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电子与通信 书籍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电子与通信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雷达
  • 对抗
  • 干扰
  • 电子战
  • 通信
  • 评估
  • 有效性
  • 信号处理
  • 电磁兼容
  • 雷达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青草书店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1893
商品编码:29732212707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电子与通信 书籍
作者:崔炳福
定价:129.0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21331893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它既能说明干扰有效、无效,又能表明干扰有效、无效的程度。把干扰效果评估对象从雷达扩展到雷达对抗装备和反辐射武器,把评估内容从干扰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直接影响扩大到对它们控制的武器和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影响。给出了适合作战使用、外场试验和内场测试的遮盖性和欺骗性干扰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模型。还建立了至今没有的压制系数和辐射源截获概率的数学模型。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概述1
1.1 前言1
1.1.1 一般概念1
1.1.2 干扰有效性的定义2
1.1.3 研究目的3
1.2 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的基本计算方法概述4
1.2.1 根据装备参数等预测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4
1.2.2 根据试验或测试数据评估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6
1.2.3 复杂系统的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7
1.3 研究内容和建模方法概述9
1.3.1 研究内容简介9
1.3.2 建模方法10
主要参考资料11
第2章 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作战环境12
2.1 信号环境12
2.1.1 引言12
2.1.2 脉冲密度13
2.1.3 脉冲到达时间的概率分布15
2.1.4 雷达信号结构和参数变化情况17
2.2 电波传播媒介19
2.2.1 引言19
2.2.2 大气对电波的衰减系数20
2.2.3 气象现象对电波的衰减23
2.2.4 考虑电波传播衰减后雷达等装备的作用距离估算方法24
2.3 环境杂波和雷达杂波25
2.3.1 引言25
2.3.2 杂波特性26
2.3.3 反射系数29
2.4 雷达目标33
2.4.1 雷达目标的特性及目标分类33
2.4.2 目标特性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性能的影响38
主要参考资料40
第3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1—雷达41
3.1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的类型41
3.2 搜索雷达43
3.2.1 搜索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4
3.2.2 搜索雷达的性能49
3.3 单目标跟踪雷达57
3.3.1 跟踪雷达的组成57
3.3.2 自动目标跟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8
3.3.3 跟踪器的种类和特点60
3.3.4 误差鉴别器及其工作原理62
3.3.5 跟踪雷达的性能66
3.4 多目标跟踪雷达75
3.4.1 多目标跟踪原理75
3.4.2 航迹处理的概念和过程76
3.5 多部雷达构成的系统78
3.5.1 基本构成模型78
3.5.2 雷达网的数据融合方法及性能80
3.5.3 雷达网的四抗能力83
3.6 雷达的抗干扰措施85
3.6.1 引言85
3.6.2 相参旁瓣对消(SLC)的抗干扰得益86
3.6.3 旁瓣匿隐(SLB)的抗干扰得益89
3.6.4 宽─限─窄抗干扰电路(WLN)91
3.6.5 脉冲前沿跟踪技术94
3.6.6 抗箔条干扰的技术98
3.7 天线及其对雷达侦察干扰的影响101
3.7.1 描述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天线的性能参数101
3.7.2 干扰方向失配损失106
3.7.3 电波的极化和极化系数108
主要参考资料111
第4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2——雷达对抗装备112
4.1 雷达对抗装备的任务和组成112
4.1.1 雷达支援侦察113
4.1.2 雷达干扰116
4.1.3 功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121
4.1.4 雷达对抗装备的电磁兼容措施124
4.2 雷达支援侦察装备的作战能力及其评估方法126
4.2.1 引言126
4.2.2 信号分选原理和方法127
4.2.3 脉冲截获概率和虚警概率129
4.2.4 雷达支援侦察的辐射源检测方法和检测概率136
4.2.5 识别概率150
4.2.6 引导概率153
4.2.7 参数测量精度或参数测量误差155
4.3 雷达对抗装备的干扰能力160
4.3.1 瞄准误差和瞄准概率160
4.3.2 干扰信号的功率利用率163
4.4 雷达对抗装备的综合作战能力165
4.5 雷达对抗装备的可干扰环节和干扰样式166
4.5.1 可干扰环节和干扰难度166
4.5.2 可用的干扰样式或干扰技术168
主要参考资料169
