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情操论(精装)
定价:36.80元
作者:(英)斯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8010379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一、总理推荐,影响广泛
*总理六次推荐此书;从世界**哲学家、经济学家到我国学者,此书一直被鼎力推荐。
二、亚当·斯密经典作品
亚当斯密一生只出版两部作品:《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比起《国富论》,他本人更重视《道德情操论》。该书促进了西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三、行文优美
准确传达亚当斯密深邃思想的同时,译文**程度展现了亚当斯密行文的优美。译文避免干巴巴的学术,流畅优美,少歧义。
四、精美装帧,大胆醒目
本书装帧考究、时尚。
内容提要
亚当·斯密一生贡献了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后者是本现代经济学著作,其问世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然而,斯密本人却更为看重自己的《道德情操论》,他把《国富论》仅看做是《道德情操论》思想的继续发挥。《国富论》他修订3次,而这本《道德情操论》,他却在30年间修订出版了6次,直到逝世前还在病榻上殚精竭虑地做着第6版的修订工作。
《道德情操论》贯穿始终的是“同情”二字。在该书中,亚当斯密重新定义了“同情”:同情不再仅仅指感受别人的痛苦,还包括感受别人的快乐,同情是对一切情绪的共鸣感受。全书以同情为基本原理阐述了正义、仁慈、克己等道德情操产生的根由及其特征影响等,对后世的伦理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目录
卷 论适宜感 章 论同情 1 论何谓同情 2 论彼此同情的快乐 3 论我们自审是非的判断方式 4 对上节的分析 5 论可敬可爱的美德 第二章 论各类情感的适宜程度 引言:表现各异的情感 1 源于身体的各种情感 2 源于思维习性的情感 3 论不友好的情感 4 论友好的情感 5 自爱情感论 6 处境顺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7 论野心的起源以及等级的分别 8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风气对道德情操的败坏第二卷 功过感与优缺点论 章 论功过感 引言:何谓功过感与优缺点 1 奖赏应受到感谢的行为,惩罚应得到怨恨的行为 2 符合情理的感激或怨恨的对象 3 行善与施暴跟同情的关系 4 对前几节内容的扼要回顾 5 论行为功过与优缺点 第二章 论正义与仁慈 1 两种美德的比较 2 正义、自责以及对优点的自觉 3 论心灵构造的效用第三卷 论命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引言:命运与后果 1 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2 命运影响所及的范围 3 情感出轨的原因 4 自我认同和不认同的原则 5 论尊崇值得赞扬的品质,摒弃该受谴责的品质 6 良心的影响和 7 自我欺的本性以及基本原则的起源和作用 8 论上帝的法律——道德基本规则的影响和 9 责任感何时应该是我们的行为规则,何时应该得到其他情感动机的支持第四卷 论效用对是非功过感的影响 1 论适宜外表赋予艺术品的美及影响力 2 论适宜的外表赋予人的品格与行为美,以及这种美在什么程度 可以得到发自内心的欣赏第五卷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是非功过的影响 章 习惯和时尚对我们关于美丑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惯和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第六卷 论品德 章 论个人的品质对自身幸福的影响,兼论审慎 引言:品德如何影响幸福 第二章 论品德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1 我们的本性根据何种次序来关注个人 2 论本使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3 兼济天下万物的善行 4 论自我克制 5 结论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体系 章 关于道德感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论美德的本质 1 论美德以适宜为本的体系 2 论美德以审慎为本的体系 3 论美德以仁慈为本的体系 4 论抹杀一切善恶区分的纯粹利己主义体系 第三章 论各种关于是非判断原理的体系 1 论是非感源于自爱的体系 2 论是非感源于理性的体系 3 论是非感源于道德感知力的体系 第四章 论不同学者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作者介绍
亚当·斯密(1723~1790)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伦理学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岁赴牛津大学深造,但在牛津大学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收获是大量阅读了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随后于1778年任苏格兰海关税务司司长,1787年受聘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
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一举成名,轰动学术界。1776年3月出版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亚当·斯密突出的个性是他的“心不在焉”:舞会上认不出自己的舞伴;早晨在花园散步,沉浸在思考中,回过神时已经离家15英里,而且身穿睡袍。正是这份“心不在焉”造就了他在学术追求上的毕生专注。
文摘
序言
