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教材)電子産品製作工藝與操作實訓
:23.00元
售價:15.6元,便宜7.4元,摺扣67
作者:廖芳
齣版社:中國鐵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11312469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本書以培養電子行業的中等技能型人纔為宗旨,注重實際電子産品及電路等方麵的製作工藝知識的傳授,強調電子製作工藝實際技能的培養。書中配備瞭12個實訓項目,使讀者能夠更快、更好地掌握該教材的知識並及時轉化為實際技能。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常用電子元器件及其檢測,裝配前的準備工藝,焊接技術,電子産品的裝配工藝,調試工藝與故障的查找、處理,電子産品的檢驗與防護等。
每章前提供瞭知識要點、技能要點,每章後有小結,並配有知識測試點用於檢測學習效果,書末還給齣瞭知識測試點的參考答案。
本書有配套的電子課件,可供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也可供學生復習或自學。
本書適閤作為中等職業學校電子技術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等相關電類專業的技能性教材,也可作為電子大賽的基礎培訓教材,或供電子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章 常用電子元器件及其檢測
1.1 萬用錶
1.1.1指針式萬用錶
1.1.2數字萬用錶
1.2電阻器
1.2.1電阻器的分類和命名方法
1.2.2固定電阻的主要性能參數
1.2.3可調電阻的主要性能指標
1.2.4電阻的標注方法
1.2.5電阻的檢測方法
1.3 電容器
1.3.1 電容器的分類和命名方法
1.3.2電容的主要性能參數
1.3.3電容的標注方法
1.3.4電容的檢測方法
1.4電感器和變壓器
1.4.1電感器和變壓器的分類
1.4.2 電感及變壓器的主要性能參數和標注方法
1.4.3電感與變壓器的檢測方法
1.5半導體器件
1.5.1二極管
1.5.2橋堆
1.5.3三極管
1.5.4集成電路
1.6其他常用電子元器件
1.6.1開關件及其檢測
1.6.2接插件及其檢測
1.6.3熔斷器及其檢測
1.6.4電聲器件介紹
1.7錶麵安裝元器件
1.7.1錶麵安裝元器件的分類
1.7.2錶麵安裝元器件的特點及應用場閤
1.7.3錶麵安裝元器件的存放
……
第2章 裝配前的準備工藝
第3章 焊接技術
第4章 電子産品的裝配工藝
第5章 高度工藝與故障的查找、處理
第6章 電子産品的檢驗與防護
附錄 知識點測試參考答案
參考文獻
這本《(教材)電子産品製作工藝與操作實訓》的封麵設計得倒是挺樸實無華,讓人一眼就能看齣是本講究實乾的教材。我原本是抱著極大的期待去翻閱它的,心想既然是電子産品製作的實訓教材,想必會涵蓋當前最前沿的SMT貼片技術、精密焊接流程,以及最新的PCB設計驗證方法。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卻發現很多章節的內容顯得有些陳舊,更像是一本十年前的資料匯編。比如,關於清潔工藝的部分,它還在大篇幅介紹傳統的鬆香助焊劑殘留處理,對於現在主流的免清洗工藝和水基清洗技術的探討卻輕描淡寫,甚至完全沒有提及基於視覺檢測的自動化清洗設備的應用現狀。這讓我一個正在努力追趕行業步伐的在職技術人員感到有些失落。理論部分雖然說得詳盡,但很多基礎概念的闡述方式過於學術化,缺乏麵嚮工廠車間實際操作的即時轉化性。例如,在講解元器件選型時,重點放在瞭電阻電容的物理特性而非在不同溫度、濕度環境下對可靠性壽命的影響預測,這在需要快速迭代産品的今天,實操價值大打摺扣。總的來說,它更像是一本為初入行、對電子製作流程還一無所知的新人準備的入門手冊,但對於尋求進階技能提升的讀者而言,深度和廣度都略顯不足,很多關鍵的“黑科技”環節被跳過瞭。
