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讲堂:双色图文版 文化 书籍

中国文化大讲堂:双色图文版 文化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讲座
  • 国学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科普
  • 图文
  • 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5408
商品编码:29727421918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中国文化大讲堂:双色图文版 文化 书籍
作者:王羽
定价:48.0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1365408
印次: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编者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史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推出了本书。全书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文化、中医、养生、饮食等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力求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及内涵立体地呈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

  目录
文  学文学的起源 2宫廷文学 3先秦至汉时期的宫廷文学 3南北朝时期的宫廷文学 4隋唐时期的宫廷文学 5五代及以后的宫廷文学 6民间文学 8《诗经》中的民间文学 8乐府诗中的民歌 9南北朝民歌 10唐朝的民间文学 10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 11少数民族文学 12文学理论 14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 14汉代的文学理论 14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 15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 16文学流派 16玄言诗派 16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17花间词派 17江西诗派、江湖诗派 17茶陵诗派、唐宋派、吴江派、临川派、公安派、竟陵派 18云间派、虞山诗派、娄东派、阳羡词派、浙西词派、性灵派 19文学批评 19文学体裁之骈文 21骈文之成形 22骈文之成熟 23骈文之鼎盛 23骈文之律化 24“宋四六” 26骈文之衰弱、复兴与衰亡 27文学体裁之赋 28汉赋 29魏晋之抒情赋 31南北朝赋之流变 31唐宋赋之发展 32赋之式微 34文学体裁之诗歌 34诗“言志” 34《诗经》与《楚辞》 36两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 37两晋和南北朝诗歌 38唐朝诗歌 40两宋诗词 41元明清诗歌 43文学体裁之散文 44历史散文 44诸子散文 45汉唐散文 47宋、元、明、清散文 48文学体裁之小说 50小说的起源 50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  51唐传奇 51宋元话本小说 52明代章回小说 53清代小说 56民国以后的小说 58戏  剧戏曲史略 60从巫舞到元杂剧 60戏曲的发展和完善  61戏曲概论 62戏曲的音乐性和舞蹈性 62戏曲的程式化和假定性 63戏曲文学 64戏曲文学的美学特征 64杂剧、南戏和传奇 65戏曲音乐 67戏曲是一种音乐的戏剧 67唱腔与演唱 68乐器伴奏 69戏曲表演 69唱  70念  70做  71打  72戏曲化妆 72脸谱概述 73生、旦、净、丑 74戏曲服饰 75戏曲头饰的分类 75戏曲服装的分类 76戏曲道具 77戏曲道具的艺术特征 78戏曲道具的艺术功用 79京  剧 79京剧的表演艺术 80京剧的发展 81昆  曲 82昆曲的起源和发展 82昆曲的艺术特征 83戏班和演员 84梆子腔 85秦腔 85豫剧 87评  剧 88评剧的形成与发展 88评剧艺术家 89评剧剧目 90黄梅戏 90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 90黄梅戏的艺术特征 91越  剧 93越剧概述 93越剧流派 94川  剧 95川剧声腔及音乐 95川剧中的特技 96话  剧 97话剧的舶来 97话剧的发展和成熟 99歌  剧 100舞  剧 102舞剧概述 102中国舞剧艺术的发展及成就 102边缘剧种 104哑剧 104皮影戏 104木偶戏 105音  乐音乐的起源 108音乐源于劳动说 108音乐源于自然说 109音乐源于个人创作说 109宫廷音乐 110民间音乐 111民间歌曲 112说唱音乐 113民间器乐 113文人音乐 113宗教音乐 115中国佛教音乐 116道教音乐 116少数民族音乐 118维吾尔族的情歌和赛乃姆、木卡姆   118蒙古族的牧歌和安代舞&n;

  编辑
本书编者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史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推出了本书。全书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文化、中医、养生、饮食等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力求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及内涵立体地呈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

  媒体评论
本书编者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史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推出了本书。全书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文化、中医、养生、饮食等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力求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及内涵立体地呈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


