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云南民族文化丛书: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苏丽杰,和少英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48220701
字数:
页码:2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拟通过对云南省近年来培养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的成功经验的总结,进一步提炼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典型案例;对近代以来史料中关于云南外出留学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的记载进行挖掘和整理;对云南省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目录
导论
理论篇 对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
章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客观必然性
节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章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群体特征的分析
节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特征的分析
第二节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人才成长、成才、成功的规律探寻
第三章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节 加强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依据
第二节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与海外留学人员知识分子工作
第四章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与统战性社会团体工作
节 加强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充分发挥好统战性社会团体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节 发挥优势,创新理念,努力开创社团统战的新局面
第五章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
节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在国际型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方面的探索
第二节 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与民族类高校教育教学
实践篇 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及经验
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云南省的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咨询报告
节 云南省省委、省人民高度重视东南亚、南亚各国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第二节 云南省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云南省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二章 云南省高职院校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节 云南省高职院校东南亚语种专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云南省高职院校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云南省高职院校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构建云南省高职院校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第三章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
节 “学校+”订单式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学校+”订单式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
第三节 对各少数民族语特色专业及编辑出版专业的探索
第四章 云南民族大学非通用语种类专业办学模式
节 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为非通用语种类学科专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节 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和云南省确立的对外开放战略机遇,加快发展非通用语种类学科专业
第三节 注重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加快发展非通用语种类学科专业
第四节 重视学科专业平台和高级别教学科研项目平台建设
第五节 重视社会的用人需求变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章 云南省的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节 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开办概况
第二节 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各校办学模式
第四节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第五节 东南亚语言人才需求的前景预测
第六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云南省面临的东南亚语人才问题及分析
节 云南省开设小语种专业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云南省东南亚语种师资状况、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云南省东南亚各语种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节 云南省在东南亚语种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解决云南省在东南亚语种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云南民族大学60余年办学兴校的沉沉历史足音
节 1951-1965年:创办云南民族学院时期
第二节 1966-1976年:列入普通高等院校建制时期
第三节 1977-2005年:建设省属重点大学时期
第四节 2006-2011年: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民族大学时期
第五节 建设区域高水平大学
第九章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英语及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发展调研报告
节 教育国际化优先发展战略
第二节 实施教育国际化优先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果
第十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云南省的东南亚语言人才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综合调研报告
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云南省制定了推动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云南省东南亚语言文化人才情况
第四节 亟待开展的工作
第五节 解决“云南省在东南亚语种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六节 关于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
后记
作者介绍
苏丽杰,男,1965年生,云南省大理市人,白族,教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工作硕士生导师。曾任云南省学联副主席,云南民族学院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哲学学院)党委书记,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学院工作)、院长。现任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总支书记、主任,云南省党建理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云南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云南省政协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委员、割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统一战线理论、社会学、社会_爻作及马列主义、毛思想、邓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民委教改项目“民族类高校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各类课题5项。曾获云南省委表彰的“全省统一战线先进个人”称号。
文摘
序言
对于我这样的一个普通读者来说,民族文化往往与歌舞、服饰、节日这些具象的元素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这几个字,立刻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更严谨、更系统性的探讨。我很难想象,在“人才培养”这个框架下,会如何深入挖掘和阐释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它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或者实践基地建设的案例分析?例如,那些在国际舞台上成功推广云南民族文化的个人或组织,他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挑战?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成功的经验?我猜测,作者可能不仅仅是在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在研究“如何去培养”,甚至“为什么要培养这样的人”。这种对过程和机制的深入探究,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方法的启示,一种未来方向的指引。
评分读到“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在国际博览会上,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的讲解员,用流利的英语介绍着家乡的传统工艺;在世界级的学术论坛上,学者们用专业的术语和深刻的洞察力,解读着民族文化的时代意义;或者是在数字媒体上,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将古老的传说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吸引着全球观众的目光。这本书,似乎就是在描绘和探讨如何实现这些画面背后的“可能”。它可能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演,更可能包含了大量实际的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我想知道,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例如,如何让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能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如何通过教育,让年轻一代更加珍视和创新地传承民族文化?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个关于“连接”的故事,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本土与世界,连接理论与实践。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奇观,而要去感受它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而“人才培养”这个方向,恰恰是触及这个“人文精神”的核心。当提到“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单纯的“翻译”或“导游”,而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内涵,并能以一种富有创意和智慧的方式,将其呈现给世界的人。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培养这样一批“文化大使”?他们可能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对不同文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要有强大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案例,来展示一些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是一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解决方案?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国际型”的,它是否意味着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全球的视野,以及一种跨文化的同理心,同时又不失对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坚守?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可能是一份关于云南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一份充满希望的蓝图。
评分我常常在想,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是不是总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他者视角”?尤其是当涉及到“国际化”这个概念时,总会有一种将自身文化“外销”的冲动,而忽略了其内在的价值和发展逻辑。《云南民族文化丛书: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似乎不是在教我们如何“包装”或“展示”云南的民族文化,而是从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让本土文化自我生长、自我赋能的体系。这种“内部驱动”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它可能涉及到了教育体系的改革、学术研究的方向、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方法等多个方面。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阐释“国际型”与“民族文化”这两个概念的辩证统一的?是仅仅在语言和传播方式上进行国际化,还是在人才的思维模式、学术视野、以及价值判断上,都融入了国际化的视野,但又不失本土文化的根基?这其中的平衡与融合,无疑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触及了文化自信与对外开放之间那个微妙而关键的节点。
评分这套《云南民族文化丛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我一直对云南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深深着迷,从古老的歌谣到精美的服饰,再到独特的节日习俗,每一样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然而,以往的阅读体验,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风光掠影或者历史的碎片拼凑,总感觉少了些深入骨髓的理解,少了些能够连接古今、贯通理论与实践的线索。当我翻开这本《云南国际型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时,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罗列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人”——那些传承、发展、并能将云南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的人才。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只是在讲述“有什么”,更在探讨“如何让它更好”以及“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在这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培养出既懂云南本土文化精髓,又能与国际社会有效沟通和交流的专业人才?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议题。它似乎在预示着,云南的民族文化不再是静止的博物馆藏品,而是拥有生命力,能够与世界对话的活态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