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直到我们相遇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蔻蔻梁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11340153
字数: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蔻蔻在不停地走,对世界怀着善意的期待,所遇诸多欣喜与感恩。藉着与人、与故事、与城市、与自然的相遇,找到不同侧面的自己。每个人都这样,藉着不同的相遇,才有成长,才有完整的自己,摆脱作为独立个体的孤独,接纳人生的喜悦。相遇意味着行动。遇到一个地方,是因为你去了那里;遇到风雨,是因为风雨来了;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是因为两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原地;遇到一本书,是你在寻找,而书刚好在这里。
海报:
内容提要
见过50个国家的瑰丽精彩之后,老挝虽显得不热门不刺激,但有些东西值得让人必须单独为它写一本书。《直到我们相遇》不仅仅是一本旅行书,它是彼得·海斯勒式的公路风物志,它是“蔻式旅行”的标本:有点糊涂,有点无厘头,时不时出错,认识很多人,听很多故事,发出从心底里暖着的笑声。与蔻蔻梁之前出版的《辞职,去旅行!》《如果你在就好了》一次探访多个国家不同,这次蔻蔻梁带领着我们沿着湄公河畔一路前行,寻访老挝背后的故事。依然是寇氏的文风,寇氏的幽默,洋洋洒洒间,一个立体的老挝摆在我们面前。
目录
作者介绍
蔻蔻梁,本名梁春雪,旅行美食作家,故事收集爱好者。原《南方都市报》城市杂志中心首席编辑,长期撰写美食和旅游专栏,在深圳的封号是美女食神,去过50个国家旅行。雅虎“环球80天”出征队员之一。
已出版作品:《辞职,去旅行!》《如果你在就好了》
文摘
Chapter 1
一个人 + 呼噜声
下午6:30的班车,我5点就到昆明的国际车站了。即便这样,已经有半车人半躺在了窄窄的卧铺上。
车上多操各种口音的中年男女,都不像旅行者,都各有生意的样子。我对在边境做生意的人总是有种特别的感觉:他们必定都是大不容易的,才在夹缝里头谋了生路,而且必定又是有本事的,才到国外去工作。
半晌,上来两个巨大的美国人,那些过剩的营养好像随时会从他们紧绷的皮肤里迸发出来。可怜的美国人,他们的躯体大得连经过两个铺之间的过道都必须侧着身子才能把自己运送到后面去,这小小的床铺又如何放得下他们的躯体?欢迎来到亚洲,兄弟。
我在上车前就热络地跟司机套了近乎,于是他把我安放在卧铺汽车的排。脚丫子正上方就是空调换气孔,吹得我脚丫冰凉。换气孔后面就是屏幕,这个铺位在中间一排,又是上铺,所以是距离电视近的,也就是说,是全车拥有佳娱乐享受的一个位置。
心里总是有点惴惴,昔年在泰国大巴旅行时被盗的记忆还新鲜地冒着热气呢。企图把大包放在床铺上,怎么看,这个床铺都不能放下一个包和一个我。暗自向上苍祈祷了一阵,咬咬牙还是把包放到货舱里去了。亲爱的旅游大神,请你保佑并没有一个贼会不辞劳苦地住在货舱里,然后慢条斯理地翻开每一个旅客的背包。
只在下午三点多吃了一碗米粉,所以打算靠包里的两个鲜花饼度日,不吃晚饭了,省得夜长屎尿多。我倾向于在长途车上进入冬眠状态,变成一个人茧,连中途放风松动筋骨都不去。我的理论是肢体享受过自由之后就很难被安然禁锢了,所以不如就这样,以少的活动量,把乘长途车的痛苦缩减到低。如果中途因为屎尿的缘故要离开座位已经足够痛苦,何况还是要离开一个卧铺,而且还是一个上铺。
长途汽车是有旅行感的交通工具,其次是火车,再次是飞机。在各种摇晃和停顿中看熟悉的世界一点一点逝去,陌生的景象一步一步临近,你会时时刻刻地感觉到“离开”和“到达”。而乘坐飞机就像被土匪抢了亲,昨天才跟“员外”吃饭,今天已经变成“压寨夫人”。那种角色变换太快的感觉让人非常恍惚。
车一开就开始放录像,《大胃王》,潘长江主演。我的佳位置瞬间变成了佳屠宰场。潘长江的脸和夸张的演技把我折磨得愤怒无比。他声声吼着:“老婆!老婆!!!”往嘴里拼命塞德国肉肠的那一幕,在我看来属于恐怖片的范畴。
晚上10点的样子突然遭到冰雹的袭击,乒乓球一般大,劈头盖脸一通乱砸。车顶乱响了一阵,几十秒就过去了,又扮作什么事情都没有的样子。
我心里还是很忐忑,这就一个人上路了?
