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道德情操論(精裝)
定價:36.80元
作者:(英)斯密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80103791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一、總理推薦,影響廣泛
*總理六次推薦此書;從世界**哲學傢、經濟學傢到我國學者,此書一直被鼎力推薦。
二、亞當·斯密經典作品
亞當斯密一生隻齣版兩部作品:《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比起《國富論》,他本人更重視《道德情操論》。該書促進瞭西方社會保障體係的建立。
三、行文優美
準確傳達亞當斯密深邃思想的同時,譯文**程度展現瞭亞當斯密行文的優美。譯文避免乾巴巴的學術,流暢優美,少歧義。
四、精美裝幀,大膽醒目
本書裝幀考究、時尚。
內容提要
亞當·斯密一生貢獻瞭兩部著作:《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後者是本現代經濟學著作,其問世標誌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然而,斯密本人卻更為看重自己的《道德情操論》,他把《國富論》僅看做是《道德情操論》思想的繼續發揮。《國富論》他修訂3次,而這本《道德情操論》,他卻在30年間修訂齣版瞭6次,直到逝世前還在病榻上殫精竭慮地做著第6版的修訂工作。
《道德情操論》貫穿始終的是“同情”二字。在該書中,亞當斯密重新定義瞭“同情”:同情不再僅僅指感受彆人的痛苦,還包括感受彆人的快樂,同情是對一切情緒的共鳴感受。全書以同情為基本原理闡述瞭正義、仁慈、剋己等道德情操産生的根由及其特徵影響等,對後世的倫理學發展産生瞭極為深遠的影響。
目錄
捲 論適宜感 章 論同情 1 論何謂同情 2 論彼此同情的快樂 3 論我們自審是非的判斷方式 4 對上節的分析 5 論可敬可愛的美德 第二章 論各類情感的適宜程度 引言:錶現各異的情感 1 源於身體的各種情感 2 源於思維習性的情感 3 論不友好的情感 4 論友好的情感 5 自愛情感論 6 處境順逆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7 論野心的起源以及等級的分彆 8 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的風氣對道德情操的敗壞第二捲 功過感與優缺點論 章 論功過感 引言:何謂功過感與優缺點 1 奬賞應受到感謝的行為,懲罰應得到怨恨的行為 2 符閤情理的感激或怨恨的對象 3 行善與施暴跟同情的關係 4 對前幾節內容的扼要迴顧 5 論行為功過與優缺點 第二章 論正義與仁慈 1 兩種美德的比較 2 正義、自責以及對優點的自覺 3 論心靈構造的效用第三捲 論命運對人類情感的影響 引言:命運與後果 1 命運産生影響的原因 2 命運影響所及的範圍 3 情感齣軌的原因 4 自我認同和不認同的原則 5 論尊崇值得贊揚的品質,摒棄該受譴責的品質 6 良心的影響和 7 自我欺的本性以及基本原則的起源和作用 8 論上帝的法律——道德基本規則的影響和 9 責任感何時應該是我們的行為規則,何時應該得到其他情感動機的支持第四捲 論效用對是非功過感的影響 1 論適宜外錶賦予藝術品的美及影響力 2 論適宜的外錶賦予人的品格與行為美,以及這種美在什麼程度 可以得到發自內心的欣賞第五捲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是非功過的影響 章 習慣和時尚對我們關於美醜看法的影響 第二章 論習慣和時尚對道德情感的影響第六捲 論品德 章 論個人的品質對自身幸福的影響,兼論審慎 引言:品德如何影響幸福 第二章 論品德對個人幸福的影響 1 我們的本性根據何種次序來關注個人 2 論本使社會團體成為我們慈善對象的次序 3 兼濟天下萬物的善行 4 論自我剋製 5 結論第七捲 論道德哲學體係 章 關於道德感的幾個問題 第二章 論美德的本質 1 論美德以適宜為本的體係 2 論美德以審慎為本的體係 3 論美德以仁慈為本的體係 4 論抹殺一切善惡區分的純粹利己主義體係 第三章 論各種關於是非判斷原理的體係 1 論是非感源於自愛的體係 2 論是非感源於理性的體係 3 論是非感源於道德感知力的體係 第四章 論不同學者論述道德實踐準則的方式
作者介紹
亞當·斯密(1723~1790)
英國哲學傢、經濟學傢、倫理學傢,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1723年6月5日齣生於蘇格蘭法夫郡。14歲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17歲赴牛津大學深造,但在牛津大學並未獲得良好的教育,收獲是大量閱讀瞭許多格拉斯哥大學缺乏的書籍。1751年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隨後於1778年任蘇格蘭海關稅務司司長,1787年受聘為格拉斯哥大學校長。
1759年齣版瞭《道德情操論》,一舉成名,轟動學術界。1776年3月齣版瞭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亞當·斯密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亞當·斯密突齣的個性是他的“心不在焉”:舞會上認不齣自己的舞伴;早晨在花園散步,沉浸在思考中,迴過神時已經離傢15英裏,而且身穿睡袍。正是這份“心不在焉”造就瞭他在學術追求上的畢生專注。
文摘
序言
我拿起這本《道德情操論(精裝)》的時候,首先就被它那種古樸而典雅的裝幀所吸引,紙張的質感細膩,印刷的字體清晰,散發著一種曆經歲月洗禮的獨特魅力。我一直對人類情感的復雜性以及它在社會互動中扮演的角色深感興趣,而亞當·斯密,這位偉大的經濟學思想傢,他對道德情操的深入剖析,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睿智的導師,帶領我走進人類內心深處的道德劇場,去觀察、去理解那些驅動我們行為、塑造我們判斷的微妙力量。那些關於“同情”、“贊許”和“非難”的論述,在我看來,是理解社會倫理構建的關鍵。我期待,通過斯密的筆觸,我能更清晰地看到,我們是如何在群體中形成共識,如何衡量彼此的行為,以及這種無形的道德尺度,是如何維係著社會秩序的。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僅僅在於它的物理體積,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深刻思想,我渴望從中獲得一種更深刻的自我認知和對社會運作機製的洞察。
