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电子技术
:34.00元
售价:23.1元,便宜10.9元,折扣67
作者:黄瑞祥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3080502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本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由来自于多所高校的多年从事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合作完成。以“精心组织、保证基础、精选内容、面向应用”为编写原则,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逻辑代数基础、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脉冲的产生和整形电路、数模(D/A)和模数(A/D)转换电路。每章均有小节和与内容相适应的习题。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电子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我是一名在校的研究生,对数字电路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基础的门电路层面,更关注的是系统级的优化和新型器件的应用。在我的认知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教材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器件工艺上。然而,这本《数字电子技术》在保持了经典理论扎实的基础上,对现代微处理器接口、可编程逻辑器件(PLD)以及FPGA的基本配置原理,都有着恰到好处的介绍。它没有深入到具体的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或Verilog)的语法细节,但却完整地阐述了这些可编程器件是如何实现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的,这为我们后续学习更高级的体系结构课程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特别是它对“同步与异步复位”的深入剖析,清晰地展示了在大型数字系统中,控制信号的组织方式如何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调试性。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冷静和客观,没有使用任何夸张的形容词,却通过严密的逻辑链条,构建起一个逻辑严密的世界观。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不煽动情绪,只靠硬核内容说话的写作态度。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最纯粹的数字思维去审视复杂系统。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有点功利性的,就是为了准备一个核心课程的重修考试,对“及格”的要求很高,但对“精通”没什么兴趣。然而,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成功地引导我从“应试”心态转向了“探索”心态。它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把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案例给连接起来了。比如,讲到译码器和编码器时,它立刻给出了一个小型数字控制面板的设计实例,从逻辑层面到实际的七段数码管驱动,步骤清晰得令人发指。我跟着书上的步骤,用面包板搭了一个简单的计数器,每一步的输入输出波形都和书上预测的一模一样,那种成就感是单纯看公式推导给不了的。此外,书中对故障诊断和排除的章节,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经常在实验室里与“不工作”的电路作斗争的人量身定做的。它列举了各种常见的逻辑错误导致的现象,比如竞争冒险、亚稳态等,并且提供了针对性的测量工具和判断流程。我过去遇到问题总是靠“猜”和“试错”,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可重复的诊断方法论,这比任何具体的电路知识点都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数字电子技术》的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规整,但总觉得这种教科书类的东西,读起来会像啃干巴巴的树皮。我本来是想找点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马上就能动手实践的内容,结果翻开目录,看到的都是什么布尔代数、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嗯,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大学时候就接触过,当时也没觉得特别有趣。但是,真的静下心来看下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就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聊天。他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把数字信号的“开”与“关”解释得清清楚楚。比如,他把TTL和CMOS逻辑系列的差异,比作两种不同性格的人在处理信息时的效率和功耗。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对基础知识有些懈怠的人,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热情。尤其是对时序逻辑电路那一章,我之前总是记不住触发器的不同类型,但这本书里,作者通过精心绘制的时序图,配合着实际电路的时序分析,简直是把“时间”这个抽象概念具象化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电路会“乱跑”,问题往往就出在那微妙的时间差上。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的每一个工具(知识点)都摆放得井井有条,而且你知道它确切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一堆零件散乱堆在那里。
评分我是一个硬件工程师,工作了快十年了,平时接触的更多是系统集成和软件调试,对底层数字电路的原理性东西,说实话,已经有点生疏了。这次翻阅《数字电子技术》,主要是想找回那种“万物皆可拆解”的感觉。这本书在深入到大规模集成电路(IC)的介绍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止步于讲解RAM和ROM的基本结构,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存储器的访问时序和刷新机制。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详细分析了DRAM的“死区”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控制逻辑来提升系统的整体响应速度。这个细节,在很多市面上流传的教材中是直接跳过的,因为那似乎超出了基础学习的范畴。但对我而言,这恰恰是痛点所在——我们总是在用高性能的芯片,却不完全理解它们在极限工作状态下的“脾气”。作者的严谨态度体现在每一个电路图的标注上,每一个参数的选取都有明确的理论依据支撑,这不像某些参考书,为了图省事,直接给出一个“标准”配置,让你在实际应用中遇到非标准情况时束手无策。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工程圣经”,它不光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入地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并且暗示了“如何做得更好”。阅读完关于总线仲裁和三态输出的章节后,我对总线竞争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感觉以前对并行系统的认识太肤浅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初看之下确实有点吓人,感觉像是需要至少一整个学期才能消化完的“巨著”。不过,当我开始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的内容组织非常有层次感,像一个精心打磨的金字塔结构。最底层是坚实的逻辑基础,往上则是复杂的组合电路、时序电路,再往上是存储器和接口技术。最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对“噪声”和“串扰”这类在实际工程中常常被忽略的“非理想因素”的讨论,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很多教材只谈理想情况下的逻辑关系,一旦电路工作在高速状态或者物理距离变长时,结果就天差地别。这本书详细分析了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在传输线上的衰减和反射现象,并提出了诸如端接电阻等基础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对工程现实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纯粹的理论学习范畴。它不仅仅是教会你如何“设计”一个电路,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如何“制造”一个在真实环境中稳定工作的系统。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电子系统“健壮性”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从一个理论模型用户,蜕变成一个对物理实现有敬畏之心的设计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