车里的鼾声让人觉得也许夜里真的有另外一个世界。这些鼾声是这些男人(又或者女人?)的灵魂,在他们的肉身睡着以后,它们就出来应酬社交。它们一定在说什么,否则怎么可能连鼾声都带着节奏和情绪。这些鼾声听起来都是肥胖的,笨拙的,在车厢里挤来挤去,把我后的一点睡意都挤走了。
每一次车停下来,司机都要残酷地打开所有灯,大吼大叫着:“上厕所啦,上厕所啦!!!”大家嘟哝着穿鞋穿衣,然后下车。我是人茧,丝毫不动。大家都带着他们的鼾声鬼下车了,车也不晃了。恍惚中经过了西双版纳,经过了景洪。又一次车停了,车窗外还是黑的。司机说,我们要在这里停两个半小时。我心头一甜,终于睡着了。
相遇的故事
“你是带着多少人的眼睛和多少人的心去旅行啊!”
“你这么一说,让我觉得后面滴溜溜跟了一堆东西小跑。呵呵。”
于是,我们就认识了。
这就是我们相遇的故事,我和蔻蔻,一个有心的编辑,和一个满世界收集故事的人。
“相遇”是一个很美好的词语,预示新的开始,故事都将从相遇开始。于是有了《辞职,去旅行!》。原本蔻蔻是讲“没有用的旅行冷知识”,却被加了一个“辞职”的概念,为此蔻蔻埋怨了我好久,好像后来读者朋友们也没有在意什么“辞职”或者“去旅行”什么的,只是在被文字逗笑之余,喜欢上了蔻蔻。
接下来就是一个朝九晚六上班下班被囚禁在城市空间里的编辑,对一个走南闯北爬山下海优哉游哉的行者的艳羡,要求蔻蔻可以分享在路上的风景和故事。所以就有了“带着你的眼睛去旅行”的概念。可是到了后,分享其实是一种不可能的事,传达出的也只是满满的情感—这些已经与那个可怜巴巴的编辑无关了,所有的文字变成了蔻蔻给所有读者、或者某个所有人都猜测是谁的那么一个人的“一封硕大的情书”—《如果你在就好了》。
这就是相遇的奇妙,就是这么一个被旅游大神眷顾的蔻蔻,遇到的是我这么一个总是七想八想的编辑,产生了这样不讲路线,不讲攻略,不看风景,不说奇遇的文字,逗你的笑,勾落几滴眼泪。这也是我所想象的书的样子,能体验文字阅读的趣味,而其他,则是文字与每一个不同的读者相遇,因此打开的一个新的窗口,显现出的世界。
相遇意味着行动。遇到一个地方,是因为你去了那里;遇到风雨,是因为风雨来了;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是因为两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原地;遇到一本书,是你在寻找,而书刚好在这里。
相遇也意味着打开自己。一本翻不开的书,结果只能书还是书,你还是你。
蔻蔻在不停地走,对世界怀着善意的期待,所遇诸多欣喜与感恩。藉着与人、与故事、与城市、与自然的相遇,找到不同侧面的自己。每个人都这样,藉着不同的相遇,才有成长,才有完整的自己,摆脱作为独立个体的孤独,接纳人生的喜悦。
当你读到这个尾巴的尾巴,那么,就是你,与我,与蔻蔻,与书中故事的相遇。这也是《直到我们相遇》的意思吧。
再见。
陈禺舟
……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堪称精妙,它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直线前进,而是采用了多视角叙事和时间线交错的手法,让整个故事的拼图以一种非常迷人的方式缓缓展开。初读时可能会觉得略微有些费力,因为信息点是碎片化的,但正是这种碎片感,模拟了记忆本身的运作方式——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往往是跳跃且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精准地控制何时释放关键信息,何时又将其深藏于日常对话的表面之下。比如,某位配角在一段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聊中,无意间透露出的一个日期或一个地名,竟然在几章之后,与另一个场景中的某个物件产生了惊人的呼应,这种“啊哈!”的顿悟时刻,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这种精密的布局,体现了作者对故事蓝图的绝对掌控力。更值得称道的是,尽管叙事手法复杂,但核心的情感基调始终清晰可见,那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缅怀与对当下抉择的审视。书中对心理活动的描写,采用了大量内心独白和意象化的表达,那些抽象的情绪,被赋予了具体的形状和颜色,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探索自身内在风景的旅程。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回味”而非“速读”的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联系。
