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基本信息 | |
書名: | 詮釋與重塑:基於社會文化學的王羲之及其書法接受史研究 |
叢書名: | |
作者/主編: | 方波 |
齣版社: | 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 |
ISBN號: | 9787550312081 |
齣版年份: | 2016年10月 |
版次: | 第1版 |
總頁數: | 251頁 |
開本: | 16 |
圖書定價: | 56元 |
實際重量: | 599g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詮釋與重塑:基於社會文化學的王羲之及其書法接受史研究》由方波著,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齣版。
章唐代以前關於王羲之其人及作品的記載
一、《語林》《世說新語》等文獻中的王羲之形象
二、南朝宋、齊書學文獻對王羲之書法和逸聞的記載
三、蕭衍、陶弘景等梁朝君臣對時風的倡導:從二王到鍾、王
四、收藏與毀佚
五、王羲之在書法之外的位望
第二章唐人視閾中的王羲之形象及作品
一、《晉書·王羲之傳>對王羲之形象的塑造和定型
二、之好與民眾之好
三、《蘭亭序》書法作品的齣現、集字風氣的形成
四、與王羲之有關的軼事與傳說
五、唐代前期書論對張、鍾、二王的評價
六、盛中唐書論對張、鍾、二王的評價
第三章宋人對王羲之形象的建構及對王羲之書法的認識
一、與王羲之有關的地理遺跡
二、有關王羲之傳說的演變
三、宋代叢書、書學文獻、地方誌等所載王羲之傳記及其意味
四、朝廷力量的又一次乾預:《淳化閣帖》的刊刻
五、從北宋書傢對《淳化閣帖》的批評看其對王羲之書風的理解
六、《蘭亭序》刻本的流行
七、北宋文人對取法王羲之的認識及實踐
八、北宋文人對王羲之個人形象的評論
九、南宋君臣對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建構
十、南宋理學傢對王羲之的態度
十一、南宋《蘭亭序>熱與南宋人的書法取法觀念
第四章十三世紀末期至十四世紀文人對王羲之形象及其書法的接受
一、對王羲之的祭祀及其意味
二、對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接受與南人的政治、文化訴求
三、元代南、北方書傢對如何取法王羲之的不同認識
四、論筆法傳授譜係
五、元人視閾中的二王書法圖像及風格
六、內撅與外拓:元人對二王筆法的描述
七、蘭亭雅集的遺響
第五章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文人對王羲之及其作品的態度
一、明人對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評論
二、明人對王羲之筆法的分析及對取法途徑的論述
三、王羲之在社會一般層麵影響的淡化
四、明代及清初書傢對《蘭亭序》《聖教序》等的評論
五、理學語境下對王羲之的另一極評價:項穆的“王書大統”論
六、得右軍一體與王羲之書法一綫單傳觀念
七、一綫單傳觀念的分化與流派意識的産生
八、嚴分正偏的書法統係意識
九、對“法齣二王之外”的關注及審美趣味的改變
第六章十八世紀以來書傢對王羲之及其作品的態度
一、一綫單傳觀念的嬗變與北朝石刻的經典化——碑學成因研究的新視角
二、帖學書傢對王羲之傳世書作的評論
三、對傳世王羲之書作、書論的非議與否定
四、對王羲之與碑學關係的建構
五、清末民初學者眼中的王羲之及其書跡——以楊守敬的論述為例
六、“內擫”、“外拓”涵義的拓展與近現代的碑、帖融閤之勢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該著作從一個新穎的視角,對東晉以來關於王羲之的知識的來源、對王羲之形象的建構、不同區域、階層的人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態度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研究。
古人對王羲之的推崇、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接受是一種文化建構行為,在“崇王”觀念的驅使下,人們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形象進行瞭一係列的詮釋與塑造。
王羲之真實的形象及其書法風格與後世個人的理解並不是完全契閤的,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使個人、群體的闡釋以緻重塑成為可能,王羲之及其書法接受史正是在這個空間中得以發展、演變的。
在後世對王羲之及其書法的接受過程中,偏離和重構現象一直存在。人們從各自的語境齣發,在所能接觸到的王羲之相關文獻和書法作品中進行有意識地選擇、增刪、編排、詮釋,使文獻的原始意義發生偏離,重構齣新的王羲之形象和書法風格。有時候,甚至還會齣現在這偏離和重構的基礎上發生進一步偏離和新的重構的現象。也就是說,“崇王”觀念具有纍積效應。通過詮釋和重塑所建構起來的王羲之及其書法的形象,與真實的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産生瞭偏離。但這種偏離通常都被世人當作曆史的真實而接受。“崇王”觀念還存在著區域人文結構,不同的區域社會、階層構成錶現為不同的“崇王”觀念,對王羲之及其書法有著不同的接受態度。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