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张琪玉索引学文集
:50.00元
售价:34.0元,便宜16.0元,折扣68
作者:张琪玉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1340521
字数:250000
页码:2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本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结合中国索引学会的活动和从事《中国索引》的编辑工作所写的部分文章共83篇,内容述及索引学理论,中国索引事业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索引事业组织,索引工作者职业,索引学会活动,索引功用、结构和设计,索引计算机化和标准化,索引分类,各种类型索引的特点和编制方法要点,索引标引,索引数据库、各种重要索引和数据库的评论以及各种索引有关问题的讨论等,范围广泛,内容新颖。
张琪玉 中国图书馆学家。1930年6月7日生于江苏南汇县(今属上海市)。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77年起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 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档案系主任。他主要从事信息语言学研究,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量子物理和宇宙奥秘的科普读物,说实话,我原本对这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那都是爱因斯坦、薛定谔他们留给天才的‘玩具’。然而,这本书的作者简直是诺贝尔奖级别的‘民间教师’!他没有用一堆复杂的数学公式来吓唬人,而是大量运用生动的类比和精妙的思维实验,把‘叠加态’、‘量子纠缠’这些听起来玄乎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明了。比如,他把‘薛定谔的猫’的悖论描述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薛定谔牌’的魔术表演,让你在哈哈大笑中领悟了核心原理。阅读过程中,我的脑子里简直是电光火石,感觉自己对‘实在’的定义都被颠覆了。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非常用心,那些定制的彩色图解,能有效地帮助读者在视觉上建立起抽象概念的实体模型。看完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对宇宙充满盲目敬畏的普通人,而是一个怀着更深层次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求知者了。
评分不得不提我最近淘到的一本关于当代艺术评论的合集,里面的文章犀利、视角独特,完全颠覆了我对许多网红艺术家的固有看法。这本书收录了十多位评论家对过去二十年间最具争议性艺术作品的深度解读。这些评论家毫不留情地戳穿了那些空洞的、自我标榜的艺术现象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文化泡沫。其中一篇关于‘极简主义’在数字时代的变异的文章,简直是把我对那些光秃秃的画布和装置艺术的困惑一扫而空,作者精准地指出了它们如何从对物质的反思异化为新的奢侈品符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攻击性和批判性,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是一场思想的辩论赛。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艺术圈‘内幕’、不想只停留在‘好看’或‘漂亮’这种肤浅判断上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本不可或缺的‘醒脑’之作。
评分手头这本书的内容简直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大呼过瘾,它聚焦于一个非常冷门的古代王朝——‘月影王朝’的兴衰史。作者显然是下了血本去挖掘那些尘封已久的一手史料,书里引用了大量此前未被充分解读的碑文和私人信件,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侧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末代君主‘昭德帝’的章节,传统史书记载他昏庸无道,但这本书通过他的日记和与宠臣的往来信件,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政治抱负的破灭,让人唏嘘不已。文字的叙事功底非常扎实,作者像是拿着一把精密的刻刀,一点点雕琢出历史的肌理,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真实的人性在权力漩涡中的沉浮。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由于史料的稀缺性,有些关键时期的推断还是带有一定的推测成分,但即便是推测,也建立在扎实的学术基础之上,更像是高明的演绎而非牵强的附会。这本书绝对是那种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慢读’之作。
评分哇,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对未来城市形态的畅想真是天马行空,又充满了严谨的逻辑。书中详细分析了现有城市问题的根源,比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社区隔阂等等,然后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垂直森林”和“智能交通网络”的论述,简直是科幻照进现实的感觉。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空谈理论,还结合了多个国际大都市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种策略的优缺点和实施难度。读完之后,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我所在的这座城市,感觉自己都成了一个微型的城市规划师,对周围的一切都多了几分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活泼,即便是复杂的工程学和经济学概念,作者也能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清楚,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求知欲。
评分我刚刚看完一本关于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如何影响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其论证过程的严密性和横向的知识跨度同样令人惊叹。作者巧妙地搭建了一座桥梁,将歌德、拜伦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潜意识’、‘非理性情感’的关注,追溯到弗洛伊德和荣格思想体系的早期萌芽。书中对大量德语和法语文学原著的精准引用和细腻解读,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更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作者没有将文学简单地视为心理学的‘前身’,而是论证了两者在探索人类内心复杂性上达成的‘共谋’。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时常查阅背景资料来跟上作者的学术节奏,但每一次深入的思考都带来了巨大的学术满足感。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反复研读的‘思想盛宴’,它教会了我如何用跨学科的视角来解构人类精神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