穿越时空的对话:探寻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 在中国广袤而悠久的文明长河中,无数思想的火花碰撞、文化的精髓流传,共同织就了今日我们所见的中华文明。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堆砌,更是智慧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本书试图打开一扇通往这片文明宝库的大门,带领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我们并非仅仅罗列浩如烟海的文化符号,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生动、立体的文化认知框架。从远古先民的仰望星辰,到先秦诸子的思想激荡;从汉唐盛世的开放包容,到宋明理学的内省求索;从诗词歌赋的婉约豪放,到水墨丹青的写意传神;从饮食服饰的地域风情,到建筑园林的东方韵味……我们将一一细致地展开,力求展现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领域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与演进脉络。 一、思想的基石:中华文明的哲学底色 中华文化,其核心深植于深刻的哲学思想之中。本书将从“道”与“德”的观念出发,探讨中国哲学思维的独特之处。我们并非简单地介绍儒、释、道三家,而是深入剖析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仁”与“礼”: 我们将追溯孔子及其后学的思想渊源,理解“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以及“礼”在构建社会秩序、维系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如何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政治体制、教育理念、家庭伦理,甚至个人行为准则,都将在此得到细致的阐释。我们还会探讨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解读与新价值。 道家思想的“无为”与“自然”: 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其超然物外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视角。“道法自然”的理念,强调顺应规律,不强求,不妄为。我们将深入探讨“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解其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高的智慧,一种与宇宙和谐共存的生存哲学。从养生之道到艺术创作,道家思想的痕迹随处可见,本书将揭示其深远的文化影响。 佛教思想的“空”与“慈悲”: 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例如禅宗。我们将解析佛教的“缘起性空”观,以及“慈悲为怀”的普世情怀。佛教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因果报应的观念,以及其在艺术、文学、宗教仪式等方面的体现,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诸子百家的智慧火花: 除了儒、释、道,本书还将目光投向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依法治国”,名家的逻辑辩论,兵家的战略智慧……这些思想流派虽然各有侧重,但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早期思想的丰富光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梳理这些思想的脉络,理解它们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二、艺术的瑰宝:中华文明的审美情趣 中华文明的艺术,是其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也是其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本书将带领读者沉浸于中国艺术的海洋,感受其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诗词歌赋的万千气象: 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从唐诗的雄浑与婉约,到宋词的细腻与豪放;再到元曲的通俗与洒脱……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风貌,更抒发了千古的情怀。我们将通过精选的经典作品,解析其艺术手法、思想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思潮。 水墨丹青的意境深远: 中国绘画,特别是水墨画,以其独特的写意精神,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我们将探讨中国画的“笔墨”之道,理解其线条、墨色、构图的精妙之处。从山水画的壮丽,到花鸟画的生趣,再到人物画的传神,我们将解读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人文关怀与自然情怀。 书法篆刻的龙飞凤舞: 中国书法,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线条的艺术、情感的表达。我们将追溯历代书法名家的风采,如王羲之的飘逸,颜真卿的雄浑,苏东坡的洒脱,体会汉字在不同书体中的生命力。篆刻艺术,则将方寸之间,雕琢出古朴的韵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陶瓷玉器的温润光华: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唐三彩的绚烂,再到宋瓷的典雅,以及明清的精美……中国陶瓷艺术,承载着历史的温度与工艺的智慧。玉器的温润、坚韧与神秘,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本书将展示这些艺术品的技术成就,更会解读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与审美追求。 戏曲音乐的百转千回: 京剧、昆曲、越剧等各种戏曲形式,以其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与人物。中国传统音乐,无论是古琴的悠扬,还是民乐的活泼,都蕴含着东方特有的韵律与情感。我们将剖析戏曲的艺术特色,理解其音乐语言如何传达人物情感与故事情节。 三、生活的智慧:中华文明的日常实践 中华文化并非仅仅存在于书本与艺术殿堂,它更深深地根植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之中。 饮食文化的兼容并蓄: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本书将探讨中国饮食的地域差异、季节变化,以及其中蕴含的养生理念与礼仪规范。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方式,从餐桌上的礼仪到节日的美食,都折射出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 服饰风韵的时代变迁: 从古代的汉服、唐装,到近现代的旗袍、中山装……服饰不仅是蔽体之物,更是社会身份、审美趣味与时代风尚的象征。本书将梳理中国服饰的演变历程,解读不同时期服饰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建筑园林的东方意境: 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庙宇,还是精巧的园林,都体现了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我们将解读故宫的规制、苏州园林的巧思,以及四合院的温馨,理解中国建筑如何将实用性与艺术性、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传统节日的年轮记忆: 春节的团圆、清明的祭祖、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圆……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深入探究各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展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 民俗风情的千姿百态: 从婚丧嫁娶的仪式,到民间信仰的传承,再到各种地方戏曲、手工技艺……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 四、智慧的传承:中华文明的现代回响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未消减,反而愈发凸显。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着眼于中华文明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孝道、诚信、勤劳、节俭等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书将探讨这些美德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中华智慧与全球视野的融合: 我们将思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何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例如,道家“无为”思想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借鉴意义,儒家“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的根基: 深刻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源泉。本书希望能够点燃读者对中华文明的热情,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动力,从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本书以双色图文的形式呈现,力求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欣赏精美图片的同时,更能深入理解文字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您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璀璨,感受其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民族文化根脉的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中国文化大讲堂》,我仿佛打开了一本家族相册,里面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岁月和璀璨光辉。这本书的内容编排极具匠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一条条清晰的线索,将中国文化的不同面向串联起来。例如,在介绍古代诗歌时,书中不仅分析了不同朝代的诗歌风格,还将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想紧密结合,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理解其深层含义。书中的双色图文设计,更是点睛之笔。那些精美的插图,无论是人物肖像、山水画卷,还是建筑模型,都为文字内容增添了无限的生命力。我记得书中关于古代音乐的介绍,配以古琴、编钟等乐器的精美图示,让我对这些古老乐器的形态和音色有了更直观的想象。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共鸣。它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也更加愿意去探索和传承这份宝贵的遗产。