当《道德情操论(精装)》展现在我眼前时,我首先被它那种不落俗套的质感所打动,厚实的纸张,精美的装订,仿佛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温度和思想的沉淀。我长久以来都对人性的根源,以及构成社会伦理基础的那些微妙情感有着强烈的好奇。亚当·斯密的名字,总能让我联想到深邃的洞察力,而这部作品,更是承载了他对人类道德情感的精辟分析。我预感,这本书会带领我深入探究,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让我们能够评价他人,又是什么样的情感联结,促使我们去遵循某种行为规范。我尤其期待他关于“同情”的论述,我相信,正是这种能力,让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在人际关系中做出更为恰当的判断。这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认识的深刻旅程。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更系统、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我们为何会如此行动,又为何会如此感受,最终又如何构建起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道德情操论(精装)》这本书时,就被它那沉稳而高雅的设计风格所深深吸引。精装的封面,厚实的纸张,都透露出一种不凡的品质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类社会行为的根本驱动力,以及我们如何形成道德观念这一议题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亚当·斯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这部著作中对人类道德情感的深刻剖析,对我而言,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设想着,书中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导我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互动中的道德法则。尤其是我对“同情”和“公正的旁观者”这两个概念的讨论感到十分期待。我相信,正是通过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感,我们才能在内心建立起一套衡量行为对错的标准。这不仅是对外部世界观察的深化,更是一次对自我内心道德坐标的细致审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关于我们为何会做出某种道德判断,以及这些判断又是如何共同构筑了我们所处的社会。
评分第一次翻开《道德情操论(精装)》的时候,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这本书的手感非常棒,精装的封面和纸张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古典的优雅,仿佛握着的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一直以来都对人性的奥秘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塑造了我们道德观念的内在力量。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在我看来,无疑是探讨这个问题的集大成之作。我设想着,这本书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穿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去探寻那些支配我们情感和行为的深层逻辑。我尤其期待他在论述“同情”和“公正的旁观者”时所展现出的深刻见解。我相信,理解我们如何通过设想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来判断行为的对错,是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建立的基石。这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好人”和“坏人”的界定有更 nuanced 的理解,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影响我们道德判断的细微之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等待我去挖掘。
评分我拿到《道德情操论(精装)》的时候,第一眼就被它那沉稳大气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古老智慧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人类社会是如何维系秩序,人们又是如何形成共同的道德准则抱有浓厚的兴趣。亚当·斯密,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而他的这部作品,更是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的瑰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那些潜藏在我们情感深处的道德原动力,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行为感到赞许,对另一些行为感到谴责。想象一下,在斯密的笔下,他或许会细致地描绘出,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痛苦或喜悦时,我们是如何不自觉地与之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又如何转化为我们判断其行为是否恰当的标准。这不仅仅是对他人行为的评判,更是对我们自身内心运作机制的一次深度探索。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关于我们是如何在复杂的人际互动中,建立起一套共享的道德框架,从而让社会得以安宁和谐。
评分这本《道德情操论(精装)》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古朴的字体和略带泛黄的书页,仿佛能嗅到历史的尘埃和思想的光辉。拿到它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即翻开,而是花了好些时间在书桌前摩挲它,感受那份纸张的厚重与油墨的香气。这是一种仪式感,是对即将踏入的智慧殿堂的敬畏。我一直对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其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深感兴趣,而亚当·斯密的这部经典,恰恰触及了这一点。我预想它会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耐心和洞察力,带领我一同探索那些隐藏在人类行为深处的动机,以及我们是如何在群体社会中形成共识,判断是非的。那些关于同情、赞许、非难的论述,在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能看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彼此的眼神交汇中,在细微的言语摩擦中,在慷慨的行为或自私的念头中,悄然构建起道德的尺度。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审视自己,也审视我所处的这个世界,理解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道德规范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演化。拿到这本书,仿佛就是开启了一场与伟大的思想家的对话,一次深入自我内省的旅程,我已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
