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面容

中国的面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坎普,晏方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历史
  • 社会
  • 风俗
  • 民族
  • 地域
  • 人文
  • 摄影
  • 纪实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42521
商品编码:297230953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的面容

:25.00元

售价:17.5元,便宜7.5元,折扣70

作者:(英)坎普,晏方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0842521

字数:120000

页码: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窥见100多年前中国社会情况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鳞半爪。它主要讲述了英国女风景画家艾米丽·乔治亚娜·坎普于1893年至1894年在山西度过的一年和1907年至1908年在途经山东、直隶、湖北、四川、云南各省的旅行中度过的六个月的经历及见闻。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可以说是集怀旧与休闲于一体。
  我遇到过的每个有幸去过中国的聪明人,都曾倾倒在那神奇的人民和神奇的土地的魔力之下。
  我希望用我的钢笔和画笔尽力准确和生动地展示中国的真实面容,只要帖得足够近,人们就有可能成功地描述一个民族的心灵。

内容提要

旅途是一连串惊喜。当我和我的朋友越过边界进入缅甸时,感叹地说:“如果我们能装过身一路回去,那该多好!”这说出了我们两个人的心里话。
整个文明世界惊讶而钦佩地看着日本国近的迅速演进,现在中华帝国决心作一个相似的改变。这是个困难得多的任务,而且由于中国的规模,对于整个世界很可能重要得多。中国人受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鼓舞;他们有优良的心智,有将必要的改革进行到底的执着的决心。在过去的黑暗时代,他们是艺术、科学和哲学的先锋;所以我们可以满怀希望地期待一个更辉煌的未来,相信刚开始的新纪元对于中国也许是个越来越的纪元。

目录


作者介绍

坎普,英国女风景画家艾米丽·乔治亚娜·坎普,1893年至1894年从天津去太原,在山西省度过一年,1907至1908年从上海乘火车去青岛,作了途经山东、河北、湖北、四川、云南各省而以缅甸(当时为英国的殖民地)为终点的六个月旅行。《中国的面容》是她在这两次游历后所作,从时

文摘


序言



《山河信使:百年中国影像中的寻常人与非常事》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那些构成我们国家肌体的无数张面孔的影像史书。它并非一次宏大的叙事,也非对某位历史人物的孤立聚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浩瀚的普通人海洋,试图从中捕捉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深刻烙印在历史年轮上的表情、姿态与瞬间。 本书的编纂,源于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挑战的构想:如何通过一百年间留存下来的珍贵影像,重构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我们拒绝了那些早已被定格的、高高在上的、或是被简化了的“历史符号”,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曲折的道路——深入民间,走近那些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汗水、自己的欢笑与泪水,共同铸就了这段百年中国的寻常百姓。 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家庭生活。或许是民国时期,一家人围坐在简陋的八仙桌旁,粗茶淡饭,却眼神里透着对未来的憧憬;又或许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体的劳动场景,人们戴着朴素的帽子,脸上洋溢着建设国家的自豪;再到改革开放的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刷着城乡,新的生活方式开始渗透,人们的穿着打扮、眉宇间流露出的喜悦与迷茫,都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画面,没有经过刻意的摆拍,没有华丽的滤镜,只有最真实的光影交错,记录着那些柴米油盐中的温情,那些日升月落里的坚韧。 我们将镜头对准了劳作的人们。田埂上挥洒汗水的农夫,巷道里敲打铜铁的匠人,码头上搬运货物的工人,以及工厂里轰鸣机械旁的操作者。他们是中国最基础的劳动者,是社会运转的齿轮,他们的双手塑造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从老式的手摇工具,到初具规模的机械设备,再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应用,这些影像不仅展示了生产力的发展,更折射出劳动者眼神中的专注、力量和责任感。你看那拉纤的纤夫,瘦削的身躯却蕴藏着惊人的毅力;你看那纺织女工,熟练的动作背后藏着对家庭的担当;你看那刚刚接触到新技术的工程师,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探索的光芒。这些都是值得被铭记的,因为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繁荣。 我们同样关注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瞬间。街头巷尾的孩童,他们的嬉戏打闹,他们的天真无邪,是社会最纯净的缩影。公园里散步的老人,他们脸上深刻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也承载着过往的记忆。节日庆典的欢腾场面,人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你或许会看到,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孩子们用最简单的玩具就能玩得不亦乐乎;你或许会看到,在某个普通的中秋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你或许会看到,在一次盛大的集会中,成千上万的面孔汇聚在一起,共同呼喊着一个时代的梦想。这些画面,无关政治,无关宏大叙事,只关乎人最本质的情感流露。 本书还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不为人知的普通人的“非常事”。它可能是某位普通市民在特殊历史时刻的冷静与智慧;可能是某个家庭在动荡年代的艰难抉择与不离不弃;可能是某个小人物在时代变革中的悄然贡献,虽未载入史册,却为历史的进程添砖加瓦。这些“非常事”,并非惊天动地,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在经历自然灾害后,邻里之间相互扶持的画面,普通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在城市建设的关键时刻,志愿者的默默付出,平凡人的奉献精神;在社会转型期的迷茫与阵痛中,个体家庭的坚守与希望。这些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细微之处见真情,只有在平凡中见伟大。 《山河信使:百年中国影像中的寻常人与非常事》并非一本流水账式的图集,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张照片,都仿佛是一位“山河信使”,带着来自过去的讯息,讲述着当年的故事。我们的文字,旨在为这些影像提供必要的背景,解读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挖掘那些隐藏在表情之下的情感。我们力求用朴实、真诚的语言,将读者带入那个特定的时代,去感受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他们的挣扎与奋斗。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观看”的力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宏大的叙事所淹没,而忽略了构成这个国家的基石——那些鲜活、具体的个体生命。通过这些影像,我们希望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让他们在看到一张张面孔时,能够想象出他们背后的人生故事,能够思考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通过聚焦个体,来折射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性的力量。 在选择影像时,我们遵循了几个基本原则:真实性,即照片必须是历史真实的原貌;代表性,即照片应能反映特定时代、特定群体或特定事件的典型特征;以及人文性,即照片应具有能够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我们搜寻了大量来自档案馆、博物馆、私人收藏以及公共渠道的影像资料,经过反复筛选和考证,最终呈现出这本凝聚了百年中国寻常人与非常事的光影画卷。 本书的章节设置,也并非按照严格的时间线索,而是力图通过主题的划分,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影像进行有机联系,形成一种更为自由、更为流动的阅读体验。例如,我们可能会设置“劳动者之歌”、“童年共和国”、“岁月静好与风雨兼程”等章节,将不同类型的影像进行归类,从而在读者心中形成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感知。 阅读《山河信使:百年中国影像中的寻常人与非常事》,你将不仅仅是在欣赏一组组老照片,你将是在与过去对话,与无数个鲜活的生命相遇。你会看到,在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中,普通人的身影从未缺席;你会看到,在每一次的重大事件背后,总有无数双手在默默付出;你会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守护,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始终是中国面容中最动人的底色。 这是一份献给所有曾经和正在生活的中国人的礼物。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个普通的故事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通过这些“山河信使”带来的影像,我们得以窥见百年中国在时间长河中的真实面貌,而这面貌,由无数张鲜活的面孔共同构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学野心非常之大,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洽的认知体系。作者在文本中大量引用了古典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但处理得非常高明,绝不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像是为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注脚。书中的情节发展,与其说是线性的推进,不如说是螺旋式上升的螺旋结构。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将主角们推向一个新的精神层次,同时也揭示出更深层的社会病灶。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时间感知”的解构,他通过打乱叙事的时间顺序,制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体验,迫使我们去质疑我们所依赖的现实基础。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结构复杂的迷宫,每走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最终到达的“顶端”,带来的视野是无比开阔和震撼的。这是一部挑战读者智力与耐心的上乘之作。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厚重的书时,我还有些犹豫,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但仅仅读过前几章,我的疑虑就烟消云散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异常犀利且充满哲思,他似乎对现代都市生活中那种疏离感和身份认同的危机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书中对几条不同人生轨迹的人物群像的描摹,如同精密仪器下的解剖,细致入微,却又不失磅礴的气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那种不着痕迹的铺垫,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往往在故事中后段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引导出对现代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刻反思。比如其中对“符号”和“标签”在个体构建中的作用的探讨,简直是神来之笔。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整理一下脑海中被作者的文字激起的无数联想。这本书的结构之巧妙,逻辑之严密,绝对称得上是近年来少有的佳作,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但也回报以远超预期的精神震撼。