第5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3—武器和武器系统170

  编辑
本书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雷达对抗作战环境;雷达对抗作战对象;雷达对抗效果评估准则;遮盖性和欺骗性对抗效果及干扰有效性评估方法和数学建模;干扰有效、无效或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建模。 



《电磁频谱博弈:现代通信与侦测的攻防艺术》 一、 引言:看不见的战场,无声的较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磁频谱已成为现代社会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它不仅承载着我们日常的通信、导航,更是军事侦测、预警和指挥控制的生命线。然而,与此同时,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也在悄然进行——电磁对抗。这是一场围绕着电磁频谱的使用权、效能以及信息获取与保密的激烈博弈。从战场上雷达的精确定位,到通信系统的可靠传输,再到电子干扰的隐蔽部署,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智慧与技术的较量。 本书《电磁频谱博弈:现代通信与侦测的攻防艺术》并非直接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术如“雷达对抗干扰的有效性评估”,而是将视角放宽,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现代电子与通信领域中,电磁频谱攻防对抗的整体图景。我们将剥离单一技术指标的细枝末节,回归到电磁频谱这一核心要素,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揭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信息是如何被传递、侦测、保护,又如何被干扰、欺骗和窃取的。我们将探索驱动这场博弈的核心原理,分析关键技术的发展脉络,并展望未来可能的趋势。 本书的读者群体设定为对电子与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军事科技等领域具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研究者、工程师、高年级学生,以及任何希望深入了解现代信息战幕后运作的读者。我们期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建立起对电磁频谱攻防对抗的系统性认知,理解不同技术手段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制约,并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技术创新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保障通信畅通中的关键作用。 二、 第一篇:电磁频谱的基石——通信与侦测原理 revisited 在深入探讨攻防之前,我们必须坚实地巩固对通信和侦测基本原理的理解。本篇将以一种革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熟悉的理论,将其置于电磁频谱博弈的宏大框架下进行解读。 1. 现代通信的演进与频谱承载 从模拟到数字,从窄带到宽带: 我们将回顾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数字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接入技术(FDMA, TDMA, CDMA, OFDMA)等如何极大地提升了频谱利用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理解这些技术,不仅是掌握通信本身,更是理解它们如何成为被攻击的潜在目标。 无线通信的挑战与机遇: 信号的传播衰减、多径效应、信道噪声是无线通信固有的难题。我们将探讨自适应均衡、信道编码、分集合成等技术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以及这些抗干扰和抗衰落的机制本身,又如何可能成为对抗的着力点。 软件定义通信(SDC)与灵活频谱使用: SDC 的出现为通信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使得频谱感知、动态频谱接入(DSA)成为可能。这意味着通信系统不再是固定地“占据”频谱,而是能够智能地“分享”和“适应”。但这种灵活性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例如动态接入的合法性判断、智能频谱感知系统的欺骗等。 2. 侦测技术的无声之眼——雷达与电子情报 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多普勒效应: 我们将从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反射、接收过程出发,深入剖析现代雷达(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的工作机制。特别强调多普勒效应在目标速度测量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它如何为雷达提供关键的目标识别信息。 电子情报(ELINT)与信号情报(SIGINT): 侦测不仅仅是“看到”,更是“听到”和“理解”。本节将介绍 ELINT 和 SIGINT 的概念,它们如何通过截获、分析敌方的通信和雷达信号,获取对方的部署、意图和能力等宝贵情报。我们将探讨截获、识别、跟踪和分析各种电磁辐射源(EMCON)的技术。 被动侦测的兴起: 在主动侦测(如雷达)容易被反制的情况下,被动侦测技术(如 ESM,电子支援措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技术无需主动发射信号,因此更难被探测,但对接收和分析能力的要求极高。 3. 频谱感知与态势感知:战场上的“知己知彼” 电磁频谱态势感知(EMSSA): 在现代信息化战场上,对电磁频谱的全面感知是制定作战计划、指挥控制和执行电子战任务的基础。我们将介绍 EMSSA 的概念,包括对频谱资源的分配、使用、干扰、压制等情况的实时监测与分析。 