评分我拿起这本《道德情操论(精装)》的时候,首先就被它那种古朴而典雅的装帧所吸引,纸张的质感细腻,印刷的字体清晰,散发着一种历经岁月洗礼的独特魅力。我一直对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它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的角色深感兴趣,而亚当·斯密,这位伟大的经济学思想家,他对道德情操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睿智的导师,带领我走进人类内心深处的道德剧场,去观察、去理解那些驱动我们行为、塑造我们判断的微妙力量。那些关于“同情”、“赞许”和“非难”的论述,在我看来,是理解社会伦理构建的关键。我期待,通过斯密的笔触,我能更清晰地看到,我们是如何在群体中形成共识,如何衡量彼此的行为,以及这种无形的道德尺度,是如何维系着社会秩序的。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在于它的物理体积,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刻思想,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社会运作机制的洞察。
评分这本《道德情操论(精装)》一到手,我就被它那沉静而有分量的外观所吸引。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带着一种复古的质感,仿佛在诉说着几个世纪以来思想的传承。我一直对人类情感的微妙之处,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在道德判断中发挥作用深感着迷。亚当·斯密,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将目光投向了人类道德的根源,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我预感,这本书将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人性的新窗口,让我看到,我们是如何通过“同情”来理解他人,又如何在“公正的旁观者”的审视下,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这不仅仅是对外部社会规范的解读,更是一次对内在道德罗盘的校准。我期待,通过斯密的思想,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道德原则,其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心理基础,以及它们又是如何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评分拿到这本《道德情操论(精装)》的时候,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传递出的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息。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品味,触感和视觉上都显得一丝不苟,我甚至能想象到它在书架上熠熠生辉的样子。我一直认为,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尤其是那些驱动我们做出道德判断的内在机制,是一件极其迷人的事情。斯密,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却远不止于此,他对人性的洞察,对道德情操的剖析,更是让我心生向往。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更清晰地看到,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我们是如何不自觉地去评价他人,又如何被他人的评价所影响。那些关于“同情”和“设身处地”的讨论,在我看来,是理解社会和谐运作的关键。我想象着,在斯密的笔下,我们会看到,正是这种能够体会他人感受的能力,构成了我们道德判断的基础,也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纸张和装帧上,更体现在它所蕴含的思想深度上。我期待它能引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审视,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
评分当《道德情操论(精装)》被我从书架上取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瞬间就传递出一种不容忽视的学术分量。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复古而典雅的设计风格,仿佛是穿越了时空,将一份古老的智慧直接递到了我的手中。我一直对人类社会如何建立起一套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感到好奇,毕竟,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时刻与他人相互影响、相互评价。亚当·斯密,他的思想如同灯塔,照亮了经济学领域,而这部关于道德情操的著作,更是揭示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我设想,书中关于“同情”的论述,会带领我理解,我们是如何通过感同身受,去评价他人的行为,这种能力又如何成为社会凝聚力的基石。这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伟大的思想家进行的智慧对话,一次深入探究人类情感与社会道德之间复杂联系的旅程。我期待它能让我对“好”与“坏”、“对”与“错”的界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我自己,也理解我所身处的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手捧着这本《道德情操论(精装)》,一种温润而庄重的触感扑面而来,书本的设计精巧,散发着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社会,首先要理解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体。而要理解个体,则必须深入探究驱动他们行为的情感和动机。斯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正是将目光聚焦于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解开那些关于道德选择的谜团,让我看到,在我们做出判断时,究竟有哪些隐藏的力量在起作用。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遭受不公时,内心涌起的愤怒,或者看到他人获得成功时,油然而生的喜悦,这些情感的流动,是如何塑造我们的道德认知。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道德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心灵奥秘的深度挖掘。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去把握社会运行的脉络,去认识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