评分

《中国文化大讲堂》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中国文化“活态”的呈现。这本书不是静态地展示历史的遗物,而是试图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延展性。书中对传统节日习俗的描绘,就充满了生活气息。从春节的家庭团聚、元宵节的灯火阑珊,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月圆人团圆,书中用生动的文字和鲜活的插图,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温情的画面,让我对这些节日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样,在介绍中国哲学思想时,书中并没有枯燥地阐述理论,而是通过对一些经典故事和人物的解读,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其中的智慧。比如,关于“道”的阐释,书中结合了《道德经》中的许多经典片段,并配以写意的山水插图,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让人心生宁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活力。它成功地架起了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我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体会到它的与时俱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中国文化大讲堂》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魅力。书中对细节的把握尤为令人称道。例如,在介绍茶文化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茶叶的种类和冲泡方法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茶道背后的哲学意境,以及茶在中国文学、艺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书中的插图也功不可没,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绝佳补充。我尤其欣赏那些对古代器物、服饰、建筑的细致描绘,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书中的某个插图所吸引,然后去细读旁边的文字,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贴切,既有 scholarly 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它成功地将复杂的文化概念,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收获了满满的知识。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中国文化大讲堂》时,我原本是带着一种“扫盲”的心态,想着系统地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貌,没想到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这本书的编排思路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哲学思想、历史脉络,到微观的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且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式讲解,而是通过大量精美的双色插图,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化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解古代建筑时,书中不仅配有详细的结构图,还穿插了写意的水墨画,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庭院之中;在介绍传统节日时,各种色彩斑斓的民俗活动图,瞬间勾起了我对儿时过节的美好回忆。文字部分也十分考究,语言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度,既能让初学者快速入门,也能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从中获得新的启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解读,比如“含蓄”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书中从诗词、绘画、甚至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直观、最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引领我走进中国文化的宝库。

评分

读罢《中国文化大讲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种“立体式”的文化体验。不同于市面上一些泛泛而谈的书籍,这本书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它并没有试图涵盖所有知识点,而是精选了那些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元素,并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挖掘。比如,关于中国画的讲解,书中不仅介绍了水墨、工笔等不同画种的特点,还重点解析了“意境”这一核心概念,并通过对历代名画的赏析,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中国画“形神兼备”的魅力。同样,在探讨中国哲学思想时,书中并没有罗列晦涩的理论,而是选取了儒、释、道等几大思想流派,并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让读者在鲜活的案例中理解其精髓。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双色图文的呈现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字内容变得鲜活起来。那些精美的插图,既是知识点的补充,也是文化氛围的营造。我记得在读到关于汉字的演变时,书中配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演变图,让我对汉字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