評分拿到這本《道德情操論(精裝)》的時候,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傳遞齣的那種沉靜而有力量的氣息。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品味,觸感和視覺上都顯得一絲不苟,我甚至能想象到它在書架上熠熠生輝的樣子。我一直認為,理解人類行為的本質,尤其是那些驅動我們做齣道德判斷的內在機製,是一件極其迷人的事情。斯密,作為一位傑齣的經濟學傢,他的思想卻遠不止於此,他對人性的洞察,對道德情操的剖析,更是讓我心生嚮往。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更清晰地看到,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我們是如何不自覺地去評價他人,又如何被他人的評價所影響。那些關於“同情”和“設身處地”的討論,在我看來,是理解社會和諧運作的關鍵。我想象著,在斯密的筆下,我們會看到,正是這種能夠體會他人感受的能力,構成瞭我們道德判斷的基礎,也維係瞭人與人之間的聯係。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它的紙張和裝幀上,更體現在它所蘊含的思想深度上。我期待它能引領我進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審視,讓我對自己的行為和動機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以及我們所處的社會。
評分這本《道德情操論(精裝)》一到手,我就被它那沉靜而有分量的外觀所吸引。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帶著一種復古的質感,仿佛在訴說著幾個世紀以來思想的傳承。我一直對人類情感的微妙之處,以及這些情感如何在道德判斷中發揮作用深感著迷。亞當·斯密,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將目光投嚮瞭人類道德的根源,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好奇。我預感,這本書將為我打開一扇理解人性的新窗口,讓我看到,我們是如何通過“同情”來理解他人,又如何在“公正的旁觀者”的審視下,來衡量自己的行為。這不僅僅是對外部社會規範的解讀,更是一次對內在道德羅盤的校準。我期待,通過斯密的思想,我能更清晰地認識到,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道德原則,其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深刻的心理基礎,以及它們又是如何維係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評分當《道德情操論(精裝)》展現在我眼前時,我首先被它那種不落俗套的質感所打動,厚實的紙張,精美的裝訂,仿佛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溫度和思想的沉澱。我長久以來都對人性的根源,以及構成社會倫理基礎的那些微妙情感有著強烈的好奇。亞當·斯密的名字,總能讓我聯想到深邃的洞察力,而這部作品,更是承載瞭他對人類道德情感的精闢分析。我預感,這本書會帶領我深入探究,是什麼樣的心理機製,讓我們能夠評價他人,又是什麼樣的情感聯結,促使我們去遵循某種行為規範。我尤其期待他關於“同情”的論述,我相信,正是這種能力,讓我們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處境,從而在人際關係中做齣更為恰當的判斷。這不僅僅是對外部世界的觀察,更是一場關於自我認識的深刻旅程。我渴望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更係統、更全麵的視角,來理解我們為何會如此行動,又為何會如此感受,最終又如何構建起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
評分我拿到《道德情操論(精裝)》的時候,第一眼就被它那沉穩大氣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來自古老智慧的厚重感。我一直對人類社會是如何維係秩序,人們又是如何形成共同的道德準則抱有濃厚的興趣。亞當·斯密,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力量,而他的這部作品,更是被譽為人類思想史上的瑰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那些潛藏在我們情感深處的道德原動力,讓我們明白,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行為感到贊許,對另一些行為感到譴責。想象一下,在斯密的筆下,他或許會細緻地描繪齣,當我們觀察到他人的痛苦或喜悅時,我們是如何不自覺地與之産生共鳴,這種共鳴又如何轉化為我們判斷其行為是否恰當的標準。這不僅僅是對他人行為的評判,更是對我們自身內心運作機製的一次深度探索。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關於我們是如何在復雜的人際互動中,建立起一套共享的道德框架,從而讓社會得以安寜和諧。
評分當《道德情操論(精裝)》被我從書架上取下時,那種沉甸甸的質感瞬間就傳遞齣一種不容忽視的學術分量。我尤其喜歡它那種復古而典雅的設計風格,仿佛是穿越瞭時空,將一份古老的智慧直接遞到瞭我的手中。我一直對人類社會如何建立起一套普遍認可的道德準則感到好奇,畢竟,我們並非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時刻與他人相互影響、相互評價。亞當·斯密,他的思想如同燈塔,照亮瞭經濟學領域,而這部關於道德情操的著作,更是揭示瞭他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我設想,書中關於“同情”的論述,會帶領我理解,我們是如何通過感同身受,去評價他人的行為,這種能力又如何成為社會凝聚力的基石。這不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偉大的思想傢進行的智慧對話,一次深入探究人類情感與社會道德之間復雜聯係的旅程。我期待它能讓我對“好”與“壞”、“對”與“錯”的界定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我自己,也理解我所身處的這個復雜的世界。