评分这本新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细腻入微的笔触深深吸引了。故事的开篇铺陈得极为自然,仿佛我们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中悄然驻足。主人公A的情感挣扎,那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小心翼翼维持平衡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细节的捕捉,无论是老旧咖啡馆里弥漫的咖啡豆香,还是雨后街道上水洼反射出的霓虹灯光,都带着一种独特的、令人沉溺的质感。整个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有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急躁,也不会让人觉得拖沓。作者似乎深谙人性的幽微之处,那些细微的犹豫、不经意的眼神交流,都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重量。读到中间部分,情节开始出现转折,那种突如其来的冲击感,虽然并不暴力,却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必然性,让人忍不住放慢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暗示。作者对白的处理也极为高明,角色的口吻和用词都高度符合其身份和心境,绝无那种为了推动剧情而刻意为之的腔调,一切都水到渠成,真实得令人心悸。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那个正在经历一切的局内人,为角色的每一个选择而牵肠挂肚。
评分老实说,我对当代文学作品中那些过度追求“新颖”和“概念化”的尝试常常感到疲倦,但这本书却成功地在保持其文学性的同时,给予了读者一种久违的、踏实的阅读满足感。它没有用晦涩的语言来标榜自己的深度,相反,它选择了一种近乎透明的叙述方式,将最复杂的人类情感,用最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对“等待”这个主题的探讨尤为深刻。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充满戏剧性的等待,而是渗透在日常琐碎中的、近乎永恒的、带着一丝自我放逐意味的守候。读到主角面对镜子时产生的自我怀疑与和解,我深有感触,那段描写精准捕捉了人在面临重大人生转折点时的那种轻微的恐慌和故作镇定。作者对光影的运用也极具匠心,许多关键场景都发生在黎明或黄昏,那些介于黑白之间的模糊地带,恰恰是人物内心最不确定的时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克制”,它从不把话说满,总是在最恰当的地方戛然而止,将最需要观众主动参与解读的部分留给了读者。这种留白,反而让故事拥有了更广阔的呼吸空间,让读者得以将自己的经验投射其中,完成最后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如同夏日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凉爽而又迅疾的雷阵雨。它的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涉及户外场景或内心冲突爆发时,文字仿佛被注入了强大的动能,每一个句子都像一个精确的鼓点,将情绪推向高潮。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冲突”的处理——它很少是外部世界的剧烈碰撞,而更多是角色内部对于道德、义务和个人欲望的拉锯战。这种内耗型的戏剧张力,远比单纯的动作场面更具持久的感染力。书中描绘的那个小镇,虽然只是一个背景设定,但它通过几处标志性的建筑物和当地特有的方言俚语,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闻到那里特有的潮湿泥土的气息。更让我称赞的是,作者对“误解”这一母题的探索。书中几乎所有的悲剧性或遗憾的发生,都源于一次次微小但关键的沟通失误,这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往往不是由物理空间决定的,而是由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语构筑的。这种对人际间信息传递鸿沟的敏锐洞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叙事层面,更具备了深刻的社会观察性。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高水平的,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迷失在技巧的炫耀中,而是始终将“人”置于核心位置。它探讨了时间带来的遗忘与记忆的固执之间的永恒辩证关系。我被其中一段关于老照片的描写深深打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述照片的褪色,而是通过描述主角触摸照片时指尖的微小颤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连串感官记忆——气味、声音、温度——来展现时间对一个人的侵蚀和改造。这种通过微观细节来透视宏观人生的写法,非常具有力量。这本书的对话充满了张力,尤其是当两个角色试图在对方的内心世界中寻找立足点时,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步步为营的防守,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它不是那种会用夸张的情节来博取眼泪的作品,而是通过对生活真相的诚实呈现,让你在合上书本后,自己默默地流下眼泪,因为你从中看到了自己或你所爱之人的影子。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用一杯热茶去陪伴阅读的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