评分

这部小说,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感官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得令人咋舌,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充满了令人窒息的张力。我读到主人公踏入那座被迷雾笼罩的小镇时,几乎能闻到空气中潮湿的青苔味和远方传来的微弱的钟声。角色的内心挣扎与外部环境的压抑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人欲罢不能。特别是关于“记忆碎片”那一段的叙述,极其精妙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时间仿佛在主人公的脑海中打着旋儿,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倾轧,读者的心也跟着揪紧。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如同顶级的交响乐,时而低沉缓慢,积蓄着一股暗流,时而猛烈爆发,将所有情绪推向高潮。那些对人性幽微之处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让我反复咀嚼,思考良久。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对人类复杂情感的一次深度探访,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追求文学深度和独特阅读体验的读者。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之细腻,画面感之强,简直达到了绘画的境界。它没有那种戏剧性的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有一种温柔而坚韧的力量,像春日里的第一场细雨,润物无声却影响深远。书中对于特定地域环境的描写,充满了对本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深情凝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真实。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尤其成功,她们的坚韧、隐忍与偶尔爆发出的生命力,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光辉。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带着淡淡忧伤的幽默感,它使得沉重的主题变得易于接受,仿佛在讲述着无可奈何的生活真相时,还能挤出一个释然的微笑。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且充满力量的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活力量,往往蕴藏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复一日的平凡瞬间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情感张力实在太强大了,读完后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真实的梦境,醒来时心头还有些许的余悸。叙事者采用了一种非常口语化但又充满诗意的语调,使得那些宏大的主题被包裹在了极其亲切和私密的叙述之中。我被深深吸引的,是书中对“失落”与“寻找”这一母题的处理。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永恒的追问之中。书中描绘的几个重要场景,比如那个被废弃的码头,或者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都被赋予了一种近乎神圣的象征意义。作者擅长使用强烈的对比,将美好与残忍、希望与绝望并置,使得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宿命感和悲剧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对话时的自然与克制,很多时候,人物的情感并非通过激烈的言辞宣泄出来,而是隐藏在那些未尽之言和停顿之间,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去填补。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细品的文学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