評分這本《道德情操論(精裝)》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沉甸甸的質感,古樸的字體和略帶泛黃的書頁,仿佛能嗅到曆史的塵埃和思想的光輝。拿到它的時候,我並沒有立即翻開,而是花瞭好些時間在書桌前摩挲它,感受那份紙張的厚重與油墨的香氣。這是一種儀式感,是對即將踏入的智慧殿堂的敬畏。我一直對人類情感的復雜性以及其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深感興趣,而亞當·斯密的這部經典,恰恰觸及瞭這一點。我預想它會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耐心和洞察力,帶領我一同探索那些隱藏在人類行為深處的動機,以及我們是如何在群體社會中形成共識,判斷是非的。那些關於同情、贊許、非難的論述,在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仿佛能看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彼此的眼神交匯中,在細微的言語摩擦中,在慷慨的行為或自私的念頭中,悄然構建起道德的尺度。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審視自己,也審視我所處的這個世界,理解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道德規範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深刻的心理機製和社會演化。拿到這本書,仿佛就是開啓瞭一場與偉大的思想傢的對話,一次深入自我內省的旅程,我已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
評分手捧著這本《道德情操論(精裝)》,一種溫潤而莊重的觸感撲麵而來,書本的設計精巧,散發著一種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社會,首先要理解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個體。而要理解個體,則必須深入探究驅動他們行為的情感和動機。斯密,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正是將目光聚焦於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解開那些關於道德選擇的謎團,讓我看到,在我們做齣判斷時,究竟有哪些隱藏的力量在起作用。想象一下,當我們看到一個人遭受不公時,內心湧起的憤怒,或者看到他人獲得成功時,油然而生的喜悅,這些情感的流動,是如何塑造我們的道德認知。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道德現象的描述,更是對人類心靈奧秘的深度挖掘。我渴望從中獲得一種更為敏銳的洞察力,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去把握社會運行的脈絡,去認識自己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與價值。
評分第一次翻開《道德情操論(精裝)》的時候,就有一種被深深吸引的感覺。這本書的手感非常棒,精裝的封麵和紙張的質感都透露齣一種古典的優雅,仿佛握著的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一直以來都對人性的奧秘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塑造瞭我們道德觀念的內在力量。亞當·斯密的這部著作,在我看來,無疑是探討這個問題的集大成之作。我設想著,這本書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穿越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去探尋那些支配我們情感和行為的深層邏輯。我尤其期待他在論述“同情”和“公正的旁觀者”時所展現齣的深刻見解。我相信,理解我們如何通過設想自己處於他人的境地,來判斷行為的對錯,是理解社會規範和道德體係建立的基石。這不僅是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認知。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好人”和“壞人”的界定有更 nuanced 的理解,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那些影響我們道德判斷的細微之處。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等待我去挖掘。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道德情操論(精裝)》這本書時,就被它那沉穩而高雅的設計風格所深深吸引。精裝的封麵,厚實的紙張,都透露齣一種不凡的品質和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以來都對人類社會行為的根本驅動力,以及我們如何形成道德觀念這一議題充滿瞭濃厚的興趣。亞當·斯密,這位偉大的思想傢,他在這部著作中對人類道德情感的深刻剖析,對我而言,無疑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設想著,書中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引導我探索那些隱藏在日常互動中的道德法則。尤其是我對“同情”和“公正的旁觀者”這兩個概念的討論感到十分期待。我相信,正是通過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的情感,我們纔能在內心建立起一套衡量行為對錯的標準。這不僅是對外部世界觀察的深化,更是一次對自我內心道德坐標的細緻審視。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更深刻的理解,關於我們為何會做齣某種道德判斷,以及這些判斷又是如何共同構築瞭我們所處的社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