評分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量的圖錶和流程圖,編排上似乎想走嚴謹的工科路綫。我關注的重點是關於精密裝配中的公差配閤和應力分析。電子産品的小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每一個微小的裝配偏差都可能導緻最終産品的電氣性能衰減甚至失效。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有限元分析(FEA)在保證元器件應力均勻分布上的應用案例,或者至少是關於超聲波焊接和熱熔連接時,不同材料界麵的熱膨脹係數匹配指南。但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論述顯得非常模糊,更多的是給齣一個“要保證連接可靠”的籠統要求,卻缺少量化的指標和具體的測試方法。比如,在涉及BGA封裝的返修環節,它僅僅提到瞭熱風槍的使用溫度範圍,卻完全沒有深入講解如何通過紅外熱像儀監控焊盤溫度梯度以防止基闆分層(Delamination)。這種對關鍵風險點的避重就輕,使得這本書在麵對高可靠性要求的航空電子或醫療器械製作時,提供的指導幾乎是無效的。它似乎停留在“能做齣來”的層麵,而沒有觸及“做得好、做得穩”的更高要求。
評分在涉及材料科學的那部分內容,我本期望能看到對新型封裝材料,比如用於柔性電路闆(FPC)的聚酰亞胺(PI)基材,或是在高頻應用中需要用到的低介電常數材料的深入剖析。然而,這本書的材料部分似乎定格在瞭傳統的FR-4覆銅闆時代。它詳細描述瞭傳統層壓工藝中的脫層、氣泡等缺陷的成因,這固然是基礎知識,但如今的電子産品設計往往需要考慮EMI/EMC問題,材料的介電性能和損耗因子(Df)纔是決定信號完整性的關鍵。書中對這些參數的提及少得可憐,更沒有提供如何根據不同工作頻率來選擇閤適的介質材料的決策樹或圖錶。這使得讀者在麵對現代高速通信模塊的製作時,會發現自己手中掌握的知識工具箱裏,缺少瞭應對復雜電磁環境的核心武器。這本書在材料的“性能驅動設計”這一現代理念上,顯得非常保守和滯後。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本書在組織結構上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理論與實踐的割裂感很強。通常,一本優秀的實訓教材應該在每一章的理論講解後,緊接著就是一套詳細、可復現的實驗或實訓項目,讓讀者立刻將學到的知識投入應用。但這本教材似乎是把所有理論都堆在前麵,然後留給讀者一個很長的、幾乎不加引導的“綜閤實訓”部分。這個實訓部分更像是一個開放式的任務列錶,而不是一個結構化的學習路徑。例如,它要求讀者完成一個“小型電源模塊的組裝與調試”,但對於如何設置調試環境、需要用到哪些軟件工具鏈、以及如何進行負載測試來驗證瞬態響應,書中隻字未提。這使得那些缺乏外部指導的初學者,很容易在實訓環節迷失方嚮,因為他們不知道從何處下手,也缺乏一個明確的成功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操作是否達到瞭“工藝”的要求。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參考手冊的堆砌,而非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藍圖。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感到有些睏惑,它在描述理論時極其精煉,生怕多一個字就顯得不夠專業;可一旦進入操作步驟的講解,語言又變得冗長且充滿書麵語,使得實際操作的連貫性被打斷。比如,關於自動化測試設備(ATE)的編程接口介紹,書中用瞭一整頁的篇幅來解釋“為什麼要進行功能測試”,卻隻是簡單地羅列瞭幾個標準化的測試端口號,完全沒有提供任何關於如何編寫測試腳本以覆蓋邊緣案例(Corner Cases)的範例。我嘗試將書中的理論知識與我工作颱上正在調試的設備進行對照,發現許多術語的使用脫離瞭行業內通用的、更簡潔的錶達方式,反而增加瞭理解的負擔。對於需要快速上手、邊學邊乾的實訓人員來說,這種“繞圈子”的敘述方式無疑是效率的殺手。我們更需要的是那種直接、清晰、帶有明確警告標誌的“故障排除手冊”式的文字,而不是這種需要反復咀嚼纔能提取齣有用信息的學術性文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