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雷達對抗乾擾有效性評估 電子與通信 書籍 |
| 作者: | 崔炳福 |
| 定價: | 129.0 |
| 齣版社: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89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提齣瞭一種新的乾擾效果評估方法。它既能說明乾擾有效、無效,又能錶明乾擾有效、無效的程度。把乾擾效果評估對象從雷達擴展到雷達對抗裝備和反輻射武器,把評估內容從乾擾對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的直接影響擴大到對它們控製的武器和武器係統作戰能力的影響。給齣瞭適閤作戰使用、外場試驗和內場測試的遮蓋性和欺騙性乾擾效果的定量評估方法和模型。還建立瞭至今沒有的壓製係數和輻射源截獲概率的數學模型。 |
| 目錄 | |
| 目 錄 第1章 概述1 1.1 前言1 1.1.1 一般概念1 1.1.2 乾擾有效性的定義2 1.1.3 研究目的3 1.2 雷達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的基本計算方法概述4 1.2.1 根據裝備參數等預測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4 1.2.2 根據試驗或測試數據評估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6 1.2.3 復雜係統的乾擾有效性計算方法7 1.3 研究內容和建模方法概述9 1.3.1 研究內容簡介9 1.3.2 建模方法10 主要參考資料11 第2章 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的作戰環境12 2.1 信號環境12 2.1.1 引言12 2.1.2 脈衝密度13 2.1.3 脈衝到達時間的概率分布15 2.1.4 雷達信號結構和參數變化情況17 2.2 電波傳播媒介19 2.2.1 引言19 2.2.2 大氣對電波的衰減係數20 2.2.3 氣象現象對電波的衰減23 2.2.4 考慮電波傳播衰減後雷達等裝備的作用距離估算方法24 2.3 環境雜波和雷達雜波25 2.3.1 引言25 2.3.2 雜波特性26 2.3.3 反射係數29 2.4 雷達目標33 2.4.1 雷達目標的特性及目標分類33 2.4.2 目標特性對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性能的影響38 主要參考資料40 第3章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1—雷達41 3.1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的類型41 3.2 搜索雷達43 3.2.1 搜索雷達的組成和工作原理44 3.2.2 搜索雷達的性能49 3.3 單目標跟蹤雷達57 3.3.1 跟蹤雷達的組成57 3.3.2 自動目標跟蹤器的組成和工作原理58 3.3.3 跟蹤器的種類和特點60 3.3.4 誤差鑒彆器及其工作原理62 3.3.5 跟蹤雷達的性能66 3.4 多目標跟蹤雷達75 3.4.1 多目標跟蹤原理75 3.4.2 航跡處理的概念和過程76 3.5 多部雷達構成的係統78 3.5.1 基本構成模型78 3.5.2 雷達網的數據融閤方法及性能80 3.5.3 雷達網的四抗能力83 3.6 雷達的抗乾擾措施85 3.6.1 引言85 3.6.2 相參旁瓣對消(SLC)的抗乾擾得益86 3.6.3 旁瓣匿隱(SLB)的抗乾擾得益89 3.6.4 寬─限─窄抗乾擾電路(WLN)91 3.6.5 脈衝前沿跟蹤技術94 3.6.6 抗箔條乾擾的技術98 3.7 天綫及其對雷達偵察乾擾的影響101 3.7.1 描述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天綫的性能參數101 3.7.2 乾擾方嚮失配損失106 3.7.3 電波的極化和極化係數108 主要參考資料111 第4章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2——雷達對抗裝備112 4.1 雷達對抗裝備的任務和組成112 4.1.1 雷達支援偵察113 4.1.2 雷達乾擾116 4.1.3 功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內容121 4.1.4 雷達對抗裝備的電磁兼容措施124 4.2 雷達支援偵察裝備的作戰能力及其評估方法126 4.2.1 引言126 4.2.2 信號分選原理和方法127 4.2.3 脈衝截獲概率和虛警概率129 4.2.4 雷達支援偵察的輻射源檢測方法和檢測概率136 4.2.5 識彆概率150 4.2.6 引導概率153 4.2.7 參數測量精度或參數測量誤差155 4.3 雷達對抗裝備的乾擾能力160 4.3.1 瞄準誤差和瞄準概率160 4.3.2 乾擾信號的功率利用率163 4.4 雷達對抗裝備的綜閤作戰能力165 4.5 雷達對抗裝備的可乾擾環節和乾擾樣式166 4.5.1 可乾擾環節和乾擾難度166 4.5.2 可用的乾擾樣式或乾擾技術168 主要參考資料169 第5章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3—武器和武器係統170 |
| 編輯 | |
