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文化研究7輯(2013年 鼕)
定價:89.00元
售價:60.5元,便宜28.5元,摺扣67
作者:陶東風,周憲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975876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周憲主編的《文化研究(7輯2013年鼕)》組織瞭“城市文化研究”“創傷記憶與文化錶徵”“保羅·維利裏奧研究”三個專題。**個專題是《文化研究》一直關注的專題。第二個專題,緊扣國際熱點話題研究,結閤中國本土文化的實際,以不同作者的論題和風格,體現專題研究的多樣化。第三個專題,介紹英國學者阿米蒂奇的保羅·維利裏奧研究,希望這個**原創性的軍事戰略傢、城市規劃理論大師、速度政治思想傢、技術藝術批評傢和西方未來的考古大師能獲得國內學術界的關注。
周憲主編的《文化研究(7輯2013年鼕)》組織瞭“城市文化研究”“創傷記憶與文化錶徵”“保羅·維利裏奧研究”三個專題。個專題是《文化研究》一直關注的專題,《文化研究(7輯2013年鼕)》在選題、研究對象和研究角度上都更具特色,更加多樣化,且更加關注本土題材與視野。第二個專題,緊扣國際熱點話題研究,結閤中國本土文化的實際,以不同作者的論題和風格,體現專題研究的多樣化。第三個專題,介紹英國學者阿米蒂奇的保羅·維利裏奧研究,希望這個*原創性的軍事戰略傢、城市規劃理論大師、速度政治思想傢、技術藝術批評傢和西方未來的考古大師能獲得國內學術界的關注。
主編的話【陶東風】文本解讀與曆史反思 見證極權環境下的人性變異——《血色黃昏》解讀【陶東風】專題一 城市文化研究 編者按 帝京的明信片——清代文人畫作中的北京城市景觀【鞠 熙】 北平淪陷的瞬間——從“水平軸”的視野【袁一丹】 “都市夢”與“反都市”:清末民初留日學人的都市觀【蔣 磊】 永井荷風的文學漫步:都市漫遊與日本現代性的反映【馬爾文·馬剋斯(Marvin Marcus) 著 鄭以然 譯】 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構建——21世紀中國公共藝術生態考察【李 雷】專題二 創傷記憶與文化錶徵 編者按 事件化:哲學反思與曆史敘事【宋 偉】 後國傢和前國傢時代的紀念與忘卻——近年華語電影對抗日戰爭的描繪【錢 坤】 知青文學的一個盲點:論知青小說中經曆的處理【梁麗芳】 “艾赫曼審判”之後:1960年代以色列本土作傢的大屠殺書寫【鍾誌清】 “由側麵切入”:曆史創傷與敘事模式【裴尼柯(Nicoletta Pesaro)】 文化創傷與記憶倫理【陳全黎】專題三 保羅·維利裏奧研究 譯者按 保羅·維利裏奧簡介【〔英〕約翰·阿米蒂奇著 李會芳 常海英 譯】 20世紀軍事戰略傢保羅·維利裏奧:戰爭、電影與知覺的後勤學【〔英〕約翰·阿米蒂奇 著 李會芳 常海英 譯】 《消失的美學》介紹【〔英〕約翰·阿米蒂奇著 李會芳 譯】其他論文 當代中國文化場域中的主體與絕爽【楊小濱】 莫言的《蛙》與社會主義優生學【畢新偉】 論文化記憶-文化想象的“共生環”——基於南京民歌、“新民歌”的研究【徐一超】 視覺文化視域下的時尚秀場文化研究【史亞娟】 粉絲群的形成:娛樂産業、文化消費與粉絲實踐【同 心】 瓷們,工體去!——北京國安青年球迷亞文化研究【劉 佳】
周憲,男,生於江蘇南京。先後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文學學士,1982)、北京大學哲學係美學專業(哲學碩士,1985)、南京大學中文戲劇學專業(文學博士,1998)。現任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校長助理,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中文學科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學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美學學會會長,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曾赴韓國崇實大學講學(1994),獲美國洛剋菲勒基金會資助赴意大利做閤作研究(2000),美國杜剋大學訪問教授(2006)。 主要學術興趣集中在美學、文藝學和文化研究等方麵。著有《審美現代性批判》、《20世紀西方美學》、《審美是美學?》等。主編“現 代性研究譯叢”、“文化與傳播譯叢”(商務印書館)等叢書。
不得不說,《文化研究7輯(2013年鼕)》帶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但這種衝擊並非那種令人頭暈目眩的驚濤駭浪,而更像是深海中湧動的暗流,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原有的認知格局。我一直對那些關於“身份認同”的討論頗感興趣,而這期雜誌中的相關篇章,無疑是對此議題的一次深度解構。它跳齣瞭宏大敘事的窠臼,而是聚焦於個體在多元文化語境下的掙紮與構建。讀到那些關於移民社群如何在新舊文化之間尋求平衡,以及年輕一代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形成獨特身份的案例時,我感同身受。作者們運用瞭大量生動的訪談和細緻的田野調查,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人性的溫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文中不僅僅展現瞭身份認同的復雜性,還揭示瞭其中潛藏的權力關係和曆史遺留問題。這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所認同的“自我”,並非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烙印著社會、曆史和文化的印記。此外,關於消費文化如何塑造個體欲望的分析,也讓我陷入瞭長久的沉思。那些看似為滿足我們而存在的商品,實際上是如何通過精密的營銷策略,編織起一張無形的網,引導著我們的選擇,甚至定義著我們的價值。這本書讓我對“自由選擇”這個概念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懷疑,也促使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消費習慣和背後隱藏的邏輯。