频谱分配与管理: 并非所有频谱资源都是自由使用的。我们将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电磁频谱的规划、分配和管理体系,理解其背后的军事、民用和经济考量,以及频谱资源的稀缺性如何加剧了争夺。 三、 第二篇:电磁频谱的攻防艺术——干扰、欺骗与反侦测 本篇是本书的核心,我们将聚焦于电磁频谱对抗的具体手段与技术。这不是对单一技术的罗列,而是对攻防逻辑、原理和应用场景的深入分析。 1. 干扰的艺术:压制与扰乱 干扰的分类与机理: 从最基础的噪声干扰,到复杂的欺骗性干扰,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干扰方式的工作原理。例如,连续波(CW)干扰、脉冲干扰、扫频干扰、调制干扰等,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增大信号噪声比、改变信号特征、淹没目标信号等方式来达到干扰目的。 针对不同系统的干扰策略: 通信系统干扰: 阻断通信链路,降低通信质量,使其无法传输有效信息。我们将探讨针对模拟和数字通信的不同干扰手段,以及如何针对加密通信设计有效的干扰策略。 雷达系统干扰: 提高雷达的虚警率,降低其探测概率(Pd),增加漏警率(Pfa),使其无法准确跟踪目标。我们将深入分析“电子对抗”(ECM)在雷达干扰中的应用,如诱饵、箔条、以及对雷达信号本身的压制。 导航系统干扰: 干扰 GPS、GLONASS 等卫星导航信号,使其无法提供精确的定位信息,导致导航失准甚至失效。 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干扰、自适应干扰、协同干扰、宽带干扰等,以及它们如何利用通信和侦测技术的漏洞,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实现干扰目标。 2. 欺骗的智慧:迷惑与误导 信号欺骗: 并非简单地压制信号,而是通过发送虚假或经过篡改的信号,来迷惑敌方侦测系统。例如,伪装目标信号、模仿友方信号、甚至制造不存在的目标。 雷达欺骗: 回波欺骗: 向雷达发送虚假的雷达回波,例如,通过转发雷达信号并对其进行延迟、幅度或相位修改,使得雷达认为存在一个(或多个)新的目标,或者误判目标的位置、速度、甚至目标类型。 噪声欺骗: 发射大量的噪声信号,淹没真实目标的回波,使得雷达无法有效分离出目标信号。 欺骗诱饵: 发射一种能够模仿真实目标回波的信号,以诱使雷达追踪错误的信号源。 通信欺骗: 截获并篡改通信内容,插入虚假信息,或者伪装成合法通信方。 诱导式欺骗: 设计复杂的通信或侦测场景,引诱敌方暴露其系统弱点,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欺骗。 3. 反侦测与电子对抗(ESM/ECCM):隐匿与还击 隐匿技术: 减少自身的电磁辐射,降低被侦测的概率。这包括低截获概率(LPI)的设计,如展宽频谱、低功率发射、窄波束等。 电子支援措施(ESM): 截获、识别、定位和分析敌方的电磁辐射源,为电子对抗提供情报支持。 电子防护措施(ECCM): 针对敌方干扰和欺骗,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以恢复通信或侦测能力。我们将探讨 ECCM 的各种技术,例如: 抗干扰技术: 跳频、扩频、自适应滤波、信道编码、纠错码等。 抗欺骗技术: 信号识别与验证、目标跟踪算法的改进、多传感器融合等。 雷达 ECCM: 脉冲压缩、旁瓣抑制、自适应波束形成、杂波抑制、目标运动分析(TMA)等。 电子战(EW)的协同: 电子对抗并非孤立作战,而是需要与其他作战力量(如火力打击、信息战)协同,形成体系优势。 四、 第三篇:电磁频谱博弈的未来展望 技术是不断进步的,电磁频谱的攻防博弈也将在新的技术浪潮中演进。本篇将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电磁对抗中的应用 智能干扰与自适应欺骗: AI 可以分析海量电磁数据,实时识别敌方系统和信号特征,从而动态调整干扰策略,实现更高效、更隐蔽的干扰和欺骗。 AI 驱动的信号识别与分析: 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识别和分类各种电磁信号,提高情报分析的效率。 AI 在 ECCM 中的作用: AI 可以用于开发更智能的抗干扰算法,以及更鲁棒的信号处理技术,应对日益复杂的对抗环境。 2. 量子技术对电磁频谱博弈的影响 量子通信与安全性: 量子密钥分发(QKD)可以提供理论上不可破解的通信安全,这将对传统的窃听和干扰技术构成挑战。 量子雷达的可能性: 量子纠缠等量子现象的应用,可能催生出具有超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的新型侦测技术。 3. 软件定义与虚拟化在电磁频谱管理中的应用 软件定义电磁频谱(SD-EMS): 利用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实现电磁频谱资源的智能化、动态化管理和灵活调度,提升频谱利用效率。 虚拟化电子战系统: 将复杂的电子战功能集成到虚拟化环境中,实现更灵活的部署和更快速的迭代升级。 4. 法律与伦理的边界:电磁频谱博弈的规范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磁频谱的利用和对抗也面临着法律和伦理的挑战。本书将触及这些议题,例如,国际电磁频谱的划分与争端,电子战行为的约束,以及信息安全与隐私的平衡。 五、 结语:永无止境的智慧较量 电磁频谱的博弈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智慧较量。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基础科学原理,更要不断探索创新技术,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本书《电磁频谱博弈:现代通信与侦测的攻防艺术》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带领读者穿梭于电磁频谱的奥秘之中,理解信息传递与侦测的逻辑,洞悉干扰与欺骗的艺术,并展望未来技术革新可能带来的变革。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这一领域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共同为维护信息安全、保障通信畅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必须点个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清晰直观的图示是理解复杂系统的关键。