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对话第三代移动通信(内附光盘)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中国通信学会 组编,中兴通讯学院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152223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的人物对话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3G(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知识,包括演进过程、标准化、关键技术及路线、业务模式及商用化等内容。全书知识系统、重点突出、内容实用,以趣味性的写法介绍晦涩、枯燥的专业技术,并配有多媒体光盘,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初学者轻松学习3G提供方便。
本书以移动通信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可作为初涉移动通信领域人员的学习入门书,也可作为大院校移动通信、电子、无线电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利益制高点的争夺——蜂窝移动通信标准的演进
1.1 故事都是后来添加的——移动通信的简要历史
1.2 在欧洲是有原因的——GSM的演进
1.3 和平演变的手法——WCDMA的演进
1.4 另辟蹊径走不同的路——CDMA的演进
1.5 小结
1.6 习题
第2章 好一幅三国争霸图——3G标准化格局
2.1 无线通信创世纪——移动通信的发展
2.2 繁花渐欲迷人眼——国际3G标准化格局
2.2.1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标准化组织
2.2.2 国际电信联盟(ITU)
2.2.3 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
2.3 芝麻开门启宝藏——3G三大主流技术标准
2.3.1 多址方式
2.3.2 G的工作频段
2.3.3 WCDMA标准
2.3.4 cdma2000标准
2.3.5 TD-SCDMA标准
2.3.6 G三大主流技术标准PK
2.3.7 中国3G通信大事记
2.4 更高更快拓未来——3G技术标准展望
2.4.1 WCDMA/TD-SCDMA演进路线
2.4.2 cdma2000演进路线
2.4.3 B3G/E3G/4G技术发展趋势
2.5 七嘴八舌——中国3G标准化格局
2.6 小结
2.7 习题
第3章 源产地欧洲——WCDMA关键技术
3.1 出身名门,背景显赫——WCDMA的由来
3.2 W和CDMA——扩频通信基本概念
3.2.1 扩频通信定义
3.2.2 扩频通信方式
3.2.3 WCDMA扩频原理
3.2.4 扩频通信优点
3.2.5 CDMA
3.3 软硬兼施——软切换与硬切换
3.3.1 越区切换
3.3.2 切换方式
3.4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WCDMA的功率控制
3.4.1 功率控制的原因
3.4.2 功率控制的分类
3.4.3 上行功率控制
3.4.4 下行功率控制
3.5 变害为利的耙子——WCDMA的分集接收
3.5.1 分集接收技术
3.5.2 RAKE接收机
3.6 歌剧魅影
3.7 小结
3.8 习题
第4章 源产地美国——cdma2000关键技术
第5章 国货当自强——TD-SCDMA关键技术
第6章 融合是方向——3G技术路线
第7章 创新是灵魂——3G业务模式探讨
第8章 咱百姓说了算——3G商用化探讨
习题答案
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那种老式的科技书籍风格,一看就知道是实打实的干货。我本来以为里面会充斥着大量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毕竟标题里带着“第三代移动通信”这样听起来就有些年代感的词汇。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我发现作者在组织结构上花了不少心思。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地罗列技术标准,而是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技术演进报告。对于我这种对通信技术历史有兴趣,但又不想被繁琐的数学推导困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似乎更侧重于描述不同技术方案之间的权衡与选择,比如在速率、覆盖和成本之间是如何找到平衡点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系统架构和接口协议的阐述方式,用了很多流程图和示意图来辅助理解,这比纯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技术回忆录,记录了那个技术爆发年代,工程师们是如何思考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当然,对于那些追求最新5G/6G前沿技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调整预期,但作为理解3G时代技术内涵的基石,它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光盘附件的设置,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略显过时,但在当时无疑是极大的增值服务,想必里面收录了许多珍贵的标准文档或仿真代码片段,这更印证了作者希望提供一个全面学习资料的初衷。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非常注重背景知识的铺陈。作者似乎假设读者具备一定的电子工程基础,但对移动通信的整体框架并不熟悉。因此,每一项核心技术的引入,都会先从无线信道衰落、多址接入方式的演进等更基础的物理层问题开始谈起,逐步引入到WCDMA或CDMA2000的具体实现细节。这种由浅入深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系统容量估算那一块的处理,它没有直接给出最终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简化的线性方程组,一步步推导出用户接入能力的限制因素,让人对容量瓶颈的产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使得那些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学推导变得可以接受,甚至是有趣的智力挑战。对于希望从原理层面彻底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人员而言,这种详尽的、注重推导过程的讲解方式是极其宝贵的。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就是这样”的结论。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确实透露出它出版的年代感,但一旦沉浸在内容中,这些外在的因素就不再重要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网络侧的描述,很多同类书籍都把重点放在了终端和射频部分,但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了RNC(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功能和信令流程。这对于理解3G网络如何实现跨越物理层和核心网的复杂管理任务至关重要。作者对信令控制层面的解析,细致入微,几乎达到了手册级别的详尽程度,但又不失学术著作的连贯性。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基于软容量的资源分配策略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深刻揭示了3G网络在动态用户接入环境下的复杂调度机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从物理层、信道层到网络控制层的完整视图,使得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3G系统的全景模型。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学会配置某项业务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帮你建立通信系统“世界观”的经典之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沉淀了那个时代最核心、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技术思想。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主要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毕竟3G时代的一些技术细节,在我接触更先进的技术后,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沉稳,没有丝毫浮夸的宣传,给人一种老派工程师的严谨感。我花了好几天时间,重点对比了不同信道编码方案的优劣分析部分。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去剖析理论的局限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模型的层面。比如,在讨论功率控制算法时,书中不仅解释了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在实际小区边缘环境下,不同算法对用户体验的实际影响。这对我理解通信系统中的“妥协的艺术”大有裨益。我发现,许多今天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技术特性,在3G标准制定之初,都经历过激烈的技术路线争论。这本书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些历史性的决策点,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内容排版方面,虽然字体和纸张质量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图表的清晰度保持得不错,这对于阅读技术文档至关重要。总的来说,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快速上手的指南,而是一个扎实的知识体系,能让你真正理解3G技术是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的。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特定技术名词的深度挖掘。市面上很多关于移动通信的书籍,要么过于宏观,要么只是罗列标准条文,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当我读到关于“软切换”和“硬切换”的详细对比章节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对网络性能指标的深刻理解。他没有简单地说A比B好,而是通过建立性能模型,展示了在不同负载和移动速度下,两种切换机制各自的适用场景和性能边界。这种细腻的分析,让读者不仅记住了名词,更理解了背后的设计哲学。此外,书中对空口界面的一些协议栈的描述,虽然涉及大量缩写,但作者非常耐心地在首次出现时就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背景介绍,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我特别喜欢它对“频谱效率”这个核心概念的反复强调和不同技术指标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的阐述,这贯穿了全书,形成了一个非常连贯的逻辑主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作者手把手带着读者进行一次完整的设计评审会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