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旅游资源学——21世纪旅游管理学精品图书
定价:28.00元
作者:骆高远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2-01
ISBN:97873080462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概述、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地理学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论述旅游资源的涵义、特征、分类、调查与评价等及其在美学上的意义,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者及其行为特征、旅游交通及其选择等。该教材资料翔实,体例新颖,雅俗共赏,尽量做到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问题相结合。
本书作为旅游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用书;对从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旅游开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的实际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章 旅游的基础——旅游资源概述
节 旅游资源和旅游构成要素
第二节 旅游资源和范畴和特点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生意义
第二章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节 旅游资源分类
第二节 旅游资源调查
第三节 旅游资源评价
第四节 提交文(图)件
附录A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释义
附录B 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格式
第三章 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
节 概述
第二节 地质类旅游资源
第三节 地貌类旅游资源
第四章 水体类旅游资源
节 概述
第二节 江河
第三节 湖泊
第四节 泉水
第五节 瀑布
第六节 海洋
第七节 现代冰川
第五章 生物类旅游资源
节 概述
第二节 植物旅游资源
第三节 动物旅游资源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第六章 气象、气候、宇宙类旅游资源
节 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二节 气象旅游资源
第三节 气候旅游资源
第四节 宇宙类旅游资源
第七章 城镇类旅游资源
节 光彩照人的现代都市
第二节 意蕴深厚的历名文化名域
第三节 别具风韵的特色城镇
第四节 天然淳朴的乡村风情
第八章 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
节 历史古迹及其旅游资源特性
第二节 古代建筑景观旅游资源
第三节 古代工程景观旅游资源
第四节 历史遗址旅游资源
第九章 园林类旅游资源
节 园林旅游资源观要素
第二节 园林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节 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资源
第十章 宗教类旅游资源
节 宗教与宗教旅游资源
第二节 宗教建筑旅游资源
第三节 宗教文化艺术旅游资源
第四节 宗教活动旅游资源
第十一章 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
……
第十二章 文学艺术类旅游资源
第十三章 其他人文旅游资源
第十四章 旅游者研究
第十五章 旅游资源开发及其影响
第十六章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旅游环境
第十七章 旅游交通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让我有些敬畏。我本来以为自己对旅游管理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过去的认知体系中存在着许多盲点和浅薄之处。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做得极其扎实,每一个观点似乎都有据可循,这为书中的论断增添了巨大的可信度。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查阅书中提到的几篇核心的国际期刊论文,发现作者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全球前沿研究基础之上的,绝非简单的本土化拼凑。特别是关于新技术的应用,比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旅游资源潜力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大数据如何帮助我们精准监测资源损耗的章节,体现了作者紧跟时代脉搏的能力。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手册,它不仅解释了“我们有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如何科学、负责任地“管理和创造未来的资源”,对于任何希望在旅游领域深耕细作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有点打鼓。我本来对“旅游资源学”这种听起来有点学术、有点枯燥的学科名字不太感冒,我更偏向于那些实操性强、能立马用上的旅游营销或酒店管理方面的书籍。我预期的内容可能是厚厚的理论堆砌,密密麻麻的定义和各种模型,读起来肯定得打瞌睡。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发现我的预判完全错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急着把一堆冷冰冰的知识点砸过来,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导游,带着你走进一个充满故事感的旅游世界。他开篇就探讨了“资源”的定义,但这个定义不是僵硬的,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他强调了在地文化、生态环境乃至历史记忆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灵魂”。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国内知名景区的案例剖析,那些分析角度非常新颖,远超出了我之前在其他旅游类书籍中看到的教科书式描述。比如,书中对某个自然保护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探讨,不仅仅是提出了问题,更是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多方利益协调方案,这让我这个读者,一个潜在的行业从业者,感到非常受启发,这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真金白银的经验总结。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几乎是抱着一种惊奇的心态在阅读的。我原以为“资源学”主要就是教你如何盘点现有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但这本书的视野显然要开阔得多。它深入挖掘了“隐形资源”的价值,比如地方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风土人情,甚至是某个小镇的某种传统手工艺。这些内容是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一手访谈资料支撑起来的,文字鲜活得像是刚从现场回来的人跟你分享的见闻。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论述了如何将一些看似“过时”或“落后”的传统聚落进行活化利用,使其成为吸引当代游客的独特卖点。它不是简单地要求你去“复古”,而是教你如何找到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汇点。这种前瞻性和对文化敏感度的把握,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关于未来旅游发展方向的“预言书”。对于那些希望在旅游业中做出差异化竞争的同行来说,这本书里蕴含的思维模式比具体的操作手册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呈现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学术性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通常来说,理论性的著作为了节省成本或者保持严肃性,会采用比较单调的黑白设计,内容也往往是密集的文字块,阅读起来非常吃力。但《旅游资源学——21世纪旅游管理学精品图书》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兼顾美观与实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彩色图片,这些图片不是随便放进去充数的插图,而是紧密配合着文字内容,比如对特定地质景观的微观展示,或是对某种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特写。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一些思维导图和结构化的信息图表,用来梳理复杂的资源分类体系和评估模型。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可以想象,如果这是一本教材,学生们在课堂上使用起来也会非常顺手,因为它将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视觉享受,而不是一场枯燥的文字战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核心的触动,是一种关于“责任感”的重塑。在很多大众认知里,旅游资源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财富,或者仅仅是地方政府的创收工具。但是,这本书用非常严谨的论证,阐述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微妙且不可逆的关系。作者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环保主义口号,而是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提醒我们,我们今天所享受的资源,必须以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和欣赏的权利为前提。书中关于“承载力”的讨论尤其深刻,它不只谈物理承载力,更深入到文化承载力和心理承载力。比如,一个过于商业化、游客饱和的古镇,其文化“原真性”的耗损是无法弥补的。这种对资源伦理的探讨,让我这个“消费者”的角度,提升到了一个“守护者”的高度,深刻理解了可持续旅游的真正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