这本书的示意图绝非那种简单的方框加箭头,而是充满了层次感和细节。例如,对比不同干扰源模型对接收机输出信噪比(SNR)影响的曲线图,画得非常细腻,不同颜色的图例区分度极高,甚至连坐标轴的标注都考虑到了印刷后的清晰度问题。这显示了出版社在专业出版物制作上的匠心。我个人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时域和频域联合处理的章节,它用一个三维的图示将时间和频率上的相关性展示得淋漓尽致,瞬间打通了我过去在学习这两个域独立处理时产生的认知隔阂。对于需要频繁制作技术报告或进行学术汇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里的许多图表可以直接作为极佳的参考模板。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偏向“对抗”主题的书籍有点望而却步,担心术语会过多导致理解困难。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官”。他们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基础电磁理论到尖端系统应用的桥梁。特别是关于频率捷变和脉冲多普勒技术如何协同作用来应对特定类型的压制式干扰那一块,解释得极其到位。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最终公式,而是逐步推导出每一步的物理逻辑,让你感觉自己仿佛是参与了整个设计的脑力激荡过程。而且,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非常广泛且具有时效性,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跟踪最新研究动态的研究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教会了你一套严谨的、可迁移的分析框架,让你面对任何新出现的干扰技术时,都能迅速找到评估其威胁程度和有效应对策略的着力点。

评分

我花了一整个周末的时间,几乎是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和图示之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方式。在雷达系统的工作环境中,环境噪声和对手的欺骗性干扰是永恒的挑战。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难题,反而用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去剖析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决策。它引入了一些非常先进的贝叶斯统计方法来量化评估干扰的“效能”,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新颖。通过阅读,我开始重新审视以往对“有效性”的简单定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平衡的结果。书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模拟了在强海杂波背景下,某种新型抗干扰算法的鲁棒性测试结果,数据详实且结论令人信服。整体阅读体验是非常流畅的,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总能在关键的技术节点上进行巧妙的停顿和总结,让人有时间消化吸收那些复杂的概念。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隐约可见的那些复杂电路图纹理,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专业世界。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就觉得内容非常扎实。它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干巴巴的,而是巧妙地将抽象的原理用非常具体的工程实例串联起来。尤其是一些关于波束形成和信号处理的章节,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把深奥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可以直观理解的物理意义。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通过调整发射参数来优化对特定杂波的抑制效果,那段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读起来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显然是站在工程实践的最前沿,而不是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推导上。很多细节的处理,比如误差分析和系统容限的探讨,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对于想要系统学习该领域前沿技术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如何将机器学习技术融入到雷达信号识别与决策系统中,正好带着一些困惑来翻阅这本书。让我惊喜的是,虽然这本书的主体技术偏向于传统的数字信号处理,但它对“决策论”的深入探讨,为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底层逻辑支撑。书中对于错误决策的成本分析部分,非常深刻地阐述了在雷达跟踪链中,一次误判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这种对系统级风险的考量,比单纯优化某个算法的性能指标要高明得多。它迫使我跳出纯粹的“准确率”数字,去思考在真实战场环境下,哪些类型的“有效性”评估结果才是真正决定任务成败的关键。这本书的宏观视角和微观技术的结合,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知识体系,让我对如何评估新一代智能干扰系统的“杀伤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