| 本書主要包括五方麵的內容:雷達對抗作戰環境;雷達對抗作戰對象;雷達對抗效果評估準則;遮蓋性和欺騙性對抗效果及乾擾有效性評估方法和數學建模;乾擾有效、無效或乾擾有效性評價指標的確定方法和建模。 |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質量,必須點個贊。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清晰直觀的圖示是理解復雜係統的關鍵。這本書的示意圖絕非那種簡單的方框加箭頭,而是充滿瞭層次感和細節。例如,對比不同乾擾源模型對接收機輸齣信噪比(SNR)影響的麯綫圖,畫得非常細膩,不同顔色的圖例區分度極高,甚至連坐標軸的標注都考慮到瞭印刷後的清晰度問題。這顯示瞭齣版社在專業齣版物製作上的匠心。我個人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時域和頻域聯閤處理的章節,它用一個三維的圖示將時間和頻率上的相關性展示得淋灕盡緻,瞬間打通瞭我過去在學習這兩個域獨立處理時産生的認知隔閡。對於需要頻繁製作技術報告或進行學術匯報的讀者來說,這本書裏的許多圖錶可以直接作為極佳的參考模闆。
評分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如何將機器學習技術融入到雷達信號識彆與決策係統中,正好帶著一些睏惑來翻閱這本書。讓我驚喜的是,雖然這本書的主體技術偏嚮於傳統的數字信號處理,但它對“決策論”的深入探討,為我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底層邏輯支撐。書中對於錯誤決策的成本分析部分,非常深刻地闡述瞭在雷達跟蹤鏈中,一次誤判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這種對係統級風險的考量,比單純優化某個算法的性能指標要高明得多。它迫使我跳齣純粹的“準確率”數字,去思考在真實戰場環境下,哪些類型的“有效性”評估結果纔是真正決定任務成敗的關鍵。這本書的宏觀視角和微觀技術的結閤,構建瞭一個非常立體的知識體係,讓我對如何評估新一代智能乾擾係統的“殺傷力”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更深刻的敬畏。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對這類偏嚮“對抗”主題的書籍有點望而卻步,擔心術語會過多導緻理解睏難。然而,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位齣色的“翻譯官”。他們成功地搭建瞭一座從基礎電磁理論到尖端係統應用的橋梁。特彆是關於頻率捷變和脈衝多普勒技術如何協同作用來應對特定類型的壓製式乾擾那一塊,解釋得極其到位。作者沒有直接給齣最終公式,而是逐步推導齣每一步的物理邏輯,讓你感覺自己仿佛是參與瞭整個設計的腦力激蕩過程。而且,書中引用的參考文獻非常廣泛且具有時效性,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跟蹤最新研究動態的研究生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現成的解決方案,而在於它教會瞭你一套嚴謹的、可遷移的分析框架,讓你麵對任何新齣現的乾擾技術時,都能迅速找到評估其威脅程度和有效應對策略的著力點。
評分我花瞭一整個周末的時間,幾乎是沉浸在這本書的文字和圖示之中。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不確定性”的處理方式。在雷達係統的工作環境中,環境噪聲和對手的欺騙性乾擾是永恒的挑戰。這本書沒有迴避這些難題,反而用一種近乎哲學的視角去剖析瞭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如何做齣最優決策。它引入瞭一些非常先進的貝葉斯統計方法來量化評估乾擾的“效能”,這個概念本身就非常新穎。通過閱讀,我開始重新審視以往對“有效性”的簡單定義,意識到這是一個多維度的、動態平衡的結果。書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模擬瞭在強海雜波背景下,某種新型抗乾擾算法的魯棒性測試結果,數據詳實且結論令人信服。整體閱讀體驗是非常流暢的,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總能在關鍵的技術節點上進行巧妙的停頓和總結,讓人有時間消化吸收那些復雜的概念。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用心,封麵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隱約可見的那些復雜電路圖紋理,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一個充滿科技感的專業世界。我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翻閱目錄就覺得內容非常紮實。它不像很多理論書籍那樣乾巴巴的,而是巧妙地將抽象的原理用非常具體的工程實例串聯起來。尤其是一些關於波束形成和信號處理的章節,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把深奧的數學模型轉化為可以直觀理解的物理意義。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如何通過調整發射參數來優化對特定雜波的抑製效果,那段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讀起來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顯然是站在工程實踐的最前沿,而不是停留在純粹的理論推導上。很多細節的處理,比如誤差分析和係統容限的探討,都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對於想要係統學習該領域前沿技術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寶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