间曾三获刘海粟奖学金。198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著有《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中国书法全集·金农郑燮卷》(与周积寅合作)、《董其昌书论注》、《中国古代印论史》,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二十一卷等,并发表有关中国书法史、篆刻史、古代印论研究论文七十余篇。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西泠印社社员、沧浪书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概述
章 元代的书坛——赵孟頫
节 赵孟頫生平及思想
第二节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第三节 赵孟頫书法对东邻高丽的影响
第二章 复古思潮影响下的元代书法
节 元代前期复兴晋代书风的中坚
第二节 奎章阁的代表书家
第三节 赵派书家群
第三章 元代的少数民族书法家
节 元代前期的少数民族书家
第二节 元代中期的少数民族书家
第三节 康里巙巙及其对元代后期书法的影响
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少数民族书家
第四章 元代的篆、隶书家
节 吾衍及其弟子
第二节 元代不同阶段的篆、隶书家
附录元代篆、隶书家一览表
第五章 元代后期隐士的书法
节 隐士书法的典型:吴、杨、陆、倪
第二节 受赵孟頫影响的隐士书家
第六章 元代的书法理论
节 郝经的道技论
第二节 赵孟頫的“用笔千古不易”说
第三节 郑杓《衍极》与其程、朱理学立场
第四节 元代的书法教科书及其以复古为宗旨的教学思想
第七章 元代的公私收藏与刻帖
节 元代内府的鉴藏
第二节 元文宗时期的奎章阁及其收藏
第三节 宣文阁与端本堂的鉴藏
第四节 元代的私家鉴藏
第五节 元代的刻帖
下篇 明代书法
概述
章 明代前期的书法家
节 三宋与陈璧
第二节 二沈、解缙与明代的台阁体
附录 明洪武至成化年间主要台阁书家一览表
第三节 张弼、陈献章
第四节 李东阳、徐霖及金陵书家
第二章 明代中期吴门书派的崛起
节 吴门书派出现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吴门书派的先导
第三章 吴门四家
节 祝允明
第二节 文徵明
第三节 陈淳
第四节 王宠
第四章 吴门书派的后绪
节 文徵明的子孙及其弟子
第二节 吴门书派影响下的三吴地区书家
第五章 明代中期的其他书家
节 唐寅
第二节 王守仁
第三节 丰坊
第四节 王问
第六章 雲间书派与董其昌
节 霎间书派
第二节 董其昌
第七章 晚明的书法变革潮流
节 徐渭
第二节 张瑞图
第三节 黄道周
第四节 倪元璐
第五节 王铎
第八章 晚明的其他书法家
节 詹景凤
第二节 邢侗兄妹
第三节 米万锺
第四节 黄辉
第五节 赵宦光、宋珏
第六节 陈洪绶
第九章 明代的书法理论
节 明代前期的书论
第二节 明代中期吴门书派的书法美学观
第三节 明中期前后七子的书法美学观
第四节 晚明徐渭书论中的“活精神”与公安派
第五节 晚明董其昌的“以禅喻书”论及其书法史观
第六节 晚明书法美学思想种种
第十章 明代的刻帖
节 明代官帖
第二节 明代私帖之一——历代法书汇刻丛帖
第三节 明代私帖之二——当代法书汇刻丛帖
第四节 明代私帖之三——书家的个人刻帖
第十一章 明代的公私收藏
节 明代内府收藏概述
第二节 明代的私家收藏与鉴藏著录
附录
元明书法史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我曾以为元明时期的书法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对相关资料的了解也算得上是比较全面了,但直到我翻开这本《中国书史元明卷》,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时期的理解还存在着不少盲点。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历史事实和代表人物,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政治变迁以及文人思想对书法艺术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书中对元代士人阶层在社会转型期内的书法创作心态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期书法的“遗民”情结有了更深的认识。再比如,明代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江南地区书法风貌的塑造,也得到了细致的阐述。我之前看过的很多资料,往往是侧重于书体、风格的介绍,而这本书则将书法艺术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这使得我对元明书法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问题的探讨,例如“尚意”与“尚德”的辩证关系,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都非常有启发性。它并非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辨析,这正是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中国书法史元明卷》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书法理解的大门。我一直对元代书法的粗犷与自由,以及明代书法家们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感到好奇。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这一时期的书法发展脉络,从元初的文人雅士书法,到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吴门书派”和“松江派”等重要流派,都做了详尽的介绍。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略微忽视但又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家,作者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让我了解到原来元明时期的书法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面貌。书中对每位重要书法家的生平、艺术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都进行了深入剖析,配以高清的拓片和图片,让我能够近距离欣赏到那些传世名作的风采。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元代赵孟頫在书法上的“尚古”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明代文征明、祝允明等人的行草书,那份洒脱与灵动至今仍让我心神荡漾。这本书不仅是考研备考的宝贵资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从宏观上把握了元明书法的整体走向,又从微观上感受到了每一位书法家独特的艺术魅力。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史料考证。作为一本教材,它在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方面做得无可挑剔。书中对元明时期书法家生平事迹的梳理,对作品真伪的辨析,以及对书法史料的引用,都经过了严格的核实。我注意到书中在引用一些古籍时,不仅注明了出处,还对一些重要的文献进行了简要的解读,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相关课题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在介绍书法史事件时,也尽量做到多角度、多侧面地呈现,避免了单一的叙述方式。例如,在讨论“二王”一脉在元明时期的传承时,书中不仅讲述了继承者们的努力,也分析了不同地域、不同学派对“二王”书法的理解和发展差异。这种严谨细致的研究方法,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一本内容扎实、考证严谨的教材是成功备考的基础,而这本《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令人放心的选择。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书法创作的实践者,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本《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在介绍书法理论和历史演变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的作品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书法作品的创作意图、技法特点以及艺术价值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例如对明代沈周的行书,不仅分析了其笔法的特点,还结合沈周的绘画风格,阐述了其书画相通的艺术理念。又如对王铎的行草,书中对其纵横跌宕、恣肆汪洋的风格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指出了其对后世书法的深远影响。这种深入细致的作品解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经典作品的内在逻辑和审美追求。书中还收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碑刻和手迹,这对于我们拓宽视野,了解更广泛的书法实践非常有帮助。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照系,让我在自己的创作中,能够借鉴古人的经验,汲取营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评分坦白讲,我之前对元明时期的书法并没有特别强烈的个人偏好,总觉得它似乎夹在唐宋的辉煌和清代的复兴之间,显得有些“承上启下”的意味。然而,阅读完这本《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后,我对元明书法的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书中对于那个时代书法艺术的描绘,充满了生命力和时代感。我惊叹于元代书法的“文人化”倾向,以及书法如何成为士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明代书法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多样性与创造力,那些看似“狂放不羁”的笔墨背后,是艺术家们对生命、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探索。书中对不同流派的书法家,比如“浙派”、“吴门”、“松江”等,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贡献。这让我意识到,元明时期并非简单的过渡,而是孕育了诸多重要的书法变革和创新。书中生动的叙述方式,配合精美的插图,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元明书法独有的价值和光辉,也因此对中国书法史的整体理解更加完整和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