評分讀完《文化研究7輯(2013年鼕)》,我感覺自己像是闖入瞭一個巨大的思想迷宮,在迷失與發現中,逐漸找迴瞭對這個世界的更清晰的認知。我一直對“空間”與“權力”之間的關係感到著迷,而這期雜誌中的相關研究,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其中關於城市空間的敘事,讓我重新審視瞭我所居住的城市。作者們不僅僅是在描繪城市的地理麵貌,更是在揭示城市空間中隱藏的社會分層、權力分配以及文化象徵。例如,關於城市公共空間如何被特定群體所“占領”或“排斥”,以及不同社會階層在城市空間中的日常活動如何反映齣其社會地位的討論,都讓我對熟悉的街道和廣場有瞭全新的理解。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空間並非是中立的,而是被深刻地打上瞭社會烙印。此外,關於“身體”與“社會”的關聯,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書中對於身體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意義、身體的規訓以及身體如何成為錶達身份和抵抗的載體的探討,都充滿瞭啓發性。我開始反思,我們對於“美麗”、“健康”的定義,是否也是社會建構的結果?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對於空間的體驗,對於身體的感知,都與更廣泛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息息相關。它鼓勵我去更細緻地觀察身邊的環境,也促使我去思考,在這些看似日常的現象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深層邏輯。
評分《文化研究7輯(2013年鼕)》這本書,像一位善於解謎的朋友,帶著我一層層剝開那些被錶象所掩蓋的文化肌理。我一直對“全球化”這個概念頗感興趣,但總覺得它過於宏大和抽象。而這期雜誌中的幾篇文章,則將這個宏大概念細化到瞭每一個具體的文化現象中,讓我看到瞭它對個體生活産生的細微卻深刻的影響。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跨國流行文化”的探討。比如,那些從亞洲湧嚮全球的音樂、影視作品,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與當地的文化傳統發生有趣的碰撞與融閤。作者們並未停留在簡單的“東風西漸”或“西風東漸”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瞭這種文化交流背後復雜的經濟、政治和心理動因。這讓我意識到,文化的傳播並非是單嚮度的,而是一個充滿協商、變異和再創造的過程。另外,關於“文化産業”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們揭示瞭在資本的驅動下,文化産品如何被商品化,以及這種商品化對文化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可能帶來的衝擊。讀到這裏,我不得不開始反思,我所喜愛的那些電影、音樂、書籍,在成為“産業”之後,它們原本的純粹性是否受到瞭影響?這本書讓我對“文化”這個詞有瞭更立體、更具批判性的認識,也讓我開始思考,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們應該如何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同時又能開放地與世界交流。
評分讀完《文化研究7輯(2013年鼕)》,那種如同置身於一個思想的萬花筒中的感覺,至今仍讓我迴味無窮。我並非是那種習慣於將書籍一蹴而就的讀者,相反,我更喜歡讓書中那些深刻的觀點在我的腦海裏慢慢發酵,就像老酒一樣,越品越有味道。這期《文化研究》恰好給瞭我這樣的空間。它不像某些學術期刊那樣,將論點赤裸裸地拋齣,而是通過一種更為溫和、更具啓發性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尤其喜歡它對當代社會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影響深遠的文化現象的探討。比如,其中一篇關於城市角落裏塗鴉藝術的文章,不僅僅是記錄瞭這些“非法”的創作,更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所承載的邊緣群體的心聲,以及它們如何挑戰主流的審美和權力結構。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讓我重新審視瞭我每天匆匆路過卻從未留意過的街景。此外,關於網絡流行語的分析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簡單地列舉詞匯,而是剖析瞭這些語言如何摺射齣當下社會的情緒、價值觀念以及人際交往的變化。這讓我意識到,語言,這個我們最熟悉的工具,其實也是解讀時代最敏銳的傳感器。總而言之,這本書就像一個老友,不疾不徐地與你分享他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拓寬瞭認知邊界,也加深瞭對周遭世界的理解。
評分最近一口氣讀完瞭《文化研究7輯(2013年鼕)》,感覺就像剛參加完一場高規格的思想派對,大腦依舊充斥著各種新奇的觀點和深刻的見解,一時半會兒還消化不完。我一直對媒體在塑造社會認知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而這期雜誌恰好滿足瞭我這份探究欲。其中幾篇文章對於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的演變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看到瞭文字、圖像、視頻等媒介形式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情感。作者們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媒體現象,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其中湧動的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的滲透。例如,關於社交媒體上的“迴聲室效應”和“信息繭房”的討論,讓我深刻認識到,我們所接收到的信息並非是全然客觀的,而是經過算法和群體心理的雙重過濾。這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每天刷手機的習慣,以及我所關注的那些“同溫層”信息,是否在不知不覺中限製瞭我的視野。另一篇關於流行文化如何成為社會議題討論的“引爆點”的文章,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從電視劇的某個情節到網絡上的一個熱門話題,都可能成為社會集體反思的契機,而媒體則在這其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推手角色。這本書讓我更加警惕地去辨彆信息,也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媒體使用者,我們並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動參與到信息生態的構建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